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西部创新增长极选择与培育研究
    张治河, 金云鹤, 郭晓红, 孙丽杰, 邢婉冰
    2021, 42(7): 1-10. 
    摘要 ( 344 )  
    面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让有限的科技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破解创新发展瓶颈,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挖掘潜在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将是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复相关系数法与引力模型对西部地区各城市创新集聚与扩散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现阶段中国西部增长极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整体布局及重大经济战略,筛选出成熟型、成长型、发育型、潜在型四类创新增长极,针对不同增长极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各层级的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评价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基于政策驱动的视角
    李胜会, 朱绍棠
    2021, 42(7): 11-21. 
    摘要 ( 414 )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创新药企被提专利无效请求风险预警研究
    朱雪忠 李艳
    2021, 42(7): 22-30. 
    摘要 ( 308 )  
    我国正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加速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仿制药企业向创新药企业转变。新角色下被提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风险日益升高,对企业专利管理实践提出新挑战。首次将我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中创新药企业信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公布的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信息链接。基于法律纠纷理论模型框架,实证分析药品发明专利无效请求发生概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专利价值越高、专利法律质量越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或当事人对无效结果的期望分歧)越大,被提无效请求的风险越高。与理论分析不一致的是,与制剂/组合物专利相比,药用化合物和药用生物分子专利被提无效请求的概率更低。研究结论为企业有效开展药品发明专利被提无效请求的风险预警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责任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郭丕斌 张爱琴
    2021, 42(7): 31-39. 
    摘要 ( 488 )  
    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从理论上对负责任创新嵌入的动因、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以我国四家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负责任创新嵌入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因,是基于企业所受到的内部资源与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与竞争压力所致,但以制度响应嵌入外部压力为主要驱动力;负责任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二者动态提升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所引领的两条主要路径实现的。同时,本文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协同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为/能力-绩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提高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创新投入
    何晓斌 柳建坤 张云亮
    2021, 42(7): 40-49. 
    摘要 ( 306 )  
    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设立行政审批中心显著提升了当地企业进行创新投入的可能性和投入水平,但这一政策效果仅存在于企业主没有从政经历、处于低壁垒行业和处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缓解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减少政府干预以及改善企业主的主观感知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机制。这启示相关部门应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为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研发激励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柳卸林 朱浪梅 杨博旭
    2021, 42(7): 50-59. 
    摘要 ( 261 )  
       政府研发补贴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政府激励区域创新的两种重要措施,现有研究主要从研发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评估这两种政府研发激励的实施效果,而较少从创新效率细分的角度去解读。为此,本文以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前述两种研发激励措施对分别以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所对应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商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发展驱动方式下,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为正且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于投资驱动地区,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驱动地区的商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创新驱动地区相对实施效果更明显,相对于投资驱动地区,创新驱动地区增强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为政府相关决策者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崔少泽 邱华昕 王苏桐
    2021, 42(7): 60-67. 
    摘要 ( 775 )  
    科技人才作为科技资源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本文收集了2012年至2016年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及苏州六个城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人才吸引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包含有人才流动吸引力、人才发展吸引力2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等4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人才吸引力指标体系及相关的评价模型,并且重点结合深圳市人才吸引工作的相关措施,对该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同时,针对深圳市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其与广州、杭州等同类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提出了提升该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的相关措施,并综合给出了其他城市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立国家高新区能否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角的机制检验
    卓乘风 邓峰
    2021, 42(7): 68-76. 
    摘要 ( 261 )  
    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设立国家高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并未显著带动地区技术进步;(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设立国家高新区显著吸引了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并未吸引对技术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形成集聚;(3)进一步分析发现,发挥“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是吸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入区、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且“成本效应”中制造业发展、“生产率效应”中创新人才积累是最为有效的两种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领域搜索对共性技术溢出的双刃剑效应:产业联盟的放大作用
    岑杰 叶二子 肖瑶
    2021, 42(7): 77-90. 
