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系统性分析: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冯泽, 陈凯华, 冯卓
    2023, 44(3): 1-9. 
    摘要 ( 359 )  
    建设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更是逐渐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却较为薄弱。因此,本文试图从系统论切入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系统的整体性与涌现性、结构与功能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与突变性等角度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特征,并基于其系统特征构建了系统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分析框架,并以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两大功能为例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结构与一般系统因果关系,指出需要系统考虑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层次间的协调发展,主体间的互动协同,以及主体、层次、环境的交叉融合三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思路。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继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系统论理解、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四大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是对系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理论初探,既拓宽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研究视野,也为政府系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研究
    杨媛棋, 杨一帆, 寇明婷
    2023, 44(3): 10-18. 
    摘要 ( 190 )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科技金融作为创新养料的直接“供应商”,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功能论,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效能三维分析框架,以系统性地发掘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与科技金融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构成、资金来源、主导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科技金融体系构成;并进一步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出发,归纳概括了资金支持、风险管控、信息管理、激励约束等影响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科技金融作用路径。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与现实背景,本文从激励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主体、借助金融科技为科技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降本增效、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等角度提出了基于科技金融支持的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路径。本文为从金融角度优化国家创新治理、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周洁
    2023, 44(3): 19-32. 
    摘要 ( 177 )  
    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是将体现城市间合作关系的合作网络、知识元素间组合关系的知识网络纳入到一个框架中的依存型多层网络。本文以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为研究数据,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多样性和知识组合机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城市协同创新绩效;合作网络中心度正向调节知识多样性和知识组合机会对城市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合作网络结构洞负向调节知识多样性和知识组合机会对城市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合作网络密度、中心势均正向再调节了合作网络中心度在知识网络特征与协同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负向再调节了合作网络结构洞在知识网络特征与协同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提高城市群连通性等措施,以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管理》前沿选题征文分析及与国际研究的对比述评
    张璐 卢叶 王萍
    2023, 44(3): 33-42. 
    摘要 ( 225 )  
        《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响应国家最新发展战略从2018年起推出前沿选题,并持续更新选题内容以维系选题的前沿性、创新性及实践性。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科研管理》前沿选题征文并将其与国际研究进行对比,以期探寻提升期刊前沿选题学术影响力以及选题下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路径。研究发现:(1)《科研管理》在深度解析国家最新发展战略基础上新增国家科技安全、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等前沿选题,指引学者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与管理科学相关的重大问题,以中国“情境”作为研究突破口,对我国面临的国家科技安全体系不完善、区域创新能力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展开前瞻性分析;(2)《科研管理》充分利用我国制度优势提出的前沿选题对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并取得初步进展,但其选题下的理论研究仍存在依赖于概念性引入学习、理论整合多于拓展与深入等现象,难以系统全面的分析前沿选题指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科研管理》未来可以通过开设前沿选题研究专栏、搭建选题创新成果展示阵地、拓展前沿选题宣传渠道等多种方式加强选题与选题下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分享与传播,吸引更多学者了解并全面深入剖析前沿选题,引导学者将我国独特的情境特征嵌入于研究设计,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原创性管理理论回应并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苏屹 曹铮
    2023, 44(3): 43-55. 
    摘要 ( 145 )  
    以2006-2020年京津冀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对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进行必要性检验与充分性检验,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研究五个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满足以北京市为核心的小世界特征,网络由核心节点为主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余邻近维度均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显著程度呈现出倒U型态势,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上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判识及对策——以杭州市为例
    王纪武 赵杨子
    2023, 44(3): 56-64. 
    摘要 ( 89 )  
    研究城市创新活动发展与关键产业增长的作用关系,为针对性地实施城市创新空间规划、有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提供技术方法支持。选择杭州为实证对象,采用2004-2017年的专利申请数据和相应产业产值数据为基础,应用VAR模型检验并辨识城市创新活动与相应产业发展的互动作用。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城市创新活动都对其相应的关键产业具有发展驱动作用。进一步应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对关键产业发展具有因果驱动作用的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的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研究方法和内容,对提高城市要素空间规划配置的科学性,以有效促进城市关键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研究——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定性比较分析
    夏明 周文泳 谢智敏
    2023, 44(3): 65-74. 
    摘要 ( 132 )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着力点。研究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69个中国大陆城市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分析了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研发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政府规模和市场规模6个条件因素对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研发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政府规模和市场规模均无法单独构成城市高、非高数字经济质量的必要条件,表明单个条件对数字经济质量的解释力较弱;(2)城市高数字经济质量的驱动路径有3条:网络—资本驱动型、人才—营商环境驱动型和研发—市场驱动型;(3)城市非高数字经济质量驱动路径有2条:网络—市场抑制型和资本—研发抑制型;(4)政府规模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即较小的政府规模在配合充足的人力资本和较大的市场规模时有利于驱动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较大的政府规模并不会显著抑制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船舶碳排放时空预测研究
    栾建霖 冯胤伟 李海江 王新建 贾鹏 匡海波
    2023, 44(3): 75-85. 
