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分析——基于“投入-过程-产出”视角
    陈钰芬, 杨双双, 胡思慧
    2025, 46(2): 1-1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1
    摘要 ( 606 )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升,是大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本文在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构建包含投入质量、生产活力和产出效能三个维度共40项指标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CRITIC方法对全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对应分析、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全国及三大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持续攀升,但投入产出效率总体偏低;第二,各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劣势各异,人才质量是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第三,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及区域内差异不断扩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正确识别关键症结,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研究
    梁孝成, 吕康银, 陈思
    2025, 46(2): 12-2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2
    摘要 ( 248 )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对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作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实践性探索,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提高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和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对数字经济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和从企业层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平台赋能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研究
    郭元源, 陈意锒, 池仁勇
    2025, 46(2): 22-3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3
    摘要 ( 108 )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借助产业平台为其赋能,从而实现生产力系统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构优化。但是,当前研究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平台应具备的系统结构尚不清晰,缺乏深入的理论洞见。对此,以相伴宝产业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赋能平湖箱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关键策略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赋能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平台需要以促进社会合作为核心,构建有机关联的生产力系统;(2)“同步-构建-收敛”的平台节奏策略嵌入产业平台的不同层级结构,驱动集群企业从传统向新型生产者逐步转变;(3)层级结构内部存在“蓄能-桥接-协奏”的结构机制并以此逐级实现生产力系统优化,最终筑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新质产业格局。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平台相关研究的理论见解,为传统产业集群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陈岩, 侯宇琦, 马欣, 徐玢
    2025, 46(2): 32-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4
    摘要 ( 167 )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加快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不仅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切入研究智能化转型的赋能路径,以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12—2022年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智能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及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智能化转型显著推动高质量发展,呈明显的线性关系;(2)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作为中介机制,在智能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扮演了关键角色;(3)门槛效应分析发现,研发投入对于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双门槛效应;(4)区域差异明显,中心城市智能化转型显著提升劳动者技能跃升,而非中心城市效果有限;(5)企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能显著促进有形劳动资料跃升,而资产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不明显。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范畴下的生产要素理论相结合,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机场三元协同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范式逻辑与实践进路
    尹西明, 武沛琦, 钱雅婷, 柳卸林
    2025, 46(2): 43-5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5
    摘要 ( 109 )  
        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加速重塑生产关系,是效率革命和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的重要引擎。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AI技术创新过程,忽视了技术如何与场景深度融合,尤其是生成式AI技术产业化悖论日益凸显,亟须超越人机二元协同,探索以新范式加快AI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本研究系统回顾人机二元协同范式,基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研究人机场三元协同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发现:人机场三元协同的新范式能够更有效赋能组织前瞻预判、主动感知,通过深度融合人类智慧、机器智能与场景需求,提高创新效率和效能;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以“场景(C)-技术(T)-能力(C)”三位一体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S)的CTCS机制,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组合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赋能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最后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例,研究发现面向复杂动态场景的人机高效协同共创,能够在实现AI原创技术突破和快速产业化的过程中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本研究拓展了人机协同理论,为把握场景驱动创新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微观理论基础和实践决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研究
    周建平, 徐维祥, 郭加新
    2025, 46(2): 53-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6
    摘要 ( 78 )  
          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本文运用2011至2021年285个城市的数据,在“要素—结构—功能”的系统论框架下测度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影响。主要发现:(1)知识创新网络能够正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在提升生产力要素特质与功能取向方面展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2)进一步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壁垒消除以及数据要素供应等因素,在知识创新网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检验表明,知识创新网络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层级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及城市群地区,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而且知识创新网络的赋能效应呈现出由“先行区”至“滞后区”递减的梯度特征。本文丰富了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和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外部效应的相关研究,结论为城市基于知识创新推动生产力新质态的涌现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产业多样化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AIS框架的分析
