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效用研究
    石玉堂, 王晓丹, 秦芳, 周十同, 刘达
    2024, 45(12): 1-1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1
    摘要 ( 412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10—2021年280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且该结论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提高流通效率、要素配置效率及对外开放水平内在路径进而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在高产权保护程度、高人才聚集水平及高科技支持强度城市的政策效应显著。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开放度对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聚合度的调节作用
    马永红, 赵丹, 倪惠莉
    2024, 45(12): 11-1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2
    摘要 ( 208 )  
       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创新开放度是企业发展合作创新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提升创新活力并拓展企业创新边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 2010—2021 年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联合授权专利数据,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合作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开放度(创新开放广度与创新开放深度)对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以及网络聚合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与企业创新边界均呈倒 U 型关系。(2)网络聚合度对创新开放广度与企业创新边界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3)网络聚合度正向调节创新开放深度与企业创新边界的倒 U 型关系,即网络聚合度的增强会深化企业创新开放深度对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创新开放度与企业创新边界之间的关系,为企业拓展创新边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宽市场准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陈邑早, 解纯慧, 王圣媛, 岳新茹
    2024, 45(12): 19-2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3
    摘要 ( 166 )  
          培育和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推进我国新旧动能结构转换,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考察放宽市场准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放宽市场准入能够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具体表现为,相比未受政策影响地区的企业,受到政策影响地区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幅度约为1.42%。机制分析表明,放宽市场准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效应和制度性成本效应来实现。异质性研究发现,放宽市场准入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和融资约束可能性较高的企业中更高。最后,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制度背景下,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投资价值提升。相关结论不仅能够深化现有研究关于放宽市场准入赋能作用的理论认识,还能够为我国加快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带来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融资约束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邹益民, 宣珂, 茆安然, 应洪斌
    2024, 45(12): 29-3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4
    摘要 ( 84 )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能力驱动企业国际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本研究以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双重融资约束环境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国际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外源融资约束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内源融资约束则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的正向效应更强;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为双重融资约束、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国际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不仅有效地拓展了企业国际化文献的研究内容,而且为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合文化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机制研究
    王艳艳 叶陈刚
    2024, 45(12): 37-4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5
    摘要 ( 131 )  
       中国企业创新行为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是决定其创新行为特征的根本性因素。本文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和管理情境,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大样本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度量企业和合文化,实证检验了中国式和合文化与公司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和合文化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但这种作用在内外部不确定性导致的压力环境下会受挫。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式和合文化可通过抑制管理层短视和构筑良好政企、联盟关系来促进创新,但创新意愿与能力的驱动路径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企业创新意愿易被文化驱动,但创新能力的提升却需不同维度文化间的协同配合才能更好达成。文章以独特的本土文化视角揭示了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价值观动因,实证检验了不同维度文化间的互动与平衡,揭示了中国特色和合文化的魅力和功用,解释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相对薄弱的情境下,如何通过文化引领突破资源限制,创造性地重塑自身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速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郭慧婷, 倪志惠, 秋瑞
