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赵彬彬, 陈凯华
    2023, 44(4): 1-10. 
    摘要 ( 342 )  
    当前,“系统失灵”和“转型失灵”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迫切需要强化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本文通过构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分析框架,总结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的国际典型经验,剖析国内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首先,从理论上阐释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机理与路径。其次,总结美国战略需求导向和欧盟使命导向的科技创新治理布局与实践。最后,梳理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科技创新治理挑战,并提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的基本思路。研究发现,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有助于解决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结构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从实践层面看,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已经嵌入美国和欧盟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而我国在财政科技资源配置、产学研部门协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方面的结构性和方向性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国迫切需要统筹国家创新体系能力、效率和方向建设,通过强化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跨界创新中的价值共创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视角
    王倩, 柳卸林
    2023, 44(4): 11-18. 
    摘要 ( 273 )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组织间合作及创新关系,同时组织边界和价值创造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企业通过编排价值活动向其他行业进行扩展和延伸。借助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本文通过识别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企业跨界创新的关键要素及要素间互动关系,提炼出基于资源异质性、知识溢出性、直接网络效应、间接网络效应以及数字同构能力的五种跨界价值共创微观机制。研究揭示了生态情境下,企业在跨界创新中价值共创形成的内在机理,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及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交易成本与中国区域创新创业
    袁航, 朱承亮
    2023, 44(4): 19-28. 
    摘要 ( 282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以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创新创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抓手。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畅通要素流动,抑制资源错配,推动区域创新创业;(3)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南方城市、一般级别城市和较低水平创新创业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更强劲的推动作用,需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对南北方城市创新创业造成的进一步分化。本文研究对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质量推进“双创”活动,实现区域经济充分且平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工业创新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区域间工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分析
    谷晓梅 范德成
    2023, 44(4): 29-38. 
    摘要 ( 77 )  
       地区间工业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工业空间关联的产生基础,探究伴随生产关系而形成的工业创新空间关联现状,明晰区域间工业创新溢出影响因素,对打造区域工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区域间工业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建基于供给关系和需求关系的工业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然后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两个方向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并运用QAP方法揭示工业创新空间关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地区工业间通过生产关系建立了日益密切、稳健的创新关联,各地区发出的创新溢出始终保持均衡,创新溢出的流向愈发集中,网络等级门槛愈发明显;两个方向创新网络中作为关键节点的地区并不完全相同,但均存在强强集聚、弱弱集聚现象,均可聚类为四个板块,扮演“主受益”、“经纪人”和“净溢出”三种角色;地理邻近、R&D人员差异、R&D经费差异、技术升级经费差异、外资利用差异和生产外向度差异是工业创新空间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特征因素的差异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创新: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刘景东, 周巧燕, 肖瑶, 朱梦妍
    2023, 44(4): 39-46. 
    摘要 ( 113 )  
    随着研发联盟等网络组织的日趋紧密,企业能够获取和利用边界之外的其他参与者所拥有的知识、信息等技术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而无需拥有这些技术资源的所有权,因此如何突破企业研发边界获取异质性的溢出资源是企业创新中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研发联盟中难以厘清且不断渗透的溢出资源出发,提出研发边界渗透性这一概念,并且系统分析了研发边界渗透性、惯例复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但是与渐进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不明显,惯例复制强化了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同时还发现,由于惯例复制,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渐进式创新也呈现出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对如何促进企业突破研发边界性约束,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高管创新努力视角
    靳光辉, 王雷, 马宁
    2023, 44(4): 47-55. 
    摘要 ( 117 )  
       本文基于高管创新努力视角,检验政府补贴对高管在研发投资上的激励作用。选取2009—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固定效应面板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补贴降低了薪酬业绩敏感性,提升了薪酬研发投资敏感性,考虑内生性以及改变核心变量的计量方式后,研究结论保持稳健。拓展分析表明,上述作用在政府补贴强度更高的企业表现显著,对业绩压力大的企业或者连续获得政府补贴的企业效果不显著,表明在补贴方式上,连续补贴不如加大补贴强度效果好。政府补贴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为高管从事风险相对更高的研发投资提供了激励。本文拓展了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机制,为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和薪酬契约设计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才政策驱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研究
    刘亦晴 陈宬 陈思
    2023, 44(4): 56-66. 
