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超越追赶视角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吴晓波, 林福鑫, 李思涵, 张伟齐, 陆军
    2024, 45(1): 1-1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1
    摘要 ( 385 )  
          在“跟跑、并跑与领跑”的三大阶段,中国成功构建从政府主导下“产学研”松散联系到“政产学研”紧密互动,再至“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演化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安排。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演进与理论脉络,从超越追赶视角阐释了政府引导、多元协同、包容适应的中国式创新基本特点与实现路径,拓展了技术追赶理论的情境解释与适用边界,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体制四个方面解析后发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全球要素资源颠覆性重组的背景下,我国亟待深化认识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规律,建成与特殊国情、阶段需求相匹配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的长期制度安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陈晓红, 张静辉, 汪阳洁, 何竺虔, 肖鸿翔
    2024, 45(1): 13-2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2
    摘要 ( 605 )  
       中国式创新正经历“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中国式创新产生了颠覆式改变,成为加速中国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生态为基础,遵循“技术赋能-要素制约-路径实现”的演进思路,揭示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文章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中国式创新的显著要素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本土市场为应用场景、制度创新为驱动力、完整产业基础为依托、区域要素联通为突破、用户价值为导向和快速决策为方式的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创新机制;(2)剖析了中国式创新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基础研究人才不足、技术成果商业化困难、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可持续等;(3)提出了以异质性、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抓手,政产企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助推中国式创新提质升级的实现路径。本文对于中国式创新理论和实践以及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研究
    杨红, 李依梦, 陈银忠, 杨柏
    2024, 45(1): 21-3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3
    摘要 ( 309 )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TOE分析框架,以2016—2020年68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NCA和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技术-组织-环境”维度的前因条件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表明:任何单一的前因条件均无法独立成为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受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数字人才投入、企业数字专利数、企业数字化业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市场成交额六个条件的“多重并发”影响,并形成了数字环境孕育和内外联动渐进两类组态路径。环境维度因素是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重要原因。结合该研究结论,从加强前因条件联动匹配、因地制宜探索驱动路径、统筹优化数字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
    田震 陈寒松
    2024, 45(1): 31-4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4
    摘要 ( 409 )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重要前提,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对“科技脱钩”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初始创新资源紧缺的中小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驱动因素与资源条件不同,中小制造企业分别采取集聚型资源结构化、重构型资源能力化、开放型资源杠杆化的资源编排方式,内外资源编排行动匹配差异化机制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2)中小制造企业采取正向适应性逻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向间隔性突破式创新与持续性微创新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企业在技术网络深度的精耕与市场运营广度的拓展中实现快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境-认知视角下科创企业技术创新演进路径研究
    王象路, 罗瑾琏, 郭利敏, 闫佳祺
    2024, 45(1): 42-5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5
    摘要 ( 161 )  
        “中国式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创新实践集合。科创板推行以来,一批科创企业以不同于发达国家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路径实现众多领域技术赶超,这为探究中国式创新的优势与经验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选取司南导航和司羿智能两家典型的科创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注意力基础观和资源编排理论解析科创企业在中国情境下的技术创新演进路径,研究发现:科创企业技术创新演进路径经历技术探索、技术拓展和技术升级三个阶段。在技术探索阶段,科创企业依托强政府主导下的技术攻关体系,确立创新使命主导逻辑,进而以拼凑式资源建构实现技术突破;在技术拓展阶段,科创企业根据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下的特定细分市场特征,确立需求开发或技术迁移主导逻辑,进而以开拓式或耦合式资源捆绑实现技术跨界;在技术升级阶段,科创企业借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契机,确立生态建构主导逻辑,进而以重构式资源撬动实现技术集成。研究结论从科创企业技术演进路径视角揭示了中国式创新的过程机理,也对中国情境下企业创新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李天柱 马佳 高皓天 鲁若愚
    2024, 45(1): 51-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6
