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3-24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基于SSM分折的科研评价系统探讨
    孟溦, John Mingers, 刘文斌
    2007, 28(2): 1-8. 
    摘要 ( 1745 )   PDF(1210KB) ( 2549 )  
    科技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评价体系。当今科技评价已逐渐从强调科研产出,转向同时关注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健全、规范的,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科学评价体系引起了政府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SSM系统分析为基础,从3E出发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系统的设计。基于系统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指标体系,既考虑了直接的产出,又分析了内部运行机制,形成的指标体系相对更全面、完整,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评价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可定量或定性,软硬结合,具有透明性和延展性,同时易与决策管理部门交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糊的偏好DEA在科研机构评价中的应用
    关忠诚, 许惠, 熊慧琴
    2007, 28(2): 9-14. 
    摘要 ( 1649 )   PDF(960KB) ( 2388 )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科研机构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机构的科研效率又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研产出紧密相关,本文针对科研机构评价中指标数据的处理以及指标的选取等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的偏好DEA模型,并将其用于对中科院高技术类研究所的效率评价中进行检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认知观的创业机会评价研究
    任旭林, 王重鸣
    2007, 28(2): 15-18. 
    摘要 ( 2405 )   PDF(963KB) ( 9976 )  
    机会评价是创业认知观的关键要素。对71名小企业创业者与82名企业管理者基于创业情景的机会评价研究发现:创业的机会评价过程中,创业者的认知机制是认知偏差系统作用于或通过风险知觉作用于机会评价;创业者比管理者运用了更多的认知偏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参数成本评估
    郭春明, 申亚楠
    2007, 28(2): 19-26. 
    摘要 ( 1678 )   PDF(1248KB) ( 2161 )  
    成本评估对于新产品开发有着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参数成本评估对成本形成原因不能识别和反馈控制,对产品生产耗用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动考虑不够充分的缺陷。依据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从逻辑维、数据维、时间维三个维度建立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参数成本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运用质量屋确定主要评估参数的方法。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构建了作业评估关系(AER),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
    张凤, 霍国庆
    2007, 28(2): 35-42. 
    摘要 ( 1583 )   PDF(1349KB) ( 2609 )  
    提高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开展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价,可以为提高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提供政策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创新绩效模型包括: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包括人均创新产出和单位经费创新产出)的概念模型。测度方法包括: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测度方法。本文对19个国家科研机构过去9年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统计分析,发现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存在“单位经费创新产出的递减效应”;当人均科研经费投入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单位经费创新产出”将会出现递减。同时,本文分析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任、控制与合伙企业成长危机——基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心理所有权的解释
    宝贡敏, 鞠芳辉
    2007, 28(2): 43-52. 
    摘要 ( 1469 )   PDF(1041KB) ( 2625 )  
    合伙企业在经历创立、快速成长期后往往会进入一段内耗严重、合作关系面临破裂的危机阶段,能否超越这一阶段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在内部控制缺乏的情形下,信任下降与信任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创业者合作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而创业过程中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消长与心理所有权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的扩张性诉求及机会主义行为,则为这时期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变化提供了深层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成长机制理论研究综述
    邬爱其, 贾生华
    2007, 28(2): 53-58. 
    摘要 ( 1572 )   PDF(950KB) ( 2550 )  
    企业成长机制理论主要探讨企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成长,目前主要存在着内部成长、并购成长和网络化成长三种基本的企业成长方式和机制,它们分别对应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环境学派、资源依赖学派和集群理论的战略思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对合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影响研究
    井润田, 孟太生
    2007, 28(2): 59-65. 
    摘要 ( 1638 )   PDF(971KB) ( 2789 )  
    论文对我国合资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与团队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强调了文化差异对合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影响的重要性。其次,为了解释以往研究结论的矛盾性,论文建立了管理团队的动态化演化模型。最后,分析了文化对构建团队结构、解决团队冲突以及增强团队内聚力等演化阶段的影响,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型
    高锡荣, 刘伟
    2007, 28(2): 66-70. 
    摘要 ( 1644 )   PDF(972KB) ( 2272 )  
    从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出发,首次把技术创新因素引入到平衡计分卡结构模型之中,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技术创新框架模型。基于该模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当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并反过来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展开;企业的战略绩效既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又是技术创新的条件,相互之间构成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关系。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来规划、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技术创新直接与企业战略和战略绩效相关联,可以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避免技术创新的盲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罗亚非, 焦玉灿
    2007, 28(2): 71-77. 
