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研究
    武文静
    2025, 46(4): 1-1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1
    摘要 ( 172 )  
        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政策指引下,如何提升创新生态系统效能受到学界关注。本文从共同进化观视角揭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的宏微观层面共同进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阐释中国情境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的核心驱动机制,并对系统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的核心驱动机制在于微观层面异质性参与者涌现及共同进化,以及环境因素优化推动系统宏观层面共同进化。(2)“开放-共生”的价值主张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使生态系统效能得以持久提升。(3)充分尊重价值共创有利于生态系统形成长期生态优势。(4)开放的先进制造业服务能力成为中国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保持高水平开放、提升系统效能的关键切入点。本研究拓宽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为我国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及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吴东, 李静雯, 吴晓波
    2025, 46(4): 11-2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2
    摘要 ( 131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机制有待探索。基于组织生态理论,本研究选取2010—2020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工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探索了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战略偏差显著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2)产业动荡性越高,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效应被削弱,即在产业动荡性较高的环境中,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效应转变为负向效应;(3)产业时速越高,战略偏差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效应被加强,即高速发展的产业环境能够凸显战略偏差的积极作用。本文结论在微观层面拓展了对战略偏差的经济后果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前因的理解,为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徐工集团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视角
    王举铎 王黎萤 陈劲 马蕾
    2025, 46(4): 21-3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3
    摘要 ( 40 )  
       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培育是我国以全面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知识产权作为互补性资产赋能技术标准升级为主导设计,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形成关键举措,但二者协同影响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形成机制尚不明晰。为此本研究以工程机械制造领军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开展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推进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由六维能力要素构成,包括科技创新自主和引领能力、国际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制度规则主导和可控能力。(2)不同主导设计阶段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协同方向从“同轨”转向“变轨”、协同相对速度演变方向为“单向异速—双向异速—同速—加速”。异质性协同行为形成防御、进攻、自主、共赢等协同机制,是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构建过程机制。(3)主导设计阶段跃迁过程中协同相对速度驱动协同方向改变,呈现“异速受制同轨—同速驱动变轨—加速实现引领”变化趋势,这一过程使不同能力水平及能力组合升级,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本研究从“科技创新—市场发展—制度规则”三维框架深度解构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内涵,以协同相对速度和协同方向全新视角开展二者协同行为动态演进研究,建构起二者协同对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构建及提升机制,为我国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制造企业以全面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应用驱动企业新质生产力涌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
    陈凯鸣, 黄庆华, 时培豪
    2025, 46(4): 34-4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4
    摘要 ( 140 )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重点在于产业升级,而当前由人工智能催生和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构建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创新”和“产业”两条路径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应用从多维“新质生产要素”赋能并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2)作用机制显示,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有利于开展实质性创新,无益于策略性创新,实质性创新正向中介并调节了人工智能应用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3)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外部供应链效率在影响路径中发挥正向中介与调节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产业链整合会激发新质生产力;(4)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民营企业、制造业和竞争性行业企业中更明显。本文厘清了人工智能应用成效的创新动机差异,阐明了人工智能催生产业裂变和链式升级的作用机理,丰富了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与人工智能应用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抓住人工智能“牛鼻子”,驱动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化赋能企业双元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以计算机及相关制造业为例
    王永贵 张思祺 张二伟 尚铎
    2025, 46(4): 44-5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5
