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20
    上一期   

    论文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困境、差距与政策建议
    杜梅, 任声策, 操友根
    2024, 45(5): 1-1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1
    摘要 ( 118 )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创新领域广泛运用的评价指标,不仅刻画出全球创新能力发展概况,还充分体现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2创新能力数据,剖析全球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揭示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全球创新能力发展呈现欧洲地区领跑、北美地区并跑、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跟跑等特征。(2)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良好,但创新投入中存在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存在创意产出尚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中国凭借人口规模、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等在规模体量和数量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生态、教育、市场和商业运行模式以及创造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3)中国创新能力在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但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差距不明显。结论丰富中国创新能力评价、差距比较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助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研究综述与展望
    谢卫红, 郑迪文, 李忠顺, 王永健, 王力纲
    2024, 45(5): 11-2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2
    摘要 ( 179 )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推动产业变革和创新中的作用变得尤为关键。尽管已有文献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对深层次分析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仍有较大空间。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文献综述法,对2001—2022年间发表于UTD24和FT50期刊的103篇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完善,为新兴技术如大数据提供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进步。第二,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类型包括产业数字化应用、产业数字化扩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及产业数字化变革四类。第三,研究框架揭示了宏观(如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等)、中观(如行业价值迁移、数字技术应用等)、微观(如企业研发和数字化转型等)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数字化协同创新等中介机制和数字化治理等调节变量的作用过程,和短期经济冲击和长期价值链延伸等方面的影响效应。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本领域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产业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理研究
    孙中原, 窦倩, 楼旭明, 成泷
    2024, 45(5): 22-3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3
    摘要 ( 68 )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是新形势下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在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内在机理的探索与验证。因此,研究从创新主体网络视角,以2010—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的组织体系化能力与技术体系化能力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体系化能力中的局部协同能力和全部协同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体系化能力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组合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组合能力在组织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影响机理,对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数字技术可供性实现下的数字化转型企业组织惯性构建机制研究
    武宪云, 苏敬勤, 杨道虹, 张雅洁
    2024, 45(5): 34-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4
    摘要 ( 49 )  
        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数字化转型企业组织惯性构建提供了潜在机会窗口。本文基于数字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以美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展开案例研究,深度剖析数字技术可供性对组织惯性构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1)“数字技术可供性-资源整合-组织惯性构建”是传统企业组织惯性构建的有效路径。其中,不同类型组织惯性,其数字技术可供性和资源行动策略也不尽相同。在意义建构可供性作用下,传统企业通过发散-利用资源整合策略实现数据决策认知惯性的构建;在架构更替可供性作用下,传统企业通过发散-开拓资源整合策略实现敏捷组织结构惯性的构建。(2)数字技术可供性是组织惯性构建的动力源,牵引传统企业进行新组织惯性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意义建构可供性与架构更替可供性两方面。(3)资源整合是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实现过程,传统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塑造机制来完成新组织惯性的构建。其中,在数字技术意义建构可供性牵引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类比塑造机制实现数据决策认知惯性的构建;在架构更替可供性驱动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传承塑造机制实现敏捷组织结构惯性的构建。本研究不仅扩展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惯性构建的理论研究,更为我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指导和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思维创新:发展演化、过程机制与实践原则
    陶金元 陈劲
    2024, 45(5): 43-5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5
    摘要 ( 40 )  
       对复杂问题高效求解并达成创新性解决方案是组织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必然要以科学规范的方法论作为依据。设计思维创新致力于问题导向的创新而不断发展演化,但因其分散的实践而呈现出碎片化和经验化特征。系统梳理设计思维创新的发展脉络,夯实其哲学基础并深入阐释理论框架、过程机制和实践原则,对推进理论发展和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可视化对比分析刻画了设计思维理论研究的趋势、重点及其脉络关系,进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内涵结构和因果过程逻辑构建了设计思维创新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重点文献就其核心要素及过程机制进行了系统剖析。研究发现:(1)设计思维创新致力于复杂问题的求解并因实践需要而发展演化;(2)设计思维创新秉承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和实用主义的效果逻辑;(3)设计思维创新强调非线性迭代机制、综合性实践工具和跨学科领域的系统融合;(4)适用于整体创新流程和主题环节的实践原则为设计思维创新效率提供保障。本研究为推动问题导向的创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工具方法,有助于组织提升创新绩效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研究结论为在发挥制度优势基础上推动中国式创新理论发展和加速中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研究
    王海燕, 李娜, 张庆芝
    2024, 45(5): 56-6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6
    摘要 ( 44 )  
