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企业数字责任: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贺远琼, 孟家琪
    2025, 46(9): 1-1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1
    摘要 ( 293 )  
       伴随数字时代来临,数字责任缺失与异化现象频繁出现,引发广泛的数字信任危机。目前,企业数字责任的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关于企业数字责任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且学者更侧重算法责任等细分议题的讨论,缺乏对其研究内容、基本理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基于此,本文首先综合学者定义和研究视角总结了企业数字责任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四维度的责任。其次,根据文献时间分布、共被引分析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明确了企业数字责任的研究进程与重点研究内容。同时,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基于数字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权力-责任均衡理论框架,进一步探索了影响企业数字责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组织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结合现有研究不足,通过挖掘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嵌入研究情境,提出企业数字责任的研究展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现有企业数字责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企业数字责任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要素认知到框架建构: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数据生产要素研究述评
    董丽杰, 张永庆, 刘新萍
    2025, 46(9): 13-2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2
    摘要 ( 140 )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数据生产要素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但现有研究对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联机制缺乏系统性整合。本文以“内涵演进—特性辨析—机制概述—框架整合”为逻辑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结果显示:(1)数据要素在信息资源承载、价值形态变化与要素融合方面的内涵演进,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2)数据要素的特性重塑了生产力增长逻辑,为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了新的范式;(3)数据要素在不同经济层面的作用呈现多重性:微观层面表现为生产效率提升与“数字化悖论”并存,中观层面驱动产业重构的同时加剧市场失衡,宏观层面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引发非均衡性挑战。本文从“要素—技术—组织—模式”四个维度提出整合框架,揭示了数据要素从“要素赋能”到“系统涌现”的驱动路径,实现了从要素解构到框架整合的理论建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徐晔, 王志超, 陶长琪
    2025, 46(9): 25-3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3
    摘要 ( 213 )  
        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是确保成本控制、提升生产力、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企业能否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赋能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值得探索。本文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其影响在市场分割程度高、要素流动强和市场竞争程度高区域和行业中更加明显;(2)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用主要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和数字技术创新两条路径实现;(3)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通过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对总量生产率的年均提升幅度为157%,且整体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再增趋势。本文丰富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揭示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atGPT协同知识创新的社会规范影响研究
    彭浩宇, 张惠琴, 王昌梅, 龚永志, 唐小飞
    2025, 46(9): 35-4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4
    摘要 ( 115 )  
       从社会规范视角探讨ChatGPT协同知识创新不仅能为AI治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准则。现有关于ChatGPT的应用研究,要么聚焦于技术赋能效率视角,要么聚焦技术赋能情感视角,然而鲜有文献从社会规范视角展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知识创新群体中的320名有效个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ChatGPT协同知识创新的促进型社会规范使知识创新群体的ChatGPT采纳意愿显著提升,反之,防御型社会规范显著降低ChatGPT采纳意愿,即外部社会因素对知识创新群体行为产生了影响;(2)知识创新的自信力在ChatGPT协同知识创新的社会规范与ChatGPT采纳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因素对知识创新群体行为产生了影响;(3)ChatGPT创造力悟性在ChatGPT协同知识创新的社会规范与知识创新自信力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从社会规范视角完善了ChatGPT采纳意愿的现有理论框架,还拓展了ChatGPT创造力悟性在知识创新领域的适用性,也对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创新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时代下的网络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闫强, 蒋婷, 魏娜, 易兰丽
    2025, 46(9): 46-5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5
    摘要 ( 81 )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推动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课题。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30周年。在此历史节点上,系统梳理国内外网络综合治理研究的演进路径与理论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网络综合治理”概念的界定,对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的507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内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更为系统,主要呈现出三个阶段的演进:法律框架下的探索式刚性管控、政府主导下的协同式监管,以及多主体参与下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本文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模型,构建了“目标达成—整合—适应—模式维系”的研究框架,系统归纳出网络综合治理研究的四个核心主题:生成逻辑与内涵建构(目标达成功能)、治理主体与工具的内部作用机制(整合功能)、治理模式与路径探索(适应功能)以及治理效能评估体系构建(模式维系功能)。最后,结合ChatGPT、DeepSeek等数智技术对网络空间带来的治理挑战,展望了协同机制的实证建模、数智技术的双重属性分析、治理路径的动态适配及评估体系的智能转型等研究方向。研究结果对于完善网络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户驱动的重大工程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研究