    摘要 ( 63 )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企业仍在创新能力、持续创新、协调创新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数智化赋能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动力。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遵循TOE框架,以275家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为例,采用fsQCA方法,探究数智化赋能企业实现高双元创新的多种联动路径组合。研究发现:第一,技术水平、组织特质、环境特征均不能单独作为实现高双元创新的必要条件,需要三者协同发挥作用。第二,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具有差异化的驱动路径。其中,探索式创新有三条驱动路径:组织与环境双元逻辑下的技术研发驱动型,技术与环境双元逻辑下的数智高管驱动型,技术、组织与环境三元驱动型;开发式创新有一条驱动路径:技术与组织双元驱动型。在数智化赋能下,探索式创新的驱动路径更为多样化,基于全新概念或技术范式的创新发展更加依赖不同数智化条件之间的协同联动。第三,技术条件是发展高双元创新的重要核心条件,当技术条件足够优越时,组织条件与环境条件存在替代关系,均可与技术条件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推动高双元创新发展。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企业双元创新复杂机制的理解,并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裂变企业组织身份跃迁机理研究——战略创业视角
    宋孟璐, 刘瑞禹, 杨忠
    2025, 46(4): 54-6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6
    摘要 ( 28 )  
        国有裂变企业是释放国有经济活力的关键创新主体,要在协调母子关系的基础上,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但国有裂变企业实现组织身份跃迁的过程与路径尚不明晰。本文基于战略创业视角,选取中国移动下属的中移云能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受国家身份期望和初始身份依附的双重驱动,国有裂变企业实际身份与期望身份间产生能力落差,触发身份构建过程。(2)识别身份攀升缝隙是国有裂变企业身份构建的前序指导机制,通过当前身份反思和未来身份抱负,从认知维度上为战略创业行动提供逻辑基础。(3)战略创业行动是国有裂变企业实现身份跃迁的核心推动机制。战略内化借力和打造错位优势是跨越身份攀升缝隙的关键策略。(4)基于战略创业行动,国有裂变企业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匹配身份构建要求,最终成功满足国家期望并赋能母体变革,实现组织身份跃迁。本文加深了对国有情境下裂变企业身份特殊性的理解,丰富了组织身份构建和战略创业的相关研究,为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三维生成机制: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曾宪聚 施青
    2025, 46(4): 63-7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7
    摘要 ( 65 )  
        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具有独特的生成机制。本文聚焦创新主导所面临的技术路线发散性、产业链创新链复杂性、未来需求及创新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创新实践出发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生成机制,基于复杂系统的独特视角构建了“阶段-动力-结构”三维分析框架,对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孕育-生成-扩散动态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考察。研究发现,以自主“产品开发”促使企业掌握新产品概念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自立”进而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变革”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孕育-生成-扩散的现实路径,微观企业由“大规模跟进”向“高效率试错”竞争范式转变以及宏观政府由“选择型”向“市场增进型”政策范式转变是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协同动力,推动垂直整合与水平分工这两类创新要素配置主导结构的有机耦合有利于动态构建适配于不同技术复杂度与市场需求环境的产业质态结构。研究为因地、因时、因业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精特新企业精一创业能力的演进路径研究
    任嵘嵘, 路颖, 王佳琦, 王艺颖
    2025, 46(4): 72-8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8
    摘要 ( 32 )  
        随着全球技术迭代加剧,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专精特新企业依托“精一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难题、嵌入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鲜有学者从管理者和资源视角探索精一创业能力的构建和跃迁过程。因此,本文基于注意力配置和资源编排理论,运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对制造业单项冠军——尼特的精一创业能力演进路径进行系统性探索。研究发现:(1)专精特新企业精一创业能力的演进遵循一个三阶段模型,即单点开拓阶段(强调“专”与“新”的结合)、多维度集成阶段(体现“精”与“新”的融合)及生态化协作阶段(凸显“特”与“新”的共生),“新”作为精一创业的核心要素贯穿始终;(2)内化机制伴随着企业当下和未来机遇的发现遵循“核心技术突破—市场机遇挑战—企业利益强化”的演进;(3)行动机制的编排组合是精一创业能力演进的关键动力。其中,资源结构化呈现出“引进、转化+积累+开发”的动态演进结果,资源捆绑形成了“整合、创新+延伸+稳定”的升级演化特征,资源能力利用实现了“敏捷响应—优化布局—创新引领”的逻辑进阶过程。本文探讨了专精特新企业精一创业能力的构建机理,拓展了专精特新企业精一发展的研究维度和理论成果,为专精特新企业以产品体系和技术创新为依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证分析
    胡慧芳 卢南安 赵志远
    2025, 46(4): 84-9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09
    摘要 ( 25 )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研究其空间布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优化区际协调,提升综合竞争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观企业的时空大数据,借助GIS可视化分析方法,全景式呈现产业发展图景,探索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基于生态系统思想提炼产业区位布局的多维驱动因素,系统性搭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解释框架。研究发现: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双核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扩散和向东北方向偏移的动态演化趋势。该分布格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外向程度、技术创新水平、科教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力度和城市宜居程度等九个因素是重要驱动因素,但各细分产业的驱动因素作用力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据此,本研究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布局、提升区际协调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服务区域流动网络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郑莹 傅裕