    摘要 ( 123 )  
    以2017年人才争夺战作为观测点,基于政策扩散理论,运用fsQCA方法探讨了江西省26家上市公司人才政策前后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路径变化。研究发现:(1)人才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发展存在驱动效应;(2)人才政策下企业高创新绩效路径逐渐集中且主导因素向企业内部投入转变;(3)人才政策对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倾向有抑制作用,且形成殊途同归的异质性路径。本研究丰富了人才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为人才政策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
    钱龙, 蔡书凯
    2023, 44(4): 67-76. 
    摘要 ( 97 )  
    技术创新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使用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库和城市层面数据,将宏观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微观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平均而言,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每增加1个单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概率和强度将分别上升22%和4.7%。进一步对技术创新行为研究显示,科技服务业集聚主要对制造业企业渐进式创新和模仿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对探索式创新、合作创新以及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不显著。本文从关联产业布局视角提供了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而且对于如何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推动作用以助推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技术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
    彭薇, 熊科, 唐华
    2023, 44(4): 77-84. 
    摘要 ( 71 )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2006-2017 年我国30个省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技术创新对两类消费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效率越高,越有助于促进我国居民从温饱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乐型消费过渡;(2)消费升级存在时间黏性,当期消费会受到往期消费水平的正向影响,而技术升级有助于打破这种黏性,助推消费升级;(3)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体现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拉动内需的“引擎”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SM-DID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效果评价
    刘梓毓 杜玉申
    2023, 44(4): 85-92. 
    摘要 ( 121 )  
    评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效果,是进一步落实与完善认定政策的依据,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7年至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效果的测量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模型)评估现行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1)从平均处理效应来看,现行政策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对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存在显著的影响;(2)从动态边际效应来看,现行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先升后降,对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存在规律的影响;(3)从企业间异质性来看,现行政策对大规模、现金流充裕、运营能力较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具有更好的激励效果。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建议,政策制定者应遵循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采用滚动考核的方式,增加对企业新增知识产权的要求;关注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引导企业追求成果转化的财务绩效;出台配套政策对小企业及现金流匮乏的企业给予支持;根据企业的运营能力与所处的生命周期采取差异化的认定标准与扶植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逻辑视角下的企业“以市场换技术”机制研究
    张颖, 许强, 程聪
    2023, 44(4): 93-102. 
    摘要 ( 81 )  
    一直以来,关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制度的有效性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制度逻辑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三花与兰柯、丹佛斯两个企业竞合事件的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以市场换技术”范式下中外企业竞合过程中的主导制度逻辑变革包括改革型逻辑转变和发展型逻辑转变两种范式。进一步地,在改革型逻辑转变过程中,本土企业基于市场优先策略,采取先隔离再跟进的市场启发机制和先探索再利用的技术积累范式。而在发展型逻辑转变过程中,本土企业则基于技术优先策略,采取的是先跟进再隔离的市场启发机制和先利用再探索的技术积累范式。研究结论对于我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和技术机制来实现竞争赶超具有实践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企业绩效反馈如何影响创新信息披露
    程新生 修浩鑫 周成
    2023, 44(4): 103-111. 
    摘要 ( 88 )  
    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辨析科技企业创新信息披露动因,是相关研究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立足业绩组合框架,结合QCA方法,本文考察了绩效反馈,即业绩表现、后视性期望差距、前瞻性期望差距、历史期望差距以及行业期望差距的理论组合,对科技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历史期望差距缺失下的负面一致型(中性-负向式相生)、业绩表现缺失下的正负参半型(模糊-中性式相生)、历史期望顺差下的负面主导型(模糊-负向式相生)、行业期望/前瞻性期望逆差下的正面主导型(模糊相符)均会引起科技企业高创新信息披露,它们分别展现出创新粉饰、自利性辩护、创新包容以及竞争性陈述的披露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科技企业高创新信息披露均实现针对性目标。研究结论对揭示科技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的多元动机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体化运营模式下中国区域港群效率研究
    贾鹏, 马奇飞, 邬桐, 陆圣斓, 匡海波
    2023, 44(4): 112-126. 
    摘要 ( 71 )  
    本文基于一体化格局下区域港群效率的科学内涵,将“区域港群”整体作为决策单元,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将区域港群的运作过程分为生产阶段和腹地服务阶段,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网络SBM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沿海9个区域港群总效率和分阶段效率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评价,并运用Tobit模型探究区域港群效率的影响因素,从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决策者角度为区域港群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研究表明:从时间维度看,我国沿海区域港群总效率、生产效率、腹地服务效率在评价期内均呈现一定的波动,总体无效率是由于生产无效率;从空间维度看,我国南方港群效率整体高于北方港群,效率重心呈现从南向北偏移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港口集团年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腹地集疏运能力会正向影响区域港群效率,港口基础设施会负向影响区域港群效率,而腹地专业人才、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程度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律保护能否提升企业创新质量?
