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智库型组织的发展逻辑:内涵功能、演进动力与研究特征
    裴瑞敏 杨国梁 潘教峰
    2022, 43(10): 1-11. 
    摘要 ( 295 )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和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国内外智库发展的历程,遵循智库型组织的“概念辨析-演进动力-研究特征”的分析框架,从智库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国际和国内智库型组织发展演变的实践,研究智库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演进动力,揭示智库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作为决策咨询的一类组织,智库型组织自古有之,并内嵌于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系统中不断演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组织形态。②智库应公共政策而生,围绕政策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生产,以影响舆论、服务决策。③科技变革、不确定性、利益诉求、精细治理、组织演化五种力量是推动智库发展与演化的动力,五种力量之间的交互诠释了智库型组织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共同决定了智库研究范式的转变。④知识融合和方法集成是智库不断演化过程中其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是智库研究科学化的前提,也是智库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本研究为理解智库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提供借鉴,为智库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慧城市能够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吗?
    王帆, 章琳, 倪娟
    2022, 43(10): 12-23. 
    摘要 ( 274 )  
    智慧城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中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以智慧城市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试点为自然实验,采用多点DID法检验智慧城市试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从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方面研究智慧城市影响企业创新的渠道。结果发现,智慧城市试点具有创新溢出效应,当城市被认定为智慧城市试点后,注册地企业的创新水平会显著提升。提升的渠道是:智慧城市试点之后,城市加大了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财政支持力度,这将正向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高融资约束企业、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民营企业更能利用智慧城市创新溢出效应驱动自身创新;相对于低市场竞争环境、非制造业行业,高市场竞争环境、制造业企业更能利用智慧城市创新溢出效应驱动自身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特征与区位因素研究
    王宏起 李莹莹 王珊珊
    2022, 43(10): 24-32. 
    摘要 ( 121 )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日国际论文跨学科特征比较分析
    曾德明 于英杰 王泓略
    2022, 43(10): 33-41. 
    摘要 ( 109 )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3-2017年间中国、美国、日本国际论文的跨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论文产出特征、学科多样性、学科融合网络特征和主要学科融合组合。结果显示,我国跨学科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跨学科论文中跨学部论文的比例中国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中、美、日都以两个学科融合为主,尽管两个以上学科融合的比例中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学科融合网络特征显示,中国学科融合网络的连通性、凝聚性和平均度数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中、美、日主要的学科融合组合存在差异,工程学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约束情境下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李树文 罗瑾琏 唐慧洁 张志菲
    2022, 43(10): 42-50. 
    摘要 ( 228 )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面临资源约束情境下其如何通过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方法,从资源编排视角出发,基于“认知-资源-能力”的理论逻辑,解析科创企业如何打破资源魔咒、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创新能力进阶。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萌芽阶段,市场领先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匮乏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拼凑策略,为以改变市场态势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信息支持。突破性创新推进阶段,产品本土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受限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探索策略,为以提高行业标准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供给产品资源。突破性创新实现阶段,技术自主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延伸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撬动策略,为以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条件。本研究发现为科创企业基于资源视角制定管理策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预测与评价研究
    黄鲁成 米兰 吴菲菲
    2022, 43(10): 51-60. 
    摘要 ( 106 )  
    当前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预测相关研究十分匮乏,且存在分析节点聚焦于新兴技术已知的事后分析,分析对象局限于单一技术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新兴技术预测结果即时性、可靠性不高。鉴于此,本文基于2019美国发布的《Emerging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an Aging Population》报告,对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全局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利用语义挖掘和空间向量模型深入探析专利主题与技术内涵,引入数据降维方法与可视化分析识别技术空位,并嵌入更具前瞻性的实时专家网络评论文本进行社会感知分析,有效识别并评估了养老科技潜在新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技术空位与社会感知双重验证,有效降低了新兴技术预测结果的风险性。面向老龄社会的新兴技术趋势为:老年大数据与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老年人出行辅助与防护技术、老年人医疗保健技术、老年智能家居技术、老年远程护理辅助系统与技术、老年人认知管理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补贴分配方式变革能促进企业创新吗?
    张建顺, 解洪涛
    2022, 43(10): 61-70. 
    摘要 ( 113 )  
    本文基于2010-2015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将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财政补贴分配方式从“一对一”的单向分配方式变为“一对多”的竞争性分配方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励企业创新,企业平均创新投入会增加28万元,企业创新强度(企业创新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会增加0.176%。这一结论经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为保证双重差分法的适用性,本文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平行趋势存在。动态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补贴分配方式变革带来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强度的快速提高,并在之后几年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通过“挑选效应”和“认证效应”两个渠道激励企业创新。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以GDP为主的绩效考核压力增加会削弱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作用,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会增强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作用,并且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对小微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及政府价格型规制的调节作用
    汪明月, 李颖明
    2022, 43(10): 71-80. 
