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知识创新管理研究热点与演进——基于“协同引证矩阵”和“时间异质性LOG模型”的分析
    孙大光, 唐小飞, 鲁平俊
    2021, 42(2): 1-11. 
    摘要 ( 453 )  
    在知识创新为主导的时代,知识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组织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文献引证研究法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知识创新研究议题、研究热点的发展和演化,探讨了知识创新研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机会。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创新中16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议题呈动态变化,多数研究议题完成了从战略视角到操作视角的方向性转变,且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同时揭示出跨越边界的知识团队创新、开放式知识创新、知识分享与知识转移、网络化知识创新等议题在未来的研究机会。研究结论消除了有关研究中在文献回顾时定量分析较少的质疑,使引证研究法确实成为知识创新文献研究的有力支撑和补充。研究能客观地揭示专家评估法等所没有察觉到的研究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以减少学者们在文献回顾中繁重、重复的工作,对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精准把握知识创新研究的方向和未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颠覆性技术研发管理研究
    郑彦宁 袁芳
    2021, 42(2): 12-19. 
    摘要 ( 424 )  
    颠覆性技术可引起现有投资、技术、产业、规则“归零”,具有突变性、不确定性与潜藏性等特点。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开始,如何有效地管理颠覆性技术研发来促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成为政府组织及研究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颠覆性技术的内涵及研发特征进行分析,指出颠覆性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挑战性。开展有效的颠覆性技术研发管理,社会各界与全球各国家纷纷投入到颠覆性技术研发中,设立了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织,这些机构组织极大促进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进程。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管理方法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出四种有效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管理方法:开展阶段式的管理模式、设立颠覆性技术的专项资金、进行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建立多样化的研发团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战略启示
    黄晨 谭显春 郭建新 王毅 牛苗苗 张倩倩
    2021, 42(2): 20-29. 
    摘要 ( 344 )  
    在全球深度减排力度不足导致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为我国应对气候风险、提升气候韧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国、英国、德国的适应战略演进和治理体系特征,并依据所得启示从适应知识、技术、资金三个能力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气候适应治理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争取新一轮国际气候博弈主动权、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军民企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研究
    蔡建峰 张芳
    2021, 42(2): 30-39. 
    摘要 ( 258 )  
    军民技术转移对统筹军民科技创新要素、引领军民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以我国参军民企为研究样本,从技术特性、技术接收方(参军民企)、技术转移方(军企)、关系与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参军民企技术转移行为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模型,通过设计量表对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特性对技术转移效果有显著负向影响,参军民企技术能力、吸收能力、军企转移能力、参军民企企业网络关系和制度环境建设对技术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参军民企技术能力与企业网络关系对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势差与技术转移效果呈现倒U型关系,军企转移经验对技术转移效果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参军民企提升技术转移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财政干预门槛、异质性FDI与区域创新能力
    雷淑珍, 高煜, 刘振清
    2021, 42(2): 40-51. 
    摘要 ( 320 )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东道国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行为导致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对创新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资源导向型FDI、效率导向型FDI和市场导向型FDI三种类型探讨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政府财政干预纳入研究框架中,深入研究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政府财政干预门槛效应。结论表明: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三种类型FDI都存在政府财政干预的单门槛效应,且当政府干预程度跨越门槛值,各类型FDI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显著;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因素下,异质性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各地区政府财政干预程度,平衡引资结构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雾霾污染
    李子豪 白婷婷
    2021, 42(2): 52-63. 
    摘要 ( 345 )  
    雾霾治理作为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政府环保支出、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有效进行雾霾污染治理,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和雾霾污染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提出相应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中国216个或104个城市的研究数据,采用面板空间联立方程、动态面板门槛等估计方法,本文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地方政府环保支出、绿色技术创新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本地和邻地政府环保支出均能直接减轻本地雾霾污染,本地政府环保支出还能通过刺激绿色技术创新而间接减轻本地雾霾污染,但邻地政府环保支出的间接治霾效果不显著。此外,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的治理效果存在门槛效应:当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反之则反是。时段比较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后,政府环保支出的治霾效果显著提升;地区比较发现,除了当地政府环保支出治霾效果面临技术约束外,重点区域政府环保支出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创新系统的客观性
    肖新军 张治河 易兰
    2021, 42(2): 64-76. 
