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负责任创新:实践与理论分析
    赵庆, 余梅, 李京, 蒙昱竹, 肖小虹
    2021, 42(11): 1-7. 
    摘要 ( 471 )  
    大多数研究一直追求负责任创新趋善而行的普遍价值,而对责任理应更“宽”的框架讨论不足。在“新发展阶段”,理论界对负责任创新的重要命题,即谁对创新负责任、创新要对谁负责任以及负什么责任应准确认识。本文总结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内含创新主体、价值主体、创新客体、创新理念和政策的机理框架,用以阐释负责任创新的理论逻辑。研究结论指出,应以国家战略的首位价值主体为导向,发展新的创新理念,促进负责任创新动力机制形成;建构由政府、党派、民众、用户和社区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注重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和行动的转变;完善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形成大国间“均势”的创新安全新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责任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苏屹, 王文静
    2021, 42(11): 8-15. 
    摘要 ( 304 )  
       全球范围内技术发展的变革性和复杂性在技术应用层面带来了一些创新伦理问题,许多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是双刃剑,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自然和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负责任创新是一个让公众和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创新研究并且重视社会预期与潜在影响的过程,开展相关研究能有效缓解人们对于技术安全的担忧。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分为负责任创新参与主体、概念方法、案例应用及存在问题四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循环”战略,及现阶段中美技术脱钩问题,分别从宏观-国家,中观-行业、产业的角度对负责任创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体制与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
    赖红波, 施浩
    2021, 42(11): 16-24. 
    摘要 ( 222 )  
    现有的创新效率研究,多是站在“技术给定”的逻辑基点上完成,忽略各产业技术发展特征,导致医药制造业相关研究没有“药味”。首先,借鉴技术体制理论,将医药制造业的“创造性积累”创新模式,从一般的“创造性破坏”模式中区分出来。然后,将技术积累水平,纳入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中,对中国2009—2016年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1)含技术积累因素模型的评价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测度结果更贴近产业实际;(2)规模效率低是制约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从创新效率角度看,我国区域医药制造业呈金字塔型分布,且缺乏效率次优组,存在大量基础层的重复建设。最后,提出继续淘汰医药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质企业技术有效积累,弥补全国制药业产业结构短板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产品后发技术追赶的主供模式案例研究
    曾德麟, 欧阳桃花
    2021, 42(11): 25-33. 
    摘要 ( 207 )  
    C919干线客机一飞冲天标志中国在复杂产品创新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旨在复盘C919研制及技术追赶过程。研究发现:(1)中国从航空产业链最顶端——总体设计开始技术追赶。(2)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技术追赶的独特模式——主制造商与组件供应商构成的“主供模式”内涵与成长型主供关系特征。(3)国家意志与企业抱负的有机统一是后发国家技术追赶模式成功的重要条件,且以技术追赶与共同成长为导向的成长型“主供模式”不同于以全球价值链低成本采购为导向的成本型“主供模式”,前者强调突破关键技术和推动产业升级。本文既填补了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复杂产品——干线客机技术追赶的空白,也为后发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重要管理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背景下平台型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分析
    王旭娜, 谭清美
    2021, 42(11): 34-42. 
    摘要 ( 287 )  
    互联网环境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平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聚焦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构成模块及模块关系,构建了平台型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网络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阿里巴巴集团三个发展阶段的价值创造逻辑。研究表明:平台参与者在数量、类型、覆盖区域等方面的增长对平台价值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部需求的动态响应有助于平台创造新价值;平台核心支撑性业务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范围经济能够从多个方面驱动平台价值创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研发机构中产学研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的密码
    章芬, 原长弘, 郭建路
    2021, 42(11): 43-53. 
    摘要 ( 324 )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然而,新型研发机构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当今重要而又缺乏探究的新课题。本文以新型研发机构的典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式案例深入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剖析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密码,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命题。本文开启了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拓展了产学研融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清洁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
    孙海波, 刘忠璐
    2021, 42(11): 54-61. 
