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成长期战略适应研究
    夏婧 刘伟 张铄
    2021, 42(12): 1-9. 
    摘要 ( 310 )  
    战略适应表现为战略行动,受到技术资源的制约,对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New science-based firms,NSBFs)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184个于2016年以前在新三板挂牌的成长期医药制造新创企业作为实证研究样本,用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来衡量企业的技术资源结构,战略行动的多样性和频次来衡量战略适应能力,探讨前因变量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对战略适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NSBFs技术深度对战略行动频次有负向作用,技术深度深,战略行动频次低,此类企业战略目标是窄细分市场,战略行动聚焦于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满足特定的竞争性细分市场的需求;技术宽度对战略行动多样性有正向影响,技术宽度宽,战略行动多样性多,此类企业战略目标是宽细分市场,通过开发新生产和分销方法,研发新产品或服务等战略行动来拓展市场,以整个行业为基础,为顾客提供可接受的、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此外,基于技术宽度与技术深度的差异对企业进行分类,明确了NSBFs初创期技术资源与成长期战略适应的匹配关系。拓展和丰富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战略研究,对新创企业发展实践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孵化平台价值共创、动态能力与生态优势
    陈凌子, 周文辉, 周依芳
    2021, 42(12): 10-18. 
    摘要 ( 312 )  
    创业孵化平台形成了以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优势,现有文献对其生态优势形成过程尚无有力解释。本文通过小米“投资+孵化”事件的探索性案例分析,以动态能力视角探究创业孵化平台价值共创对生态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平台生态优势的影响机理遵循“价值共创-动态能力-生态优势”解释逻辑;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需求共同识别阶段,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通过“交流”与“资源识别”促进“机会感知”并实现“生态共生”;(2)产品共同开发阶段,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通过“交心”与“资源优化”促进“模式学习”并实现“生态互生”;(3)市场共同推广阶段,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企业通过“交易”与“资源优化”促进“市场重构”并实现“生态再生”。研究结论对我国孵化器转型升级与“双创”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
    张亚明 宋雯婕 武晓涵 张伟 张佳琦
    2021, 42(12): 19-28. 
    摘要 ( 210 )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引擎,已成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要素。以31个省份为案例,基于组态视角,运用fsQCA方法探究科技创新要素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因素间的联动关系,剖析影响各省份产业升级差异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研究发现:高产业升级指数的驱动路径有3条,可划分为成果转化-科技资金主导和环境规制-科技人力主导两种类型,案例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非高产业升级指数的驱动路径有6条,组态多样且与高指数路径相比具有非对称性,该路径中科技创新环境与科技人力投入存在替代作用,案例分布均匀且集中于中西部省份。研究结果不仅基于组态思维丰富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且为各省份制定实操性强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竞合关系分析——以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角色为例
    谭维佳
    2021, 42(12): 29-35. 
    摘要 ( 169 )  
        产业集群在加剧企业间竞争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可以带来生产、交易、营销、创新等综合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企业甚至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部的竞合关系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也是产业集群间竞争优于企业间竞争的根本所在。但是信息不对称、产业发展阶段、外部竞争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合作与否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方面,由于知识的客观溢出以及“学习竞赛”带来的机会主义风险存在,市场自发的合作信任往往是不足或者缺失的,这就需要依靠市场和政府以外,第三方机构——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中介作用。是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理想选择。本文以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角色为例,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间竞合战略选择做研究。研究发现:科研机构/大学作为产业集群的促进机构,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培育过程中可以在提高异质化程度、建立信任机制、支持创新活动方面挥发直接作用或者中介功能。进而,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业双重卷入对创业成长的影响机理研究
    万骁乐 周键 李茜茜
    2021, 42(12): 36-44. 
    摘要 ( 143 )  
       创业卷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在科技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卷入理论,根据科技创业者角色认同特征将创业卷入划分为创业情境卷入和创业行业卷入,并从创业学习和吸收能力视角,构建了科技创业者创业双重卷入对创业成长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对收集到的193份问卷进行有调节的中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技创业者创业双重卷入有助于提升创业成长水平,创业学习在创业双重卷入与创业成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创业学习与创业成长之间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吸收能力调节了创业学习在创业双重卷入与创业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导逻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
    长青, 郭松明, 马萍, 张璐, 姜宇婷, 刘运韬
    2021, 42(12): 45-55. 