    2025, 46(4): 97-10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0
    摘要 ( 25 )  
        研究科技服务跨区域流动规律对于从过程视角理解市场整合进程中的区域-区域层面互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200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专利代理服务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代理服务省际流动网络并分析其演化特征,采用QAP方法探究其驱动因素,以揭示区域间科技服务流动的“黑箱”。研究发现科技服务要素的省际流动呈现出四个关键特征:(1)网络规模、密度和平均度数持续提升,市场整合总体呈现持续推进态势;(2)网络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市场整合具有非均质特征;(3)技术互补与制度同构始终是驱动科技服务跨区域流动的核心因素,市场整合存在双轮驱动效应;(4)经济、产业、地理邻近因素对流动的影响随时间衰减,市场整合经历先分化再融合阶段。研究结论对政策制定部门推进大一统市场建设,科技服务机构融入区域产业网络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区升格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婧婧 王雲民 孙芳城
    2025, 46(4): 108-11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1
    摘要 ( 32 )  
         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加快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对实现经济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2004—2016年24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多期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开发区升格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升格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并且在加入前定变量和排除同期政策干扰等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显著。在影响机制上,开发区升格政策能够增强环境规制强度和增加政府补贴力度,进而提升城市绿色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开发区升格政策对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支持充足、政府资源控制力较强的城市中更显著有效。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区位导向政策和深化绿色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战略规划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大数据模型的指标测度
    刘斌, 刘彦文, 李延喜
    2025, 46(4): 118-12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2
    摘要 ( 39 )  
       低碳战略规划,是企业低碳战略转型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基于ChatGPT等大数据模型测度“企业低碳战略规划程度”指标的计量方法;进而,以主板上市公司2016—2023年度“投资者e互动”问答和企业经营数据为研究样本,剖析低碳战略规划,通过低碳转型资金来源,助力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其一,详尽完备的低碳战略规划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债券融资能力。其二,详尽完备的低碳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获取绿色政府补贴。其三,绿色债券融资等绿色转型资金是低碳战略规划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增长的有效路径。异质性研究表明,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定详尽完备的低碳战略规划,更易获得绿色转型资金,绿色创新绩效更高。本文基于“战略过程”框架聚焦低碳战略规划,从融资路径角度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和绿色创新提供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价值专利驱动的技术搜索对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彭华涛, 潘月怡
    2025, 46(4): 127-13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3
    摘要 ( 21 )  
       高价值专利驱动的技术搜索促进国际创业企业的知识获取与技术创新,对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无法解决国际创业企业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利用技术搜索策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且忽略了制度距离对其的影响。本文基于重组搜索理论和制度理论,以中国具有高价值专利的国际创业企业为样本,选取其2008—2022年间的面板数据,探究技术搜索广度、技术搜索深度对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正式制度距离、非正式制度距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价值专利驱动的技术搜索广度对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倒U型影响,高价值专利驱动的技术搜索深度对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2)正式制度距离对于技术搜索广度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倒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加强其倒U型关系,且正向调节技术搜索深度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3)非正式制度距离对于技术搜索广度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倒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加强其倒U型关系,且正向调节技术搜索深度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技术搜索、制度距离与国际创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拓展了高价值专利与国际创业研究的视角,对国际创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逻辑视角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过程研究
    贺锦江, 杨大鹏, 戴维奇
    2025, 46(4): 137-14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4
    摘要 ( 32 )  
