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发展:提升潜力与平衡路径
    李旭辉 庞正虎
    2023, 44(12): 1-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1
    摘要 ( 349 )  
    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必须坚持数字创新引领发展。精准把握数字创新的提升潜力、准确辨析其失衡症结并探寻其平衡发展路径,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8—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数字创新效率,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QAP方法全面揭示和识别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全国和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效率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各区域存在显著差距;(2)考察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数字创新发展空间不平衡程度表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其总体差距主要源于区域间差距;(3)全国数字创新发展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各区域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极化趋势,且极化趋势逐渐加剧;(4)对外开放程度不同是全国数字创新发展差异形成的最大成因,而区域数字创新发展差异的形成和变化的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且不同区域主导因素有所差异。本研究对于协同提升中国数字创新发展水平、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背景下“小巨人”企业创新路径研究
    唐孝文, 姚欣岑, 于岚婷
    2023, 44(12): 10-2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2
    摘要 ( 398 )  
       中国式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数字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鉴于数字化背景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式创新路径的研究缺口及研究必要性,在CiteSpace软件分析选取7个必要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TOE理论框架为充分性支撑,混合NCA与经过改良的动态fsQCA方法,以200家中国特色政策支持下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其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不同的核心条件与组态效应,并提炼相应创新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化背景下的“小巨人”企业创新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2)研发强度、数字化重视程度及政府补贴对“小巨人”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是中国式创新的重要特点,体现出我国制度优势;(3)存在4条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的组态路径,即技术禀赋型、政府依赖型、生产导向型、综合发展型,且均有典型企业案例支持论证。本研究结合中国实际,创新且科学地探究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创新路径,对提升中国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同时为中国式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综述:概念、结构、突破路径与机制
    冯堃 李显君 熊昱 傅渝 姚毓春
    2023, 44(12): 21-3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3
    摘要 ( 692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束缚成为我国打破美国科技封锁和实现国家崛起的理论和实践战略问题。本文从概念、内在结构、突破路径与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发现主流创新理论与技术追赶理论均未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国内创新领域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五个研究缺口: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概念混乱,对本源问题研究十分不足;二是底层逻辑的研究十分匮乏,尤其对关键核心技术微观结构及演化机理的研究更为匮乏,尚未打开关键核心技术黑箱;三是鲜有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路径与机制研究;四是宏观突破路径及机制研究有待丰富和深化,尤其缺乏多情境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研究;五是研究文献没有脱离主流创新理论范式。最后,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缺口,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与框架,即建立基于中国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ICT的进出口数据
    李光勤 金玉萍
    2023, 44(12): 31-4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4
    摘要 ( 154 )  
    在绿色经济时代,推动对数字经济开放的研究是减少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139个城市的ICT贸易数据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东部、经济发达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的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增大,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数字经济开放和产业结构的协调作用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当产业结构超过合理值时,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之间出现形状翻转,呈现正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开放会显著恶化环境。本文的研究对实现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优化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果逻辑、机缘巧合与数字创新绩效
    王健
    2023, 44(12): 42-4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5
    摘要 ( 158 )  
    如何提升数字创新绩效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而现有研究对此的关注却十分稀少。本文基于效果逻辑理论,以209家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效果逻辑对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效果逻辑对数字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效果逻辑能促进机缘巧合的发生,机缘巧合在效果逻辑与数字创新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也即企业数字化中秉持效果逻辑更易产生意外机会,而通过对意外机会的把握能更好促进企业数字化;(3)人工智能意识在效果逻辑与数字创新绩效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数字创新绩效前因变量相关研究、弥补了企业数字化研究对组织成员心理问题关注的不足、推动了机缘巧合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并为企业数字化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的影响研究
    蔺鹏 孟娜娜
    2023, 44(12): 50-6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6
    摘要 ( 257 )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坚实底座,也是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2011—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SDM模型,从内在逻辑和空间关联双重维度探究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及空间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工业技术效率提升机制显著促进了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但却抑制了工业技术进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不同程度互联网普及率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产生显著的非线性边际报酬递增效应;空间关联视角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表现出显著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效应、技术效率提升效应和技术进步抑制效应。本文拓展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环境效应研究边界,为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