    摘要 ( 238 )  
    创新系统理论是西方学者针对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否同样存在创新系统呢?在深入理解创新系统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下创新系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并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GDP总量持续攀升、全球竞争力指数持续攀升、全球创新指数持续攀升和世界500强企业总数持续攀升等方面阐明了不同时期我国创新系统的存在以及在相应创新系统作用下中国创新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创新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主导一个国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关键原因,不是创新系统由哪类创新主体主导的问题,而是不论何种经济体制下,国家都需要努力建立与本国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和制度环境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的创新系统。不论创新系统如何演进,国家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购商誉与企业技术创新
    朱郭一鸣 王婉婉 凌运
    2021, 42(2): 77-87. 
    摘要 ( 511 )  
    近年来,并购商誉总体规模出现激进式地增长,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以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并购商誉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商誉水平越高,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越低。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降低企业资产周转率和增加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是高额并购商誉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更长期的影响以及更换变量度量方式重新进行回归检验之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成立。文章研究结论体现了高额并购商誉动态变化的经济后果,回应了市场需要对商誉水平进行监管的事实,并对进一步规范并购交易市场和优化技术创新效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HT5”H〗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重污染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超 李真真 蒋萍
    2021, 42(2): 88-99. 
    摘要 ( 358 )  
    环境规制政策是中国重污染行业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环境绩效的有效手段,但是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影响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环境规制政策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行业动态差异,都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38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遵循200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颁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将工业行业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使用连续性DID方法和S-GMM方法,估计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机理和动态影响。研究显示:首先,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并不能显著的促进重污染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可是研发投入的增加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明显促进了重污染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第二,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市场准入和投资比例等限制,可是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在一定程度推动中国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第三,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占比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应该稳步有序推进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改革,提升我国传统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的效率,加快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同构下的国际合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吴崇, 薄思怡, 黄彩虹
    2021, 42(2): 100-111. 
    摘要 ( 246 )  
    以2003—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界定制度同构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把东道国制度同构焦点划分为零同构、单方同构与双元同构三类,利用嵌套回归与中介效应等模型,检验三类同构焦点下的国际合资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国有控股、较低的有形资产专用性、较多的国际化经验增加了企业以东道国制度零同构下的国际合资进入当地市场的可能性;(2)经济运行风险、投资法制风险增加了企业以东道国制度单方同构下的国际合资进入当地市场的可能性;(3)东道国制度单方同构下的国际合资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现象在企业核心业务能力较弱以及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尤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新兴经济体后发企业OFDI战略选择的优化及其发挥创新协同作用有重要的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效率与区域创新
    李凤娇 吴非 任玎
    2021, 42(2): 112-120. 
    摘要 ( 367 )  
    文章利用1999—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财政分权对地区创新的影响,并将政府效率因素纳入框架,以深入探讨财政分权的创新驱动绩效。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分权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地,地方财政资源支持创新的有效程度离不开政府运作效率的影响,将政府运作效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是发挥财政分权促进地区创新的一大条件。特别的,调整地方财政力量支持导向,是促成地区有竞争力创新驱动的重要路径。此外,建构一个适配创新产出转化成为切实经济、社会福利的基础条件,是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性创新视角下高校科学研究对成果转化的影响
    龚红 彭姗
    2021, 42(2): 121-129. 
    摘要 ( 335 )  
    传统的双元悖论认为高校中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两者不可兼得。为了研究高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双元性创新的动态视角,运用面板负二项随机效应模型,以2009—2016年间6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过去在科学研究成果上的表现,正向加强了当前时点的成果转化;当外部竞争程度越高时,这种边际作用将会增强,但是对于更知名的高校来说,这种边际作用将会被削弱。此外,成果转化的商业化渠道对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科学研究成果产生了积极的中介作用,使高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动态循环。
    〖HT5”H〗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拼凑与创业机会认知的对接路径
    孙永波, 丁沂昕, 王楠
    2021, 42(2): 130-137. 
    摘要 ( 287 )  
    资源拼凑解释了创业者在资源约束的情境下如何将看似无关联的手头资源组合成有价值的资源,并进一步驱动创业者对机会的认知。然而,对两者之间的路径对接机制缺少关注。本文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组织学习方式推进资源拼凑和创业机会认知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解析了资源拼凑和组织学习所涉及的关键构念;构建了创业认知过程的两阶段理论模型,包括机会发现阶段和构建阶段;构建了资源拼凑与机会认知阶段对接的机制框架,解释了组织学习如何桥接两者的路径。在总结研究贡献的同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才年龄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基于50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匡桂林
    2021, 42(2): 138-148. 