    肖彬, 陈劲, 卢婉菲
    2025, 46(9): 57-6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6
    摘要 ( 67 )  
        依托于重大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已成为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考察了三峡集团基于用户驱动的需求侧动态能力,如何实现重大工程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研究发现:(1)在技术引进阶段,用户企业通过弱控制组织创新驱动机会响应能力和资源转移能力的形成,组织并帮助国内供应商实现核心技术的追赶。(2)在技术深耕阶段,用户和供应商共同参与创新,驱动用户利用机会预见能力和资源共享能力,促成了供应商核心技术的领先。(3)在技术商业化阶段,用户基于强控制主导创新来驱动机会开发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的发展,推动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并由此获利。本文提炼出用户驱动和动态能力机制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提出用户驱动的重大工程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模型,扩展了用户创新和动态能力两个领域的研究。研究为我国重大工程核心技术突破的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互联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组态分析——基于工信部创新领航应用案例的QCA研究
    鲁平俊, 房檩, 鲁丁铭, 马旭杰
    2025, 46(9): 69-7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7
    摘要 ( 71 )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创新模式,但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138个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领航案例展开实证研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探讨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在多样化条件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发现:(1)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能力(数字能力与网络能力)、企业特征(规模与类型)及外部环境(市场竞争与区域金融支持)的协同匹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2)高技术创新企业的实现路径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三种组态:规模企业在外部环境恶劣时依赖外部技术建立数字能力型平台、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构建数字平台能力、大型民营企业在区域政策支持下依托网络能力构建创新生态;(3)低技术创新组态的企业多为小规模企业,单纯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难以显著推动技术创新。本文通过构建基于TOE框架的工业互联网促进技术创新路径模型,揭示了不同要素组合对技术创新的复杂影响,深化了对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机制的理论理解,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企业优化技术创新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势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研究
    王如忠, 盛皓炜
    2025, 46(9): 78-8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8
    摘要 ( 107 )  
        市场势力作为影响企业风险防控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本文以2017至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市场势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1)市场势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面推动作用,且呈现边际递增特征;(2)营商环境在市场势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3)市场势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它对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等类型的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4)市场势力促进了数字化技术无形资产投入持续增长,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动态的累积效应。本文拓展了市场势力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视野,对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优化营商环境具有一定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资源约束下专精特新企业自主创新风险控制研究
    王东升, 任怡蓉, 薛海燕
    2025, 46(9): 88-9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09
    摘要 ( 54 )  
       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解决我国“卡脖子”困境的主要举措。相较行业龙头企业,其自主创新活动面临着更强的资源约束,更小的客户群体,更高的创新要求,更激进的创新策略,因而具有更高的自主创新风险。在强资源约束情境下,如何有效控制自主创新风险是其面临的重大管理难题。本文选取专精特新企业科达自控为案例,基于技术风险与创新扩散理论对自主创新风险控制进行探索。研究表明:(1)强资源约束是专精特新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情境特征,具体表现为资源匮乏、能力有限和选择利用式创新;(2)自主创新过程主要由研发和扩散两个阶段构成,研发阶段的风险主要为技术风险,具体表现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风险,管理者基于技术趋势判断能力,通过技术和资源的组合迭代,提升研发和基础技术应用能力,以控制技术风险;扩散阶段的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具体表现为产品量产和市场需求风险,管理者基于市场趋势判断能力,通过产品和市场的组合迭代,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开拓能力,以控制市场风险。本文构建的“趋势判断-组合迭代-能力提升”自主创新风险控制三角理论框架模型,深度契合了专精特新企业强资源约束的情境特征,将创新风险控制研究从技术层面推进到市场层面,打破了技术与市场间的“隔离墙”,对自主创新风险识别与控制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席CEO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战略注意力广度的视角
    王象路, 罗瑾琏, 王育铭, 张超
    2025, 46(9): 99-10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0
    摘要 ( 54 )  
