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市场整合的视角
    谢会强 雷一鸣 郑淑芳
    2024, 45(6): 1-1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1
    摘要 ( 317 )  
       面对发达国家的“低端锁定”和“高端挤出”,我国依靠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已难以为继,必须依托国内市场整合,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文章基于2005—2016年海关数据库测算了中国30省份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交互项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市场整合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估计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相较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更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推动国内市场整合有效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且商品市场整合在其中发挥的弱化效应最强。据此,推动国内区域间市场整合,将有益于以国内市场为“内核”吸引国际要素向内汇聚,为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国式创新注入崭新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应链核心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和机制
    袁业虎, 孙晏平
    2024, 45(6): 12-2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2
    摘要 ( 379 )  
       中国的中小企业创新产出远不及大型企业,如何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供应链视角出发,基于2007—2020年上市公司的供应链数据,探究核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核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且该结论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证明,核心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供应链产生资金溢出、转型溢出和创新溢出三种溢出效应,影响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3)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中小企业为非国有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时,核心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供应链溢出效应的经验证据,为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引领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微观机制研究——中国石油的探索性案例
    杨磊, 刘海兵, 蒋春燕
    2024, 45(6): 22-3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3
    摘要 ( 142 )  
        现代工程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模式下,探索企业如何引领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且重要。对此,本研究结合创新引领范式理论对中国石油突破现代工程技术的实践开展了探索性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技术范式集中识别、核心资源统一配置、创新知识有效共享为核心的中心式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提供了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最优决策。(2)面向创新链的研发组织、面向应用场景的创新扩散组织、面向商业化的技术转化生态为核心的差序式技术创新组织架构提供了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组织基础。(3)长期主义的原始性创新、短期发展的渐进性创新、互补性资产积累与配置为核心的长尾式技术创新战略框架提供了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战略保障。研究识别出企业主导现代工程技术突破的决策机制、组织模式、战略框架3大核心机制,从企业层面拓展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体系,为相关企业技术突破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氛围对创新型企业根植的影响机制研究
    桂黄宝, 李文静, 王梦蕾, 张志昊
    2024, 45(6): 33-4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4
    摘要 ( 157 )  
       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是推动创新型企业根植,助力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本文聚焦挖掘创新氛围各维度驱动创新型企业根植的因果复杂机制,并以创新网络为中介变量,创新基础条件为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创新氛围对创新型企业根植的影响机制和引致创新型企业根植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创新氛围对创新型企业根植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创新基础条件在创新氛围与创新型企业根植间起正向调节作用;(2)基于组态视角,得到促进创新型企业根植的4种前因构型,其中创新氛围、创新基础条件等前因变量分别在不同的条件组态中发挥核心作用;(3)创新网络不仅在创新氛围与创新型企业根植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也是触发创新型企业根植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管理启示:培育先进创新文化,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完善创新基础条件,增强企业根植性;打造有效创新网络,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技术创业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苏靖, 胡小梅, 翟庆华
    2024, 45(6): 45-5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5
    摘要 ( 161 )  
       技术创业对新产业的培育及经济财富的创造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本文以高新技术新创企业为表征的技术创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椭圆差、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08—2020年中国技术创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研究发现:(1)中国高新技术新创企业数量呈指数型扩张,技术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表现为三大城市群为核心、长江经济带为发展轴的“T”字型发展格局;(2)城市技术创业能力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在三大城市群,并且区域联动作用较强,高―低集聚区主要是中西部重要省会城市,低―低集聚区为集中连片式分布的广大西部地区;(3)中国技术创业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省份技术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该省份的技术创业能力。此外,创新环境水平、知识创造水平和创新绩效水平对省域技术创业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知识获取水平则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本研究拓宽了技术创业的研究范围,从省域和市域尺度描绘了技术创业空间演化特征,有助于完善技术创业的空间理论。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为政府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技术创业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定量分析的创新生态系统文献评述与整合框架
    吴欣桐 梅亮
    2024, 45(6): 53-6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6
    摘要 ( 186 )  
       创新生态系统反映了异质性组织间围绕共同价值主张所形成的创新活动协调机制,是近年来企业管理领域的关键学术议题。本文关注创新生态系统的定量研究,系统性采集1856篇关联文献,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方法开展文献综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现有基于定量分析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形成了企业隶属、技术连接、交互机制三类文献簇并涌现相关主题。第二,在定量测度方面,企业隶属与技术连接文献簇均关注构成维度和关系维度的测度与量化分析,其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在节点、指标、建模方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并在交互机制文献簇之中实现研究方法的耦合。第三,构建定量分析下创新生态系统“企业隶属-技术连接-交互机制”的整合框架,强调创新过程中主体与技术适配、供给与需求协同,在交互过程中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相关文献的评述,是挖掘创新生态系统量化研究底层逻辑的尝试,能够补充当前创新生态系统文献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少且缺乏综合评述的研究缺口,提供创新生态系统后续量化实证研究发展展望,并为学术、商业与政策实践等输出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研究
    余长林 沈兵
    2024, 45(6): 62-7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7
    摘要 ( 162 )  
