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全球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
    王叶 曲如晓
    2024, 45(9): 1-1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1
    摘要 ( 243 )  
        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已经成为一国获取创新突破知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1998—2020年跨国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对其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从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两方面,对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全球创新网络关系日趋紧密,形成集中在北美、西欧、大洋与东亚的非均衡格局。中国的地位提升明显,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具影响、仅次于美国的网络核心国家。(2)全球创新网络的关系形成和演化受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综合影响。经济发达、创新能力高且出口规模大的国家(地区)更倾向于发送专利申请,而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大市场国家(地区)则更有可能成为专利接收方。(3)国家(地区)之间倾向于形成互惠的专利申请关系。在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作用下,国家(地区)间高度连通,有着较高的传递性,专利申请关系链不断延伸。该研究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跨国专利申请和布局,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科技自主能力,培育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熠 焦飞飞 王先甲
    2024, 45(9): 11-2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2
    摘要 ( 122 )  
        当前严峻的国际竞争格局使得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其技术创新效率成为各界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2019—2022年中国半导体产业76家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将半导体产业链上市公司分为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5个环节,运用BCC-DEA和Malmquist-DEA模型对半导体产业整体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动态评价以及投入冗余分析。研究发现:(1)从静态视角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虽在提高,但DEA有效的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总数不及1/5,设计、设备和材料环节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制造和封测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为薄弱;(2)从动态视角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波动较大,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呈下降趋势,制造和封测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呈增长趋势,设计、设备、材料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呈下降趋势;(3)从投入冗余来看,研发人员和固定资产投入冗余情况较为突出,研发费用投入冗余不显著。本文补充了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的定量研究,并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角,为优化半导体产业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吸收速度与核心技术突破
    郑刚, 莫康, 朱国浩
    2024, 45(9): 21-3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3
    摘要 ( 102 )  
       在中美科技脱钩和双循环大背景下苹果芯片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为中国企业快速突破芯片技术瓶颈,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借鉴。本文界定了互补资产链接能力为企业跨组织链接新技术研发创新及其商业化所需互补资产的能力,采用纵向单案例方法对苹果公司在2008年至2022年期间芯片设计领域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加快吸收速度是企业快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一种方法,分为“自研式”和“引进式”两种模式。作用机制显示:企业通过跨组织链接新技术研发、商业化所需的通用及专用互补资产,加速知识获取、同化和应用,而互补资产链接能力与吸收速度的动态匹配,尤其是数字技术和创新生态,对于塑造组织认知和学习、实现突破至关重要。更进一步,合作伙伴间赋能与影响提升合作伙伴打造专用互补资产的能力和意愿,把握市场需求、技术路线和生态系统的机会窗口及互补性资产类型区分与链接策略,是加速芯片设计企业链接互补资产的三个重要因素。研究结论拓展了现有关于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的理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兼论破解新“索洛悖论”
    宋德勇 陈梁
    2024, 45(9): 33-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4
    摘要 ( 160 )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时代,数字技术应用成为驱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效破解数字时代的新“索洛悖论”,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质量和市场匹配效率,以及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对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强于制造业企业,对高市场竞争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技术应用会引致高技能、高学历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同时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数字技术应用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本文有助于深化认识企业突破新“索洛悖论”的现实路径,为借助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提质增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绩效反馈对数字化战略选择的影响研究
    奉小斌, 郑汉忠, 肖博文, 张晶
    2024, 45(9): 43-5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5
    摘要 ( 94 )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企业容易陷入数字化悖论困境,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战略是企业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基于最优区分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文章探讨了绩效反馈对数字化战略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正式制度压力与非正式制度压力的调节作用。文章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检验假设,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期望差距负向影响企业数字化利用战略,却正向影响数字化探索战略;非正式制度压力强化了社会期望差距对数字化利用战略的负向影响,而正式制度压力增强了社会期望差距对数字化探索战略的正向影响。文章揭示了数字化战略选择的机制,厘清了绩效反馈与数字化战略选择之间的理论关系,对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集成电路为例
    杨道虹, 熊炳桥, 任泰锟, 吴昕扬, 常馨之, 王逸群
    2024, 45(9): 55-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6
    摘要 ( 77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关键技术体系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现有文献对其具体机制研究不足。本文从关键技术体系的内涵与属性出发,明确关键技术体系的标准与特征,揭示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黑箱。以集成电路为例,对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关键技术体系具备通用技术属性、准公共品属性和关键中间品属性,并通过“产品-产业-生态”等机制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有,推进相关产品以乘数放大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共创。研究从关键技术体系的微观视角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路径,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实践者提供了具体洞察和实施指导,旨在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实现经济增长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团企业创新生态演化研究
    王琳 陈志军 孙玮
    2024, 45(9): 64-7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7
    摘要 ( 67 )  
