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组态效应
    郭韬 李盼盼 乔晗
    2021, 42(1): 1-9. 
    摘要 ( 587 )  
    为剖析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前因的联动效应,基于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组态模型,以31家技术创业企业为样本, 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前因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单一要素难以构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2)网络嵌入与资源整合能力的协同作用对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3)在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情况下,资源整合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的协同作用,以及网络嵌入和战略柔性的协同作用是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商业模式冰山理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研究成果,为解释既有研究的分歧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技术创业企业根植自身情境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变局中创业者效果推理对企业机会塑造的影响机制研究
    夏李慧 罗彪
    2021, 42(1): 10-19. 
    摘要 ( 293 )  
    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切换的断档时期,高科技新创企业作为促进新动能成长的重要主体,其高效的机会塑造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关键。效果推理理论为研究高不确定性情境下高科技新创企业机会塑造提供新思路。借鉴高阶梯队理论,分析创业者效果推理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机会塑造的影响机制。以141家中国高科技新创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效果推理正向影响企业关系网络构建和企业机会塑造;企业关系网络构建在创业者效果推理和企业机会塑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激情不仅正向调节创业者效果推理与企业关系网络构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正向调节企业关系网络构建在创业者效果推理与企业机会塑造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表明在高不确定性情境下,充满激情的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关系网络构建更好地进行机会塑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前沿识别方法研究
    李欣 温阳 黄鲁成 苗红
    2021, 42(1): 20-32. 
    摘要 ( 620 )  
    研究前沿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具潜力和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尽早识别研究前沿对科学研究、企业研发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创新战略前瞻部署等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在研究前沿识别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前沿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来识别出潜在高被引论文,解决利用引文分析法来识别研究前沿的时滞性问题,并将潜在高被引论文纳入研究前沿识别的高被引论文核心文档集中;其次,以高被引论文核心文档集为数据源,利用聚类分析法识别出研究前沿主题,并对研究前沿主题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进而识别出研究前沿;最后,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领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研究前沿识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块化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机制——海尔集团2005—2019年的纵向案例研究
    郑帅 王海军
    2021, 42(1): 33-46. 
    摘要 ( 726 )  
    制造企业生态化创新战略转型中,枢纽企业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如何伴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而做出技术、商业决策?依据“情境-结构-机制”的研究框架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从模块化视角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机制与路径特征。研究表明:(1)情境主导了技术创新的可实现性,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政策支持3个情境因素驱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交互演进。(2)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重要特征,即创新架构模块化、交互界面开放性、网络治理嵌入性。海尔模块化生态圈战略转型历经的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和颠覆融网期3个发展阶段,以 “产品、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超模块化”的架构创新驱动了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 “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产业链协同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突出表现在杠杆、协同和互利机制上,通过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实现机制的作用逻辑,提出杠杆机制呈现出重用“模块资源-平台资源-场景资源”的演化路径,协同机制使枢纽企业在系统中的角色沿着 “分解者-平台领导者-创新集成商”演化,互利机制呈现出“企业主导-开放市场机制”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战略转型提供方案设计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创新升级
    杨波 李波
    2021, 42(1): 47-56. 
    摘要 ( 482 )  
    本文将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17年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汤姆森全球并购和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建立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专利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不同省份企业的创新升级,而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成熟型企业相对于新兴型和瓶颈型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升级的效果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提升市场竞争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缓解融资约束程度和推进价值链攀升四个机制,促进了企业创新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合作网络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
    王黎萤, 吴瑛, 朱子钦, 宋秀玲
    2021, 42(1): 57-66. 
    摘要 ( 393 )  
    研究结合ICT产业及制药产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基于网络特征差异及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索和验证专利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同组合的四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中,虽然高合作广度低合作深度、低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以及高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三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曲线效应作用差异。企业网络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吸收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通过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作用差异。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优化专利合作行为来动态调整专利合作网络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突破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伙伴社会价值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毕静煜 谢恩
    2021, 42(1): 67-77. 