    摘要 ( 208 )  
    船舶碳排放的预测研究在挖掘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制订和调整脱碳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大数据背景下,船舶碳排放测算和预测研究成果显著。然而,船舶航行状态辨识的准确性依旧制约船舶碳排放测算精度,而且,排放预测多集中于揭示时间维度的演化规律,尚未考虑兼顾时空双重维度的系统预测。为解决船舶碳排放测算中航行状态辨识误判率高,以及传统碳排放预测方法难以兼顾空间相关性等问题,首先,本文以轨迹段为基本单元,在综合考虑航行状态持续时间,地理活动范围和航向变化等多维运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时空轨迹搜索算法,可实现航行状态的精准辨识。其次,本文引入了深度预测学习领域的ConvLSTM方法,构建了一种面向船舶碳排放的时空预测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GIS空间识别方法的时空数据集构建方法。该模型不仅可预测船舶碳排放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化规律,还可通过卷积运算,充分挖掘碳排放在空间上的局部依赖关系。最后,以我国渤海海域为例,基于船舶AIS数据,开展了船舶航行状态辨识和碳排放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航行状态辨识算法准确率达90%以上,有效解决了依据实时航速和主机负载划分航行状态的误判问题。此外,本文提出的船舶碳排放测算模型可在排放数据集上稳定收敛,且能够准确预测排放的热点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竞次”还是“竞优”
    邱国庆, 李静雯
    2023, 44(3): 86-94. 
    摘要 ( 119 )  
    为了揭示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是导致了区域创新水平的“竞次”还是“竞优”。鉴于此,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水平本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协同集聚创新效应。(2)中国式财政分权显著改进了区域创新水平,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将有助于激励创新产出。(3)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财政分权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创新水平,是形成相邻地区创新“趋优竞争”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域创新空间策略的外在驱动力,并为激发区域创新动力提供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才政策影响城市创新的路径研究
    程聪慧 钟燕
    2023, 44(3): 95-101. 
    摘要 ( 184 )  
    城市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人才政策是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科技人才政策解构为科技人才政策可操作性、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流动和引进、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投入、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科技人才保障、科技创新文化与环境建设、科技人才创业、科技人才评价等十个维度,通过收集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政策文本并予以量化,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研究科技人才政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科技人才政策促进城市创新的路径可分为三类:一是双创导向型,注重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改善人才发展社会环境;二是循环驱动型,关注科技人才本身且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技人才投入;三是规范保障型,强调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人才生活。本文能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科技人才政策,进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促进了何种创新?
    熊勇清, 秦书锋
    2023, 44(3): 102-111. 
    摘要 ( 194 )  
          本文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区分为“补贴型”与“非补贴型”政策两类,并将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区分为“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选取2010—2018年期间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了两类产业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两类创新偏好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及新能源车企的政治关联在其中可能存在的调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贴型”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并且更容易引发企业的“策略性”创新偏好;“非补贴型”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步增强趋势,并且对于“实质性”创新偏好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政治关联在“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策略性”创新偏好的影响中存在着正向调节作用,在“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实质性”创新偏好的影响中存在着负向调节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要更好地促进新能源车企的“实质性”创新,就必须改变目前“补贴型”政策“一刀切”的行政化安排模式,要进一步丰富“非补贴型”政策的内容,并加大“非补贴型”政策实施力度,同时要把握好企业政治关联在产业政策促进高水平创新中的调节性作用。本文丰富了“非补贴型”政策与企业创新激励的分析框架,并为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更好的激励企业“实质性”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风险感知对技术创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组织控制与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苏世彬 陈玉琼 李广培
    2023, 44(3): 112-122. 
    摘要 ( 84 )  
        要提高我国技术创业绩效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业过程中的专利风险感知能力,而现有相关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本文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专利风险感知、组织控制、机会识别、创业政策和技术创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17份有效问卷进行模型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出组织控制在专利风险感知对技术创业绩效影响中中介作用、机会识别在专利风险感知对技术创业绩效影响中中介作用、创业政策在专利风险感知通过机会识别影响技术创业绩效中调节作用等结论,并对以上结论进行分析,同时得到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实践启示,最后得出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价值链下隐形冠军治理角色研究——基于知识权力视角
    贾依帛 苏敬勤
    2023, 44(3): 122-132. 
    摘要 ( 114 )  
    与原有“被支配”角色相比,日渐崛起的隐形冠军现阶段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简称GVCs)中承担着怎样的治理角色,成为学界与实践界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议题。基于知识权力视角,构建了“身份—角色”理论分析框架,对4家隐形冠军进行了探索式多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GVCs下隐形冠军知识权力由技术权力、市场权力、关系权力、制度权力及认同权力5个维度所构成;(2)隐形冠军在GVCs内、外部治理活动中,面对客户与下级供应商,通过不同维度知识权力的作用方式,分别承担着“知识协奏者”、“互补者”及“牵引者”3种治理角色。研究结论打破了GVCs治理领域关于供应商治理角色的传统假设,为隐形冠军持续提升GVCs治理地位,助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审查效率的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影响因素研究
    黄宗琪, 乔永忠
    2023, 44(3): 133-141. 