       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对于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均有重要意义,如何促成双元创新之间的协同性是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兴起的联席CEO领导结构,为企业实现双元创新协同性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本文基于注意力基础观,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联席CEO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联席CEO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具有正向影响;战略注意力广度在联席CEO与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即联席CEO通过提升企业战略注意力广度,进而促进双元创新协同性;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联席CEO与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联席CEO存在异质职能背景、权力差距以及融洽程度较高时,其对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联席CEO领导结构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内在机理,也为实践中联席CEO提升创新管理成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徐然, 李晓轩
    2025, 46(9): 109-11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1
    摘要 ( 54 )  
       初创科技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其高死亡率、短寿命的问题不容忽视,其成长机制仍是黑箱。为进一步探索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本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科技创业的特点,对创业过程模型进行了拓展调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EEOR分析模型,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A市初创科技型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本研究旨在丰富和完善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科技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并为初创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指导。研究发现:(1)我国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创业者、环境、组织、资源四个维度。(2)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具有“多重并发性”,单个条件对企业成长的解释性较弱。(3)不同影响因素通过组合联动的方式推动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主要存在三条高成长性驱动路径:一是创业者-资源-非政府类环境驱动型,二是资源-环境驱动型,三是组织-资源-政府类环境驱动型。(4)在特定条件下,创业者能力可以和政府类环境相互替代,提升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因地制宜”的科技创业扶持政策、为初创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条件禀赋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补资产对平台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编配能力中介作用的分析
    汪涛, 赵西莹, 贺凯屏, 王新, 王宇
    2025, 46(9): 117-12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2
    摘要 ( 60 )  
       协同创新是平台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方式,同时平台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资源,互补性资产对其开展协同创新十分重要。已有研究多聚焦平台企业借助市场手段实现垄断等问题,对于平台企业的资源特性、其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缺乏关注。本文引入网络编配理论,将前人研究拓展到平台企业这一赞助型编配者,识别其编配特征及编配能力维度,进而澄清互补性资产与其协同创新的关系,探讨网络编配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独占能力和网络稳定能力)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实证结果表明:互补性资产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协同创新;互补性资产正向影响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独占能力和网络稳定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独占能力和网络稳定能力分别在互补性资产与平台企业协同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平台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平台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推进了网络编配理论的研究进展,并为平台企业有效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变迁
    刘仁济, 杨得前, 许露
    2025, 46(9): 126-13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3
    摘要 ( 99 )  
       科学合理地使用政策工具对于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并以1978—2022年国家颁布的362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工具Nvivo14的编码与统计功能,分阶段考察了其政策目标与政策环境的变迁历程、政策工具使用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创新价值链上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变迁因势而变,大体经历的是一段政策目标逐步从“零散”走向“体系”,目标分布呈现出“极不均衡→较不均衡→趋于均衡”式演进,政策效力层级持续提升的变迁历程;(2)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与分化特征;(3)政策工具的使用同创新价值链环节存在结构性错配。本文的政策启示是:下一步应注重因时因势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缓解其结构性不平衡与分化;推动政策工具的使用与创新价值链环节均衡匹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
    张慧慧
    2025, 46(9): 136-14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4
    摘要 ( 107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理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将有助于构建全面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本文利用2010年到2020年各省份高校的专利出售数据,采取广义双重差分法检验了《转化法》(修订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转化法》(修订版)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体表现为受《转化法》(修订版)影响强度越大的地区,专利出售合同数量和金额增幅越大,即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升效应越强。(2)《转化法》(修订版)通过激发科研人员从事更高转让价值科技成果研发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3)《转化法》(修订版)通过免除个体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责任风险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本研究从科研人员和高校两个层面揭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标准联盟多主体多领域知识协同演化机制
    周青, 田美晨, 陈文冲, 吴正熠
    2025, 46(9): 145-15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5
    摘要 ( 52 )  
