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1-09-27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路径依赖和吸收能力关系研究
    王向阳, 刘战礼, 赵英鑫
    2011, 32(9): 1-6,73. 
    摘要 ( 3050 )   PDF(1004KB) ( 3976 )  
    本文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三个视角,揭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路径依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机理,提出了路径依赖和吸收能力的二次非线性关系假设,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软件和LISREL软件对收集的24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路径依赖和吸收能力之间存在二次非线性关系,且吸收能力存在"门槛效应"。这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吸收能力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
    任宗强, 吴海萍, 丁晓
    2011, 32(9): 7-14. 
    摘要 ( 1943 )   PDF(1108KB) ( 2773 )  
    当前对创新网络研究多是把企业看作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忽略了个体内部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演化,企业内部创新管理仍是一个黑箱。文章提出从外部开放度和内部要素参与度两个维度来研究内外网络的协同演化,并通过一个纵向案例研究来分析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随着整体外部创新网络的发展,企业内部要素参与度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内部创新网络体系,这种内外创新网络之间的演化学习和协同互动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研发机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贡献度
    李平, 王春晖
    2011, 32(9): 15-21. 
    摘要 ( 1728 )   PDF(890KB) ( 2574 )  
    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本文分析了公共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运用2001~2008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共研发部门中人力资本投入比研发经费投入更能促进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且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的研发绩效要远远大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公共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投入却对当地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螺旋研究
    纪慧生, 陆强, 王红卫
    2011, 32(9): 22-27. 
    摘要 ( 1695 )   PDF(1124KB) ( 2874 )  
    产品开发是知识创新活动,可以分为创意发现、概念原型、产品研发和组织创新四个阶段,结合个体、团队、组织和跨组织四个层次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产品开发阶段与知识创新活动具有一一对应性。个体知识创新对于产品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个体的渐悟——顿悟现象。最后,构建了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模型,提出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创新双螺旋理论。研究丰富了现有的理论,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邵云飞, 范群林, 唐小我
    2011, 32(9): 28-34. 
    摘要 ( 1846 )   PDF(962KB) ( 2369 )  
    在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搜集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生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量化角度,惯性对创新活动确有巨大影响,这说明创新活动与地区的文化积累有很大关系,为打造创新文化以增强创新能力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我国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数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一个显著因素,应扩大高技术产业人员的就业规模;专利的弹性系数比高技术就业人员数的弹性系数高,说明专利存量是我国取得新专利的重要来源,应强化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专利保护,以形成知识积淀和专有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功能分类科技园的资源供给差异研究
    杨震宁, 吴杰
    2011, 32(9): 35-43. 
    摘要 ( 1812 )   PDF(965KB) ( 2366 )  
    不同功能的科技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的资源也是差异化的,研究把国内科技园区分为五类:综合功能型科技园,基础研究型科技园,技术研发型科技园,高技术产品加工区以及孵化器。利用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初级数据,建构方差分析和分组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型,讨论不同功能科技园提供资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功能的科技园区所供给的资源是显著差异的,这些资源差异性包括市场对接机会、人才集聚效应、产业集群的成熟度和功能、提供的研究资源以及竞争机制的差异性。从具体的科技园区功能分类来看,不同功能的科技园区所提供的资源既有共性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中讨论了不同功能定位的科技园提供资源的重点不同,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成本创新的Stackelberg模型研究
    陈圻
    2011, 32(9): 44-54. 
    摘要 ( 2066 )   PDF(1113KB) ( 2473 )  
    本文设置了一组可测量的变量和参数,建立低成本创新的产品价格决策及创新投入三阶段博弈模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水平差异双寡头厂商的产品功能问题,获得了对低成本创新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新的结论。结果显示,内生溢出条件下厂商的均衡定位差异不同于线性成本模型和既往二次成本模型;本文得出了产品差异分布特点的更一般结论,显示出产品定位差异按照各种参数的变化呈现不同分布的现象,从而将原有特殊结论推广为一般结论;通过仿真模拟导出了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吸收能力、产品定位差异的的一组函数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技术公司研发投入与高管薪酬激励研究
    陈胜蓝
    2011, 32(9): 55-62. 
