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9-24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从研发—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协同
    朱凌, 许庆瑞, 王方瑞
    2006, 27(5): 1-9. 
    摘要 ( 1361 )   PDF(1352KB) ( 2098 )  
    本文的写作构思来源于对海尔案例的思考,通过对比海尔和清华同方的创新管理经验发现海尔的创新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在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之后,本文提出要平衡短期竞争优势和长期能力发展、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加、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方式或者说创新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职能整合发展到创新协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品开发集成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卢显文, 王毅达
    2006, 27(5): 10-16. 
    摘要 ( 1220 )   PDF(1036KB) ( 2216 )  
    产品开发集成创新是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设法把这些市场信息集成化并转化为产品概念,根据这种产品概念来在众多技术选择中挑选出最适合的技术,再通过研究、开发和制造等人员的共同努力,最后转变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有形商品。探讨了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过程,提出了产品开发集成创新的四阶段模型,并对产品开发集成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机制和信息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创新的复合效率及其增进模式研究
    王焕祥
    2006, 27(5): 17-22. 
    摘要 ( 1271 )   PDF(992KB) ( 2014 )  
    传统经济学视区域创新体系为投入—产出系统,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分析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静态均衡特征。本文则考虑了区域创新的网络特征及其外溢效应,将区域创新效率拓展和定义为包含市场效率与外溢效率在内的复合效率,并通过引入"外溢比率"这一变量,分析了区域创新中具有动态含义的、帕累托最优的"域均衡"。最后,借助"复合效率的可能性边界"概念讨论了原发型效率和后发型效率的两种效率增进模式,从而将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建立在"经济—技术—社会—制度"的整体分析范式之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期权博弈的技术创新投资的定量分析
    吴昊, 周焯华, 张宗益
    2006, 27(5): 23-29. 
    摘要 ( 1279 )   PDF(941KB) ( 2440 )  
    本文基于期权博弈的框架,回顾了技术创新投资及其评估的研究,在技术创新项目投资作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投资的期权博弈研究作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新技术创业动力的经济学分析
    王延荣
    2006, 27(5): 30-34. 
    摘要 ( 1279 )   PDF(894KB) ( 2035 )  
    高新技术创业是创业者为了实现其特定的创业目标依托高新技术而开展的一个搜寻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对创业利益的追求是高新技术创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动力,创业利益的预期值和创业成功的概率决定着创业过程的基本形态和特殊形态,同时获得创业利益的多少也是判断高新技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制度
    王建安
    2006, 27(5): 35-38,9. 
    摘要 ( 1388 )   PDF(1548KB) ( 2180 )  
    作为知识生产制度的科学,依靠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产权——发现的优先权,来激励社会公共知识的生产和公开披露。这种激励机制是通过基于优先权的报酬系统来运作的。从静态的角度看,它与公开披露规范是激励相容的;但从动态的角度看,它与公开披露规范之间可能出现激励不相容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发现的优先权还需要"公有主义"这种科学文化的配合,以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和加快知识的公开披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技术并购后整合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于培友, 奚俊芳
    2006, 27(5): 39-44. 
    摘要 ( 1460 )   PDF(912KB) ( 2544 )  
    本文从企业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并购后的整合问题。讨论了技术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文章提出技术并购后整合的本质是技术知识的转移,而技术知识转移的关键是建立知识转移的情境,并从战略、组织、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知识转移情境的建设。最后,以思科为例对技术知识转移理论作了案例分析。本文对技术并购后整合中知识转移的分析弥补了现有对并购整合和知识转移应用研究的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有内生技术共享的合作研发决策分析
    葛泽慧, 胡其英
    2006, 27(5): 45-52,16. 
