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PB基于加强型平衡记分法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B/P
    尹建海,杨建华
    2008, 29(1): 1-7 . 
    摘要 ( 2086 )   PDF(1157KB) ( 2278 )  
    剖析了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了平衡记分法应用于新领域,提出了更为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增强型平衡技术创新记分法,从财务、客户、流程、发展及社会生态等5个方面全面设计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项指标进行了详解。为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客观评价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B
    詹美求,潘杰义
    2008, 29(1): 8-13 . 
    摘要 ( 2043 )   PDF(1582KB) ( 2750 )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探寻了利益分配的最优合约安排。考虑到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提供了有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基于关系性吸收能力的合作创新研究/B
    王雎,罗珉
    2008, 29(1): 14-20 . 
    摘要 ( 1881 )   PDF(943KB) ( 2694 )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吸收能力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研究合作创新的切入点。但吸收能力的现有研究因忽视组织间关系而使其难以对合作创新进行深入认识。本文以组织间对偶关系为基础,将关系维度引入吸收能力的经典概念,提出关系性吸收能力。本文通过建模与仿真展示了合作创新的机理与过程,揭示了关系性吸收能力对合作创新的关键作用,并基于吸收能力进一步探讨了实现合作创新的驱动机制与保障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科技创新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国际比较研究/B
    杨波
    2008, 29(1): 21-21—28 . 
    摘要 ( 1839 )   PDF(1249KB) ( 2327 )  
      英、美等国家都曾依托科技创新,分别成功地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强国。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水平相对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本文以R&D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替代变量,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对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这六个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创新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比发达国家小。文章指出中国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力度,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我国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飞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B我国钢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B/P
    李利剑,郭新有,唐娟
    2008, 29(1): 29-33 . 
    摘要 ( 2031 )   PDF(1736KB) ( 2698 )  
      钢铁工业的创新过程是以工艺创新为先导,以装备创新为核心,带动钢铁产品创新的持续创新过程。技术“S”曲线已经成为思考技术创新模式的核心工具。本文首先探讨炼铁工艺技术“S”曲线,然后描述炼钢工艺技术“S”曲线,最后论述“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突破性创新的战略管理:框架、主题与问题/B
    彭灿,陈丽芝
    2008, 29(1): 34-40 . 
    摘要 ( 1938 )   PDF(1249KB) ( 2420 )  
      本文给出了一个突破性创新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突破性创新战略管理的关键主题与主要问题,进而建立了更加完整的突破性创新战略管理理论框架。这对于人们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和处理突破性创新所面临的各种重要问题有一定指导作用,而且为突破性创新战略管理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B
    李钊,苏秦,宋永涛
    2008, 29(1): 41-47 . 
    摘要 ( 1988 )   PDF(950KB) ( 2575 )  
      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了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创新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影响途径,分析了企业的行业类型、行业竞争程度等背景变量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本文使用陕西省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调研数据,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实践并不会直接改善企业绩效,而是通过质量绩效和创新绩效间接地正面影响企业绩效;同时,行业竞争程度的变化会影响质量绩效、创新绩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基于创业机会特征的新创企业竞争性行为研究/B
    林嵩,姜彦福
    2008, 29(1): 48-51 . 
    摘要 ( 1950 )   PDF(1654KB) ( 2624 )  
        现有的新创企业竞争性行为研究主要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基于对于创业机会的深入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最大化收益的优化模型,对新创企业的创业机会和竞争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不同特征的创业机会需要有不同的市场竞争性行为组合来支持,以获得最大的预期收益。 思考问题。图3参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更新过程分析/B
    冯旭,鲁若愚,刘德文
    2008, 29(1): 52-59 . 
    摘要 ( 1733 )   PDF(1064KB) ( 2538 )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更新过程是消费者对其产品性能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本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提出影响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新老产品更新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新老产品价格、产品学习程度以及消费者的性能偏好。本文以消费者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着眼点,运用效用函数并结合相关理论成果,对易逝性高科技产品的更新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一个函数模型分析/B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
    2008, 29(1): 60-65 . 
    摘要 ( 1952 )   PDF(922KB) ( 2476 )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函数模型论证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是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其中组织学习方式和公司能力的提升在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产权控制与合作的比较/B
    关涛,阎海峰,薛求知
    2008, 29(1): 66-73 . 