    摘要 ( 218 )  
    在协同研发的背景下,多技术知识主体参与、多技术知识资源融合成为共性技术研发和溢出的主流范式,揭示跨领域搜索、产业联盟和共性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是现实驱动的结果。本文针对当前研究对“共性技术溢出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关注不足的现状,从企业“搜索行为”出发,基于专利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构建了373家企业专利数据样本和190家企业产业联盟数据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跨领域搜索对共性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双刃剑效应,而产业联盟特性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放大作用。主要研究结论是:(1)跨领域搜索与共性技术溢出深度存在倒U型关系;(2)跨领域搜索与共性技术溢出广度存在倒U型关系;(3)产业联盟的数量在“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深度”“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广度”的关系中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4)产业联盟的异质性在“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深度”“跨领域搜索-共性技术溢出广度”的关系中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延伸了共性技术溢出的前因研究,并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动视角下商业模拟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杨海龙 郭国庆 张晓亮
    2021, 42(7): 91-99. 
    摘要 ( 281 )  
         实施创新驱动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组织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员工甄选和企业内训的商业模拟能否有效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仍不得而知。鉴于此,本文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新互动观,通过对多期追踪调研数据进行双重差分模型构建和层级回归分析,探讨了商业模拟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商业模拟能够提升参与者的创新能力;商业模拟正向影响个体创新能力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商业模拟互动,商业模拟互动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创新能力,且通过参与者的心理模拟和绩效压力正向间接影响个体创新能力;此外,当参与者能力与商业模拟挑战在高水平上实现匹配时,商业模拟互动通过绩效压力对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被强化,反之则被削弱。研究结论拓展了商业模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从互动视角提出了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商业模拟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自由化与企业雇佣技能结构
    孙楚仁, 李丹, 陈瑾
    2021, 42(7): 100-107. 
    摘要 ( 222 )  
        贸易自由化与就业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然而对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企业雇佣技能结构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对中东欧和中亚地区26个国家营商环境调查的企业水平数据,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雇佣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会促使企业雇佣更高比例的高技能劳动力,其影响机制主要是贸易自由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加强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本文结论意味着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企业雇佣技能结构改善,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而间接给出了贸易自由化导致国民福利改进的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领导力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杨静 仲为国 于毅
    2021, 42(7): 108-115. 
    摘要 ( 315 )  
        管理者的环境领导力和环保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关于管理者的环境领导力能否对生态创新产生影响,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理至今尚未深入探讨。本文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理论和领导力理论,从高层管理者认知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环境领导力→高管感知→生态创新行为”的心理决策框架,以更好地解释高管的环境领导力对于不同战略姿态的生态创新(被动式生态创新和主动式生态创新)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不同路径。通过对248家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领导力对主动式生态创新存在显著影响;而对被动式生态创新影响没有通过检验。高管的机会感知在环境领导力与主动式生态创新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威胁感知在环境领导力与被动式生态创新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嵌入、架构创新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
    彭本红 王雪娇
    2021, 42(7): 116-125. 
    摘要 ( 205 )  
    军民融合必须嵌入产业网络,架构创新是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架构创新为中介变量,以政府创新政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网络嵌入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络嵌入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架构创新和知识架构创新均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产业架构创新在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未能得到验证;政府的合作促进政策可以减少合作的不稳定性,从而调节网络嵌入和协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其削弱了军工企业的“结构洞”位置,因此没有显著调节结构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另外,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特征,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像预期中一样对两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式知识溢出、技术嵌入式创新与产业结构协调化——以我国制造业为例
    周璇, 陶长琪
    2021, 42(7): 126-136. 
    摘要 ( 201 )  
    本文首次提出技术嵌入式创新的概念并将其量化,首先探究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驱动机理,继而选择2003—2015年我国分行业的工业企业数据,基于驱动机制下的内外驱动因素,构建水平式知识溢出空间权重矩阵,深入分析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和经费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外部驱动因素是实现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共生演化系统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两者的相互作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全局角度以及局部角度的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协调化存在行业技术嵌入式创新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行业间的分布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幸福感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信任的跨层次作用
    王炳成 冯月阳 张士强
    2021, 42(7): 137-146. 
    摘要 ( 278 )  
    为探讨幸福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及组织信任的调节作用,论文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观,构建了幸福感、组织信任与商业模式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在50个商业模式创新团队的457份有效问卷基础上,应用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幸福感对商业模式创意和商业模式应用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性水平;(2)同事信任和上级信任对商业模式创意和商业模式应用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3)上级信任在幸福感与商业模式应用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但在幸福感与商业模式创意的关系中未起到调节作用;(4)同事信任在幸福感与商业模式创意和商业模式应用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超网络模型的顾客参与知识共享研究
    刘琳, 王玖河
    2021, 42(7): 147-155. 
