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风险投资与企业研发国际化——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
    李梦雅, 严太华, 郝晨
    2021, 42(6): 1-8. 
    摘要 ( 414 )  
    运用2009—2016年在我国深市创业板上市的153家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影响以及这种关系对于风险投资机构特质的状态依存性。结果发现:(1)风险投资支持不仅能够加强企业研发国际化深度,还能拓展研发国际化广度,风险投资支持对企业实施研发国际化战略具有积极影响;(2)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对风险投资股权背景、声誉背景、投资期限、是否实行联合投资策略以及是否参与公司治理存在显著的状态依存性。当民营背景、高声誉背景风险投资介入、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期限越长、采取联合投资策略以及能够参与公司治理时,其对企业研发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对专利质量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刘兰剑, 张萌, 黄天航
    2021, 42(6): 9-16. 
    摘要 ( 436 )  
    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既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世界各国扶持幼稚产业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2010—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在考察两种财税政策对专利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从政策工具组合使用绩效分析的视角,检验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组合使用时对专利质量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两种政策均对专利质量产生了正向的激励作用,且政府补贴的激励效果更胜一筹;第二,补贴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存在一定阈值,在该阈值范围内时,税收优惠作用最佳;第三,同样,税收优惠也存在相应的阈值,当优惠超过该值时,更有利于显现政府补贴的作用,识别并充分利用该阈值,才能实现两种政策工具的最优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lack-litterman模型下行业资产配置——结合投资者情绪指数
    庞杰
    2021, 42(6): 17-24. 
    摘要 ( 400 )  
    Black-Litterman(B-L)模型可将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结合起来,量化设置投资者的行为决策。研究以行业资产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B-L模型和投资者情绪指数,建立最优规划模型,动态模拟资产的最优配置策略。本文使用GARCH模型族刻画不同行业资产的收益波动状况,由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投资者的信心水平,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行业资产配置策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L模型的资产配置业绩要优于传统的资产配置模型。同时,随着投资者信心水平的上升,累计收益率不断上升。随着投资者信心水平的下降,累计收益率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上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结合投资者情绪指数来优化行业资产配置的策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肖为群 赵延东
    2021, 42(6): 25-31. 
    摘要 ( 273 )  
    科技工作者创业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着重要意义。要推动科技工作者创业,首先要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拥有创业意愿。但当前对不同创业意愿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尚不充分。此研究将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区分为创新创业与普通创业意愿两类,并基于对九千名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分析了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创新创业与普通创业是两种差别很大的创业意愿类型,那些拥有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更强的科研及转化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可能成为创新创业者,其创业意愿更多地受到事业发展和成功机会的驱动;而有普通创业意愿的科技工作者往往个人条件相对较差,更可能开展的是被动的“生存式”创业。主要结论和建议是应根据科技工作者的不同创业意愿,给予不同类型的政策支持,尤其要大力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时代信息通用技术创新微观动力机制分析——基于沃尔玛信息技术演化的纵向案例研究
    张辉, 陈海龙, 刘鹏
    2021, 42(6): 32-40. 
    摘要 ( 474 )  
    作为智能时代的前沿通用技术,信息通用技术创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现有通用技术理论研究将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归纳为其创新互补性,但缺乏对该问题的微观动力机制的考察。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计算机技术阶段、互联网技术阶段和数据科学技术阶段等三个技术演进阶段中沃尔玛公司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过程,基于通用技术与技术体系演进的双重理论视角,对信息通用技术体系实现结构与组织技术需求的功能结构之间的互构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信息通用技术创新的微观动力机制存在“外部”和“内部”两种创新互补性:(1)外部创新互补性围绕着实现结构与功能结构之间的互构过程展开,形成局部或整体的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2)内部创新互补性围绕着技术体系内各子技术系统的技术实现结构的互构过程展开,形成前向通用技术的“启发式”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和后向通用技术的“回溯式”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结论对于组织技术创新战略与产业政策制定等均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发展与技术创新:专利生产、更新与引用视角
    余泳泽, 刘凤娟, 庄海涛
    2021, 42(6): 41-48. 
    摘要 ( 293 )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可能影响机制,利用2007—2014年我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互联网发展指数。并进一步应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采用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电信投资量的交互项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实证表明:(1)无论从专利数据还是城市创新指数来看,互联网发展都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2)互联网发展加速了专利的折旧速度,有利于提高创新知识的更新速度;(3)互联网发展加快信息的传播,提升了专利的国内外引用,显著增加了创新知识的溢出。本文为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时进行专利许可?考虑创新规模的企业专利许可时间决策研究
    马荣康, 金鹤, 朱姗姗, 刘凤朝
    2021, 42(6): 49-57. 