    摘要 ( 1763 )   PDF(970KB) ( 3006 )  
    本文采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作纵向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利用率低,专利产出不足以及企业规模偏小是导致我国制药业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其作了详细的解释,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研发投入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
    陈仲常, 余翔
    2007, 28(2): 78-84,123. 
    摘要 ( 1837 )   PDF(1729KB) ( 2955 )  
    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有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新产品市场需求、行业竞争以及外部筹资环境这三方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前期新产品市场需求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还不够强大;行业中的竞争在总体上还未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企业研发的外部筹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D项目的现实期权定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王艺祥
    2007, 28(2): 85-92. 
    摘要 ( 1594 )   PDF(1029KB) ( 2321 )  
    R&D现实期权标的资产价值的运动既不是纯粹的几何布朗运动,也不是纯粹的跳跃运动,而是二者的结合。本文以此假设出发建立起一个更适合于评价R&D项目现实期权价值的模型,并采用飞利浦的案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型大学研发与首都区域专利产出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
    吴玉鸣, 何建坤
    2007, 28(2): 93-98. 
    摘要 ( 1587 )   PDF(964KB) ( 2470 )  
    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分布滞后、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 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研究型大学研发投入与首都区域专利产出进行了动态计量经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地区研发投入在影响专利产出过程中存在2期的滞后效应;研究型大学研发经费投入每增加1%,首都区域研发产出当年将增长0.3%,大学研发投入在3年内共使得专利产出增长了0.6%;大学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其对专利产出没有表现出预期的促进作用;专利产出是大学研发投入G ranger意义上的原因,但研发投入没能有效地促进首都区域专利产出,二者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协调联动的发展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软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及其评价体系
    范钧
    2007, 28(2): 99-104. 
    摘要 ( 1488 )   PDF(1027KB) ( 2275 )  
    通过企业竞争力最外层的关系要素,由“政府服务、社会文化、商业法制、市场环境、教育科技和金融服务”六大要素构成的区域软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作用于企业的资源和知识要素,并最终从能力要素中显现出其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可进一步构建起相应的区域软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浙江等省份的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发展动向的可行性分析
    王铮, 何琼, 谢书玲, 陈建国
    2007, 28(2): 105-111. 
    摘要 ( 1561 )   PDF(1639KB) ( 2749 )  
    新经济产业已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着眼点,本文归纳总结了中国各区域提出的新经济产业发展动向。为验证各区域新经济产业发展动向的合理性,本文运用区位商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情况,结合中国各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向的可行性。分析表明:目前各省市自治区提出发展的新经济产业并不完全符合自身的比较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技术引进复杂系统分析方法探讨
    汪和平, 钱省三
    2007, 28(2): 112-117. 
    摘要 ( 1334 )   PDF(1245KB) ( 2504 )  
    技术引进在很多企业中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把技术引进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并进行分析研究。为了实现技术引进的复杂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本文借鉴IDEF方法,从层次理论角度来分解技术引进的复杂系统,并着重对国内外研究较少的消化吸收进行了分析,阐明这一方法的应用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综合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李蔚, 万迪昉, 袁林洁
    2007, 28(2): 118-123. 
    摘要 ( 1643 )   PDF(1040KB) ( 2501 )  
    本文确定了风险度指标阀值,运用信号法,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预警模型,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警模型和预测模型为一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综合风险预警系统,并运用实例进行了验证。所建立的综合风险预警系统对担保机构整体风险的控制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块化的多学科方法论思考
    李靖华
    2007, 28(2): 124-130. 
    摘要 ( 1611 )   PDF(1011KB) ( 1886 )  
    模块化是系统的分解和整合过程,是问题解决中复杂度连续统一谱中的一个区段。大到经济社会系统,小到个人心理、产品开发,模块化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化分析思路。本文旨在分析和揭示不同学科在模块化分析思路上的共同性特征,构建一个统一的模块化分析框架,从而将各学科情形作为统一框架的特例。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模块化的研究寻找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和启发,并对模块化问题获得更为深入的方法论意义上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模式选择及其实证研究
    刘书庆, 向淋勇, 段宝民
    2007, 28(2): 131-138,130. 