    摘要 ( 266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从系统层面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问题。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情境下,以高端科学仪器产业为研究背景,通过国际领先者和国内赶超者的探索性双案例研究,探索分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针对基因测序仪技术,选择Illumina和华大基因两个典型案例进行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提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载体,通过“个体繁衍—种群塑造—群落融合”的演化过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际领先者倾向于选择“产品—服务—生态”的维持型突破路径,而国内赶超者倾向于选择“服务—产品—生态”的逆向突破路径。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情境下,国内赶超者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常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包括发展创新生态系统、逆向突破、生态化创新,突破过程受到价值主张、创新环境、动态能力和临界事件等因素的调节。研究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政府政策制定和企业创新实践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与机器关系:基于制造企业“机器换人”实践的调研证据
    何江 闫淑敏 谭智丹 夏青 郭子颖 马钰洁 毕文琳 谢显美
    2024, 45(1): 64-7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7
    摘要 ( 179 )  
        员工与机器关系已成制造企业“机器换人”进程的关键议题,但源自企业微观层面一线员工实践证据知之甚少。基于典型制造企业员工调研访谈,探究“机器换人”实践进程中员工与机器关系概况及其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机器既在“换人”、也在变换员工工作,“局部‘机器换人’、总体人机共生”成企业实践总趋势,且被机器替代的员工呈现组织内外部双循环流动趋势;(2)已有组织在倡导员工把机器当同事,超六成受访者希望把机器当同事,超半数受访者表示其已把机器当伙伴而非工具或对手,且超四成受访者表示应加大“机器换人”力度;(3)机器既在“换人”、也在“助人”,员工则对机器“爱恨交加”,既担忧机器替代就业,又无法离开机器而独自作业,且“机器换人”对员工工作收入、效率、强度、时间、动力等均有双刃剑效应;(4)员工对待人机协作持积极态度,其总体更偏好与人而非机器协作,但也因角色情形而存在差异,即员工更偏好作为平级同事或上司的人类协作者而非机器,并偏好管理作为下属的机器而非人类;(5)机器特征(相较于员工特征)对人机关系影响效应总体更为凸显,且性别、技能熟练程度、机器智能自动化程度、操作界面设计合理性、机器技术支撑程度等存在显著的人机关系影响效应差异。研究所得结论可为引导制造企业“机器换人”实践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后续人机关系深化探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生态创新网络构建及进化逻辑
    李鑫, 魏姗, 李惠娟
    2024, 45(1): 74-8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8
    摘要 ( 195 )  
       构建生态创新网络是全球化和绿色化持续推进背景下企业保持全球竞争力、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创新协作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两种理论观点出发,以生态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涵、特征并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构建生态创新网络模型。同时,结合超循环理论探讨生态创新网络的进化逻辑,为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研究发现:生态创新网络包括政府、大学和企业三类主体,三类主体在生态创新领域的螺旋交互形成正向的生态创新格局;创新协作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模块分别侧重绿色技术知识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综合商业模式构建;内部网络(政治网络、科学网络、产业网络等)和外部网络(金融网络、中介网络、专业网络等)共同维持生态创新网络的平稳运行。同时生态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生态化、高效率、动态性的特征。生态创新网络遵循从反应循环到催化循环再到超循环的进化逻辑。创新协作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催化循环在网络中的联合演化、共生耦合推动形成生态创新网络的超循环,而相关管理机制催化生态创新网络从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到超循环的进化,并持续推进生态创新网络的优化升级,形成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网络结构。研究结论丰富了制造业生态创新网络的理论体系,并为新形势下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创新、企业家精神与制造企业绿色发展
    丁红乙, 成琼文
    2024, 45(1): 84-9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09
    摘要 ( 313 )  
       在“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下,制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制造企业2013-2020年的观测数据,利用文本分析法和词频统计技术测度企业数字化创新,并从经济利润、社会价值、环境效益三个维度构建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有效的数字化创新强度阈值、企业家精神和财税政策对数字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支撑效应。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数字化创新显著正向影响制造企业绿色发展,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效应,数字化创新对绿色发展的驱动效应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数字化创新强度对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的门限效应显著,数字化创新强度超过141707时,才能显著促进制造企业绿色发展,否则要么数字化创新效果不显著,要么数字化创新反而抑制企业绿色发展。(3)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环保精神对数字化创新驱动企业绿色发展的支撑效应显著,但企业家社会责任精神弱化了数字化创新对企业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4)税收优惠负向调节数字化创新对企业绿色发展的驱动效果,但财政补贴对数字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这些结论为制造企业利用数字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提供新型实现方式和现实启发,同时对设计有效的财税政策、选择恰当的数字化创新强度、塑造优秀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环保精神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金融、金融摩擦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史小坤, 陶燕燕
    2024, 45(1): 98-11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0
    摘要 ( 214 )  
