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创新驱动不足并存之谜——基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解释
    潘爽
    2024, 45(11): 1-1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1
    摘要 ( 304 )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创新驱动不足并存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关键话题。本文利用2003—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视角解释这一现象。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层层加码会显著抑制区域创新水平提升,从创新的分类来看,对实质性创新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策略性创新专利是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解释为何专利数量连年递增而经济创新驱动力却严重不足。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双重差分法处理内生性后依然成立;(2)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层层加码与创新水平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特征,且实质性创新也符合这一特征,而策略性创新相反呈现倒U型特征;(3)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层层加码主要通过提升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和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来抑制城市创新水平提升;(4)拓展性分析中,考虑官员特征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官员任期较长以及在官员更替期间的样本中,经济增长目标及层层加码的作用更显著。考虑市场条件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以及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及层层加码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研究拓展了经济增长目标负外部性研究以及城市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理解政府增长目标以及官员特征等因素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从而为提升经济创新驱动力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赋能创业: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综述
    李大元, 潘壮, 陈晓红
    2024, 45(11): 14-25.  DOI: DOI: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2
    摘要 ( 19 )  
         人工智能已成为赋能创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业机会发现与创造、机会资源整合、价值创造等环节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尽管创业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与研究兴趣日益浓厚,但目前相关研究仍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整合。本文采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机器编码与人工编码,运用结构主题模型对Web of Science收集的12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人工智能赋能创业的前因、情景、过程、结果、理论视角与工具方法等方面梳理了研究现状。研究发现AI赋能创业的动力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情景场域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路径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双重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底层逻辑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框架与议题,指出应深化宏观、中观、微观乃至跨层AI赋能创业动力研究,推进AI赋能区域、行业、领域等创业多情景研究,加强跨层次与动态视角下AI赋能创业的过程路径研究,全面关注AI赋能创业可能的积极结果尤其是负面影响,进一步探索基于新实践的AI赋能创业的独特理论体系,为AI赋能创业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工具及方法支撑。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与未来研究框架构建,本研究为丰富与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创业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能力模型的新兴产业自主培育路径与绩效研究
    龚惠群
    2024, 45(11): 26-3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3
    摘要 ( 119 )  
         为探索适合自身产业条件的自主培育路径以提升新兴产业自主培育绩效的机制,本文选择5G产业和云计算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领域内企业的591份问卷分析构建的新兴产业自主培育模型的普适性,及培育能力与绩效间的作用机理及路径。研究发现:基础技术、独立需求和资源是新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且基础技术影响最大,能直接促进独立技术;自主培育能力能促进独立技术和领先市场,且领先市场对绩效提升影响更大;不同产业在培育能力形成侧重点、培育绩效影响因素和影响力、与资源相关培育路径等方面有差异;存在多路径提升自主培育绩效的不同机制。因此,政府应鼓励各产业采取多元化策略提升自主培育能力,并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发展阶段和产业环境,区别对待资源因素,灵活选择最适合的培育方式,精准制定培育策略。研究结论为探寻提升我国新兴产业自主培育绩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徐梦周 杨大鹏 朱永竹
    2024, 45(11): 37-4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4
    摘要 ( 163 )  
         当前工业互联网生态发展日趋活跃,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现有研究对该现象关注不足。本文深入剖析工业互联网生态内涵特征、内在结构,从企业参与、产业应用、区域支撑多层次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至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索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生态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其中产业应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最为明显。从空间来看,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异质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递减格局。在作用机制上,工业互联网生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实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各地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价值视角下网络位置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苏屹, 梁德智, 孙笑明
    2024, 45(11): 47-5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5
    摘要 ( 123 )  
        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是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重要实现路径。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错综复杂的影响作用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知识基础观弥补网络位置理论对资源价值关注不足的局限性,以差异化知识基础衡量资源价值,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中国2001年至2020年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实证检验网络位置、差异化知识基础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用结构洞和中心度衡量网络位置,结构洞与区域创新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且与差异化知识基础的交互效应显著;中心度与区域创新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与差异化知识基础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差异化知识基础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政府应该通过鼓励创新主体紧密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建立创新绩效评估机制等措施推动区域创新绩效长效提升。本研究从资源价值视角丰富了网络位置与区域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为各地区如何利用跨区域合作赋能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与城市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
    王健
    2024, 45(11): 57-6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6
    摘要 ( 89 )  