    摘要 ( 209 )  
    专利技术许可已经成为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获取创新利益的重要方式,而何时进行专利许可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本文根据专利的法律化过程将专利许可时间分为专利申请-公开之间、公开-授权之间以及授权后,重点考察不同创新规模条件下企业的专利许可时间决策差异。通过将专利公开效应与授权效应纳入到企业专利许可时间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企业创新规模与专利许可时间决策的关系,即:(1)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申请-公开之间许可的概率增加;(2)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公开-授权之间许可的概率先增加后降低,即企业创新规模对专利公开-授权之间许可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3)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授权后许可的概率降低。然后,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且第一次备案许可的11865条发明专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以上所有理论命题。本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不同创新规模企业的专利许可时间决策机制,对我国企业技术转移策略选择以及技术转移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选择性”抑或“功能性”政策?
    熊勇清 徐文
    2021, 42(6): 58-64. 
    摘要 ( 279 )  
    “选择性”和“功能性”政策在运作机理和实施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于“选择性”或“功能性”政策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推广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应用新能源汽车A股上市公司以及示范推广城市数据,从政策效果的强弱、快慢、稳定性三个维度分析了“选择性”和“功能性”政策实施效果的变动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从前期进入中、后期, 在政策效果强度方面,“选择性”政策效果缓慢下降,“功能性”政策效果则一直稳定上升;在政策效果快慢方面,“选择性”政策效果的滞后效应不够稳定,而“功能性”政策效果的滞后效应相对更稳定;在政策效果稳定性方面,“功能性”相对于“选择性”政策效果要稳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推广的现阶段,要以“功能性”政策为主,“选择性”政策为辅,在“功能性”政策方面,要加大对“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以及“双积分”政策的支持力度,在“选择性”政策方面,要以“税收优惠”为主,“购置补贴”政策为辅,继续推行补贴退坡,更好的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绿色金融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
    谢乔昕
    2021, 42(6): 65-72. 
    摘要 ( 406 )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绿色金融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强融资约束企业中表现相对较弱;绿色金融发展对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且这种正向调节作用在强融资约束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低环境规制强度地区相比,强环境规制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相对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熊爱华 张质彬 张涵
    2021, 42(6): 73-83. 
    摘要 ( 406 )  
    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利用2008-2017年国有企业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改变并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明显影响,而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明显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2)基于现金持有视角,非国有股东参股和委派代表均能提高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意愿;(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影响。最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兴企业如何构建技术空间?技术能力组合的作用
    岑杰 陈盈 周祎娜
    2021, 42(6): 84-93. 
    摘要 ( 199 )  
    新兴技术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模糊性,在此情况下,新兴企业如何进行技术整合、探索新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这些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技术空间,到底是应该和行业的技术空间保持一致性呢,还是保持差异性?本文聚焦于"新兴企业如何构建技术空间"这一问题,从企业技术能力及其组合的角度切入,以48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企业技术能力组合情境中,企业-行业的技术空间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核心技术能力高、一般技术能力高的情境中,技术空间异质性对新兴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核心技术能力高、一般技术能力低的情境中,技术空间异质性与新兴企业绩效间呈倒U型关系;在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低的情境中,无论新兴企业的一般能力是高还是低,技术空间异质性对新兴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技术能力组合的视角拓展了技术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也为新兴企业的技术空间构建问题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网络嵌入情境如何激活企业双元创新?——基于QCA的研究
    欧忠辉, 蔡猷花, 胡慧芳
    2021, 42(6): 94-101. 
    摘要 ( 281 )  
    由于双元创新存在目的和特征的差异,它们对创新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探究创新环境中不同要素的联动作用与不同类型创新的关系对全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集合论思想,构建包含知识网络嵌入、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组织惯例三个层次六个因素在内的企业双元创新影响机制模型,通过对171家创新集群样本企业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知识网络嵌入情境下实现高突破性创新有两类构型,类型1强调知识搜索与知识创造策略的组合,类型2强调知识网络嵌入下探索惯例与知识创造的组合、利用惯例与知识搜索的组合、知识共享条件缺失下网络治理机制与知识搜索、知识创造的协同作用;实现高渐进性创新也包括两类构型,类型1强调知识搜索与知识共享策略的组合,类型2强调知识网络嵌入下利用惯例与知识共享的组合、探索惯例与知识搜索的组合、知识创造条件缺失下网络治理机制与知识共享、知识搜索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为解释企业双元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也为科技管理部门有效引导企业双元创新提供多个指导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绿色创新视角下“环保督政”的价值创造效应——基于环保约谈的准实验研究
    王旭 张晓宁 朱然
    2021, 42(6): 102-111. 
