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组态视角下数据要素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曹萍, 陈由彬
    2025, 46(1): 1-1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1
    摘要 ( 232 )  
        数据要素已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生产要素,研究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对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并引入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SHAP,对数据要素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实证分析数据要素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协同联动形成了3种能够产生高数据要素利用水平的组态路径:创新-组织-开放综合型、技术-组织-环境综合型、基建-机构-环境综合型。其中科技创新水平与数据资源开放程度对于高数据要素利用水平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如果单一的追求数据资源的开放度,反而会对数据要素的利用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在理论层面明晰了数据要素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丰富了数据要素的相关研究,提出的混合fsQCA-ANN方法为解决类似的复杂组态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层面为我国优化数据要素利用政策、提升数据要素利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技术势差的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研究
    许学国, 周诗雨, 刘凤梅
    2025, 46(1): 12-2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2
    摘要 ( 110 )  
         提高知识治理水平可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激发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本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以“B-L”反应模型为基础,建立由知识治理机制、知识治理意愿、知识治理配置和知识治理绩效组成的四维协同演化模型,运用fsQCA探讨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绩效的组态路径。研究表明:发挥高生态位主体技术优势,可有效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向更高阶演化;考虑技术势差匹配组态结果,可加速形成中国特色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路径;权衡知识治理核心要素效能,可高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绩效大幅提升。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技术势差对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协同演化的内在影响,探究了不同情景下各因素组态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治理绩效的内在机理,为政府出台相关治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产业政策、企业创新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江山, 孙光国
    2025, 46(1): 24-3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3
    摘要 ( 114 )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6—2019年分批实施的单项冠军培育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创新视角,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单项冠军培育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单项冠军培育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优化人力资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单项冠军培育政策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最后,单项冠军培育政策通过促进实质性创新实现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本研究为政府完善单项冠军培育体系,充分发挥选择性产业政策创新驱动效应,进而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
    刘洋, 曹改改
    2025, 46(1): 34-4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4
    摘要 ( 224 )  
         深刻把握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契机,充分释放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巨大乘数效应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国家权威政策语义体系为基础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并将我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提升效应”与“平抑效应”,利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详细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机制、波动特征以及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尽管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然而当前阶段仍处于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红利释放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产生显著“平抑效应”,从而打破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高速增长路径并使其增长速度不可持续;数字化转型通过扩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优化管理效率等途径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本文揭示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甚至接近停滞的原因,通过解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为企业提质增效、助力向中高端价值链迈进提供了学术价值与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认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炳成, 宰飞飞, 宋菲
    2025, 46(1): 44-5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5
    摘要 ( 63 )  
         数字经济时代,员工的数字化认同对企业数字化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员工数字化认同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引入角色外行为与平台型领导两个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运用潜调节结构方程(LMS)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员工的数字化认同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角色外行为在数字化认同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3)平台型领导不仅会强化数字化认同与角色外行为间的关系,还会强化数字化认同通过角色外行为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数字时代人力资源与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认同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条件,从微观视角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孪生拓展制造企业价值场景的模式和机制——基于双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张振刚, 卢玉舒, 罗泰晔
    2025, 46(1): 54-6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6
    摘要 ( 68 )  
         数字孪生搭建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桥梁,被广泛运用于制造企业生产服务中。然而,数字孪生推动制造企业形成新价值场景的过程还有待探索。本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采用探索性的双案例研究方法,归纳案例企业明珞和美的楼宇科技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建筑领域的实践智慧,探讨数字孪生拓展制造企业价值场景的模式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孪生拓展制造企业价值场景的基本逻辑包括要素构成和空间交互,其中,资产、人、数字孪生体构成三大要素,分别映射在物理空间、社会关系和数字空间中。第二,数字技术拓展制造企业价值场景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流程式拓展和并列式拓展,流程式拓展以明珞为代表,核心逻辑为基于产线和生产流程将三大要素嵌入虚拟世界,拓展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价值场景。第三,并列式拓展以美的楼宇科技为代表,核心逻辑为基于建筑将三大要素映射到虚拟世界,抽象出交通流、信息流、体验流和能源流等,拓宽工业边界。本文丰富了数字创新、场景创造和嵌入性理论相关研究,为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及路径研究
    江瑶, 程婷华, 陈旭
    2025, 46(1): 63-7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7