    摘要 ( 1712 )   PDF(1611KB) ( 2386 )  
    本文通过将研发投资和产品生产视作相互独立的变量、引入虚拟局中人以揭示合作动机,同时去除企业的事前对称性假设,得出与传统的研发合作策略研究不同的结论。本文发现具有下列特征之一的企业更倾向于合作研发:较高的市场份额,较高的边际成本节约、较大的风险规避度、较强的吸收能力,较高的边际吸收能力、未来市场的领导者;或者企业面临下列市场处境之一时,也具有更大的合作可能性:较高的技术共享水平,较弱的未来市场竞争。总之,合作企业的研发投资变化方向取决于假定投资增加后自身β-定产边际成本节约的变化(合资中)或总体的β-定产边际成本节约的变化(技术共享联盟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框架与路径研究
    吴晓波, 胡保亮, 蔡荃
    2006, 27(5): 53-58. 
    摘要 ( 1542 )   PDF(973KB) ( 2515 )  
    是信息技术能力而不是信息技术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本文根据企业资源理论,从获取竞争优势的角度审视了信息技术能力这一概念,提出了其四类载体、五个层次及以其为基础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类路径模式,为我国那些陷入"IT投资困境"中的企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西兰的经验
    应若平
    2006, 27(5): 59-64. 
    摘要 ( 1489 )   PDF(901KB) ( 2677 )  
    本文从新西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的形成背景、组织机构和主要经验等方面介绍了新西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对创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试构建——基于决策权和知识匹配程度的分析
    扈映, 董进才
    2006, 27(5): 65-70. 
    摘要 ( 1417 )   PDF(907KB) ( 2138 )  
    组织的决策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和知识间的匹配程度,当二者不匹配时,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将决策权转移给有知识的人,二是将知识转移给有决策权的人。专业性组织一般应该采取第一种方案。目前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由政府部门充当委托人的治理(?)结构,既加长了代理链,又造成了委托过程的行政化,而将委托权交给科研部门,既可提高对代理人行为的判断,又可缩短代理链,提高决策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伙伴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张思光, 沈小白, 段异兵
    2006, 27(5): 71-76,22. 
    摘要 ( 1408 )   PDF(1567KB) ( 2564 )  
    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基本上都来源于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但公共研究机构缺少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必需的足够资金、人才和经验。因此,发展生物技术需要建立密切的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伙伴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基因水稻的案例研究,分析中国转基因水稻研究机构分布、专利与论文、合作状况与动机等,揭示生物技术发展中公共机构与企业伙伴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最后提出通过伙伴关系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信息化及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湖北省问卷调查为实证研究
    卢新元, 张金隆, 陈涛
    2006, 27(5): 77-86. 
    摘要 ( 1489 )   PDF(1044KB) ( 2163 )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而风险管理则是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问卷的方式,通过对湖北省企业信息化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对风险管理相关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综合使用情况,从而得出企业信息化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结论,并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和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第三方物流研究
    彭本红, 孙绍荣
    2006, 27(5): 87-92. 
    摘要 ( 1646 )   PDF(973KB) ( 2650 )  
    利用生态位理论,探讨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分析了三种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市场生态位的最佳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指出第三物流联盟是物流企业"竞合"的典范;并从生存力、协调发展力和竞争力三个层面建立了第三方物流联盟的生态位结构模型,为第三方物流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产品平行进口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
    武兰芬, 姜军, 余翔
    2006, 27(5): 93-99. 
    摘要 ( 1537 )   PDF(938KB) ( 2459 )  
    随着科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理论界对"平行进口"研究和探讨的兴趣日渐浓厚。本文首先介绍专利产品平行进口的三种代表性政策,其后从技术原因、售后服务影响等5个角度分析允许或限制专利产品平行进口的原因,然后分析专利产品平行进口政策对进出口国社会福利的影响,最后围绕我国专利产品平行进口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资源角度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研究
    张禾, 邵建明
    2006, 27(5): 100-103. 
    摘要 ( 1529 )   PDF(1001KB) ( 2475 )  
    高层管理者在设计内部绩效评价系统时,不仅要观测各内部组织的效益产出,还应考虑各内部组织的资源投入对效益产出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企业的内部绩效评价系统和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又能够起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政府用户满意度测评研究
    朱国玮, 黄珺
    2006, 27(5): 104-110. 