    摘要 ( 649 )  
    本文基于50家创业板上市企业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来研究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来发现员工年龄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年龄的确可以揭示人力资本变动差异,这个可以通过边际贡献变动的差异来解释;第二,企业员工的边际贡献率曲线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形,在31~40岁达到了贡献峰值;第三,41~50岁人会对其他人产生“挤出效应”;第四,研发投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后职业生涯阶段的贡献。因而,企业可以通过优化或管理员工的年龄结构来改善经营绩效。
    〖HT5”H〗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环境对新生企业家创业导向的影响
    黄永春 张惟佳 徐军海
    2021, 42(2): 149-160. 
    摘要 ( 183 )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推进,国民的创业热情被激发。然而,我国创业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仍不够完善,部分新生企业家在创业时存在战略导向迷失的情形。基于GEM指标体系,解析了服务环境对新生企业家创业导向选择的影响机制,并借助社会认知论探究了创业自我效能在服务环境与新生企业家创业导向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服务环境不仅能促进新生企业家追求产品开发,还能推动其实施规模扩张。具体而言,研发转移环境、制度支持环境更能激励新生企业家实施产品开发;而社会文化环境、中介服务环境更能驱动新生企业家寻求规模扩张。(2)服务环境能促进新生企业家感知创业机会、提高感知技能、强化风险承担和积极拓展网络,提升其创业自我效能,进而促进其选择与实施创业导向。(3)相比OECD国家,非OECD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研发转移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制度支持环境等创业服务环境相对滞后,因而对产品开发的激励效应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三板与创业板企业创新投资比较研究
    张信东 薛海燕
    2021, 42(2): 161-170. 
    摘要 ( 204 )  
    以2013年—2017年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处置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服务中小创新创业企业的两个资本市场中企业创新投资的差异,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从企业内部“管理者短视”和外部“股票流动性”视角探究了影响该差异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创新投资活动显著高于创业板公司;新三板企业低管理者短视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促进作用,而新三板的低流动性具有遮蔽抑制效应。本研究为全面判断与评估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新证据,对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和促进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归技术高管与企业创新
    张正勇, 胡言言
    2021, 42(2): 171-180. 
    摘要 ( 306 )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整理2008—2016年A股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创新专利数据,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实证考察了海归技术高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发现:海归技术高管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相较于渐进性创新,海归技术高管对企业突破性创新促进作用更强,这一效应在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问题后依然成立;通过产权性质分组分析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海归技术高管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对机理渠道的探索表明,海归技术高管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来提高管理层多元化水平,从而减轻管理层短视行为促进企业创新。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了企业高管与创新的研究,在实践上凸显了海归技术高管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对于企业人才引进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战略差异度与高管薪酬——来自效率契约说的新证据
    韩艳锦
    2021, 42(2): 181-189. 
    摘要 ( 285 )  
    以2001至2016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企业战略差异度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高管薪酬越高,而且越高于行业平均。控制企业层面影响以及替换战略信息指标之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这表明:(1)在代理人风险厌恶假定下,企业风险越高给予管理层的风险补偿越多;(2)高管薪酬过高不仅由人力资本说或管理层权力说所驱动,而且受到效率契约说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高管持股可以发挥利益趋同效应,降低给予管理层的风险补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激励与股利政策稳定性研究——基于非效率投资的遮掩效应
    唐建荣, 王宁, 周玮
    2021, 42(2): 190-199. 
    摘要 ( 310 )  
    本文以企业非效率投资值量化高管寻租水平,研究了股权激励对现金股利政策稳定性的影响,并探析了非效率投资在股权激励影响股利政策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基于代理成本理论、股利信号理论,结合我国股利政策研究现状,将股东普遍关注的现金股利政策稳定性作为股权激励效果评价的参数,选取2006—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自由模型非参数法测定股利政策稳定性水平,借助残差分析法测算非效率投资水平,通过面板回归和层次分析法得出了以下结论:(1)股权激励后非效率投资水平增强且股利政策稳定性下降,因而股权激励不一定会发挥正效应;(2)非效率投资水平与股利政策稳定性负相关,即低效率投资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进而导致企业股利政策波动增强;(3)非效率投资在股权激励对股利政策稳定性的影响中,并非起到“中介作用”,而是遮掩了股权激励后股利政策稳定性的下降程度,成了高管寻租时的一个面具。论文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客观看待股利平稳性指标,完善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指标体系;(2)建立健全企业投资效率监督体系,长短期监控相结合;(3)优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动态调整期权与股票授予比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正式互动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沈超红 李永连 程飞
    2021, 42(2): 200-208. 
    摘要 ( 291 )  
    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非正式互动,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在社会建构思想指导下,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经问卷调查,发现了非正式互动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揭示了信息共享程度的中介作用,以及任务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该研究发现,为提高团队创新绩效,指明了努力方向,对我国从事创新工作的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的建筑设计、制度设计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