    摘要 ( 261 )  
    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在研发联盟组合中,研发合作伙伴的社会价值(中心企业的研发合作伙伴的伙伴数的平均值来衡量)如何作用于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同时分析了研发联盟伙伴技术多样性以及地理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基于1997年至2017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构建研发联盟的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现:(1)在研发联盟组合中,研发联盟伙伴社会价值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为倒U形;(2)研发联盟伙伴技术多样性减弱了伙伴社会价值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倒U作用;(3)研发联盟伙伴地理多样性增强了伙伴社会价值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倒U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现有的研发联盟组合文献和伙伴多样性研究文献,还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伙伴选择及联盟组合管理提供重要的思路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惠化制度安排、选择性直接支持与企业研发绩效——政府参与的异质性创新治理效应
    陈庆江, 王彦萌, 兰珊
    2021, 42(1): 78-87. 
    摘要 ( 230 )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企业所在城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考察普惠化制度安排和选择性直接支持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创新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与选择性直接支持相比,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更精准地促进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且其创新促进作用更持久;(2)政府参与创新的两种方式对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存在协同促进作用;(3)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缓解不完善的市场化环境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负面影响,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创新促进作用在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下才能充分实现;(4)普惠化制度安排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研发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政策效果在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选择性、差异化直接支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功能性、普惠化的制度安排推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
    毛军 李子豪 石信秋
    2021, 42(1): 88-99. 
    摘要 ( 305 )  
    基于1994—2016年中国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动态面板空间、合成控制法等估计方法,本文开拓性地考察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技术转移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其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影响效果更加突出;在空间分布上,财政转移支付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技术转移水平。同时,为了弥补传统计量估计的缺陷,以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出发点,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直观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较控制组省份的技术转移增长更快,且在2002年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平均水平超过了控制组省份,说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西部大开发地区与非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发展不平衡态势,一定程度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转移。西部省区的比较发现,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代表的财政转移支付对贵州省、甘肃省的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基础、知识距离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研究
    于飞 袁胜军 胡泽民
    2021, 42(1): 100-112. 
    摘要 ( 354 )  
    本文通过对106家中国上市企业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距离和企业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网络密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拥有多样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低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而拥有专业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高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松散网络抑制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但改善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其调节效应在一段时间后可持续;紧密网络强化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多样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其调节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本文有助于识别企业绿色创新的最优内外部知识配置和网络结构,为提升我国企业绿色创新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之策”或“避税之道”——英国“专利盒”政策实践与启示
    肖冰, 何丽敏, 许可
    2021, 42(1): 113-123. 
    摘要 ( 406 )  
    税收优惠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专利盒”是欧盟地区促进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政策。实践中,该政策在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优惠政策被滥用,以致成为企业避税工具的现实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英国“专利盒”政策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研究发现,该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知识产权交易的税收金额,但政策受益的主体集中于大型跨国企业。在日趋严格的税收监管趋势下,限制优惠范围,规范计税方法,将成为“专利盒”政策发展的主要方向。上述结论可以为我国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流程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信贷政策、扶持之手与企业创新转型
    谢乔昕, 张宇
    2021, 42(1): 124-134. 
    摘要 ( 698 )  
    文章以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经验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创新转型的影响效应以及政府补助在其中扮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整体上,绿色信贷政策促进了企业创新转型,与非重污染企业相比,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创新强度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政府补助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在重污染企业与非重污染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此外,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创新转型的影响及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因企业产权性质、债务杠杆以及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别存在异质性。本文从微观企业创新转型视角拓展绿色信贷政策效应研究,为绿色信贷政策与企业创新转型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质量、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孟猛猛 雷家骕 焦捷
    2021, 42(1): 135-145. 
    摘要 ( 60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出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7年省级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专利质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质量能够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专利质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关系。本文聚焦于更能体现创新程度的专利质量,从专利角度构建了专利质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为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有效率和更加可持续”提供经验证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补充,同时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创新激励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上技术市场类型差异下的行业选择特征
    朱雪忠, 胡锴
    2021, 42(1): 146-155. 
    摘要 ( 194 )  
    网上技术市场对于构建互联互通的全国技术交易网络具有重要意义。从知识特征引起的知识转移障碍视角,研究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支持建立的网上技术市场的技术来源行业特征。结合专利交易类型和网上技术市场运营企业特点,提出了行业知识转移障碍与网上技术市场类型选择的理论假设。通过筛选典型的网上技术市场,获取国民经济73个行业大类的挂牌交易专利和影响因素变量,并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网上技术市场的技术来源存在差异,知识转移障碍显著影响行业组织对网上技术市场的类型偏好。社会资本支持建立的网上市场更吸引知识模糊性较高的行业,而政府支持建立的网上市场更吸引知识专属性较高的行业。研究结论对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用性投资类型、治理机制与海外知识获取的关系研究
    王雷, 朱莹, 王圣君
    2021, 42(1): 156-167. 