    马文甲 张弘正 陈劲
    2023, 44(12): 61-7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7
    摘要 ( 356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转型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绿色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本文以200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与绿色创新内容区分了节能型与环保型两种绿色创新模式,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推动了企业对节能型绿色创新的选择,这种作用主要源于数字底层技术的运用。数字绿色研发投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市场竞争、非正式环境规制和政府创新补贴均能调节企业的绿色创新模式选择策略。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制造业等对绿色改造需求较大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更大程度地推动了企业对节能型绿色创新的选择。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在实践层面对我国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资本、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绿色创新
    蒋艺翅 姚树洁
    2023, 44(12): 71-8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8
    摘要 ( 210 )  
    随着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发展提出了不同要求,企业能否利用自身优势实现绿色转型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文章以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组织资本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组织资本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考虑利益相关者压力的检验发现,投资者关注压力增强了组织资本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压力削弱了组织资本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组织资本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本研究丰富了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组织资本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对于如何引导企业提升可持续性竞争力,实现“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会窗口视域下的破坏式创新战略——产业层面的案例研究
    李正卫 赵鑫 王飞绒
    2023, 44(12): 82-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9
    摘要 ( 125 )  
       破坏式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嵊州集成灶产业破坏式创新过程的探究,以机会窗口为视角,分析当地政府和企业如何识别和响应机会窗口,解决合法性问题,使破坏式产品逐步实现从低端市场到主流市场的跃迁。研究发现,第一,破坏式产品创新的机会窗口来源于两种性能实现方案:改变产品单一性能模块,以及转换模块间的架构方式。第二,企业的技术抱负、网络协动等因素促进了破坏式创新机会窗口的识别,政府的品牌意识和资源支持进一步保证了机会窗口的持续识别。第三,企业通过“功能启发-情感构建-情感强化”战略逐步获取规范和认知合法性,政府通过“标准构建-政府合法性溢出-平台合法性溢出”战略,推动产业获取规制和认知合法性,以成功响应机会窗口。本文从产业层面丰富了破坏式创新的研究,不仅识别了政府在应对合法性挑战方面的战略性作用,也为政企如何合力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键战略材料国产替代应用的决定性因素研究
    王昶 何琪 耿红军 周依芳
    2023, 44(12): 93-10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0
    摘要 ( 140 )  
    国产替代是保障关键战略材料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有效手段。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与大样本实证的混合研究方法对关键战略材料“有材不敢用”的问题展开讨论,识别了关键战略材料国产替代应用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并验证了国产替代应用的“购-销-环境”决定性因素模型。研究发现:(1)材料就绪度、供应商信任、转换成本将影响企业能否顺利“买入”国产材料,是关键战略材料国产替代应用的前提条件;(2)需求机会与客户认同将决定企业能否将含国产材料的产品顺利“卖出”,是关键战略材料国产替代应用的重要拉力;(3)政府支持与社会规范为关键战略材料国产替代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环境支持,在购销因素与国产替代应用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国产替代应用研究,为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提供思路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学研联盟实现突破性创新的机制研究
    施锦诚 朱凌 梅景瑶
    2023, 44(12): 104-11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1
    摘要 ( 142 )  
       产学研联盟是实现突破性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鲜有研究关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情境下联盟知识治理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本文选取五个典型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学研联盟开展多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学研联盟知识治理包括集体利益捆绑和协作架构控制两类关键性机制;(2)集体利益捆绑和协作架构控制对联盟突破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3)知识共享广泛性和知识共享深入性在联盟知识治理机制与联盟突破性创新间发挥中介作用。本文识别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情境下产学研联盟知识治理机制,建构了知识治理机制、知识共享和突破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对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科技政策组合特征对产业创新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
    明翠琴 陈雷
    2023, 44(12): 115-12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2
    摘要 ( 151 )  
       地方政策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政策对于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简单的同时增加数量不加区分的政策工具可能会降低政策组合的有效性。研究对地方科技政策组合特征在产业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四川省2012—2020年科技政策为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将科技政策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构建模型探究不同政策类型组合以及同一政策工具内部组合的综合性、均衡性、一致性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地方科技政策组合特征是更均衡地使用需求拉动型、技术推动型和环境支持型工具时,其对产业创新的积极影响往往更大。(2)更全面的地方科技政策组合能够加强产业创新活动,以产生新的技术产出和经济产出。(3)简单的同时增加大量的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可能会降低政策组合的有效性,往往可能无法对产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揭示了地方科技政策组合综合性、均衡性和一致性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有助于拓展现有科技政策组合及产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且为完善地方科技政策体系,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测度研究
    张世伟 索玮岚 岳未桢
    2023, 44(12): 125-13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3
    摘要 ( 116 )  