    2024, 45(12): 49-5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6
    摘要 ( 200 )  
       2024年全国两会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时代,研究数字化转型速率如何提升企业生产率,对实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高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2010—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调节效应和机制检验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速率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速率和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延长数字化转型速率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积极效应的持续作用,表现为“倒U型”曲线拐点右移;并且其也能够缓解数字化转型速率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倒U型”曲线形态更加平缓。(3)进一步分析发现,研发创新能力在数字化转型速率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倒U型”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具有海外背景的董监高团队企业、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其数字化转型速率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倒U型”关系更显著。本文为我国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持科学合理的转型速率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试点”政策协同赋能的绿色创新效应研究
    韩先锋 郑酌基 肖远飞 李勃昕
    2024, 45(12): 59-6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7
    摘要 ( 202 )  
       数字新基建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下统筹推进数字中国与创新驱动双重战略的关键举措。以往研究多局限于关注单边政策与绿色创新的内在关联,却普遍忽视挖掘政策协同所激发的绿色创新红利。本文基于“宽带中国”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构造准自然试验,应用中国2006—2020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双试点”政策协同赋能城市绿色创新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1)“双试点”政策不仅能直接助力城市绿色创新“增量提质”,还产生了显著的邻地绿色创新示范效应;(2)“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发挥人才集聚效应、财政补贴效应与创业激励效应等路径,间接驱动城市绿色创新;(3)在较低的财政压力、适度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竞争强度约束下,“双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赋能效果最为明显;(4)相比“宽带中国”和创新型城市单试点,“双试点”政策更有利于激发城市绿色创新,且先“宽带中国”后创新型城市的试点策略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更佳。研究结论可为新发展格局下政府统筹释放数字强国与创新强国建设“政策合力”,加快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动力”提供一定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全球科学-技术创新格局研究
    冯思达, 韩芳, 杨斌, 张生太, 袁军鹏
    2024, 45(12): 70-7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8
    摘要 ( 71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从产业链角度刻画全球科技创新时空格局可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产业布局建议。现有研究鲜有从产业链视角综合刻画科学和技术创新格局。本文基于产业链视角,结合主题挖掘和双层网络模型,以锂离子电池产业为案例,综合考虑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引用关系,刻画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全球科学-技术创新格局。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累积技术创新强度排名第五,略低于德国。但与前三名国家美国、日本、韩国有较大差距。(2)从知识遗传角度看,美国的科学和技术在上、中、下游对技术的知识贡献总强度为第一名,并且远超位居第二名的日本。中国锂离子电池在回收方面科学和技术的知识贡献总强度较高,技术影响力较大。(3)中国专利的知识贡献强度仅在遗传视角的电池组中位居前五名。我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技术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本研究丰富了全球创新格局研究的理论框架,实证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可为我国统筹科学和技术创新,细化产业资源布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元件国产化替代的动态最优区分机制
    刘佳昕, 李树文, 朱方伟, 杨筱恬
    2024, 45(12): 79-8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09
    摘要 ( 73 )  
       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使得全球科技脱钩风险骤增,而元件国产化替代作为应对这一风险的重要手段,逐渐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尽管已有研究从技术突破等视角总结国产化替代经验,但却并未对元件国产化替代过程中合法性和差异化的动态均衡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本研究选取瓦房店轴承集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遵从“价值触发-价值共创-价值生成”的逻辑,系统探究国有企业元件国产化替代的最优区分过程。研究发现:第一,元件国产化替代是价值触发刺激企业采取以身份主张与价值活动为核心的价值共创,并实现价值生成的过程。第二,随着价值触发从边缘到核心的演变,企业身份主张表现出从原型效仿、典范跟随到打造新典范的进阶逻辑,而价值活动表现出市场响应式、技术交互式到产业协同深化式的进阶逻辑。第三,伴随着身份主张与价值活动的进阶,二者间关系表现出从阈值协奏到补偿协奏、再到整合协奏的动态最优区分规律,并通过形成敏捷式、赋能式到开放式的价值共创,进而实现单点替代、多维替代到价值替代的价值生成。本研究既贡献于价值共创与国产化替代的动态研究,也为国有企业实现国产化替代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制裁下中国芯片企业创新网络重构研究
    冯永春 曹鑫锐 苏萌萌 严子淳
    2024, 45(12): 89-9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0
    摘要 ( 73 )  