        近年来,基于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科学集聚领域建立起的新创企业崛起。由于这类企业的知识基础源于发展中的科学,不可预知的风险增加了其生存难度,生存驱动路径和机制亟待探讨。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整合分析框架,并运用fsQCA方法对英国44个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是多个条件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企业存活的驱动模式有3种,分别是技术能力主导驱动型、大学主导驱动型和融资主导驱动型,技术能力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融资驱动型分布最普遍;(2)在基于科学的企业成立初期,大部分企业的专利和产品很少,支撑这些企业存活的主要是融资和大学的资源投入:广泛的融资能够分担研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大学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前沿知识,也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3)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需要紧跟科学前沿,也需要提高管理技能,企业更需要发展技能互补的董事会。研究拓宽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移动互联下企业数字责任创新
    刘海建, 李纪琛, 李颖, 吕清轩
    2024, 45(5): 65-7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7
    摘要 ( 175 )  
       Web 3.0元宇宙移动互联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与责任边界发生了极大变化。然而,现关于元宇宙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框架缺乏整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性探究新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规范其责任治理从而实现多主体协同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企业数字责任为研究视角,以人工智能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归纳回顾了元宇宙特性与企业数字责任研究,界定了新情境下人工智能企业数字责任与数字治理,并分别构建了企业数字责任与其数字治理的研究框架。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责任体现为实现元宇宙生态的数据价值观规范与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数字责任管理主体、履责载体与数字监管的变革。(2)企业数字责任治理主要表现为实现多主体互动的数字责任治理生态,并主要通过加大技术开发者个体治理、链接“虚拟数字人”与“感知智能人”治理与数字商业圈治理三条路径实现。研究结论丰富了Web 3.0元宇宙情境下企业数字责任的文献,同时也为规范企业数字责任实践等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距离效应、组织学习顺序与创新能力——基于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
    吴画斌, 杨磊, 蒋春燕
    2024, 45(5): 75-8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8
    摘要 ( 32 )  
         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距离效应如何影响创新能力这一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回答,本文试图破解上述问题。基于组织学习顺序视角,通过对海尔集团内部的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两条产业线纵向比较研究,分析在距离效应影响下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学习顺序与之相匹配,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与距离效应相匹配的不同组织学习顺序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均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模仿改进阶段,借鉴学习-经验学习和经验学习-借鉴学习-经验学习的两种组织学习顺序更具优势;在自主创新阶段,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和经验学习-借鉴学习-经验学习的两种组织学习顺序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深化了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打开了距离效应影响创新能力的过程黑箱,对后发企业追赶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景驱动的跨区域创新系统:核心要素与未来发展
    陈丛波, 陈娟, 胡登峰
    2024, 45(5): 85-9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09
    摘要 ( 33 )  
        新型举国体制下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凸显,但现有研究对数字技术进步引发的跨区域创新现象讨论不足。本文研究了场景驱动跨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和未来研究趋势。结合场景理论,将跨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基于融合创新场景形成的区域子系统间相互耦合的系统。跨区域创新主体借助数字技术共同在虚拟空间构建融合创新场景,其概念公式为 “虚拟空间+想象结构+融合的区域精神→融合创新场景”。跨区域创新系统能够服务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战略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治理,其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创新场景虚拟化、创新主体分散化、创新治理平台化背景下的认知更新、构建路径和治理逻辑。研究结果丰富并拓展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并在微观和区域政策层面提供了相应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技术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王京, 陈晶, 李舒妍
    2024, 45(5): 94-10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0
    摘要 ( 79 )  
       创新生态系统是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格局的重要支撑,加速释放的数字生产力为区域创新带来了巨大红利。基于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多重中介模型、调节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及空间模型,结合生态位理论和协同理论等,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探究数字技术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且对技术子系统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商业子系统和科学子系统。(2)数字技术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中,各子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和子系统间协同不仅存在并行中介作用,也存在链式中介作用。(3)技术子系统和商业子系统的生态位宽度能够正向调节数字技术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4)数字技术发展强化了创新极化的格局。本文拓展了数字技术驱动区域创新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各区域通过数字技术塑造多维生态优势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刘军, 郭立宏, 张武康
    2024, 45(5): 105-11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1
    摘要 ( 49 )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一政策实践,以2010—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该结论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在影响路径中具有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显著。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区域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企业跨界技术创新网络形成规律研究——基于“双元”与“双度”视角
    王雪原, 黄佳赛
    2024, 45(5): 114-12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2
    摘要 ( 52 )  
         在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融通创新背景下,制造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如何有效形成跨界技术创新网络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融合双元与双度视角,划分跨界技术创新网络,综合考虑节点与网络协变量、主体与客体,提出网络形成规律研究框架。利用ERGM模型探索不同网络形成要素独特性,采用NCA开展必要性与稳健性检验,据此利用NK模型确定要素作用秩序及机制,基于典型案例加以验证,并揭示网络形成转换规则。结果表明,双元凸显知识基础要求,双度突出动态联结关系要求,异质融合型、梯度转移型、多元拓展型及深耕专业型要素分别重点影响探索、渐进、广度与深度跨界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吸引机制、向心机制、组合机制和拉动机制分别成为四类网络形成的重要机制。双元转换体现方向选择差异,双度调整体现承接升级逻辑,跨界技术创新网络形成转换应先调整方向实现双元转换,进而考虑双度要素实现双度转换。研究为制造企业客观认知不同网络形成的异质性逻辑及转换规则、科学调整网络管理关键点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界搜索、组织韧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娟茹, 刘洁怡
    2024, 45(5): 125-13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3
    摘要 ( 49 )  