       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方式,但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在测算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要素市场扭曲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作用。研究发现:资本和劳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数字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国城市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数字经济发展不仅降低了要素的交易成本,还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改善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营商环境、城市创新能力和财政透明度起到了正向调节的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市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和城市级别异质性。本研究为探索如何通过数字经济发展改善要素市场扭曲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效应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2024, 45(6): 72-8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8
    摘要 ( 222 )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1804家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将企业微观数据与各省域宏观数据相匹配,综合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等,从内在逻辑和空间关联双重维度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和空间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和企业技术创新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2)数字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既存在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又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3)融资约束和信息约束是数字金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的重要传导机制;(4)数字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具有“先正后负”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数字金融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对于如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以及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创新攀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卢闯 牛煜皓 李馨子
    2024, 45(6): 83-9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09
    摘要 ( 144 )  
       国有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如何提高创新质量、提升创新效率是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问题。本文以2010—2018年A股国有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是否存在创新攀比以及创新攀比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间存在创新攀比现象,即当观察到同一集团内其他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后,公司会在下一年度显著增加自身的创新投入;公司间的创新攀比降低了真实的创新效率。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保持稳健。当业绩考核压力更大、高管晋升的可能性更高时,创新攀比更严重,创新攀比对创新效率的负面影响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公司财务决策互相影响的相关文献,也为完善业绩考核制度、推动创新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D资源错配对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经济的门槛效应
    范德成, 贾明哲
    2024, 45(6): 95-10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0
    摘要 ( 221 )  
        R&D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制约着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严重阻碍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研究R&D资源错配以及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将代表环境收益的工业固体废物无害率引入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测算R&D资源的错配程度;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R&D资源错配对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回归分析数字经济对R&D资源错配、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起到协调作用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工业R&D资源均表现出配置匮乏的问题;(2) R&D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3)在数字经济的调节作用下,R&D资源错配会对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U”型的影响机制,当数字经济达到门槛值后,R&D人员和资金都会从抑制效率提高转变为促进效率提升。本研究丰富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思路,并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资企业突破科技封锁实现竞争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国际创业战略演化视角
    葛宝山 赵丽仪
    2024, 45(6): 105-11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0
    摘要 ( 35 )  
       随着中国崛起,尤其在高精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对中资企业实施更严格的科技封锁。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内在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中资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然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议题。立足战略演化视角,本文选取2家典型的中资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1)企业竞争力提升受国际创业战略形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影响;(2)为抓住新发展机遇,中资企业所采取的国际创业战略内涵愈发丰富,从专注于特定地区或细分行业的全球利基战略,逐渐转化为专注主营业务发展并追求技术精湛的精一战略,最终演化为旨在全球利基市场隐蔽式发展的隐形精一战略;(3)在国际创业战略演化的影响下,中资企业竞争力实现“国际市场竞争力—国际制造竞争力—国际技术竞争力”的全面升级。本文不仅深化了中国情境下的竞争力相关理论,还拓展了国际创业战略的适用情境和边界,对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突破技术封锁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产结构配置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经济调节效应的分析
    许志勇, 张娜
    2024, 45(6): 116-12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2
    摘要 ( 159 )  
       企业资产配置反映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战略,数字经济是驱动企业资源配置的新引擎,合理的资产结构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企业资产结构配置偏差即资产结构错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分析数字经济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资产结构配置偏差降低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作用机制显示,数字经济对资产结构错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资产结构配置偏差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与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的企业,以及高财务杠杆、低金融发展水平与低市场化区域内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资本配置相关理论,对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参考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研究
    潘李鹏 刘淑春 秦山敏 林汉川
    2024, 45(6): 126-13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3
    摘要 ( 159 )  
       从微观层面和组织创新视角剖析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内在机理对宏观层面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支撑价值。本文基于全国首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区3109家企业2015至2020年连续6年推行数字化管理的追踪调查数据,从组织创新视角研究了企业数字领域探索和开发,以及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对企业推进管理数字化变革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在推进管理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应采取探索和开发协同推进策略,兼顾新知识引入和已有知识的整合、再利用。(2)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可有效降低其他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战略不确定性,进而推动当地整体管理数字化变革进程。(3)异质性分析表明,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对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企业数字化管理决策和政府产业数字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对于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推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将组织创新理论拓展到数字化改革领域,为数字经济和组织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理论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交互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炳成, 张玉香, 崔梦洁