        创新网络重构对中国芯片企业应对并抵御海外制裁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本研究选取天津飞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深入剖析中国芯片企业在海外制裁冲击下重构创新网络的行为机制和底层逻辑。研究发现:(1)在海外制裁冲击下,中国芯片企业重构了创新网络的关系和结构,带来的资源变化进一步推动企业开展资源重构;(2)中国芯片企业重构技术创新网络和市场创新网络分别遵循“安全逻辑”和“竞争逻辑”,即追求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控和提高国产芯片的市场竞争力;(3)在不同重构逻辑的指引下,中国芯片企业的技术创新网络和市场创新网络的创新实现方式发生差异化转变,有助于企业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更好地应对海外制裁。本研究探明了海外制裁冲击下中国芯片企业创新网络的重构机制,不仅拓展了企业创新网络相关研究,还为海外制裁应对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能够为中国企业重构创新网络、抵御海外制裁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制造对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的影响研究
    曾皓
    2024, 45(12): 100-11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1
    摘要 ( 85 )  
    单项冠军企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既是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更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牛鼻子”,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技术高地将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精准识别上市单项冠军企业的基础上,利用准自然实验方法研究智能制造赋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的因果效应和作用渠道。结果表明:(1)智能制造能够显著地赋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这其中数字化转型、融资约束缓解、实质性创新是三条重要的作用渠道。(2)五种智能制造细分模式均能在不同程度上赋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3)智能制造对冠军示范企业的赋能作用最明显。(4)智能制造具有明确的企业靶向和行业靶向。(5)较高的区域数字经济水平、充分的区域资金供给与储备、较强的区域创新环境能够为智能制造赋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本文在理论上印证了智能制造可以赋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也为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布局以推动企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平台下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丁小洲, 郭韬, 王搏远, 魏仕鹏
    2024, 45(12): 111-12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2
    摘要 ( 90 )  
        数智时代下,数字平台是企业突破资源与能力约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揭示数字平台下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数字平台下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构建技术创业企业、顾客及核心供应商在不同策略下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选取典型企业进行实例仿真。研究表明:不同均衡状态下各博弈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策略选择与其初始策略密切相关;各方参与价值共创的成本、收益、努力程度及供应商奖励和惩罚等参数变化是影响博弈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技术创业企业和顾客初始策略选择的概率与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收敛速度成正比,而核心供应商初始策略选择的概率与博弈主体策略选择成反比。研究结论拓展了价值共创理论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内容,为数字平台下技术创业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界研发合作网络特征对其颠覆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朱晓艳, 林春培, 余传鹏, 廖杨月, 李海林
    2024, 45(12): 122-13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3
    摘要 ( 86 )  
    跨界研发合作是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新型合作模式,对提升颠覆性创新绩效,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本文以无人机领域联合专利申请信息识别出的290个跨界研发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和决策树CART算法,分析这些网络的基本特征、区分网络类型并挖掘出不同类型网络的特征变量组合对其颠覆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跨界研发合作网络共有三种类型:二元型研发合作网络、网状型研发合作网络和复杂型研发合作网络,并呈现出不同的网络特征;而且,跨界研发合作网络类型主要以“二元型研发合作网络”为主。(2)三种不同类型的跨界研发合作网络的颠覆性创新绩效存在差异;从高颠覆性创新绩效占比来看,网状型研发合作网络占比最高,复杂型研发合作网络占比次之,二元型研发合作网络占比最低。(3)合作强度是影响颠覆性创新绩效的核心因素;在二元型研发合作网络中,合作强度会积极影响其颠覆性创新绩效;对于合作强度较高的网状型研发合作网络而言,保持较低的平均路径长度有助于其颠覆性创新绩效的提升;复杂型研发合作网络的颠覆创新绩效受合作强度、聚集系数与网络中心性的共同影响。本文丰富并拓展了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的颠覆性创新绩效研究,并为各类创新主体通过跨界研发合作方式提高颠覆性创新绩效的实践行动提供了有益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创新生态可供性影响跨界创新的组态研究
    赵艺璇, 余江, 彭密香, 韩进
    2024, 45(12): 133-14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4
    摘要 ( 55 )  
       处于边缘生态位的非核心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创新生态组织赋能扭转边缘地位,实现跨界创新发展,是广泛汇聚企业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论与现实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数字技术对跨界创新的作用效应,缺乏关注基于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数字创新生态组织可供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架构-战略-环境”组织理论经典框架,运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数字创新生态可供性赋能非核心企业实现跨界创新的多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组织能够为企业战略愿景的实现提供行动潜能,但处于生态边缘的非核心企业仅借助单一维度可供性难以实现跨界创新,需叠加利用数字技术架构可供性、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可供性和数字创新战略多维策略,支撑非核心企业挖掘跨行业技术嫁接潜能,并转化为有效行动进而实现跨界创新目标,包括:数字分布可供性(离散知识型、动态联盟型)与数字重组可供性(错位重组型、裂变重组型)两类主导逻辑及4条细分路径。研究结论贡献于数字创新生态可供性与跨界创新研究的理论融合,为明晰非核心企业实现跨行业创新跃升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主导逻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韵江, 管煜, 赵宏园