    周洲, 夏晓宇, 李雅梦
    2023, 44(4): 127-135. 
    摘要 ( 89 )  
    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创新质量不高和法律保护不完善的制约,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分析了法律保护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平均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法律保护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和总体创新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策略性创新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基于多重中介模型的分析表明,法律保护可以通过资金效应、技术效应和信息效应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其中技术效应是当下法律保护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主导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提升效率,法律保护的公正、执行、透明度以及法律中介组织更能促进企业开展实质性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法律保护对非高科技企业、成熟企业,以及社会信任水平较低地区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和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本文结论为“法与创新”领域提供了新证据,对进一步完善法律保护以有效促进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
    陈太义 张月义
    2023, 44(4): 136-143. 
    摘要 ( 97 )  
    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与经营绩效优化效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但通过打开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来考察质量管理实践对产品创新内部影响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实践显著地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在影响机制上,质量管理实践通过对创新投入的拉动效应和基于隐性知识的溢出效应促进产品创新,但也通过对创新效率的抑制效应阻碍产品创新。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产品创新的过程、质量管理实践与产品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质量管理实践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赵胜民 于星慧
    2023, 44(4): 144-153. 
    摘要 ( 213 )  
    本文利用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综合能力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2)企业社会责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财务风险,抑制委托代理问题促进企业创新;(3)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实质性创新相比,企业社会责任对策略性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在国有控股企业和社会责任非敏感行业企业中更显著。本文从实证角度肯定了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对进一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伙伴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刘欣萌 李随成 张彩林 王祥
    2023, 44(4): 154-163. 
    摘要 ( 131 )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探讨创新伙伴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以及双元战略意图的调节效果。将创新伙伴关系划分成基于科技的创新伙伴关系和基于交互的创新伙伴关系,采用逐层回归分析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对211家目标企业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伙伴关系维护的好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其创新绩效高;(2)创新合作伙伴是通过供应链整合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即创新伙伴关系好的企业,对供应链整合能力有促进效果,进而创新绩效越好;(3)探索性战略意图强的企业正向调节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基于科技的创新合作伙伴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利用性战略意图强的企业正向调节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基于交互的创新合作伙伴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供应链整合能力是被调节的中介变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能否促进企业创新
    孙文浩
    2023, 44(4): 164-174. 
    摘要 ( 96 )  
    研究中国政府如何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对政府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借鉴吸收能力理论、“威廉姆森”假说以及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产业)内部“集聚”型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识别标准,并且结合较为合宜的工具变量基于人才结构视角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结果表明,相对于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企业间进行“逆集聚”分布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并且在城市(产业)内部构建“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60.42%。此外,创新要素结构的联动变化也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23.99%。“十四五”时期政府应调整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城市(产业)内部形成“逆集聚”型人才结构以促进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齐丽云, 王佳威, 刘旸, 吕正纲
    2023, 44(4): 175-184. 
    摘要 ( 212 )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承受着来自政府、消费者、社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合法性压力,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基于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异质性带来的认知基础、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高管团队的决策,进而对企业战略选择和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本文探讨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引入企业环境战略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剖析了二者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职能背景异质性会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不同维度产生差异化影响,且企业环境战略在二者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的研究视角,验证并延伸了高管团队特征对组织产出影响的研究思路,并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绿色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态视角下研发团队新员工创造力激活路径研究
    胡文安 程建青 罗瑾琏
    2023, 44(4): 185-192. 
    摘要 ( 172 )  
    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中289位新员工为样本,综合运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整合组织、领导与员工等三个层面的五个条件,探索影响新员工创造力的因果复杂机制。研究发现:(1)单一层面的单个条件并不构成产生新员工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高组织创新支持氛围在产生新员工高创造力上起着较为普遍的作用;(2)新员工高创造力的激活机制分为三条路径:即闭合式领导主导型、开放式领导主导型以及双元式领导主导型。其中,第一条路径指高闭合式领导与高组织创新支持氛围的联动匹配,第二条路径指高开放式领导与高组织创新支持氛围的联动匹配,第三条路径指高开放式领导、高闭合式领导、高组织包容氛围和高组织创新支持氛围的联动匹配;(3)较之闭合式领导主导型和开放式领导主导型,双元式领导主导型更可能有效地激活新员工高创造力;(4)抑制新员工高创造力的原因尚不明确,且与激活新员工高创造力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性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