    摘要 ( 1379 )   PDF(1085KB) ( 2195 )  
    电子政府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于提高政府满足公众需要的能力,评价公众对电子政府的满意度是评价电子政府绩效的关键所在。本文在比较了现有的几种评价电子政府绩效的模型基础上,介绍了美国用于评价电子政府绩效的公众满意度模型(ACSI),并对我国电子政府公众满意度评价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制造诀窍的外包决策
    吴锋, 李怀祖
    2006, 27(5): 111-116. 
    摘要 ( 1443 )   PDF(1050KB) ( 2617 )  
    分析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类不同层次要素,即资源、产能与能力,并建立了三者的关系模型。指出直接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要素是制造know-how,其中:关键know-how影响最大,不宜外包;核心know-how次之,可以合作或合资外包;标准know-how影响不大,宜作简单外包。提出了制造know-how的封装性与制造过程交互性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模型,并进行了案例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文化与知识型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研究
    雷巧玲, 赵更申, 段兴民
    2006, 27(5): 117-123. 
    摘要 ( 1431 )   PDF(972KB) ( 2653 )  
    为了探讨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员工导向文化、任务导向文化对知识型员工心理授权影响的研究框架, 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企业文化如何对知识型员工心理授权的内在状态及外在状态产生影响,以期为企业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亚文化差异及其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陈祥槐
    2006, 27(5): 124-131,86. 
    摘要 ( 1422 )   PDF(1972KB) ( 2235 )  
    管理文化对员工激励的影响虽然受到较多的关注,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文化对员工激励影响关系框架供管理者参考。本文将视角集中于管理文化各维度对员工对激励因素的感知的影响关系,基于霍夫史台德的文化维度框架和作者对员工对激励因素的总结,选择了浙江温州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作为两个代表性的文化区域,在对两地21家企业412名员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五个文化维度和五个员工激励因素维度,并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相关维度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与员工对激励因素感知的影响关系,得出了文化与员工对激励因素感知影响关系的一般图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链的多维度经济分析及政策意义
    姚先国, 周虹
    2006, 27(5): 132-136,110. 
    摘要 ( 1347 )   PDF(1568KB) ( 2627 )  
    价值链配置是涉及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各层次利益的经济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和区位经济理论,从价值链中各企业的生产方式、交易形式、地域分工和区位选择以及动态调整等角度,对价值链配置的机理进行分析,揭示价值链运行的经济规律,从价值链配置角度归纳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FDI间的动态关系研究
    陈迅, 高远东
    2006, 27(5): 137-142. 
    摘要 ( 1537 )   PDF(1122KB) ( 2184 )  
    本文采用1982-2003年度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现代协整理论,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FDI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和FDI之间存在长期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短期中,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FDI的变化则具有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FDI的增长率具有正的影响,而FDI的变化却不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滞后一期的FDI对FDI的流入具有显著的影响;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变动对FDI产生正的影响,而滞后两期的产业结构变动对FDI产生负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前因的实证研究
    邵兵家, 孟宪强, 张宗益
    2006, 27(5): 143-149. 
    摘要 ( 1457 )   PDF(926KB) ( 2514 )  
    网上信任危机限制了消费者进行在线交易,提高消费者对在线公司的信任度是促进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对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在线公司信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站隐私保护与安全控制措施及政策、公司的规模与品牌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个体特征和公司网站的易用性等品质因素对信任没有显著影响。公司应该在安全技术及政策、规模以及知名度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对在线公司的信任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李蔚, 王素青
    2006, 27(5): 150-154. 
    摘要 ( 1426 )   PDF(932KB) ( 2277 )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利,对借债渠道的监管不严,缺少有效地监管机构和措施导致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增加。针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原因,本文提出建立地方债务规模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中央-地方债务风险联合监管体系和地方债务风险应急处理体系,将是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成果鉴定应有法可依
    邵先锋
    2006, 27(5): 155-159. 
    摘要 ( 1249 )   PDF(1030KB) ( 2155 )  
    科技成果鉴定曾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究其原因,就在于科技成果鉴定没有法可依,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监控鉴定的全过程,导致市场经济的功利行为越来越渗透到鉴定中,不利因素逐渐增大。无规矩不成方圆。科技成果鉴定要正规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法可依,制定《科技成果鉴定法》已成为时代的召唤,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