    2024, 45(6): 136-14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4
    摘要 ( 137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数字化交互为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目前对数字化交互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引入知识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两个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相结合的方法,检验了数字化交互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路径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化交互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知识吸收能力在数字化交互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战略柔性不仅会强化知识吸收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还会强化数字化交互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数字化交互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并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才持续激励效应研究
    刘雷, 李江涛, 王征
    2024, 45(6): 146-15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5
    摘要 ( 140 )  
       科技人才的成长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而人才的成长往往需要持续的激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的科学性是推动科技人才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和档案研究法实证检验了管理科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才持续激励效应。访谈的多位管理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绝大多数认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才持续激励效应。在档案研究法下,本文依据资源基础观和信号传递等理论,基于2001年至2021年管理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前期获得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对科技人才成长有正向激励作用,但并不显著;前期获得资助的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质量越高,科学基金项目的人才持续激励效应越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才持续激励效应在不同学科上均存在,且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认知人才成长和科研活动规律,以及优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人员专利信息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代志在, 朱雪忠
    2024, 45(6): 155-1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6
    摘要 ( 120 )  
       促进技术信息传播是专利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但现有证据表明,研发人员并不重视专利信息。明确研发人员专利信息利用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对提升社会创新效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通过对21名研发人员的深入访谈获取一手资料,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获取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17个初始范畴和7个主范畴,并以此构建了研发人员专利信息利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替代信源认知和专利信源声誉认知等远端因素通过专利信息质量认知、行为态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研发人员的专利信息利用行为。专利信息质量认知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影响研发人员的专利信息利用行为。行为态度、社会规范和控制因素对研发人员的专利信息利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研发人员的专利信息利用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在实践层面为我国完善专利信息利用政策、提升专利制度的技术信息传播效能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E框架下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组态研究
    王欣
    2024, 45(6): 164-17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7
    摘要 ( 157 )  
       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有重要意义。以TOE框架为理论依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元条件组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技术人才、组织运营、研发平台、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之间联动耦合,形成了7个促进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组态,可概括为技术—组织二维联动型、技术—组织—环境三维联动型、技术—环境二维联动型、技术驱动型、技术人才为主型、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为主型、组织—环境二维联动型。其中,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是多个条件组态的核心条件,组织条件与环境条件在部分条件组态中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应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探寻技术、组织与环境耦合协同路径,发挥三者的交互效应。研究阐释了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与外在条件,对优化政策组合有一定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质押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袁礼, 周燕, 戴鹏毅
    2024, 45(6): 174-18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8
    摘要 ( 204 )  
       有效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题,对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探究专利质押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约束条件,并构建2006—2018年地级市层面的企业专利质押和创新绩效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专利质押能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这一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非上市公司。专利质押可通过发挥专利的担保价值,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促进担保价值和知识价值的转化,实现双向信号机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在专利市场可交易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强的条件下,专利质押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从双向信号激励的视角丰富了专利质押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也为打通金融机构服务链条堵点,探索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供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管声誉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
    徐宁, 张阳, 徐向艺
    2024, 45(6): 183-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6.019
    摘要 ( 162 )  
       为切实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度探究如何突破技术创新的形式化与策略性局限,从高管激励视角构建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的驱动机制。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多个维度出发,运用A股国有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管声誉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高管声誉能够有效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管声誉通过提供激励补偿效应、提升委托代理效率、提高高管风险承担水平等路径,实现对高质量创新的驱动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高新技术行业特征与市场化程度等情境因素强化了高管声誉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的正向影响。本文从高质量创新的视角验证了高管声誉的有效契约假说,拓展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边界,为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新视角与实践层面的新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