       金融摩擦导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突出的金融机制障碍,数字金融的技术优势为有效缓解金融摩擦提供了基础。本文基于修正的BGG模型论证了数字金融发展、金融摩擦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并利用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的民营企业数据,检验数字金融作用于不同类型金融摩擦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具有减缓金融摩擦促进民营企业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其中数字支付和数字信贷的作用尤为显著;(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有效降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中资本错配类和融资成本约束类金融摩擦,但对于融资可得性类金融摩擦不具有缓解作用;(3)数字金融可以靶向校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中的“领域错配”“阶段错配”和“地区错配”,并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规模较小和治理制度完善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数字金融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为有效化解金融摩擦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和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企业创新的影响
    郭丽娟, 李杰, 刘佳
    2024, 45(1): 111-12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1
    摘要 ( 196 )  
        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纽带,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如何赋能制造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服务内容,采用2008—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发明创造的高水平创新行为,对低水平创新没有显著影响。该促进作用分别受到地区技术市场发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正、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低技术制造业、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从地区技术交易和转移中获益;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共享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本文在企业微观层面证实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促进效应,也为有效完善制造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效应研究
    王浩军, 朱子君, 宋铁波, 易锐
    2024, 45(1): 123-13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2
    摘要 ( 195 )  
       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企业适应动态环境变化、重塑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既有研究侧重于从外部环境和制度压力视角强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较少关注组织内部变革力量的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创业导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效应研究缺乏应有的探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能够有效解构同一制度环境下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迥异的内因。因此,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从战略选择理论探讨了创业导向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基于战略决策情境视角进一步分析组织内部资源(冗余资源和政治资本)与经营环境(业绩期望落差)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创业导向正向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内生驱动因素;(2)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增强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削弱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3)政治关联能够获得未来潜在资源的依靠,强化了创业导向驱动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效果;(4)业绩期望落差(历史业绩期望落差和行业业绩期望落差)会弱化创业导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从创业导向的视角透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部驱动诱因及影响机制,扩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投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
    朱炳昇 田增瑞 王浩宇 常焙筌
    2024, 45(1): 132-1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3
    摘要 ( 140 )  
        各类环境、社会危机环伺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亟须得到解答。文章基于ESG视角,以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创业投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创业投资持股可以显著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创业投资主要通过资源赋予效应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监督治理效应抑制管理层短视动机等渠道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3)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政府背景或持股年限较长的创业投资具有更强的动机与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区域正式制度建设薄弱、社会信任程度缺失、董事会资源获取能力不足与内部监督治理能力较差的企业中尤为显著。文章丰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验证并延伸了创业投资投后治理理论,并对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能力异变事件对企业专利质量的影响路径
    陈力田 常欣冉 吴蕊
    2024, 45(1): 143-15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4
    摘要 ( 100 )  
         专利质量导向下企业创新能力异变存在“柔性-效率”基本矛盾。秉承时机选择和惯例破坏视角,采用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法(fsQCA),基于2011—2017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115个创新能力异变事件样本,研究了难以预测环境、价值认知和创新能力异变的细分特征对企业专利质量的影响路径,并结合案例进行了阐述。结果发现:(1)单因素不构成影响专利质量的必要条件,专利质量高低取决于多项因素组成的复杂组态;(2)仅存在一条有效路径引发高质量专利,即路径I“难以预测程度高且比例低的环境-复杂且聚焦的价值认知-高幅低速的创新能力异变”;(3)存在四条路径引发低质量专利,路径Ⅱ、Ⅲ、Ⅴ所对应的“难以预测程度高或比例高的环境-松散或简单的价值认知-低辐或高速的创新能力异变”以及路径Ⅳ所对应的“难以预测程度低且比例低的环境-聚焦且简单的价值认知-高幅的创新能力异变”;(4)影响专利质量的原因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结合价值认知和难以预测环境因素,基于组态配置视角探究企业创新能力异变事件对专利质量的影响路径,在突破二元创新理论隐含的认知资源和信息完备前提的情境中深化了从利用式到探索式创新转变机理的研究,对二元创新理论具一定贡献,亦有助企业创新价值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层结构视角下无形资产内在转化机制研究