        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集团试图通过创新生态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面临动态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集团如何构建匹配的创新生态并维持生态的动态平衡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集团公司为创新生态设计者对集团创新生态演化进行了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提炼了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生态构建过程及演化逻辑模型。研究发现:集团创新生态构建和演化受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变化带来的关系张力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团公司通过采取特定的母子公司间、母公司与其他主体间关系张力应对机制构建匹配的创新生态。生态位变动是集团创新生态的演化逻辑。不同阶段集团公司分别采用生态位移动、生态位移动和跃迁、生态位跃迁的演化逻辑推动创新生态不断升级。研究结论为集团企业思考基于创新生态构建的发展路径、提升组织结构韧性以应对不确定环境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信息平台赋能企业合作创新路径研究
    阮鸿鹏 池仁勇 冯远静
    2024, 45(9): 74-8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8
    摘要 ( 75 )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信息平台如何赋能企业合作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华东地区536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遵循“数字信息平台应用能力-组织间信任-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研究脉络,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究数字信息平台赋能企业合作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信息平台具有搜索与惩戒能力,搜索能力与惩戒能力均能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且惩戒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组织间计算信任在数字信息平台的搜索能力与惩戒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线性中介作用,而组织间关系信任在数字信息平台的搜索能力与惩戒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先增强后减弱的非线性中介作用。本文为“创新网络情境下数字信息平台赋能企业合作创新”提供清晰路径,打开微观赋能过程“黑箱”,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数字可供性理论,丰富了数字创新网络下开放式创新理论与组织间信任理论,为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任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创新力形成机制:求同还是求异
    段雪凝 常玉 黄维
    2024, 45(9): 85-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09
    摘要 ( 63 )  
        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是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和应对社会挑战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团队创新力对我国布局基础研究、催生原创性成果具有推动作用。分布于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的先进材料研究团队(IAM团队)初创于1996年,是有机电子和柔性电子领域的高水平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本文基于认知图式理论,对IAM团队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发现:(1)交叉学科科研团队通过创造性学习机制整合多元学科知识,形成异质有序的知识图式(“求异”),反映出科研团队成员知识结构重组并产生创造性想法的过程机制。(2)交叉学科科研团队通过适应性学习机制融合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形成同质和谐的信念图式(“求同”),体现出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适应并组建高凝聚力集体的过程机制。(3)知识图式的“求异”和信念图式的“求同”共同作用,促进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创新力形成。本文提出认知图式视角下团队创新力形成的“求同”和“求异”机制模型,完善团队创新力形成的理论研究,并对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基础研究、产生技术突破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姜功熊 袁鹏 杨凡地
    2024, 45(9): 93-10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0
    摘要 ( 59 )  
       国有股权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本文检验了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国有注资仅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没有影响。不过,当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时,国有注资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数量,也能提升创新质量。而且,对初始创新水平低的企业,国有注资对创新数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吸引高素质人才和提高企业创新意愿等方式实现的。本研究不仅从创新质量的视角拓展了有关国有注资经济效应的文献,还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组态路径研究
    李庆雪 宋萌萌 刘丽娜 张悦
    2024, 45(9): 104-11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1
    摘要 ( 90 )  
        制造业作为核心物质生产部门,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探寻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既是关键的现实问题,也是亟需探究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289家500强A股制造企业为例,探讨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层面下的条件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组态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存在必要条件;第二,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可归纳为技术资源配置牵引型、技术禀赋协同拉动型、数字化推动型、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型四种,其中数字技术导向型分布最普遍;第三,结合非高水平新质生产力组态,制度创新作为核心条件贯穿高/非高水平新质生产力组态结果,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造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并深化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路径的复杂机理,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体发起型裂变企业组织惯例形成路径研究
    孔海璞, 李志刚, 张璐, 游晟
    2024, 45(9): 114-12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2
    摘要 ( 43 )  
        母体发起型裂变企业在惯例继承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其惯例形成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尚不明晰。本研究借助创业学习理论,对母体发起的两家不同类型的裂变企业进行对比研究,提炼归纳得到创业学习视角下母体发起型裂变企业组织惯例形成过程模型。研究发现:(1)母体发起型裂变企业组织惯例的形成路径有先与母体联动探索后选择利用以及先效仿母体后试错调整两条不同的路径。(2)惯例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和稳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惯例的触发情境、集体共识的形成和组织规范的形成。(3)母体发起型裂变企业的惯例形成过程也是大中小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的过程。研究结论加深了对裂变创业特殊性的理解,并拓展了组织惯例和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对裂变创业驱动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研发合作对技术要素市场进入的影响研究
    张晨, 孙玉涛, 张晓飞, 孙谋轩
    2024, 45(9): 124-13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3
    摘要 ( 55 )  
         企业作为技术要素市场的参与主体,探究企业的技术要素市场进入机制对明晰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企业研发合作影响技术要素市场进入的研究框架,以收益和风险的权衡为机制揭示企业的研发合作是否促进技术购买和技术出售,以及在此过程中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知识重叠程度、企业技术能力发挥的调节作用。运用1707个自动驾驶企业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企业研发合作对技术购买有倒U型影响,对技术出售有促进作用。第二,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知识重叠程度越高,研发合作与技术购买之间的倒U型曲线越扁平,但是知识重叠在研发合作与技术出售之间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第三,企业技术能力越强,研发合作与技术购买之间的倒U型曲线越陡峭,同时研发合作对技术出售的促进作用越强。本研究为企业如何利用研发合作进入技术要素市场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创新链视角