         尽管学术界对跨界搜索已有大量研究,但鲜有探讨不同搜索时机的跨界搜索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基础理论和资源协奏理论,将跨界搜索分为反应型跨界搜索和前瞻型跨界搜索,探讨两者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组织韧性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协奏能力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42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分析,结果发现:(1)反应型跨界搜索和前瞻型跨界搜索对绿色技术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反应型跨界搜索正向影响组织对内韧性,前瞻型跨界搜索正向影响组织对外韧性;(3)组织对内韧性在反应型跨界搜索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对外韧性在前瞻型跨界搜索与绿色技术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知识协奏能力分别正向调节反应型跨界搜索与组织对内韧性、前瞻型跨界搜索与组织对外韧性的关系,且调节组织对外韧性在前瞻型跨界搜索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厘清了跨界搜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拓展了知识协奏和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创新演化脉络探析
    刘婷 童彤 张满姣
    2024, 45(5): 134-1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4
    摘要 ( 36 )  
       中国式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而中外合资企业作为我国合理利用外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是中国式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系统梳理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特定现实背景和中国宏观政策演化逻辑,探究其技术创新的特点、规律及演化脉络。研究表明:(1)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经历了萌芽阶段—市场换技术阶段(1978—20世纪末)、探索阶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20世纪末—2017)和发展阶段—科技自主创新阶段(2017至今),各阶段在技术创新的模式、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导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经历了螺旋式上升路线,有着前进性、曲折性和周期性的特点;(3)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宏观政策演化逻辑的动态匹配推动了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的阶段转化,最终走出了一条区别于美、日、韩等国家的中国式技术创新路径。该研究为理解中国式技术创新动态演化的内在逻辑提供借鉴,为中国式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对深入理解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与激励机制:基于“三项改革”的多案例研究
    段永彪 董新宇
    2024, 45(5): 143-15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5
    摘要 ( 38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激励视角出发,运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对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试点的创新探索进行探析,研究发现: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试点高校推进程度差别较大;而高位推动成为“三项改革”的重要推力。政策供给、组织领导、创新驱动、资源集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从核心要素着手,强化个人激励、组织激励和过程激励,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多主体协同、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任乐, 王倩雯, 陈炎
    2024, 45(5): 153-16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6
    摘要 ( 31 )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能否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赋能数字化转型,值得探索。本文选取2008—2021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所有制改革能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2)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管理者短视和提高战略激进度两条路径实现;(3)在中央企业、国有股东相对控股和所属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丰富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揭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公益行为模式比较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李毅 魏培晔
    2024, 45(5): 163-17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7
    摘要 ( 38 )  
        企业公益行为是企业参与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为何”及“如何”做公益是企业公益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本文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着手,沿着“环境因素→作用机制→企业公益模式”的逻辑构建解释框架,借助典型案例对比分析,从公益动机、主导者、活动领域、合作伙伴和参与方式五个维度全面比较了不同企业公益模式的异同,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公益模式是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环境及其效率机制是影响企业公益的基础性力量,但它同时也受到制度环境及其规制机制、规范机制与认知机制的调适。主导机制之间的不同搭配格局和互动过程塑造了企业公益模式的多样形态。这一发现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企业公益研究,也为政府更有效地动员企业资源及公益机构进行捐赠方开发和维护提供了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型领导推动员工突破性创新的机制研究
    张海涛 张建军 许合先 熊丁 刘文兴
    2024, 45(5): 172-18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8
    摘要 ( 54 )  
       创新型领导是影响员工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创新重要性日益突出的环境下,创新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的突破性创新,已有研究并未给出解答。基于功能型领导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创新型领导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的中介模型,并探讨了传统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 53名企业领导和315位下属员工,三波次数据进行跨层次回归和 R中介法分析,结果显示:创新型领导均能显著促进组织创新气氛和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组织创新气氛显著促进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组织创新气氛正向中介了创新型领导对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的影响;传统性在组织创新气氛对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研究凸显了创新型领导在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方面的重要价值,为理解创新型领导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行为的具体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如何从领导和组织创新气氛视角激发员工的突破性创新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老龄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王蕾茜, 刘泓汛, 余怒涛
    2024, 45(5): 182-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5.019
    摘要 ( 47 )  
        在政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但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却进展缓慢的背景下,厘清阻碍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并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通过降低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减少数字化转型补贴以及加重超额税收负担,阻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数字化转型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增强银行业竞争程度可以减弱这一负面影响。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和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上不仅为减轻老龄化的不利后果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促进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积极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