       国内城市的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关联性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城市间在创新领域的交流互动和资源整合,也对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284个地级市的创新效率进行研究,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的影响。文章运用了DEA-Malmquist法测度各城市的创新效率,利用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城市创新效率网络,通过网络指标分析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对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的影响,并采用QAP回归定量分析了创新效率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年来中国城市创新效率持续提高,但节点城市与非节点城市在创新效率上的差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有所扩大;(2)“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城市间创新效率的关联得到明显加强;(3)空间距离、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政府支持等因素均对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影响;(4)“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创新效率网络的空间关联主要体现在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上。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对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低碳技术创新
    李楠博 孙弘远
    2024, 45(11): 67-7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7
    摘要 ( 118 )  
        缺乏政策引导的低碳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和环境的双重外部性,双重外部性严重抑制了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力。为探讨低碳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缓解了低碳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以2007—2021年A股上市的高碳排企业及全国主要城市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在城市层面和企业层面均有效缓解了低碳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在克服了内生性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两项政策对位于“胡焕庸线”以东、非国有、轻污染、初创型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有更好的促进效果;(2)机制检验表明,低碳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分别通过提升企业环境注意力和创新注意力缓解了低碳技术创新双重外部性;(3)政策叠加作用检验结果显示,两项政策存在协同作用效果,且协同作用的成效大于政策各自独立的作用效果。本文的研究深化了低碳发展情境下的企业竞争理论,拓展了低碳技术创新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边界,探索了多重政策协同效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未来相关政策体系的建构及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发明人-知识二模网特征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海花, 龚燕燕, 李雅洁, 李树杰
    2024, 45(11): 78-8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8
    摘要 ( 81 )  
        突破性创新是企业跳出技术引进和模仿性创新“惯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基础观,从知识重组视角出发,创新性地将发明人-知识二模网形成的多重网络纳入一个研究框架,探究二模网特征与突破性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和外在边界条件。并以2000—2021年间半导体行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发明人知识多样性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知识独特性对突破性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企业知识重组创造能力在发明人-知识二模网特征和突破性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发明人网络结构洞效率负向调节发明人知识多样性对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正向作用,但正向调节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中介作用;知识网络结构洞效率同时负向调节知识独特性对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负向作用和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多重网络嵌入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为企业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绿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地方低碳政策的调节效应分析
    余菲菲, 毛佳怡, 蒋庆
    2024, 45(11): 89-9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09
    摘要 ( 277 )  
        在“双碳”背景下,企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协同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而且有利于促成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通过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协同度进行测算。接着,基于2010—2021年1659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作用与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地方“低碳”政策力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协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与协作的战略协同关系;(2)企业数绿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企业数绿转型协同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4)我国地方低碳政策力度显著增强了企业数绿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关于低碳政策的设计及实施提供意见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分阶段数字化转型的调节分析
    肖雁飞, 张宝俪, 廖双红
    2024, 45(11): 99-10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0
    摘要 ( 137 )  
    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而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却具有正负两面性,数字化转型则能有效解决环境规制的负作用。本文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数字化转型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环境规制实施对绿色技术创新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路径能对环境规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阶段数字化转型研究表明,数字化融合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且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因此,政府应同步推进环境规制与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转型在环境规制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环境规制遵循成本与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的补贴力度,以此抵消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扩大数字化融合规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智能化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卢建霖, 蒋天颖
    2024, 45(11): 109-11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1
    摘要 ( 140 )  
    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背景下,制造业智能化能否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建立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衡量指标,借助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智能化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智能化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由低向高的转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演化趋势,且上述影响在中美贸易争端后有所增强;(2)资本配置效率与劳动技能结构在制造业智能化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之间发挥倒“U”型中介作用,技术流动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相较于非国有性质与低研发密度企业,制造业智能化对国有性质与高研发密度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制造业智能化经济后果和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舆论关注对企业双元创新的非对称影响研究
    蒋舒阳, 庄亚明, 王虎
    2024, 45(11): 119-12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2
    摘要 ( 63 )  