    李子彪, 王思惟, 李鑫, 聂进
    2024, 45(9): 133-1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4
    摘要 ( 39 )  
        区域科创走廊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驱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基于创新链视角,本文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G60科创走廊建设对企业双元创新的作用路径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地加入G60科创走廊后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且对实质性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机制研究发现,科创走廊建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优化人力资本两条渠道提升企业创新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G60科创走廊对企业双元创新的激励效应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高吸收能力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不仅为我国稳步推进科创走廊建设、完善创新链配套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指导,而且为引导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非对称影响研究
    王海燕, 杨权诚, 习怡衡
    2024, 45(9): 143-15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5
    摘要 ( 53 )  
        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企业创新激励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已实施多年,评估政策效果对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财税〔2015〕119号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设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为分析指标,通过PSM-DID方法实证检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探究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会引起企业的创新效率下降;(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不同规模、产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激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结合研究发现,文章从企业“用补动机”的视角来剖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的“低质有效性”,并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该项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补效应下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
    董文婷 张靖佳 王伟楠 严子淳
    2024, 45(9): 155-16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6
    摘要 ( 67 )  
       数字经济背景下,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之间的黑箱尚未打开,两者之间不再是单向联系,而是存在闭环式的相互作用。本文利用有限信息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进行检验,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指标,通过2011—2020年间的上市公司数据验证这种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如何运行。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种闭环的循环互动,研发投入增加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将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存在“研发-创新”以及“研发-创新-再研发”效应。根据数字化转型时间的不同,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具有先发优势,数字化转型的后发企业则通过优化知识管理能力的方式间接提高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水平以及员工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实现闭环式相互作用的第二阶段创新,是“研发-创新-再研发”效应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数字化情景,打开了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之间良性循环互动的黑箱,在实践上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引进人才、拓展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提供了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巡视监督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刘追 余清泉
    2024, 45(9): 166-17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7
    摘要 ( 37 )  
        区域创新不仅受到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影响,还会受到政府行为及各类制度的影响。为了探讨巡视监督制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中纪委巡视的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巡视监督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跨期异质性,长期效果优于短期效果,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在巡视监督与区域创新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巡视监督减少了研发投入的“量”,提高了研发投入的“质”,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提高了研发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巡视监督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对西部地区显著,对中部和东部地区不显著。以上结论丰富了巡视监督宏观经济后果和区域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体系,为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激励计划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李连伟 纪骁鹏 吕镯 郭园园
    2024, 45(9): 175-18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8
    摘要 ( 61 )  
       提高国有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创新水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本文以2006—2021年期间的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逐年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计划对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并且在股票流动性低、行业竞争程度高、混改程度高以及处于成熟期的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股权激励计划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高管风险承担水平以及克服高管短视化倾向来提高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主要提高了国有企业探索性创新,而非开发性创新,同时也提高了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与创新产出,并表现为“量质齐升”的创新策略。本文从股权激励的角度丰富了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并从企业创新的角度为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享出行平台运营模式创新路径选择研究
    鲁锦涛 郭娅珍 林文芳
    2024, 45(9): 184-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9.019
    摘要 ( 55 )  
       运营模式创新是共享出行平台有效突破平台运营中隐私泄露、责任缺失、盈利不足等现实困境,实现可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现有研究对如何选择共享出行平台运营模式创新的路径未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本文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灰色关联分析法和NK模型,分析了共享出行平台运营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创新的演进阶段和最优路径。研究发现:(1)共享出行平台运营模式的构成要素包含了营销战略、核心资源、伙伴网络、客户关系、关键业务、科技向善、ESG发展理念和盈利模式。(2)共享出行平台运营模式创新经历了资源主导型创新、业务开拓型创新、科技驱动型创新和责任导向型创新四个演进阶段。(3)最优的创新路径是在“核心资源”创新的基础上,融合平台“关键业务”创新,考虑“科技向善”创新,最终实现“ESG发展理念”创新。本研究为共享出行平台企业优化运营模式创新路径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