    摘要 ( 185 )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尽早“脱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借助642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政府价格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回答清楚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态演进过程中,政府价格型规制的作用节点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绿色工艺创新是中介变量,且间接路径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直接路径。政府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作用节点仅存在于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且政府价格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边界性。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贡献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命令型环境规制能否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以“大气十条”为例
    周迪 彭小玲 黄晴
    2022, 43(10): 81-88. 
    摘要 ( 143 )  
    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实现中国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命令型环境规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大气十条”))为例,结合中国2011-201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以及三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命令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是2011-2015年的整体效应还是2014-2017年逐年的动态效应,“大气十条”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都没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可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大气十条”的财政支持,但由于政策实施时间短,力度大,许多企业反而倾向于缴纳排污费或者减产来应对,并且企业不进行研发创新也可以维持自身的资产收益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服组织惯性:数字化战略更新的实现及演进路径研究
    崔淼 周晓雪
    2022, 43(10): 89-98. 
    摘要 ( 200 )  
    摘要:数字经济下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开展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活动成为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此,本研究选取林清轩的单案例研究,探索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实现机理和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企业在开展数字化活动时,存在着认知、行动及商业模式等惯性力量,而组织学习是一种克服组织惯性的有效方式;(2)实现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是一个过程,经过了数字化探索、数字化提升和数字化赋能阶段,在各阶段中,企业依次克服了认知惯性、行动惯性和商业模式惯性;(3)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活动呈现出从IT端、营销端到流程端的数字基础设施改进、数字营销活动推广和数字业务流程构建的演进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企混改提升企业战略绩效路径研究——双元创新理论下的双案例分析
    颉茂华 王娇 刘铁鑫
    2022, 43(10): 99-115. 
    摘要 ( 141 )  
    国企混改整合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培养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治理体系,进而有效提升国企运行效率。然而,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国企混改整合是否能提升国企运行效率与绩效,还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以创新方式为视角,基于双元创新理论,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探讨处在不同的混改整合阶段下创新方式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与机理。研究发现,在混改整合准备阶段,利用式创新更有利提升企业战略绩效;而在混改整合优化阶段,探索式创新更有利于提升企业战略绩效。研究结论不仅解释了理论界对国企混改经济结果的现象与争议,建立了国企混改整合中不同创新方式对企业战略绩效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而且拓展了双元创新理论应用在管理学中的边界范围,为混改企业提升战略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元分析的跨界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王宛秋 龚慧敏 郭婧
    2022, 43(10): 116-126. 
    摘要 ( 118 )  
    跨界搜索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相关研究也非常活跃,但结果仍存在差异。基于此,本文对2001-2019年期间的53篇实证文献、26812个样本的55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证实了跨界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发现,企业的国别差异、行业特征、创新能力能够调节跨界搜索对其创新绩效的贡献程度,中国企业、制造业企业、非高创新能力企业的跨界搜索活动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跨知识边界的搜索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程度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扩大搜索宽度比加强搜索深度积极影响更大,本地搜索的促进作用比非本地搜索更大,市场知识跨界搜索的积极影响比技术知识跨界搜索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在惰性氛围下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王炳成, 赵静怡, 姜力文
    2022, 43(10): 127-135. 
    摘要 ( 111 )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惰性,使其商业模式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惰性的氛围下如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当前管理学中惰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关注商业模式创新领域,从而导致对从惰性到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缺乏深入的探究。基于此,论文以在新零售背景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传统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出组织在惰性氛围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模型,以探究组织从惰性到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1)环境压力促使组织对当前的惰性特征进行反思,从而增强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机;(2)组织需要综合运用主动遗忘、组织学习与组织借用三种方式来减弱对原有商业模式的依赖,并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借鉴与尝试,而这一知识建构过程受到网络嵌入的影响;(3)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增强组织即兴能力,更有利于降低组织即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驱动力研究——基于内生性视角
    商华 尹海磊 董大海 管温馨
    2022, 43(10): 136-149. 