    王燕武, 邹乐欢, 莫长炜
    2025, 46(2): 64-7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7
    摘要 ( 36 )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剧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以提升地区经济韧性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整合演化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社会学、经济地理与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研究构建了一个决定地区产业多样化的AIS理论框架,并以中国273个城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识别了实现高产业多样化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地区高产业多样化是多种前因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创新能力发挥着更为普遍性的作用。(2)地区高产业多样化存在多条等效实现路径。高无关多样化路径包括变革型能动性驱动路径以及自由化市场制度驱动路径;而高相关多样化路径包括双重制度干预型驱动路径、协调制度下内源性创新驱动路径以及大城市数字经济驱动路径。本研究揭示了地区产业多样化发展的组态逻辑,深化了对地区产业路径发展理论的理解,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多样化实现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情景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路径研究
    张羽飞, 刘兵, 原长弘, 张树满
    2025, 46(2): 73-8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8
    摘要 ( 84 )  
         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最新创新模式,但当前建设仍面临着组织模式尚不清晰、体制机制尚不先进、组建路径尚不明确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四家典型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最佳实践,深入剖析了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四类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的组织模式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提炼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路径模型。研究发现: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由领军组织牵头、联合上下游优势企业及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以政府战略要求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利用创新组织方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打破了创新藩篱,攻克了创新难点,实现了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在链上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从而大幅提升了联合体的整体创新效能。本文构建起一套系统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管理框架与管理工具,解决了从确定建设内容到实施建设方法,再到确立管理方式的全流程难题,为本土化的产学研合作及创新联合体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情景下的联合体建设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精特新政策对供应链伙伴创新的影响研究
    国文婷, 蓝发钦, 高正
    2025, 46(2): 86-96.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09
    摘要 ( 140 )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专精特新政策对“小巨人”企业的直接效应,忽视了对其供应链伙伴的潜在影响。本文利用200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二阶段交错双重差分模型,深入探究专精特新政策如何影响“小巨人”企业供应链伙伴的创新。研究发现:政策会通过集聚效应和群体效应抑制供应链伙伴创新,并且该抑制效应呈现时间动态性。一方面,专精特新政策会导致货币资金和智力资本向“小巨人”企业集中,挤占供应链伙伴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专精特新政策的深入推进,供应链伙伴表现出“搭便车”心理,降低自主创新意愿。进一步分析显示,供应链伙伴较高的数字化水平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积极稳定的预期,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抑制效应、激发其创新活力,进而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供应链韧性。本研究基于供应链传导机制,构建了评估专精特新政策间接效应的理论框架,为全面认识政策效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与市场工具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组态分析
    寇明婷, 杜晓明, 张超
    2025, 46(2): 97-10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0
    摘要 ( 58 )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并不断丰富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工具与市场工具,两类工具组合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也愈发受到政府与学界的高度关注。为探究政策工具、市场工具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从创新过程视角剖析不同阶段下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有效工具组合,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复杂作用机制。本文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够有效处理多种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fsQCA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和复杂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单一工具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效果有限,需要根据所处的创新过程特征筛选合适的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组合,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具体地,在创新过程的投入端和产出端应采取双重税收优惠与信贷主导驱动型工具组合,在收益端应采取加计扣除政策与信贷主导驱动型工具组合,上述组态的实施效果因企业资产规模和人力资源水平而异。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复杂机制的理性认识,并为提升政策与市场工具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影响企业研发创新水平的机理研究
    谷成, 陈青, 张春雷
    2025, 46(2): 108-11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1
    摘要 ( 53 )  
         创新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2014年和2015年实施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对企业研发创新水平的影响方面,该政策对低市场化地区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的激励效果更好。从影响机制来看,该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研发创新水平的提升。本文有助于理解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与企业研发创新水平之间关系的逻辑机理,为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经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投入目标设定、公司研发操纵与政府治理
    叶云龙, 王红建, 顾署生
    2025, 46(2): 119-12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2
    摘要 ( 46 )  
        从研发操纵视角科学评估中国特色创新目标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五年规划”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创新投入目标设定对公司研发操纵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五年规划”设定的创新投入目标扭曲激励了研发操纵,该结果经过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研发操纵公司的信贷资金规模更大、资金成本更低、政府补贴更多。异质性分析显示: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压力越高、创新投入目标管理动机越强以及国有企业,其研发操纵现象越明显。治理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政府建设可以抑制创新投入目标设定的扭曲激励效应。上述结论拓展并深化了政府目标管理理论以及宏观制度特征下研发操纵动因理论的研究,也为政府治理优化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供性视角下复杂产品系统开发能力形成机制研究