    摘要 ( 1884 )   PDF(1579KB) ( 2648 )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学习和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发送方和接收方存在着两种治理关系,即偏向于内部化的产权控制关系与偏向于市场的非股权合作关系。本研究显示,紧密地内部化控制关系与相对松散的合作关系在知识转移效果方面差别明显,在知识转移双方的高级知识转移工具和非正式转移方式的利用频率等方面也有显著差别;而转移知识的类型和使用初级知识转移手段的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别。就知识转移效果的均值比较而言,产权控制更有利于知识转移,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B
    黄瑞华,苏世彬
    2008, 29(1): 74-79 . 
    摘要 ( 2192 )   PDF(922KB) ( 2040 )  
      创新型国家的创建,要求大量的国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合作创新是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知识产权风险在亚洲排名第二,在合作创新的隐性知识转移中存在着大量的商业秘密风险。为此,本文探讨了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证据理论对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提取,为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B
    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2008, 29(1): 80-86 . 
    摘要 ( 2827 )   PDF(1561KB) ( 3009 )  
    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124家高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吸收能力、知识整合、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对组织创新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3)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4)组织创新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该实证结果对于人们正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集群企业的技术合作行为演变研究/B
    邬爱其
    2008, 29(1): 87-96 . 
    摘要 ( 1968 )   PDF(1329KB) ( 2147 )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加深,使得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日益嵌入全球价值链,集群企业必须创新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以防范本地网络的锁定效应和整合利用两种网络的技术资源。通过对浙江省5个典型产业集群的企业问卷调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集群企业的国内外技术合作在技术来源、合作对象、合作领域三大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演变,开展高层次的国际技术合作将成为我国集群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技术引进对我国R&D投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B
    金雪军,欧朝敏,李杨
    2008, 29(1): 97-101 . 
    摘要 ( 1820 )   PDF(1567KB) ( 2466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总额不断提高,R&D投入也迅速增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探讨技术引进对R&D投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总量上看,R&D投入促进了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却没有有效带动R&D投入的增加,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则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体分析,技术引进对R&D投入结构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欧美产业集群政策的比较研究与思考/B
    吴瑾,刘会武,王胜光
    2008, 29(1): 102-106 . 
    摘要 ( 1762 )   PDF(1763KB) ( 2393 )  
      面对集群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政策,鉴于我国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对产业集群政策的需求,有必要充分研究和借鉴国外已有政策的制定思路和实践经验。本文没有沿用比较式研究采用的“先国外后国内”的一般研究范式,而是从政策科学出发,按照集群政策的缘起、功能定位、实施及其效果的政策周期链轨迹,对欧美集群政策的总体情况和相应措施加以比较分析,以此总结经验和分析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周期演化机理研究/B
    解学梅,隋映辉
    2008, 29(1): 107-114 . 
    摘要 ( 1889 )   PDF(1307KB) ( 2401 )  
      摘要:本文基于集群周期的路径锁定,从科技产业和创新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命周期演化的内在机理,构建了集群持续创新周期演化的数量模型,并通过研究集群周期和持续创新周期演化的关联模式,进一步分析了科技产业集群每一发展阶段的创新特性和内在机理,从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一个全球价值链的视角/B
    朱建安,周虹
    2008, 29(1): 112-121 . 
    摘要 ( 1914 )   PDF(980KB) ( 2494 )  
        众多相关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以及其他集群低成本竞争的压力。九十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理论给集群升级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研究视角。不同治理模式下的集群空间转移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介绍了集群可能的升级路径,并重点分析传统制造环节沿着全球价值链向研发、营销等上下游环节拓展的功能升级,对其中的影响要素做了梳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FDI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关系的文献综述/P
    陈钰芬,陈劲
    2008, 29(1): 122-129 . 
    摘要 ( 2638 )   PDF(927KB) ( 3430 )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常被认为是先进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重要渠道,而近年来对于FDI是否能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正日益成为学者们和产业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回顾近年来FDI对东道国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对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力图对为什么FDI技术外溢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是不确定的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解,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分析方法用于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状况的研究
    谢彩霞
    2008, 29(1): 130-137 . 
    摘要 ( 1776 )   PDF(1816KB) ( 2319 )  
    本文以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纳米科技领域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借助pajek技术,对1990-2004年15年间世界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的网络进行分析,着重对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家个人之间、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学科领域之间科学合作网络的特征进行探索研究。揭示出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网络的集群与成果产出之间的相关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网络:文化视角下的创新意义与功能
    方本新,张宁
    2008, 29(1): 138-143 . 