    摘要 ( 1853 )   PDF(943KB) ( 2200 )  
    信息技术业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研发项目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很可能导致基于公司短期经营业绩的薪酬激励方案降低高管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2007-2008年中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和高管薪酬激励的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公司董事会通过薪酬方案鼓励公司高管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以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而且,研究表明公司薪酬方案更倾向于奖励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的公司高管团队,而不是公司CEO。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顾远东, 彭纪生
    2011, 32(9): 63-73. 
    摘要 ( 2481 )   PDF(1046KB) ( 2807 )  
    探究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回答"如何激发员工创新行为"问题的新视角。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在创新自我效能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引入了成就动机与工作卷入两个变量,构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通过成就动机和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理论假设模型。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利用478份有效问卷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设模型,结果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员工创新行为有直接影响,还通过成就动机和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这是中国情景下的开拓性研究,揭开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一"黑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间知识溢出吸收模型与仿真研究
    刘满凤, 唐厚兴
    2011, 32(9): 74-82. 
    摘要 ( 1786 )   PDF(1343KB) ( 2489 )  
    本文主要通过对组织间知识溢出吸收过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溢出对组织间知识状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吸收过程中知识交互的动机、基础和结构,分别提出了知识交互的"效用准则"、交互阈值条件和内生的交互网络结构,并据此构建了改进的知识累积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表明:知识溢出对组织间知识分布的影响并不是单纯的趋同或者趋异,而是受到组织初始知识存量和交互阈值条件这两个关键因素的限制,而这两个因素代表着不同发展阶段组织间在知识学习能力、吸收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有的集群组织间表现为同化,有的表现为异化,而有的则表现为先同化后异化。这些分析为学术界关于知识溢出会使不同企业技术水平趋于相同还是走向分化的争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研究
    余翠玲, 毕新华, 齐晓云
    2011, 32(9): 83-90,124. 
    摘要 ( 1795 )   PDF(1023KB) ( 2417 )  
    基于205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的动态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将企业应用的典型信息技术分为五种类型:财务/人事系统、其它单/多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全局集成应用系统、跨企业应用系统、技术型系统。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特征企业对这五类信息技术采纳状况的差异,得到的生存曲线能够反映研究期间任一时点不同企业对某种技术的动态采纳率。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各企业特征对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进行考察,结果指出企业所有制、行业类型、规模、组织结构、竞争程度、行业地位、成长阶段对五类技术的采纳的影响不同,并揭示了不同特征企业对这五类技术的采纳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依赖性、关系风险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基于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证研究
    龙勇, 付建伟
    2011, 32(9): 91-99. 
    摘要 ( 1875 )   PDF(935KB) ( 2690 )  
    本文通过对重庆、深圳、西安等地建立了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近5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资源依赖性、关系风险和联盟绩效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资源的依赖性对联盟关系风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关系风险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而资源依赖性对联盟绩效只具有部分的负相关影响。表明在非对称型与对称型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资源依赖性、关系风险和联盟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处于联盟中的企业应注意这种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公众记忆操纵理论的应急信息发布策略
    刘智, 张岩
    2011, 32(9): 100-107. 
    摘要 ( 1605 )   PDF(1150KB) ( 2208 )  
    公众记忆操纵理论认为,通过改变信息发布参数,影响与选择目标人群的记忆,能够使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至目标群体。将此理论首次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中,通过调整公众记忆的线索依赖、重复和新奇等参数,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发布对公众风险感知影响的动态调整模型。研究发现,合理地选择公共应急信息发布的时间、频次和信息类型等,影响与选择公众的记忆,能够很好调控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公众心理恐慌。通过此研究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科学、有效地发布应急信息提供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方技术获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高宇, 高山行, 沈灏
    2011, 32(9): 108-116. 