    摘要 ( 95 )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积极鼓励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实现各方主体价值共创。然而,关于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问题的研究尚且缺乏统一分析框架,且多以定性方法为主。基于此,本文按照“驱动因素—行为模式—共创结果”的研究逻辑,首先利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构建价值共创机制模型,再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实现价值共创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受到市场经济、价值需求、文化共识、产业政策、IP资源、数字技术六大因素驱动,存在内容创作、渠道对接、IP生态、中介合作、技术赋能、政企协作六种行为模式,从而实现价值获取、传递、创造、增值并循环迭代;驱动价值共创的三条因素组态路径是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数字市场驱动型、新型需求驱动型和“内容+科技”双轮驱动型;实现价值共创的三条行为模式组态路径是渠道连接的内容生态模式、中介支撑的内容生态模式和技术赋能的内容生态模式。本文不仅拓展了针对该问题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也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会-资源一体化对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马鸿佳, 林樾, 司伟婷
    2025, 46(1): 73-8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8
    摘要 ( 49 )  
         工业4.0下的数字化转型具有资源密集性特征,中小制造企业作为主力军需要以资源撬动机会来应对复杂性、未知性和风险性,机会-资源一体化如何助力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运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主导逻辑由数智化产品主导逻辑向多元化服务主导逻辑再向场景化价值主导逻辑转变,动态引导机会-资源一体化演化。(2)企业通过机会发现-资源拼凑一体化助力实现单点优化;通过机会创造-资源编排一体化助力实现多点集成;通过机会共创-资源协奏一体化助力实现生态协同。(3)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能够丰富企业资源池和拓宽数字机会集,促进机会-资源一体化升级,二者呈现迭代循环、螺旋上升的形态。本文有助于填补现有关于数字化情境下机会-资源一体化研究的理论缺口,并对中小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资源和机会协同的管理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闭环构建逻辑——基于万华化学的案例研究
    王美香, 陈智, 张耀伟, 陈华
    2025, 46(1): 83-9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09
    摘要 ( 80 )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时期,探索企业如何高效构建“双链”融合闭环迫在眉睫。本文以“资源行动-能力生成-闭环效应”为逻辑主线对万华化学展开纵向案例研究,从产业链核心企业视角深入探究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闭环构建的动态过程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双链”融合发展逐步呈现出关键环节突破融合、规模化发展融合、产业生态网络融合特征,各阶段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过程均始于需求匹配的“起点对接”,依赖能量协同的“过程共创”,完成成果联结的“闭环融合”;(2)高效的“双链”融合模式伴随产业生命周期发展呈现“双螺旋”上升演化趋势;(3)资源高效配置与能力协同升级是各阶段“双链”融合闭环构建的关键推动力。本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探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拓展了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研究维度和理论成果,为企业以产业链为依托推动创新链发展、以创新链需求优化产业链布局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采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张建宇, 杨旭, 鲁超冉, 林香宇
    2025, 46(1): 95-10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0
    摘要 ( 151 )  
        探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成效是重构产业发展范式与催生智能经济形态的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多从生产效率、就业结构等局部视角考察人工智能的微观影响,缺乏对企业能否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竞争优势的整体性讨论。基于此,本文以2007—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采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采用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与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情境因素分析表明,企业只有将人工智能根植于具体的应用场景、为其配置互补性资产以及强化自身技术能力才能切实提升竞争优势。机制检验显示,人工智能采用通过强化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在后发企业和采用速度较快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回应了作为通用技术的人工智能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这一基本问题,同时为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创造独特价值、提升竞争地位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错配视角下AI技术陷阱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张敏
    2025, 46(1): 106-11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1
    摘要 ( 66 )  
        人工智能(AI)技术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但技术错配会导致企业囿于AI技术陷阱而停滞不前。本文基于灯塔工厂的AI应用场景,采集多阶段横断面数据,实证检验AI技术陷阱的源起与治理逻辑。AI技术陷阱源于AI技术无序扩张导致的技术与员工认知、能力之间的错配,AI数字导向虽对数字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会滋生员工AI意识,进而抑制企业数字创新,员工数字能力对企业数字导向与员工AI意识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通过构建“技术—认知—能力”三方协同的治理逻辑,有益于化解技术错配导致的员工认知抗拒与能力瓶颈,为建构AI创新生态提供理论支撑与行动参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边界
    张晓飞, 孙玉涛, 王茜
    2025, 46(1): 114-12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2
    摘要 ( 74 )  
        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是孕育原始创新的源泉,同时也面临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企业开展基础研究能否提升产品创新绩效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2007—2022年中国医药制造企业为样本,建立面板负二项模型,检验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导向型基础研究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吸收能力和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纯基础研究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存在U型关系,应用导向型基础研究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企业吸收能力越弱,纯基础研究与产品创新绩效U型曲线的形状越扁平,应用导向型基础研究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弱。(3)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高,纯基础研究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U型曲线的形状越陡峭,应用导向型基础研究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基础研究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和边界条件,对企业提升产品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脖子”技术突破中跟随企业与领先企业的演化博弈研究
    伍勇, 魏泽龙, 孙佩瑜
    2025, 46(1): 123-13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3
    摘要 ( 74 )  
        由于国外领先企业的竞争性反应,一些成功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的中国企业陷入“创新获益陷阱”难以自拔,跟随企业如何从关键技术突破中获益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跟随企业不同的技术突破策略和领先企业关于技术突破的不同反应,本文构建了关键技术突破中跟随企业和领先企业竞争性互动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跟随企业与领先企业在关键技术突破中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双方最终的策略选择与政府对跟随企业关键技术突破的补贴无关;双方对各种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对策略演化路径有一定的影响;领先企业采取降价措施对跟随企业的打击力度和对自己的伤害程度、跟随企业采取不同突破策略的研发成本差异等是影响双方稳定策略均衡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丰富了创新获益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为中国企业避开关键技术突破中的“创新获益陷阱”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强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葛晶, 赵丽仪, 葛宝山