    随着数字化浪潮引发信息媒介的深刻变革,以公众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关注可能为企业创新活动带来额外机会与压力。为此,结合眼球效应与压力效应构建了系统理论框架,并以2011—2019年沪深A股的5个高技术行业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了网络舆论关注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以及高管社会网络嵌入带来的边界。得出以下结论:网络舆论关注与企业探索性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对利用性创新产生持续正向影响;高管社会网络嵌入正向调节了上述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网络舆论关注的冲击在绩效逆差企业与民营企业中更显著,且网络舆论环境是制约创新平衡模式有效性的重要外部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社交媒体时代双元创新的相关理论,并为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辩证应对这种外部冲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补企业平台生态能力对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
    闫宽 夏恩君 李德煌
    2024, 45(11): 130-14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3
    摘要 ( 140 )  
    平台生态系统蕴含着海量但分散的创新资源,创业型互补企业如何在自身资源匮乏下,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内化并驱动协同创新,有待深入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生态系统治理理论,本文构建了互补企业的平台生态能力对协同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探究了创业文化的中介机制和资源拼凑的调节机制。收集310份平台互补企业问卷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抽样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互补企业的平台生态能力通过整合和重构来自于生态系统主导者或平台生态网络的资源,有效驱动了协同创新;第二,持续变革和寻找机会的创业文化对驱动协同创新具有部分中介机制;第三,资源拼凑具有调节机制,提高了互补企业在资源匮乏下的适应性,推动持续性协同创新。本文为平台生态系统的资源治理、文化塑造和创新创业激励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企数字化导向一致性驱动数字服务化转型研究
    周丹 张新悦 郭京京 戴维奇
    2024, 45(11): 141-15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4
    摘要 ( 60 )  
        制造企业在数字服务化转型过程中保持与政府数字化导向一致,进而推动主导逻辑和能力组合动态演化的过程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通过卧龙集团2007—2022年数字服务化转型纵向案例研究,本文发现: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转型经历“孵化-生长-蝶变”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随着企业与政府数字化导向一致性程度的提升,企业主导逻辑由产品主导逻辑发展为产品-数字双重主导逻辑,再演变为数字-服务双重主导逻辑,企业能力组合经历了技术能力主导-数字化能力主导-服务能力主导的转变,由此成功实现数字服务化转型。本文深化了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主导逻辑与能力组合随政-企数字化导向一致性变化的演化机制研究,为制造企业突破数字服务化转型困境提供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联盟关系、竞争性学习与专利诉讼
    赖流滨 张运生 彭陈 谢华
    2024, 45(11): 151-15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5
    摘要 ( 58 )  
       专利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竞争性学习和专利诉讼现象,它们已成为现代高技术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武器。专利联盟能否减少联盟伙伴专利诉讼攻击?竞争性学习在其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本文以MPEG LA专利联盟12 195组配对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专利联盟关系对专利诉讼攻击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法、调节路径分析法检验竞争性学习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专利联盟关系越强,遭受联盟伙伴专利诉讼攻击越激烈;关系持久度与遭受联盟伙伴专利诉讼攻击强度呈倒U型关系;竞争性学习不仅是专利联盟关系强度与专利诉讼的中介变量,也是关系持久度与专利诉讼的中介变量。本文为丰富专利联盟和专利诉讼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证据,也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利用专利联盟、开展联盟学习并降低联盟伙伴专利诉讼攻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和多源数据的自动驾驶技术风险识别
    李牧南 王良 赖华鹏
    2024, 45(11): 160-17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6
    摘要 ( 94 )  
    新兴技术发展带来创新和市场机会同时,也给科技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科林格里奇困境理论认为技术的社会治理之所以存在障碍是因为当该技术负外部性涌现时,已经与人类社会深度绑定。因此,如何在新兴技术发展的早期或前期及时发现或预见其潜在风险,对于相关科技政策制定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针对新兴技术发展早期风险信号较为稀疏和难以识别是科学问题,本文从研究者知识、企业认知和个体感知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论文、专利、企业年报和社交媒体数据,构建了一个量化的新兴技术风险识别框架,并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基于深度学习和多源数据的分析框架可以进一步挖掘新兴技术的潜在风险信号,为科技风险治理提供更为丰富的决策参考;其中,Siamese-BERT孪生网络模型在多种深度学习方法中对新兴技术风险信号的挖掘效果较好,实证分析则发现自动驾驶技术潜在风险涉及诸多不同领域,需引起相关政策和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提出了新兴技术风险分析的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量化分析框架,从知识管理和文本语义挖掘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当前有关新兴技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针对如何在新兴技术演进的早期阶段进行潜在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量化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贸易协定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跨境溢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孙玉红 张奇 李金哲
    2024, 45(11): 176-18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7
    摘要 ( 79 )  
    有效利用区域贸易协定(RTA)知识产权规则增加创新技术流入是各国提升国内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00-2017年WTO和世界银行深度贸易数据库的269个RTAs为样本,在测算知识产权条款覆盖率和执行率以及区分TRIPs-plus条款的基础上,探究RTA知识产权保护深度对技术跨境溢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RTA知识产权保护有效促进了技术跨境溢出,且结果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该促进作用在北北型和北南型伙伴国之间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RTA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促进国内创新、提高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扩大技术溢出;进一步分析表明:RTA中包含知识产权条款能够对缔约国和第三国间的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不仅丰富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层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态效应研究,同时也为各国吸引技术要素流入以及推动国家新质生产力的积累拓展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司创意拒绝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赵富强, 高洪祥, 陈耘, 倪闽
    2024, 45(11): 184-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11.018
    摘要 ( 162 )  
    随着数智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变得日益VUCA,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员工创新行为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现实中由于资源或规则等所限,上司创意拒绝非常普遍,其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如何,既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反馈干预与归因理论视角,构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分层回归分析、Bootstrap等,探究上司创意拒绝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心理资本中介机制,同时考察了员工对上司创意拒绝归因——对人不对事归因和对事不对人归因的边界条件作用。457名多时点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1)上司创意拒绝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负相关;(2)心理资本中介上司创意拒绝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3)对人不对事归因正向调节上司创意拒绝对心理资本的负面影响,对人不对事归因水平越高,上司创意拒绝对心理资本的负面影响越强;(4)对事不对人归因负向调节上司创意拒绝对心理资本的负面影响,对事不对人归因水平越高,上司创意拒绝对心理资本的负面影响越弱;(5)对人不对事归因和对事不对人归因调节上司创意拒绝通过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对人不对事归因水平越高,其间接作用越强,对事不对人归因越高,其间接作用越弱。从而丰富了上司创意拒绝理论研究,打开了其影响创新行为的黑箱,拓展了归因理论的研究领域,同时为员工创新行为激发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