    摘要 ( 213 )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国有企业背负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其社会责任履行既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社会责任具有内生性。本文首先基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剖析了国企社会责任内生性内涵,认为国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统筹兼顾,同时考虑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然后将国企社会责任驱动力来源分为企业发展愿景和履责使命两个层面,发展愿景体现在长期目标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企业和社会间“双赢”;履责使命体现在国企受企业性质和政治地位影响,在国家监管下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间“互利”。基于内生性视角,结合三重底线原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按照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分类,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维度构建国企社会责任系统间结构和联系动态模型。通过分析2016-2022年间七家代表性央企的社会责任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变化,衡量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责任贡献与损失,探究驱动不同类型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维度。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下的国企由于性质和业务不同,对社会责任履行各有侧重,存在差异化的社会责任实现模式。基于研究分析提出:按照不同途径进行分类改革,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内化为国企转型发展的基础构成,有利于推进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愿景与使命相统一,提高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帮助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部控制专业胜任能力对研发资金管控的影响
    刘斌
    2022, 43(10): 150-159. 
    摘要 ( 95 )  
    董事会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引领者,亦是研发资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领导者。本文运用2011-2018年内部控制、研发活动及财务数据,检验董事会“内部控制专业胜任能力”与企业研发资金管控行为和管控效果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董事会内部控制专业胜任能力愈强,企业研发资金管控行为愈自信,包括管控方式自信、投入力度自信。(2)董事会内部控制专业胜任能力的正向变动,同样正向影响企业研发资金管控行为的自信程度。(3)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内部控制专业胜任能力愈强,企业研发投入增长更快,研发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增长更快。本研究建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管机构,积极引导所有董事会成员开展“内部控制专业胜任能力”专业化培育,以期更好的在企业研发资金管控中履职尽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研究——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2022, 43(10): 160-171. 
    摘要 ( 183 )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决策理性视角下知识搜索对创新合法性的影响
    奉小斌, 马晓书
    2022, 43(10): 172-179. 
    摘要 ( 86 )  
    虽然知识对创新合法性的作用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却忽视了知识搜索策略对创新合法性的影响,且尚未揭示这种影响的决策情境。文章整合知识搜索、创新合法性与决策理性理论,分析了适应式搜索与变革式搜索对创新合法性的影响,以及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的调节效应,并利用212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适应式搜索和变革式搜索对创新合法性分别有倒U形、U形作用;因果推理增强适应式搜索与创新合法性的关系,而削弱变革式搜索对创新合法性的作用,效果推理的调节作用与之相反;因果/效果双元决策理性正向调节适应式搜索和变革式搜索与创新合法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获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申请和维持决策的整合视角
    郑莹 黄俊伟
    2022, 43(10): 180-191. 
    摘要 ( 106 )  
    已有关于专利获取和企业绩效的研究,通常关注专利申请量等静态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践中,专利获取是申请和维持两个关键决策共同决定的动态战略过程,企业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申请量和放弃量等规模指标上,更表现于其申请和放弃的速率等动态特征。因此,有必要从动态视角全面考察专利获取战略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试图从申请和放弃的激进程度反映专利获取战略的动态性,同时通过二者的交互作用识别其对绩效的共同影响,最后识别了不同获取战略的适用情境。基于1992 -2017年1983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指出,积极的专利申请对绩效有正向影响,与此同时激进地放弃专利并不一定导致差的绩效;仅在特定情境下二者对绩效才有负向的交互作用,这些情境包括企业进行战略变革,或组织冗余较低;在技术多元化的企业中,激进的申请和放弃甚至更有利于提升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度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林杰, 孙万君, 高紫琪
    2022, 43(10): 192-199. 
    摘要 ( 103 )  
    以我国沿海11省市2006-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人才区位熵方法对沿海地区2006-2015年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度进行测算,并对全国沿海区域以及不同省市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基于人才生态环境的视角,结合海洋科技人才特性,运用普通面板回归与空间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经济、产业、生活、文化、对外开放各方面因素对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整体影响。最后,结合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海洋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岗匹配、资源赋能与平台企业员工创新激情
    杨皎平 戴万亮 李豪
    2022, 43(10): 200-208. 
    摘要 ( 190 )  
    在企业、产业组织泛平台化发展的趋势下,平台化组织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机理又是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员工的创新激情为着眼点,以创新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剖析了平台化企业的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所具有的创新优势。以77家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跨层次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如下结果: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对员工创新激情具有跨层次的正向影响,其中创新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人岗匹配对创新激情的影响,完全中介了资源赋能对创新激情的影响;资源赋能正向调节了人岗匹配对创新激情的直接正向影响;平台化企业的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的平均水平要高于非平台企业,平台化企业员工创新激情的平均水平也要高于非平台化企业。该研究有助于解析平台化组织的创新优势,有助于为企业的平台化组织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