    2025, 46(1): 134-14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4
    摘要 ( 81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在细分行业占据领先地位,已然成为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议题。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有赖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进阶,专精特新企业借助技术创新能力来形成和巩固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成为科技引领未来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此,本文选取GK企业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软件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处理,旨在探究研发强度对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管理者认知是在外部创业情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2)随着外部情境改变,企业调整研发强度,并在企业管理者认知与研发强度两者的共同推动下,合作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呈现出不同程度转变,从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进阶;(3)提出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模型,理清管理者认知、研发强度、网络构建和技术创新能力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径。本研究对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互补性对跨国并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苏屹 郭稳
    2025, 46(1): 145-15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5
    摘要 ( 57 )  
        通过跨国技术并购获取互补性技术这一瓶颈性资产是后发企业实现资源优化和技术赶超的重要战略。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并购双方技术互补性对并购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剖析并购方企业知识基础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技术互补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企业知识基础宽度的增加加剧了技术互补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阈值效应,知识基础深度的增加使这一倒U型关系发生反转而呈U型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互补性对并购方企业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均具有倒U型影响,且并购方企业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对该倒U型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跨国技术并购领域的相关理论,对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冯启良, 安琪, 方炜
    2025, 46(1): 155-1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6
    摘要 ( 69 )  
        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逆全球化”潮流和“保护主义”抬头时期,鲜有研究考察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能否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经验证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各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吸收能力强化了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而供应链集中度削弱了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相较于高创新资源城市的企业,位于低创新资源城市的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应更大。本研究肯定了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在理论层面拓展了微观层面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前因研究,在实践层面为政府有效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进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ESG表现:国企与民企的比较研究
    李井林, 阳镇, 陈劲, 甘小梅
    2025, 46(1): 164-17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7
    摘要 ( 56 )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但不同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ESG表现分化效应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3—2020年的数据,使用OLS回归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显著促进ESG表现;区分企业ESG表现各维度后,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环境责任表现、社会责任表现以及公司治理表现;区分企业产权性质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和民企ESG表现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二,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升国企ESG表现中主要发挥了治理效应,而在提升民企ESG表现中主要发挥了资源效应。第三,进一步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对ESG表现的促进效应存在地区市场化进程、行业环保敏感度以及企业高管激励强度的异质性;ESG表现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效应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突破了既有研究仅关注国企混改或民企混改的局限,不仅有效扩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ESG表现文献的研究内容,而且从产权性质视角揭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ESG表现作用机制的异质性,为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系统化分类推动各种不同类型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提升企业ESG表现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失败恐惧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研究
    张磊 杨洪涛 史航宇 姚楠
    2025, 46(1): 174-18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8
    摘要 ( 101 )  
        创业失败恐惧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情绪体验,既可能阻碍创业者识别机会,也可能激发其识别机会潜力。然而,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揭示这一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及适用条件。本研究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构建并检验了创业失败恐惧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倒U型关系模型,重点探讨创业警觉的中介作用和正念的调节效应。通过对200份创业者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多元层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失败恐惧与创业机会识别呈倒U型关系,适度失败恐惧有助于识别创业机会,而过低或过高失败恐惧均有阻碍作用;(2)创业警觉在创业失败恐惧与创业机会识别倒U型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3)正念负向调节创业失败恐惧与创业警觉之间倒U型关系。正念水平较低时,倒U型效应更显著,而正念水平较高时,创业失败恐惧对创业警觉的正向作用更强。本研究系统地阐释了创业失败恐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丰富了对创业失败恐惧积极效应的理论理解,为受失败恐惧所困扰的创业者有效识别创业机会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能型劳动力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
    胡尊国 郭雨如 邓理婕 毛军
    2025, 46(1): 183-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1.019
    摘要 ( 97 )  
        当前数字化技能人才的空间集聚态势日益凸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劳动力池”,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本文通过抓取大量网络招聘数据,构建了数字技能型劳动力集聚相关指标,并采用因果森林方法来克服传统计量的内生性难题,以分析数字技能型劳动力集聚对企业创新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能型劳动力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当地企业绿色创新总水平,但其并未引起企业创新结构的显著变化。在数字化发展水平高于中位数的城市,数字技能型劳动力的集聚对区域内企业非绿色创新活动的推动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挤出”了一些高风险、低收益的绿色创新项目。数字技能型劳动力的集聚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规模效应,从而促进了绿色创新的整体发展。这意味着政府应警惕数字技术深度发展对绿色创新项目产生潜在“挤出”效应,这对“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