    摘要 ( 210 )  
    本文从知识复杂度出发,探索代工专用性投资类型(资产类专用性投资和人力资本类专用性投资)与治理机制的匹配关系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应用AMOS17.0和SPSS16.0对229个中国代工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1)不同治理机制对不同类型专用性投资与海外知识获取关系具有不同的调节效应。具体来看,合同治理与资产类专用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海外知识获取有积极影响,关系治理与人力资本类专用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海外知识获取有积极影响,而不合理的匹配关系(即合同治理VS人力资本类专用性投资;关系治理VS资产类专用性投资)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是不显著的。(2)专用性投资类型与治理机制的匹配效应随知识复杂度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看,在知识复杂度较低的情况下,合同治理与资产类专用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海外知识获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知识复杂度较高的情况下关系治理与人力资本类专用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海外知识获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上述研究阐明了代工专用性资产类型、治理机制和知识复杂度的匹配关系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有助于指导代工企业依据专用性资产类型和知识复杂度选择适宜的治理机制,进而获取更好的海外知识获取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有知识、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产出
    苏屹, 林周周
    2021, 42(1): 168-176. 
    摘要 ( 342 )  
    立足于区域边界的内外部视角,将创新活动的知识资源划分为自有知识和知识溢出两部分,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自有知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OLS回归结果表明: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溢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自有知识的主效应大于知识溢出,且二者在影响区域创新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先升后降;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除在0.25分位点没有显著影响外,在其他分位点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自有知识与知识溢出的交互效应在区域创新产出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进化视角下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方炜 郑立明
    2021, 42(1): 177-188. 
    摘要 ( 296 )  
    作为军民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对于深入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加快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借鉴生物四大进化理论,厘清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的因果回路,构建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2—2017年间中国A股证券市场军民融合板块下企业实际数据为基础,对其技术转移机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军民融合企业在单一技术到多种技术的发展中,技术接受数是关键变量,且对技术转让收入较为敏感;在合作联盟的过程中,政府补助相对于技术接受数和企业规模更具优势;从普通技术到核心技术的转移,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增加带来的效果比提高技术获取费用明显,且吸收创新能力随着军民融合程度的加深不断提高;环境和制度的变化中,技术接受数比企业规模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影响更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位企业数字商业模式健壮性测度模型研究
    王雪冬 匡海波 王奇
    2021, 42(1): 189-199. 
    摘要 ( 315 )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诸多在位企业纷纷构建数字商业模式,竭力谋求数字化转型。在位企业构建数字商业模式是一个风险性极大、失败率极高的商业模式重塑过程,“商业模式健壮性”是在位企业能否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但现有商业模式评价研究却尚未关注传统行业在位企业的创新实践,也未提供一种通用方法来评估在位企业数字商业模式的健壮性。本研究综合运用扎根分析、R聚类和变异系数、MA-OWA算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在位企业数字商业模式健壮性测度模型,该模型以健壮性为目标层,以原有客户兼容性、新兴客户新颖性、内部运营均衡性、外部系统稳定性和盈利模式有效性等指标为准则层,并包含18个因素层评价指标。本文同时运用该模型对宝武集团、传化集团、中储股份、铁龙物流等样本案例且与进行了评价应用。本文为商业模式评价研究开辟了在位企业的新方向,同时为在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测度模型理论启示,有助于更多传统行业在位企业更好地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管联结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陈建林
    2021, 42(1): 200-208. 
    摘要 ( 310 )  
    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关系”文化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高管联结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管联结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2)基于情感关系的角度,本研究发现内部高管联结比外部高管联结更有助于改善企业创新绩效;(3)基于空间关系的角度,本研究发现跨区域高管联结比同区域高管联结更有助于改善企业创新绩效;(4)基于情感关系和空间关系的角度,可以把高管联结分为四种类型,本研究发现“内部高管联结+跨区域高管联结”关系组合有利于改善创新绩效;(5)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高管联结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高管联结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本文从关系类型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关系的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社会资本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