    摘要 ( 1410 )   PDF(1697KB) ( 2558 )  
    借鉴战略管理和多目标决策理论,首先提出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模式评价与选择三阶段模型;其次,探讨了其转制模式定性初选思路;再次,在提出其转制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选择模型中基于适用性评价的转制模式定量筛选方案;然后,在确定出其转制模式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ELECTRE排序法,分别探讨了选择模型中基于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评价的转制模式定量优选方案。论文结合某一开发类科研院所的实际,进行了转制模式选择实证研究,形成了其转制模式选择结果和实施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惯性购买行为下多品牌竞争的新产品扩散模型
    王朋, 孙骅, 王晛
    2007, 28(2): 139-145. 
    摘要 ( 1539 )   PDF(1043KB) ( 2451 )  
    在Bass扩散模型中添加阻滞系数以使其能够反映各品牌子市场惯性购买行为对更新换代产品扩散影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消费行为学和随机过程理论,通过对顾客期望状态转移概率进行合理估计,建立了惯性购买消费行为下率先创新产品与模仿创新产品均以多品牌策略进入市场的品牌竞争扩散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分析
    危怀安, 胡晓军
    2007, 28(2): 146-151. 
    摘要 ( 1816 )   PDF(942KB) ( 2429 )  
    经济效益是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从2000—2003年国家科技奖获奖前后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来看,国家科技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经济效益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加强对获奖成果的后续管理和跟踪研究,进一步支持获奖成果的市场推广,有利于提高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持快速客户响应的敏捷物流运作技术与方法
    刘小群, 马士华
    2007, 28(2): 152-159,151. 
    摘要 ( 1589 )   PDF(1795KB) ( 2459 )  
    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和全球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企业开展基于敏捷物流运作的快速客户响应。借助最优生产技术和价值分析,提出了敏捷物流运作的基本原理:供应链整体响应时间的压缩。在对敏捷物流运作的典型方法———供应链流程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延迟物流进行剖析后,指出供应链关系管理和信息共享是敏捷物流运作的重要支撑。最后,结合一个制造业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支持敏捷物流运作的流程再造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企业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潘星, 王君, 刘鲁
    2007, 28(2): 160-166. 
    摘要 ( 1439 )   PDF(1144KB) ( 2732 )  
    针对制造企业中知识管理问题,以航空制造企业为例给出了制造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在制造企业中的实施知识管理时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构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企业制定知识管理策略、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有重要作用,对制造企业特别是航空制造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有普遍适用性。最后对制造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实施策略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与效应研究
    李勃, 邢华, 李廉水
    2007, 28(2): 167-172. 
    摘要 ( 1512 )   PDF(947KB) ( 2332 )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时,往往会形成空间分布上的中心-外围结构。影响中心-外围结构形成的因素包括规模经济、地理因素、制度因素等。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过程。与分散型的跨国公司选址相比,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不仅有利于形成正反馈效应,加快跨国公司的进入,而且有利于技术扩散和知识外溢,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市FDI的技术溢出绩效实证研究
    肖德云, 王恕立, 朱金生
    2007, 28(2): 173-179. 
    摘要 ( 1457 )   PDF(1116KB) ( 2291 )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FDI与武汉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做了实证研究,发现FDI对于武汉市的经济增长并未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FDI对于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没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外资对于武汉市的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整体上来看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低,外资产业流向和劳动力素质等原因是其技术溢出效应偏低和要素生产率不高的原因所在,最后,本文给出了武汉市外资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
    朱雪忠, 詹映, 蒋逊明
    2007, 28(2): 180-186. 
    摘要 ( 1562 )   PDF(958KB) ( 2874 )  
    随着技术标准与专利的日益结合,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日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专利许可主体。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剖析了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在专利池形成过程中,企业进入专利池的预期对我国自主创新有强激励作用,同时也可能导致重复研发。专利池所依附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自主创新的迟滞。专利池形成之后,通过促进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将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专利池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则会对我国的自主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专利池内部的“搭便车”行为和在位厂商地位也可能会妨碍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实施WAPI标准面临的困境及启示
    朱允卫, 易开刚
    2007, 28(2): 187-191. 
    摘要 ( 1592 )   PDF(989KB) ( 2278 )  
    WAPI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实施“标准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WAPI标准最终被无限期延迟,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并由此带来了一些损失。对比韩国强制实施W IPI标准的成功经验,本案例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一些有益的启示:(1)制定和实施国家标准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增强政策制定的透明度。(2)制定和实施高科技标准要进行全面考虑、精心设计,避免仓促出台。(3)标准是一种形式上的技术联盟,应该由企业共同制定完善。(4)要在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的同时,加强企业间的团结与协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