    摘要 ( 1851 )   PDF(1548KB) ( 2186 )  
    价值网络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价值网络创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文化空间,改善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及内部流程的优化,营造了一个产品、知识交流以及用户通讯的创新环境。创新模式和创新语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创新的价值范型发生改变,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活动方式乃至整个价值生态系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级物流供应网络效用—寿命协调问题及其仿真
    李晖照,张子刚,丁毅,李昀照
    2008, 29(1): 144-151 . 
    摘要 ( 1858 )   PDF(1095KB) ( 2288 )  
    本文考察了由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物流供应网络中网络效用和网络寿命的综合协调问题,给出了在资金预算严格约束的条件下二级物流供应网络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二级物流供应网络效用最大化问题和网络寿命最大化的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二级物流供应网络效用-寿命协调优化问题,并对一个基础的物流供应网络的网络效用-寿命问题进行了计算机算例仿真,还给出了优化分解的运算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支持动态合作的分散型工作流系统/B
    李从东,张永平
    2008, 29(1): 152-156 . 
    摘要 ( 1782 )   PDF(1117KB) ( 2264 )  
      在合作项目或新产品的开发中,多个工作组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工程并为共同合作提供工程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数据等,整个合作过程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工作流,分散型合作工作流系统实现了动态工作流模型并有效地支持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工作组之间的合作,注册在不同主机上的工作组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工程并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本文给出了一种新型的分散型工作流系统,通过本系统采用的网络地址查询方式,工作组之间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通信,每个工作组负责对其所要执行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节约了人力资源,组内成员之间、组外成员之间的通信,确保了网络的安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企业孵化器研究热点综述/B
    殷群
    2008, 29(1): 157-163 . 
    摘要 ( 1866 )   PDF(921KB) ( 2303 )  
      本文采用归纳和对比分析的的方法,对国内外企业孵化器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并据此提出:企业孵化器主要包括三大特征:一是温室特征,二是保姆特征,三是顾问特征;企业孵化器的分类,从最有利于管理的角度看,采用专业、综合和虚拟的分类进行分析最为合适;企业孵化器的运作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三类,相应地,其运行经费来源应当是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完全自收自支的三种方式;对企业孵化器运行效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维探讨和评价,但归结进来,主要涉及三个关键指标:一是在孵企业成长能力,二是技术转移成效,三是在孵企业毕业率。国外关于企业孵化器的研究已经从一些概念、机理方面转向个案研讨,国内的研究多数还处于介绍分析国外材料和经验的层面,缺乏系统探讨企业孵化器发展机理的成果、对促进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关注不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B
    吕萍,王以华
    2008, 29(1): 164-171 . 
    摘要 ( 2042 )   PDF(1038KB) ( 2695 )  
    本文借鉴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组织免疫这一新的视角解释组织的适应性问题。在界定组织免疫概念和描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免疫行为包括组织认知、组织防御、组织记忆三个维度的假设。通过设计相应的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验证了假设;最后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生态农业县主导产业选择研究/B
    陈森发,梁雪春,王红霞
    2008, 29(1): 172-178 . 
    摘要 ( 1756 )   PDF(1086KB) ( 2426 )  
      为实现生态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是重要方面;主导产业的选择则是其关键的环节。本文首先确定生态农业县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然后,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体系中各准则和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排列各产业主导能力的次序,最后选定生态农业县的主导产业;多个实际案例的研究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为生态农业县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基于坐标法的SWOT定量测度模型及应用研究/B
    黄溶冰,李玉辉
    2008, 29(1): 179-187 . 
    摘要 ( 1900 )   PDF(1242KB) ( 2520 )  
    本文对传统SWOT分析框架进行了改进和延伸,在极坐标体系中,构建了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的战略向量,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描述企业竞争态势和市场地位,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平台。最后,结合某知名石油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过程对上述步骤和方法进行了实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创新之难?公司创业的禀赋效应/B
    苗青
    2008, 29(1): 188-191 . 
    摘要 ( 1977 )   PDF(903KB) ( 2140 )  
      公司创业是现有企业重塑活力的契机。面对机会采纳/替代两种常见的模式选择,决策者有何种表现?通过对277名企业家调研,协方差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机会替代模式下的决策速度、认同度显著低于机会采纳,而正确度略高。进一步分析了机会识别与决策效标之间随着模式变化引起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