    摘要 ( 244 )  
    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共享经济”时代,顾客的参与为企业的知识共享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结合超网络理论建立了包含知识子网络、顾客子网络和企业组织子网络的顾客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超网络模型,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整合阶段、创新阶段和维护阶段对顾客参与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运用Netlogo软件对顾客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进程进行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共享能力、创新能力和顾客忠诚度的提升能够加快企业的知识创新进程,其中创新能力对企业知识创新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2)共享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加系统知识总量;(3)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对共享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政策导向对社交媒体交互影响的调节作用
    林舒进 庄贵军
    2021, 42(7): 156-162. 
    摘要 ( 190 )  
    本文研究企业的政策导向(分为鼓励导向和控制导向)对边界人员使用社交媒体行为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社交媒体对企业影响的双面性。通过550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1)企业员工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更多的任务型和关系型交互行为均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企业员工更多的任务型交互行为能够减少渠道成员的投机行为,但是更多的关系型交互行为则会导致渠道成员产生更多的投机行为;(2)企业的鼓励导向能够强化关系型交互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控制导向会弱化关系型交互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3)企业的鼓励导向能够分别强化任务型和关系型交互行为与投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控制导向能够弱化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结论对理论研究和企业实际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型核心高管、企业投资与期权价值
    齐鲁光 陈刚 于明涛
    2021, 42(7): 163-170. 
    摘要 ( 206 )  
    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本文考察企业核心高管的技术型职业背景对企业投资和期权价值的影响。利用2011-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发现,技术型核心高管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提高企业投资支出与投资机会敏感性;技术型核心高管可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包括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和缓解企业投资不足。进一步检验表明,技术型核心高管可以提高企业增长期权价值,但并未提高清算期权价值。本研究揭示了核心高管技术型背景影响期权价值的作用路径,对我国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下合理构建管理团队、优化投资决策和提升权益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产权与内部控制构建
    刘斌 付景涛 胡国柳
    2021, 42(7): 171-178. 
    摘要 ( 283 )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主要功能均为风险控制和管理,具有目的和逻辑上的一致性。本文运用中国A股主板企业2011至2015年度董责险、内部控制及财务数据,检验投保董责险同内控体系构建完善程度暨内控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调节效应和作用机理。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投保董责险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内部控制水平。第二,国有企业购买董责险,其内控水平提升效果更显著。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建议企业将董责险融合为内部控制体系及其评价的重要条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群效应下企业创新投资行为传递路径研究
    宋广蕊 马春爱 肖榕
    2021, 42(7): 179-188. 
    摘要 ( 273 )  
    如何借助企业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探索温和的、低成本的外部干预方式,助推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从同群效应的角度研究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及路径,发现同群效应存在于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中,检验和对比企业之间创新投资行为传递的两条路径,结果显示跟从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投资行为意向在创新投资行为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异质性企业对同群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应对性反应差异,发现缺乏规模优势和研发水平较低的企业则更容易同群企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启示政府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互相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高带低”,不仅有助于激发区域或社会范围的创新投资联动,而且在企业创新投资行为引导上也有望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助推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投资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吗?
    夏清华 乐毅
    2021, 42(7): 189-199. 
    摘要 ( 401 )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本文选取2009-2018年间在中国创业板上市的708家企业为样本,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构建创新生产模型研究风险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负向作用;风险投资金额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企业创新产出则没有影响。进一步的检验揭示了研发投入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和创新产出之间的中介效应,企业创新产出主要源于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累积效应下的企业研发投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具有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归高管、区域差异与企业创新
    黄伟丽, 马广奇
    2021, 42(7): 200-208. 
    摘要 ( 278 )  
    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选取2012-2016年中国电子通信类177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运用PSM-DID方法,按照因果推论的分析思路,从沿海和内陆区域差异的角度探讨了海归高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海归高管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典型的区域异质性。沿海企业的海归高管对创新的平均边际贡献相对低于内陆企业。实证结论表明,沿海企业的人才聘用决策在产生集聚效应的同时也带来边际递减效应。建议:一方面,内陆企业继续加大海归高管引进力度;另一方面,沿海企业通过优化海归高管引进结构和激励机制提升海归高管对企业创新的边际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