    罗均梅, 李发珍, 王水莲
    2025, 46(2): 129-13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3
    摘要 ( 21 )  
        智能化复杂产品系统(ICPS)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能生活与生产的创新,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现有研究对构建ICPS开发能力的探讨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海信和浪潮智慧城市产品的案例,发现:(1)技术-市场双元可供性是驱动龙头企业构建ICPS开发能力的关键动力。(2)构建围绕共同价值主张的互补性管理机制——涵盖话语、组织、规范、资源策略——是将“技术-市场”双元可供性转化为ICPS开发能力的关键路径。(3)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扩散式”或“复制式”两条路径培育ICPS开发能力:在扩散式路径下,以内生技术和集中市场为牵引,聚焦自上而下的价值主张,实施开拓策略;而在复制式路径下,则受援引技术和分散市场的驱动,强调自下而上的价值主张,采取整合策略。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可供性与ICPS关系的文献,还为企业开发复杂产品系统提供了实践借鉴与启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可达性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
    蒋伟杰, 单亦轲
    2025, 46(2): 139-14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4
    摘要 ( 102 )  
        合作创新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分担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中国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构建市场可达性指标,通过Heckman两步法、工具变量法与调节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其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可达性的提升,从广延边际、集约边际以及跨区域合作强度三方面显著促进了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可达性的提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知识匹配度两条途径促进企业异地合作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市场可达性提升对位于外围城市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所处市场竞争环境更为激烈的企业进行异地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研究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创新人员即兴倾向到团队创新变革的路径机制与边界条件
    熊立, 年鹏翔, 余薇, 陆文珠
    2025, 46(2): 149-15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5
    摘要 ( 40 )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愈发依赖创新人员的即兴发现来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然而,从创新人员产生即兴想法到实际的团队创新变革的转化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具体的转化机理尚不清晰。基于创造力和创新的要素模型,以机缘巧合为切入点探讨了从创新人员即兴倾向到团队创新变革的上行演化机制,以及资源可得性与团队反思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31份两波次数据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成员即兴倾向能显著促进机缘巧合;资源可得性在成员即兴倾向对机缘巧合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机缘巧合与团队反思的交互作用显著促进团队创新变革;团队反思在成员即兴倾向通过机缘巧合对团队创新变革的影响中(后半部分)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打开了个体即兴倾向影响团队创新变革的黑箱,为理解个体即兴倾向引发团队创新变革的具体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如何吸收和转化个体的即兴价值,激发“自下而上”的团队创新变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视角下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的量化比较研究
    李欣哲, 鲁晓, 刘肖肖
    2025, 46(2): 158-16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6
    摘要 ( 50 )  
        职业幸福感是近年来在管理学领域被广泛提及的概念,高水平的职业幸福感可以激发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提升创新活力和机构劳动力市场竞争优势,而如何提升科研人员的幸福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1年全球科研人员调查数据,构建职业幸福感评估DEA模型,采用秩统计方法分析比较全球学术劳动力市场中主要国家科研机构资源配置情况与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分析影响幸福感的组织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科研机构在维持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方面仍有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这体现在机构资源投入不足、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偏低等方面。大部分科研人员存在幸福感规模报酬递增情况,表明通过增加资源投入仍能有效提升科研人员幸福感水平。而官僚主义是损害科研人员幸福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科研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水平,进而在全球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提升人才吸引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力评价一致性对越轨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永伟 刘雨展 王嘉豪 耿森
    2025, 46(2): 170-18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7
    摘要 ( 46 )  
        越轨创新作为非正式创新的重要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然而现有研究未从创新过程视角系统揭示其形成机制。本文基于创新过程理论,通过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探讨领导-下属创造力评价匹配对越轨创新行为多维度的影响机制和情境。基于对340份领导-下属配对数据分析发现:(1)领导-下属创造力评价匹配越不一致,对违命创新影响越强,但对私下创新无显著影响;(2)相比于“创造力员工自评低-创造力领导他评低”,“创造力员工自评高-创造力领导他评高”对私下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强,但对违命创新无显著影响;(3)相比于“创造力员工自评低-创造力领导他评高”,“创造力员工自评高-创造力领导他评低”对私下创新和违命创新的正向影响都更强;(4)突破性创新投入在领导-下属创造力评价匹配和私下创新、违命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5)员工悖论思维能够正向调节突破性创新投入和私下创新、违命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从创新过程视角为揭示越轨创新的形成机理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解,并为组织正确引导和管理越轨创新以赋能企业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管联结的多样性与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侯雪茹 刘明霞 张璐
    2025, 46(2): 181-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02.018
    摘要 ( 75 )  
        实践中高管兼任是企业经营中的普遍现象,但鲜有文献考察兼任衍生的不同关系联结形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合松散耦合与同群效应,基于中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2008—2020年数据,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1)高管联结多样性正向促进企业创新,而高管联结深度对企业创新具有U型作用。(2)地理重叠度的提高加强了高管联结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但使高管联结深度对企业创新的U型作用变平缓。(3)市场接触度在高管联结多样性与企业创新间的中介作用得到验证,而市场接触有效性在高管联结深度与企业创新间起遮掩作用。该结果在理论上丰富了高管联结关系对创新的差异化作用,在实践上为企业合理维持与连锁公司的接触距离进而有效利用高管个人资源推动企业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