    摘要 ( 1908 )   PDF(1093KB) ( 2541 )  
    合作方技术获取对于企业绩效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获取技术作为外部资源首先要通过吸收和利用过程转化为企业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企业的绩效提升。同时,在目前的转型经济背景下,商业和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也提高了管理者社会资本在企业合作和资源获取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从整合的视角对企业合作方技术获取、内部研发能力、管理者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的研究。论文建立实证模型整合并分析合作方技术获取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和管理者社会资本对于合作方技术获取作用路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合作方技术获取对于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改进作为部分中介实现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商业联系有效提高了合作方技术获取对于内部研发能力的正向效果;而政治联系却降低了这一过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品平台演进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
    王浩伦, 侯亮, 邹毅
    2011, 32(9): 117-124. 
    摘要 ( 1683 )   PDF(1108KB) ( 2539 )  
    随着大规模定制、模块化成为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主流模式,产品平台创新已成为了局限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掌握产品平台发展规律及其动力机制是企业实施产品平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某铣床类平台、厦工轮装(轮式装载机)平台和NOKIA手机平台的案例分析,基于大规模定制程度提出了三种产品平台演进模式,进一步分析产品平台演进的内外动因和两者之间的适配关系,以及不适配性引起偏差形成产品平台矛盾问题,得出了产品平台内部创新力形成机制和产品平台演进驱动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社会网络的市场机遇信息交互模型研究
    张星, 蔡淑琴, 夏火松
    2011, 32(9): 125-130,139. 
    摘要 ( 1559 )   PDF(986KB) ( 2290 )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多元关系层次入手,研究网络规则程度对市场机遇信息交互的影响。首先,结合市场机遇信息交互的特性与要求,对Cowan和Jonard的模型进行了修正改进,构建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市场机遇信息交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了网络规则程度、个体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市场机遇信息增长机制以及市场机遇信息交互绩效这四者的影响关系,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舞弊三因素的上市公司违规判别研究
    马晨, 张俊瑞
    2011, 32(9): 131-139. 
    摘要 ( 1847 )   PDF(952KB) ( 2155 )  
    基于Cressey(1953)的舞弊风险理论,本文归纳出与公司违规可能有关的压力、机会以及理性变量,以2000-2008年间被证监会查处的220家(430次)A股违规上市公司以及相应的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变量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违规判别模型。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压力变量方面,财务稳定性比率、总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易发生违规;自由现金流、总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比重、ROA高的公司不易发生违规。机会变量方面,董事会会议频繁、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的公司易发生违规。理性变量方面,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应计利润率高的公司不易发生违规,审计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易发生违规。在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中,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1.06%和80.6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专利耦合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分析
    孙涛涛, 刘云
    2011, 32(9): 140-146,156. 
    摘要 ( 1761 )   PDF(1006KB) ( 2314 )  
    本文以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专利数据库收录的1995—2004年的有关专利数据为基础,利用关键词检索与专利引文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DVD激光头相关主题的专利数据集,运用专利文献耦合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确定和可视化表达DVD激光头技术发展中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其技术优势,为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分析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示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徐彪, 李心丹, 张珣
    2011, 32(9): 147-156. 
    摘要 ( 1869 )   PDF(1110KB) ( 2655 )  
    区域环境会影响创新绩效已达成理论共识,但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作用机理缺乏有深度的认识,这对区域创新问题的研究而言无疑是一个瓶颈。本文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了HLM分析模型,并基于我国52个区域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两种相互竞争的观点:创新要素论、创新效率论。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作为创新要素直接影响创新绩效;人力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正向调节R&D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影响创新效率;基础设施环境对创新绩效没有影响。最后,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政府R&D税收优惠强度的测算及影响效应检验
    王俊
    2011, 32(9): 157-164. 
    摘要 ( 1970 )   PDF(954KB) ( 2741 )  
    本文运用R&D税收优惠的METC、B指数和R&D使用成本等三个指标测算了我国政府对企业R&D税收优惠强度,并与世界主要国家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我国R&D税收优惠强度居于中等水平。在以我国1995~2008年的28个制造业数据为样本的实证检验中,发现政府R&D税收优惠对企业R&D支出的激励效应是显著的,而且在高科技企业中激励效应更为明显。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我国政府应调整R&D资助方式,逐渐加大对企业R&D税收优惠的范围和幅度,不断降低政府直接资助的比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