    摘要 ( 274 )  
    环保约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拉开了中国“环保督政”的序幕,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环保约谈政策的颁布作为研究契机,结合准实验研究与倍差法,重点探讨环保约谈对企业绿色创新这一“能动式”环境战略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显示:环保约谈为地方政府引致的生态治理压力,能够驱动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进而产生价值创造作用;从制度供给的路径效应来看,被约谈的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普惠型制度显著促进了辖区内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然而选择型制度的路径效应不显著,但两类制度形成的政策组合是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制度形式;从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来看,政府被约谈后,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能够通过绿色创新战略积极响应政府的环境治理压力,并且对普惠型制度供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相比之下,具有“政策响应刚性”的国有企业未能利用绿色创新战略响应政府的号召,这可能与国有企业对被动性的末端治理战略的偏好性有关。本文不仅能够在绿色创新视角下完善中国环境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还有利于厘清环境政策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机理,能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37调查下的企业专利诉讼策略博弈分析
    朱雪忠 徐晨倩
    2021, 42(6): 112-119. 
    摘要 ( 216 )  
    337调查是美国对我国企业建立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一旦企业被签发制止令和排除令则会丢失其美国市场。本文根据337调查的特点,构建了中美企业间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支付收益视角分析了影响双方和解的因素。模型结论表明,被申请人的和解概率与其检索无效证据的概率、申请人的胜诉概率以及申请人由于被申请人损失的美国市场份额成正比,与申请人的花费以及要求的许可费与成反比;申请人的和解概率与被申请人检索无效证据的成本成正比、与无效证据的有效性成反比。文章以我国LED行业遭遇的两次337调查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最后,本文针对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四个不同的专利战略层次,分别给出了应对337调查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搜寻与吸收能力契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
    李柏洲 曾经纬
    2021, 42(6): 120-127. 
    摘要 ( 245 )  
    基于知识基础观,探讨企业知识搜寻与知识吸收能力契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将“搜寻-吸收”契合分成“搜寻-吸收”契合程度和“搜寻-吸收”契合强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到4种配对情况。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对327家企业问卷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搜寻-吸收”契合强度处于“高搜寻-高吸收”契合状态时,企业创新绩效要优于“低搜寻-低吸收”契合状态下的企业创新绩效;当企业处于“搜寻-吸收”不契合状态时,相较于“高搜寻-低吸收”不契合状态,“低搜寻-高吸收”不契合状态下的企业拥有较高的企业创新绩效;“搜寻-吸收”契合程度越高时,企业创新绩效越好;知识整合在“搜寻-吸收”契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熟悉度对技术预见的影响评估及参数优化
    陈进东 张永伟 周晓纪 孙胜凯 梁桂林
    2021, 42(6): 128-138. 
    摘要 ( 215 )  
    基于Delphi的技术预见中,咨询专家自评估熟悉度对技术预见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工程科技2035技术预见”咨询专家评估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评估基于Delphi的技术预见中不同熟悉度咨询专家的影响,优化不同熟悉度咨询专家比例权重。通过复杂网络和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技术预见中各领域不同熟悉度咨询专家分布特征、网络关系以及评分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工程科技2035技术预见”咨询专家的选择基本合理;自评估“很熟悉”的咨询专家在技术评估中相对乐观,自评估“较熟悉”的咨询专家在技术评估中相对保守;在不考虑专家人数影响的情况下,自评估“熟悉”的咨询专家的意见相对更为准确。最后通过统计检验和优化算法,优化技术预见中咨询专家人数、不同熟悉度咨询专家比例和权重等参数,为后续的技术预见活动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什么中国缺少学术型企业家?——基于“认知目的”论
    黄永春 徐军海 徐高彦
    2021, 42(6): 139-149. 
    摘要 ( 262 )  
    我国匮乏既擅长技术研发又懂经营管理的学术型企业家,不仅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认知-目的”论,从内生需求和外部刺激角度,揭示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驱动机制;进而借助自我决定理论,探究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行为的类型与特征,包括内摄传统型、认同转换型和整合创业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两阶段职业生涯选择的数理模型;进而结合实证分析,解析了我国缺少学术型企业家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学术创业具有较高的预期效益,但是学术创业的风险和转换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业的氛围,降低学术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改善学术创业的社会环境。(2)当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社会效益较高,并且学术创业的转换成本较低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转型为学术企业家。(3)当科研人员的非科研技能获取成本较高时,并且社会的创业环境不够完善时,科研人员会选择风险规避策略,即放弃学术创业,转而从事学术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学术型企业家的涌现,推进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魅力型领导对项目团队内知识转移影响研究
    任旭 刘佳
    2021, 42(6): 150-158. 