    摘要 ( 275 )  
    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规制与清洁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基于行业视角,理论分析环境规制、清洁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并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交互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只有在环境规制低于一定门槛值时,才能促进工业绿色转型;(2)环境规制能够正向影响清洁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3)与污染型行业相比,环境规制与清洁技术创新的交互效应在清洁型行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扭曲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李玉山, 陆远权, 王拓
    2021, 42(11): 62-70. 
    摘要 ( 153 )  
    中国各地区的金融扭曲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本文在重新构造并测算金融扭曲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固定效应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金融扭曲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金融扭曲显著抑制了地区技术创新,且该抑制效应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逐渐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扭曲的技术创新抑制作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溢出效应。考虑不同模型可能的内生稳健性后,结论依然成立。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技术产业升级和促进区际资源互补与共享,皆是规避金融扭曲抑制作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产业特征对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交互影响
    蒋洁, 汤超颖, 张启航, 冯俊文
    2021, 42(11): 71-81. 
    摘要 ( 162 )  
       有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研究对产业特征的关注还不充分,影响了对激励政策产业层面效应的深入理解。本文认为更为系统地重审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效应,有必要将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同步纳入研究模型,因为它们分别影响产业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动机和技术创新能力。当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都处于高水平时,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实证数据来自和五类使能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的16个制造业的2013—2017年的数据,包括R&D资本存量、全时人员当量、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和以DEA视窗方法计算得到的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放大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但是R&D补贴政策对于技术吸收能力低的产业有更高的正向效应;当技术市场竞争度高时,技术吸收力对税收优惠与R&D补贴的正向促进作用最高。本研究深化了对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的理解,并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重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DI能促进创新型创业活动吗?
    王佳, 刘美玲, 谢子远
    2021, 42(11): 82-89. 
    摘要 ( 221 )  
    促进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开展,是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创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界定了创新型创业的含义,分析了FDI对创新型创业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11—2016年全球3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FDI是否能够促进东道国创新型创业活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FDI与东道国创新型创业活动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东道国引入FDI的初始阶段,随着FDI规模的增加,FDI对创新型创业具有正向影响,超过一定阈值之后,这种影响转为负向。另外,二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这为通过合理制定FDI政策来促进本国创新型创业活动提供了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败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知识管理与环境动态性的影响
    张永云, 郭鹏利, 张生太
    2021, 42(11): 90-98. 
    摘要 ( 170 )  
       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创业失败企业再发展的战略工具之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广受关注,但鲜有研究涉及失败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本文从知识管理和环境动态性视角,探讨了失败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基于215份企业调查数据,采用分层回归、Bootstrap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失败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管理3个维度都中介了失败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间的关系;环境动态性在知识获取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均未起到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不仅正向调节知识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间的关系,而且对知识整合在失败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视角下的供应链创新网络演化研究
    华连连, 刘帅娟, 王建国
    2021, 42(11): 99-109. 
    摘要 ( 217 )  
       专利创新作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战略工具之一,其布局及演化历来备受各国关注。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格局演变,供应链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供应链创新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供应链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1990—2016年共27年供应链专利数据池,从合作创新、空间结构、技术主题三方面,采用定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供应链专利创新网络演变过程与全球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计算/推算/计数、通信技术、输送/包装/贮存等为供应链专利申请热点,也是各国专利技术必争之地。(2)供应链合作创新网络不断趋于成熟,异质性社区结构逐渐凸显,各国亟须消除锁定效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3)供应链专利空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国多以本国跨区合作为主,跨国合作为副,跨国合作多以美日韩三国间合作居多。(4)中国供应链创新专利规模增大,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技术主题布局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匹配,亟须顶层设计供应链专利布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间专利行政保护的策略互动研究
    廖直东, 姚凤民
    2021, 42(11): 110-117. 