        产业实践中涌现出互联网平台企业和龙头企业两类为主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路径,两种路径差异化明显。本文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以阿里巴巴构建淘工厂、卧龙集团构建舜云互联为例,分析两类主体构建平台的具体过程,识别其构建过程的差异,研究发现:(1)互联网平台企业和龙头企业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过程存在差异,前者关注行业中的小企业,通过平台赋能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后者从大企业出发,通过价值共创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2)具体地,互联网平台企业遵循“平台思维基点—数字能力培育—赋能主导型平台实现”的构建过程,龙头企业遵循“网络思维基点—平台能力培育—共创主导型平台实现”的构建过程。(3)过程差异在于企业分别遵循平台逻辑和网络逻辑,平台逻辑强调以平台为中心,通过平台能力连接数字能力,最终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逻辑强调以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社会网络发展平台能力,最终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本文从组织层面弥补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研究的不足,识别出平台逻辑和网络逻辑,拓展制度逻辑的情境应用,研究结论也为产业实践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难题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信任对企业开放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贾红静 庄子银
    2025, 46(4): 146-15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5
    摘要 ( 54 )  
       在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利用开放性创新模式,提升其内部创新能力并实现创新追赶。然而,企业在开放性创新过程中将面临著名的“开放性悖论”难题。本文以2006-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企业联合专利申请的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社会信任对企业开放性创新的影响效果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信任对企业开放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结论依旧成立;(2)社会信任通过道德约束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声誉机制,抑制企业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开放性创新;(3)社会信任对高技术强度企业、大型企业、国际化企业以及高动态环境下经营企业的作用效果更强;(4)社会信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在企业开放性创新活动中产生正向交互效应,两者呈现出“协同增效”机制。本文打开了“开放性悖论”难题的关系治理黑箱,为我国深入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员流动、研发补贴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
    腾达, 武靖州, 苏显方
    2025, 46(4): 157-16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6
    摘要 ( 37 )  
        协同创新是我国“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系列部署中的关键环节,科技人员流动和政府研发补贴都对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鲜有关于结合科技人员流动和政府研发补贴两因素对协同创新影响的研究。本文利用系统GMM模型估计科技人员流动和政府研发补贴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了政府研发补贴的门槛效应和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科技人员流动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产学、政产协同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政府研发补贴通过激发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降低研发成本,促进了产学、政学、政产学协同创新。(3)市场化程度对产学协同创新有正向影响,但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了科技人员流动和政府研发补贴对产学协同创新的正向影响。(4)当政府研发补贴处于合适水平时,科技人员流动能更好地提高各类型协同创新的水平。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合理利用研发补贴手段,更好地发挥科技人员流动对政产学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OPSIS方法的碳中和路径评估
    闫瑾, 闫昊本, 刘兰翠
    2025, 46(4): 169-18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7
    摘要 ( 42 )  
        与已达峰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而我国能源安全供给形势严峻,且仍属于发展中国家,高质量发展是首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评估碳中和路径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综合可行性与合意性维度的定量评估方法。结合我国能源安全、发展要求和碳排放等国情,本文构建了中国碳减排路径与中国发展需求适合度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入时间维度的TOPSIS方法,并结合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对已有碳减排路径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1)现有减排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我国发展需求,但仍存在“安全-环境-经济”不可能三角问题。(2)提升大部分路径的适配度,应增强路径的安全性,特别是粮食安全,同时应在达峰后大力推广非化石能源技术、加大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3)现有路径存在指标披露不足或指标设置忽视我国具体政策的问题。本研究不仅为我国减排路径提供了定量的衡量框架,也为我国未来减排路径建模方向和策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所有制并购对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研究
    左勇华, 孔雯, 刘斌斌, 左妹华
    2025, 46(4): 182-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4.018
    摘要 ( 33 )  
        金融资源配置优化与效率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资源互补理论,在分析跨所有制并购缓解主并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理论机理及其可能存在的地域与行业选择异质性特征后,本文进一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以2009—2019年我国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1)跨所有制并购有助于提升主并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而降低主并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程度;(2)通过降低债权人对主并民营企业的风险感知,跨所有制并购可以有效缓解主并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扭曲;(3)相较于异地并购与同业并购而言,属地内与跨行业的跨所有制并购更有利于主并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程度的降低。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明晰跨所有制并购降低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内在机理,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为如何通过跨所有制并购破除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