    摘要 ( 273 )  
    本文应用理性行为理论,构建了项目经理魅力领导影响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模型。以项目经理魅力型领导作为自变量,团队成员心理安全感为中介变量,知识转移意愿为因变量,研究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探讨环境动态性在该影响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本文选取245名项目团队成员为研究样本,采用层级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项目经理魅力型领导对团队成员知识转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安全感在魅力型领导和知识转移意愿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心理安全感对知识转移意愿的正向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不仅丰富了领导行为和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还可以指导项目团队采取相关管理措施提升团队成员知识转移意愿,促进项目内知识转移,进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肖小溪 唐福杰
    2021, 42(6): 159-165. 
    摘要 ( 200 )  
    信用管理与间接费用挂钩是未来我国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落实“放管服”要求的重要政策工具,其根本目的是优化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激励约束框架,对美国、英国和中国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分别展开分析,并在三个国家对比的基础上,构建引入信用管理后我国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框架及关键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者从军经历与企业研发投入
    郎香香 尤丹丹
    2021, 42(6): 166-175. 
    摘要 ( 281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裁军活动,军人管理者已成为中国商界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烙印和高阶理论,以2008-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管理者早期从军经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通过面板模型回归,研究发现:第一,有从军经历管理者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第二,管理者从军经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在创始人从军经历管理者企业、无政治关联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高竞争程度行业中更加显著;第三,管理者风险承担性在管理者从军经历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管理者从军经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还能够提高企业的专利技术申请量。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管理者异质性领域的相关研究,打开了从军经历管理者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黑箱”,对上市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任用管理者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确定性下量子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
    辛杰, 韩愈, 刘淑君, 孙卫敏
    2021, 42(6): 176-183. 
    摘要 ( 385 )  
    不确定情景侵扰了人们平静有序的工作状态,诱发了企业员工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影响到了员工工作投入。员工的工作投入被视为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在不确定情境下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需要诉诸于能有效应对不确定事件的量子型领导。本研究于2020年中国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和企业复工复产时期发放调查问卷,从自我损耗理论视角探讨了量子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量子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损耗在量子型领导与工作投入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职场孤独感调节了自我损耗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不确定情境下培育量子型领导力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拓展了量子型领导对员工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从培育量子型领导、缓解员工自我损耗、降低员工孤独感三个方面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型员工非正式地位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孙长索 郭名
    2021, 42(6): 184-193. 
    摘要 ( 246 )  
    非正式地位是员工竞相争取的宝贵资源,它能有效地改善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本研究以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将创新期望与差错氛围引入非正式地位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分析框架中,构建差错氛围调节创新期望在非正式地位和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模型,对问卷调查法收集到46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非正式地位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期望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差错氛围正向调节创新期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还进一步正向调节知识型员工非正式地位通过创新期望影响创新行为的中介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务员职业承诺及形成过程研究
    王颖 杨梦遥 王笑宇
    2021, 42(6): 194-201. 
    摘要 ( 215 )  
    应用投资模型对在职公务员的职业承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基于角色扮演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引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其在职业承诺形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462个有效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模型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公务员的职业承诺及其产生过程,其中,职业满意度与职业投入对职业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在职业机会感知对职业承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职业投入对职业承诺的影响关系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领导存在“高质量”交换关系的个体的职业投入对职业承诺的影响强于“低质量”交换关系的个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完全信息视角下公私合作模式风险分担研究——基于参与主体的不同出价顺序
    李妍 薛俭
    2021, 42(6): 202-208. 
    摘要 ( 187 )  
    目前中国PPP模式进入了“规范发展新时代”,在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民生短板等方面迎来了新机遇和挑战,然而PPP模式蕴含着复杂风险因素,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担是保障PPP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讨价还价动态博弈理论,考虑PPP模式中政府部门、项目公司与银行三方博弈过程的不同的出价顺序,分别构建了政府与“弱势同盟”之间、同盟内部之间的风险再分担模型,得出了均衡状态下三方的风险分担比例,并运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获取博弈方各自的威慑能力和受摄能力相关参数值对博弈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PPP模式风险分担博弈过程中先出价一方具有“先动优势”,考虑到谈判损耗因子参与方应尽量减少谈判时间和成本,另外,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政府部门风险分担份额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