    针对国家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测度问题的指标关联性、指标属性多样性以及多源数据融合性,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进行了研究设计,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并将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基尼系数赋权法集成,提出了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测度方法。进而,以中国科学院104家院属研究所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统计调查信息为数据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测度了各研究所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并结合测度结果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约9.6%的研究所为卓越型,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身良好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为其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创造了条件,该类研究所在财务管理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财务领导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2)约1.9%的研究所为落后型,主要原因是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缺乏有效激励,表现为财务人员决策权较低、财务活动频次不高、财务智能化落后、“放管服”改革推进不足、人员获奖积极性不高等。(3)约88.5%的研究所为失衡型,地域差异和学科差异对其影响较大。无论是极端失衡型还是一般失衡型研究所,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维度短板,各维度能力发展不均衡,这将不利于整体推动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国家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测度方法体系,为相关单位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创新财务管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成本感知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组态效应研究
    徐鲲 贾俊伟 张皓月 鲍新中
    2023, 44(12): 136-145.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4
    摘要 ( 117 )  
        创业者对于创业环境的认可度、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资金融通难度等因素的主观感知是决定其创业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且这一影响并非通过单一因素或单一路径能够达成,而是多重因素协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因此探析创业成本感知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组态效应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创业成本的全域视角,将创业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利用29个城市科技创业者对创业成本及创业意愿感知的调研数据,探索造成创业意愿差异的因果复杂机制。研究发现:(1)驱动创业意愿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征,单一创业成本要素并不构成创业意愿产生的必要条件;(2)高创业意愿的激活机制主要分为四条路径:即显性成本驱动型、社会环境主导型、综合成本驱动型和显性成本—技术驱动型;(3)在特定的创业成本条件下,经济环境成本和商务成本在高创业意愿的产生过程中具有替代关系;(4)科技创业者在初创阶段对于显性成本更为敏感,成长阶段则对政策环境的感知力更强。研究结论对于激发不同区域的科技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创业生态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持续创新对困境企业复苏的影响机理研究
    贺小刚 陈元 杨婵 闫静波
    2023, 44(12): 146-15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5
    摘要 ( 126 )  
        困境企业的复苏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持续创新的困境企业复苏模型,重点分析了持续创新与困境企业复苏的关系及市场化程度和地区信任水平的调节效应。基于2007—2018年455家上市困境公司的数据,本文发现:(1)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显著地改进了困境企业的价值再造水平,即旨在强化当前创新投入的即时响应策略和强调利用先前创新积累的历史储备策略都有利于困境企业复苏,在控制内生性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困境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对价值再造的促进作用将受制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市场化程度将显著提高历史储备策略在实现逆境重生中的价值贡献;地区信任水平将强化即时响应策略和历史储备策略对困境企业逆境重生的积极作用。(3)相对于国有控制,民营治理更有利于提高即时响应策略对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贡献,且地区信任水平的助推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加得以突显。本文揭示了持续创新对困境企业复苏的影响机理,对指导困境企业如何实现逆境重生之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
    王珮 黄珊 王瑶 李文心
    2023, 44(12): 158-16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6
    摘要 ( 358 )  
       碳排放权交易是国家激励企业降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碳绩效反映了经营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E-SBM、多期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对源头管控型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长期效果更佳。本研究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丰富和拓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为企业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提升自身碳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质押行权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
    赵振洋 钟张慧 李新丽 张子玉
    2023, 44(12): 170-17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7
    摘要 ( 157 )  
         我国中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创新发展是中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本文选取2016—2021年新三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质押行权为切入点,实证研究中小微企业专利质押行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利质押行权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专利质押行权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中,专利质押行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专利质押行权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经营业绩。本文证实了专利质押行权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机制,为专利质押政策的实施推广提供经验证据,从而促进中国式创新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苛责式领导对研发人员产品创新失败影响研究
    王炳成 朱亚美 孙玉馨
    2023, 44(12): 179-187.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18
    摘要 ( 191 )  
    产品创新十分重要但却不易成功,对其失败的原因探讨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前研究对于产品创新失败的关注相对较少,尤其缺乏对研发人员产品创新失败中的管理者行为问题的探索。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和自我损耗理论,构建了“苛责式领导-表层扮演-情绪耗竭-研发人员产品创新失败”的链式中介模型。基于296份问卷调研数据,综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苛责式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容易引发研发人员产品创新失败;(2)表层扮演和情绪耗竭在苛责式领导与研发人员产品创新失败的关系中分别起到中介作用;(3)苛责式领导顺次通过表层扮演与情绪耗竭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发人员产品创新失败。研究结论丰富了产品创新失败的前因研究,并为企业规避产品创新失败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