    摘要 ( 83 )  
    研究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影响因素对提升专利审查效率非常重要。以1993-1999年期间中国授权的维持届满专利为样本,采用Violin Plot和Cox回归模型,分阶段研究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的影响因素发现:初步审查周期与申请人国别显著相关;实质审查周期与申请年份、技术领域、申请人国别、IPC分类数、优先权国家文本数、权利要求数、发明人数和专利被引数显著相关,其中IPC分类数、优先权国家文本数和权利要求数是实质审查周期的保护因素,发明人数和专利被引数是危险因素。建议在初审阶段压缩初审期限,延期理由严格化,探索申请人需求导向型审查模式;在实审阶段将技术领域实审部门精细化,合理限定权利要求边界和数量,加强建设智能检索系统,优化审查流程等;探索检索外包等创新审查模式,确保审查质效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前经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
    李艳妮 徐兰香
    2023, 44(3): 142-150. 
    摘要 ( 89 )  
        创业者先前经验是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因素,但迄今二者间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利用214份创业者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先前经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多元回归和Bootstrap分析发现:先前经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资源保存启发式、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先前经验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先前经验顺次通过资源保存启发式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研究结论对如何克服重重损失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事制度改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李慧, 余东升, 余娟娟
    2023, 44(3): 151-157. 
    摘要 ( 112 )  
    本文以商事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将中国286个地级市商事制度改革数据与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库匹配,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商事制度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缓解非平行趋势、变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排除“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干扰、安慰剂等多项检验后依然稳健。(2)商事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研发时间和资金,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3)异质性分析发现,商事制度改革对中小微型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家出身背景与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
    高勇强 聂雨朦 何晓斌
    2023, 44(3): 158-166. 
    摘要 ( 170 )  
    企业家的个人经历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如创新投入等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到企业家的出身或初始社会阶层。本文基于烙印理论和社会阶层领域研究文献,分析了企业家初始社会阶层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来自2014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显示:相比于非农民企业家,农民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方面投入更多。此外,企业家创业前的工作经历(销售工作vs其他工作)和企业内的员工培训投入显著调节了农民企业家对企业创新的投入。研究表明:企业家的初始社会阶层会给企业家留下与所处阶层相对应的“烙印”,影响其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其对创新活动的态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新情境下高管认知对产品创新的影响
    应倩滢, 陈衍泰
    2023, 44(3): 167-178. 
    摘要 ( 170 )  
    先进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围绕数字化新情境下产品创新的流程和绩效等转变的现象,本文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高管认知灵活性→信息搜寻强度→数据驱动的动态能力→产品创新”链式中介模型。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新情境下,高管认知的动态转变是产品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高管认知灵活性通过增强数据驱动的动态能力促进产品创新;高管认知灵活性通过信息搜寻强度促进数据驱动的动态能力,进而提升产品创新。本研究从高管注意力动态投入与转换、组织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构建与发展两个视角,丰富了数字化新情境下的产品创新管理理论,同时也从个体认知和行为等微观基础层面拓展了数据驱动的动态能力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虚拟性对员工沉默行为的跨层影响——职场孤独感和心理弹性的作用
    王长峰 刘柳
    2023, 44(3): 179-186. 
    摘要 ( 232 )  
    不确定情境推动了组织结构的虚拟化调整,尽管已有研究开始探讨团队虚拟性的影响模式,但关于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团队成员工作表现缺乏深入理论探讨。依据情感事件理论,运用来自63个研发团队317份团队成员数据,探究团队虚拟性对员工沉默行为的跨层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团队虚拟性对沉默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职场孤独感在团队虚拟性与沉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不仅负向调节了团队虚拟性与职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负向调节了团队虚拟性-职场孤独感-沉默行为这一中介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团队虚拟性影响员工沉默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为企业在虚拟情境下提升绩效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国高校科研评估体系借鉴意义
    王冬梅 王向宁
    2023, 44(3): 187-192. 
    摘要 ( 173 )  
    健全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是高校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并能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双一流”建设对现有的高校科研评估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科研评估体系改革较早的国家,英国具有较为丰富有效的经验。本文首先对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改革背景、演变历程、体系构架进行总结。其次,从评估指标、评估单元、评价方法、研究产出四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高校科研评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我国高等学校科研评估体系与英国REF评价体系的区别,并从学科特色、第三方评估机构、科研成果质量、跨学科发展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从评估小组和评估单元设置、评估等级设置、评估周期设置、评估依据、高校自主选择权以及评估结果与经费分配的关联六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科研创新评估体系的改革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