    摘要 ( 86 )  
        文章结合中国专利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和中国式分权背景,剖析了省级地区间专利行政保护策略互动的形成逻辑,并采用一般空间计量模型(SARAR)对省级地区间专利行政保护策略互动的类型进行了识别。结果发现:(1)在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受制于资源流动约束,以及受自上而下的经济和政治压力的驱动,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会竞相提高本地区的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形成了相互模仿的地区间专利行政执法策略互动;(2)基于2002—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地区专利行政保护方面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确存在相互模仿的策略互动,相邻地区间的专利行政保护能够相互促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
    庄莹, 买生
    2021, 42(11): 118-128. 
    摘要 ( 298 )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国企混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非国有资本参与对国企产生治理效应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政策性决策行为,那么国企“使命必然”的社会责任表现也会因此产生影响。本文从减负效应与治理效应双重视角出发探究国企混改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表明:国企混改动态股权结构变化,包括多样性、深入度、制衡度以及控制权转移均会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且机制检验发现,国企混改不仅可通过减负效应,即缓解国企承担的政策性义务从而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影响,还可通过治理效应监督约束管理层为获隐性福利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行为。此外,基于控制层级与治理环境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央企相比,地方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市场化进程较高、政府放权意愿较强地区,治理环境较好从而能够强化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最后,研究发现国企混改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具体表现在员工、供应链以及环境责任,并最终有效缓解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负向价值效应,提升企业价值。研究认为国企混改应注重股权结构“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的治理效能,明确国企社会责任本质,促使国企提升绩效的同时,有效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买方市场势力、市场竞争环境与研发投入——基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郭晓玲, 李凯, 石俊国
    2021, 42(11): 129-136. 
    摘要 ( 181 )  
      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买方市场势力是客户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企业的创新决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中的6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市场竞争强度和市场动态性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下买方市场势力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买方市场势力对创新研发投入产生的“促进激励效应”越明显;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动态性越高,买方市场势力对创新研发投入产生的“促进激励效应”越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司法官员更替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周洲, 李雅梦, 冉戎
    2021, 42(11): 137-146. 
    摘要 ( 109 )  
       本文基于行为信号理论,以2009—2016年中国高院院长更替数据匹配民营上市企业研发数据,证实了地方司法部门领导人更替具有“凸显效应”,通过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和技术信息约束,在短期内使民营企业产生正向心理偏差并增加研发投入。对于在高科技行业、竞争激烈行业中、无政治关联、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司法官员更替对其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来自其他政法部门的司法官员对民营企业的研发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应;籍贯为外省、在政法系统长期任职的司法官员对民营企业研发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省委书记和司法官员同年更替不利于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本文对推进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和创新战略实施具有启示性含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企业学习平衡及其对不同结果的动态效应
    梁阜, 孙颖, 李树文
    2021, 42(11): 147-154. 
    摘要 ( 101 )  
         组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在组织创新资源转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关于组织内外部学习间关系(协同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及该关系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下是否具有差异化的问题仍然讨论不足。为了识别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下内外部学习及其平衡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匹配规律,研究基于研发企业调研发现:平衡式学习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该学习平衡在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平衡模式。在企业初创期,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在企业发展期,更宜选择共时性平衡模式;但在企业成熟期,若以组织创新作为学习目标时,两种平衡模式均可,若以组织绩效作为学习目标时,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研究明确了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选择内外部学习平衡模式能为组织带来更佳乃至最佳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组织内外部学习平衡情境下的组织结果优化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属性、知识关系与研发合作企业创新绩效
    刘凤朝, 罗蕾, 张淑慧
    2021, 42(11): 155-163. 
    摘要 ( 203 )  
        本文依据知识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建立企业知识属性和企业间知识关系共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合作伙伴知识多样性、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间知识相关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焦点企业内部知识复杂性的调节作用,并运用医药行业上市企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和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研究发现:合作伙伴知识多样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焦点企业知识复杂性对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间知识相关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焦点企业知识复杂性对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盟组合多样性、关系强度与技术标准化能力
    文金艳, 曾德明, 王媛
    2021, 42(11): 164-170. 