       技术标准的形成需要多领域技术知识的协同耦合。本文从多领域知识协同视角出发,构建区分联盟内优势和普通知识主体的多领域知识创造与扩散演化模型,提出知识模块互补性测度指标以衡量联盟技术标准化能力。搭建计算实验仿真模型,观测多主体多领域知识协同演化效果。结果表明:(1)伴随着知识创造和扩散过程,联盟内知识模块互补性逐步增强,技术标准化能力提升;(2)联盟知识模块互补性与知识扩散效率呈倒U型关系,适当的知识扩散效率才能推动演化形成最强的知识模块互补性;(3)知识创造比知识扩散对演化结果的影响更显著,并且知识模块互补性与知识创造概率之间呈正相关,其中优势主体改变知识创造概率的效果优于普通主体;(4)知识模块互补性与初始联盟优势主体规模呈负相关,合理确定优势主体规模是联盟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结果为提升联盟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商环境驱动城市共同富裕的多元路径研究
    张茜松, 张莹莹, 孙宁, 冯泰文
    2025, 46(9): 157-16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6
    摘要 ( 49 )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营主体活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城市共同富裕是有待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鉴于营商环境的复杂性,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理论,结合熵值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了我国268个地级市营商环境组态与共同富裕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单个营商环境要素并不构成实现高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2)产生高共同富裕的路径有4条,包括:制度约束下技术进步驱动市场配置、制度保障下技术效率驱动市场配置、制度保障下社会资源驱动市场配置、制度调节下创新驱动市场配置;(3)优化市场环境在实现高共同富裕中发挥普适性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营商环境多重因素并发驱动城市共同富裕的复杂因果机制,深化我国城市实现高共同富裕多元驱动路径的认识,为城市构建高水平共享机制和高质量发展格局带来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税竞争下客户关系重构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国内外客户关系重构的研究
    杨茜雅, 白俊
    2025, 46(9): 167-17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7
    摘要 ( 48 )  
       在关税竞争背景下,国际客户关系稳定面临挑战,由此引发的客户关系重构会影响到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国内外客户关系重构数据,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5—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关税竞争下国内外客户关系重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关税竞争引致的国内外客户关系重构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该促进效应主要通过信息透明度和政府补助实现;(2)基于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海外业务收入低、国有企业和议价能力高的企业中,关税竞争引起的国内外客户关系重构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基于地区、行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市场化进程快、政府产权保护水平高和非高技术行业中更显著;(3)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关税竞争引起的客户关系重构导致创新绩效不升反降。本文研究为理解创新活动提供了来自国际大环境和供应链关系方面的解释,也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基础制度的体系构建、内在机制与路径选择
    刘安琪 宋河发
    2025, 46(9): 177-18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8
    摘要 ( 4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知识产权基础制度能够为实现全面创新提供基本保障。本文首先提出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基础制度的内涵,随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基础制度的体系,最后分析其内在机制并提出发展路径。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基础制度是能够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知识产权权属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实施运用制度、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资源保障制度的集合,具有必要性、长期性、根本性、普适性的特征。全面创新对知识产权基础制度形成需求拉动机制,知识产权基础制度通过基本规范系统、严格保护系统、高效市场系统、合理激励系统、有效保障系统支持全面创新。我国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所有权与实施权分离制度、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体系、知识产权法院体系、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制度、知识产权支出法定增长制度、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制度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绩效对美华人发明人知识侨汇的影响研究
    张华, 刘佳, 曹春辉
    2025, 46(9): 188-19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19
    摘要 ( 49 )  
       探究华人发明人知识侨汇的产生机理,对于更有效地开展国际合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基于吸收能力理论与知识重组研究,探索美国华人发明人以往绩效对其知识侨汇的影响机制及边界,基于OLS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利用1990—2011年美国华人移民发明人专利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以往绩效与知识侨汇正相关:高绩效的华人发明人产生更多的知识侨汇;(2) 华人合作者与华人专业社团这两种知识转移渠道,以及华人发明人使用的中国知识均能正向调节以往绩效与知识侨汇的关系;(3)中国知识调节了转移渠道的调节作用:使用中国知识较多的高绩效华人发明人,华人合作者对其知识侨汇的转移效果更好;而使用中国知识较少的高绩效华人发明人,专业社团对其知识侨汇的推介作用更大。本文研究结论从理论层面拓展知识侨汇的微观机理研究,深化了移民研究与知识重组研究中对跨国社会资本与族裔知识的认知;从实践层面为我国侨务部门及国内高科技企业的招才引智及国际合作工作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市场机制赋能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龙源数媒的案例分析
    毛昊, 刘沛昀
    2025, 46(9): 197-20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9.020
    摘要 ( 52 )  
       数字化变革背景下,版权市场机制正在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本文选择文化产业源头的数字出版企业为样本案例,发现以版权资源为核心的企业通过重构“知识主体理念”,形成了数字技术、版权资源聚合和认知塑造方面的共生演化模式。企业在数字转型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将外生版权制度瓶颈转化为战略创新红利,促使市场业态由“内容商品化”发展至“版权生态化”。内容正版化、版权“去阶层化”和知识主体理念将进一步发挥协同作用,版权资源分配从“中心化控制”转向“平等化共享”,创作者和用户在内容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本研究为数字变革过程中文学作品、音乐、游戏、短视频等文化产业,建立版权市场化机制、构建放大知识价值的创造与分配模式,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引导与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