    胡川 王子豪
    2024, 45(1): 153-16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5
    摘要 ( 97 )  
        无形资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然而已有文献在无形资产构成要素的转化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将圈层结构理论引入无形资产管理领域,构建了由人力资本学习能力驱动的、由内而外逐层转化的无形资产圈层结构体系。另外,本文以我国A股高科技制造业企业2011—2019年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这一圈层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探究了综合成本对这一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内部具有由“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技术类无形资产—商誉类无形资产”逐层转化的圈层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综合成本上涨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向商誉类无形资产的转化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考虑自变量滞后一期、更换模型检验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将圈层结构理论与无形资产研究相结合,从圈层结构视角出发进一步厘清了企业无形资产内部构成的转化机制和路径。研究结论在扩展无形资产的相关理论研究、深化无形资产内在转化机制的理解方面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视角的自动驾驶企业技术布局策略
    孙玉涛, 王祺, 张晨
    2024, 45(1): 162-17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6
    摘要 ( 108 )  
        新兴技术企业如何利用研发合作进行技术布局是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将企业技术布局从多元化或专业化的二元视角拓展到两者兼有的“T”型策略,并从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熟悉程度和竞争程度两个维度探究合作对多元化、专业化和“T”型技术布局策略的影响。以2011—2020年中美自动驾驶企业为样本使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与新伙伴、非竞争性伙伴合作均有利于突破路径依赖、横向拓宽技术领域,形成多元化技术布局;企业与原有伙伴、竞争性伙伴合作对纵向深耕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专业化技术布局的影响不显著;企业与新的竞争性伙伴合作有利于形成“T”型技术布局。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自动驾驶企业多元化和“T”型技术布局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企业与非竞争性伙伴合作更易形成多元化布局,与新的竞争性伙伴合作更易形成“T”型布局;而美国企业与新伙伴合作、与新的竞争性伙伴合作对多元化和“T”型技术布局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我国自动驾驶企业技术布局提供了决策依据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锦文创品牌化设计的三元融合创新策略研究
    张格宇, 陈旭, 韦韬
    2024, 45(1): 172-18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7
    摘要 ( 163 )  
       作为世界级非遗的云锦,如何在保护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意义非凡,其文创产品品牌化设计的水平尤为关键。本文采用文化创意和品牌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针对云锦文创产品的功能、结构、形状、色彩、材质与工艺等特点,着重探讨了云锦文创产品品牌所蕴含的云锦文化象征性、产品价值感知及其消费者购买意愿等创新要素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了以技术感、艺术感和文化附加值三元融合创新策略为调节变量、品牌象征性和产品价值感知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为应变量的云锦文创产品品牌化设计三元融合创新策略模型,并实证了该模型对云锦文创产品品牌价值的增强效应;进一步从云锦文化价值元素融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提升云锦文创产品品牌辐射能力出发,形成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云锦文创产品品牌化设计三元融合创新策略实施步骤。研究结论丰富了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设计的相关理论,也为云锦文创品牌化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务弹性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高智林 武咸云
    2024, 45(1): 181-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1.018
    摘要 ( 244 )  
       财务弹性是微观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体现和核心问题,企业财务弹性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现阶段企业政策制定者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忽略了财务因素即企业财务资源获取与配置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将财务弹性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企业创新理论相融合,通过整理并构造独特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据库,从微观层面反映企业财务弹性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12—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财务弹性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财务弹性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财务资源弹性和财务协调弹性正向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相较于现金弹性和负债融资弹性,综合财务弹性可以更显著地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发现,财务弹性与融资约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随着企业财务弹性水平的提高,将会弱化融资约束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财务弹性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形成部分中介效应。财务弹性具有“自适应效应”,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时,企业能够利用储备的财务弹性来维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财务弹性对企业竞争力获取有促进作用,能够保证企业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确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完整和持续,使得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创造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探索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增强财务弹性意识、借助财务弹性政策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