    摘要 ( 150 )  
    利用1999至2013年拥有标准联盟参与经历的170家车辆生产企业的数据,研究标准联盟组合多样性对企业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主导能力、跟随能力)的影响,及关系强度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标准联盟组合多样性与企业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呈正U型关系,与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呈倒U型关系。在标准联盟组合资源向技术标准化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联盟关系强度发挥了显著调节作用:随着关系强度提升,联盟组合多样性与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的正U型关系曲线、与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的倒U型关系曲线将变得更为陡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供应链参与行为演化博弈分析——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
    邵必林, 胡灵琳
    2021, 42(11): 171-181. 
    摘要 ( 239 )  
       绿色供应链已成为政企谋求合作的新焦点,而政府如何制定恰当的补贴政策有效引导供应链绿色化以及企业面对政策导向如何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是实现共赢的关键。为了深入探究政府与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策略选择的动态过程,客观揭示绿色供应链各方利益主体参与行为的演化博弈关系,为政府合理制定补贴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博弈关系和稳定策略,并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建模仿真,明晰了关键因素对绿色供应链政企参与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政企参与绿色供应链的行为博弈存在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利益双方的参与意愿互相影响,政府积极的补贴政策、合理的补贴力度以及企业良好的绿色管理水平、绿色成果质量,对绿色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均有正向作用;政府补贴存在有效区间,要合理把握力度防止因企业滋生逐利心理而出现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外兼职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
    余荔
    2021, 42(11): 182-189. 
    摘要 ( 210 )  
        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大学教师微观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教师校外兼职参与以及兼职类型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并探究了教师科研偏好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参与和科研产出存在互补效应。具体而言,校外兼职与教师国内论文发表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形式的科研产出不显著相关。(2)与没有参与校外兼职的教师相比,教师在公共部门从事校外兼职主要对国内论文的发表和专著出版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在私有部门兼职有利于高校教师获取更多的发明专利。(3)教师科研偏好对校外兼职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我们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我国高校教师参与校外兼职,规避潜在角色冲突提供了实证证据与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户参与与企业NPD绩效关系研究——以跨界协调为中介
    张军, 姜中霜, 谢俊楠
    2021, 42(11): 190-199. 
    摘要 ( 126 )  
        用户参与企业创新是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手段,但在吸纳用户参与自身创新过程时,企业需要在开放式创新的价值共创之利与管理复杂性之弊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类型用户参与对企业NPD效应的差异及影响机理仍未得到充分揭示。基于创新理论与组织理论,采用444份国内企业样本,探索用户作为企业外部能动的创新源参与到企业创新过程中,对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吸纳用户参与创新将有利于提升NPD绩效,但不同模式的用户参与提升企业NPD绩效的组织过程存在差异;用户以信息提供的方式参与企业创新,对企业NPD提升效应最强;组织跨界协调在用户参与提升企业NPD绩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特别是,对于用户作为独立创新者的参与方式,企业须经由正式设计的跨职能沟通机制,才能真正利用其有效贡献于企业NPD绩效的提升,否则用户独立创新可能对企业NPD绩效造成损害。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与研究局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内生视角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研究
    邱强, 卜华
    2021, 42(11): 200-208. 
    摘要 ( 209 )  
        本文采用2006—2013年期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逆米尔斯比率作为管理层私人信息的计量变量,采用Heckman方法估计管理层私人信息,股权激励实施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私人信息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相关,即企业研发投入与股权激励实施具有内生性;在控制内生性基础上股权激励实施决策与之后三年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关,即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管理层倾向于在之后的三年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但结合样本选择模型结果,高管持股比例高以及高管薪酬高的企业越倾向于实施股权激励,说明实施股权激励是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因此,研发投入增加并不能被视为代理问题的缓解,实质是代理问题的表现结果,即激励效应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是企业代理问题的表现结果,并非缓解企业代理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