    2024, 45(12): 150-15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6
    摘要 ( 65 )  
       服务主导逻辑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穿越“服务生命周期”,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聚焦猎聘的持续性服务创新实践,基于资源整合和主体互动框架,开展探索性单案例研究,解析服务主导逻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演化过程,并构建起穿越“服务生命周期”的服务创新模型。研究发现,服务主导逻辑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依次呈现出支持型-合作型-共生型的特征;其次,资源整合与主体互动的协同是服务主导逻辑落实的关键,亦具有阶段性协同演化特征;最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按照新颖型-效率型-生态型的路径变化。此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穿越“服务生命周期”的服务创新的驱动因素,明晰了其中关键的行动机制。相关结论不仅有助于指导服务型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服务创新,也为其实现服务创新以穿越“服务生命周期”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族主义文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
    李雪 罗进辉 王雨婷
    2024, 45(12): 160-16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7
    摘要 ( 81 )  
        家族企业的创新决策具有鲜明的“家族主义”特征,家族企业主的家族主义文化观念是影响企业创新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视角,利用2007—2019年中国A股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数据,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构建家族主义文化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家族主义文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家族主义文化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呈现出非线性的U型关系,意味着家族企业主较淡或较浓的家族主义文化观念均有助于促进家族企业的创新投资;(2)地区市场化环境能够强化这种U型影响关系;(3)本文进一步发现,家族企业主的家族主义文化观念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两者间同样呈现U型关系;(4)本文的经济后果分析发现,家族企业主的家族主义文化观念最终会造成家族企业绩效的变化,与短期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而与长期价值呈现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了家族主义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范畴,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家族企业创新决策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上为中国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广大民营家族企业的创新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EO股权激励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影响研究
    王雪冬 杨嘉璐 孟佳佳
    2024, 45(12): 169-17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8
    摘要 ( 103 )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当下,CEO股权激励被认为是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利器,但这种理论共识在实际中却效果迥异。针对这一理论与实践冲突,本文基于高阶理论和动机理论,采用计量分析方法,以2001年至2021年期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CEO股权激励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EO股权激励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存在倒U型影响,即随着CEO持股比例增加,CEO股权激励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影响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非线性变化趋势;管理者短视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CEO股权激励通过对管理者短视的正U型影响进而形成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非线性影响;CEO职业生涯关注则在CEO股权激励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即CEO职业生涯关注会延缓CEO促进焦点的过快降低、抑制CEO防御焦点的过早出现,从而使CEO股权激励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倒U型影响趋于平缓。本文突破了CEO股权激励正向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刻板共识,从CEO动机视角丰富了领导力与数字化转型的交叉研究,促进了高阶理论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揭示了CEO股权激励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黑箱,为企业有效激励CEO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轮快速审查制度改革对绿色专利的影响研究
    徐蔼婷, 汪文璞
    2024, 45(12): 177-18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2.019
    摘要 ( 82 )  
        双轮绿色专利快速审查制度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专利制度探索,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绿色”助力。基于2009—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的174 491条绿色发明专利数据,本文采用“范围拓展—口径调整”的改进专利续期模型测算专利价值,并运用强度双重差分法考察双轮制度改革能否同时促进绿色专利的升值与增量。研究发现:双轮制度改革能显著提升绿色专利价值,而对绿色专利数量仅能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就升值效应来看,次轮改革因其申请对象泛化、前置程序复杂化,政策效力不及首轮。就增量效应来看,首轮改革因受限于审查资源和数量条款,未实现绿色专利数量层面的突破;次轮改革则得益于申请范围的宽松化,能产生小幅的增量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是双轮制度改革中绿色专利升值效应的作用主体而非增量效应的作用主体。改革过程中滋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高校的绿色专利价值下滑。异质性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强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双轮制度改革能够发挥更佳的绿色专利升值和增量效应。本文对深化绿色专利快速审查制度改革、促进高价值绿色专利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