    摘要 ( 161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研究
    赵振洋 齐舒月 李实秋
    2021, 42(12): 56-64. 
    摘要 ( 200 )  
        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实施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专利证券化能够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专利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本文从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角度入手,构建了包含法律、技术、经济、专利客户和证券化交易结构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5—2019年新三板市场拥有专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测度证券化的专利资产质量,有助于高质量的专利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证券融资;通过采用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方法对专利证券化的质量进行定量评价,验证了这一测度方法在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基于国家自科基金视角
    徐江, 欧细凡, 孙刚
    2021, 42(12): 65-71. 
    摘要 ( 293 )  
       以1997—2017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设计科学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并结合VOSviewer 和CiteSpace V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设计科学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进而探测了设计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布、研究热点和动态前沿,建构出设计科学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我国设计科学研究文献数不断上升,西北工业大学发文量领先于国内其他高等院校,概念设计、产品设计、人机交互、创新设计等关键词在设计学中出现频次最高;(2)设计科学研究的六个热点领域是设计理论与方法、概念设计、情感设计、智能设计、交互设计和人机工程;(3)设计科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研究意识觉醒期、研究奠基期、研究拓展期及研究纵深期等4个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科技社团研究亟待重塑
    孟凡蓉 陈子韬 袁梦 王焕
    2021, 42(12): 72-79. 
    摘要 ( 145 )  
        科技社团是应对全球化风险的关键力量,也是国家治理与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国内相关研究在经历四十余年发展后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亟待梳理和归纳。文章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从期刊载体、作者机构、研究对象、研究类型、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六个方面展现国内科技社团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现阶段国内科技社团研究呈现出广而分散的特点,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研究领域内在核心散乱。为了理顺和整合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文章提出“概念-要素-理论”模型,强调科技社团作为组织的本质属性,以结构、功能、能力、绩效四个关键要素为抓手,深度融合组织理论、治理理论、创新理论。文章指出未来科技社团研究应从三方面着力,包括发挥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理论优势、加强高质量专业期刊支持、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和最佳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要素流动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宛群超, 袁凌
    2021, 42(12): 80-87. 
    摘要 ( 216 )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共创研究述评:文献计量分析及知识体系构建
    张洪 鲁耀斌 张凤娇
    2021, 42(12): 88-99. 
    摘要 ( 615 )  
       价值共创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和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主题,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前沿与重点。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价值共创主题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并归纳出价值共创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以及内容框架。基于价值共创的前因-过程-结果,本文构建了价值共创研究的知识体系:价值共创的模式与过程、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顾客共创体验和价值共创的结果,并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内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媒体技术集群演变和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蔡霖 任锦鸾
    2021, 42(12): 100-107. 
    摘要 ( 125 )  
        如何与产业融合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鉴于“万物皆媒”的未来场景,对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集群演变和国际竞争态势研究对媒体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都至关重要。本文对2008年至2020年间的专利数据进行检索,鉴别出75 051条德温特专利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采取关键词、专利代码及学科领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智能媒体技术涉及的专利范围;结合时间变迁和聚类分析将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分为平稳、迅速、平缓和迅猛发展四个阶段;利用共词分析建立了不同专利代码之间的共现关系,利用社会化网络分析将共现关系可视化,识别出不同阶段的主要技术集群;结合企业专利拥有量及所属国家分析了智能媒体技术的国际竞争态势。基于以上定量分析从媒体业务与智能技术融合视角提出了媒体机构的智能化战略建议,从智能媒体技术研发、行业应用、国际竞争力提升视角提出了智能媒体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本文基于专利测度从发展趋势、技术集群演变和国际竞争态势三方面分析了智能媒体技术发展规律,为从专利视角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环境对工业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
    杨朝均 王冬彧 毕克新
    2021, 42(12): 108-115. 
    摘要 ( 188 )  
       绿色创新双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制度环境是激励绿色创新开展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两个方面研究制度环境对工业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环境管制制度环境对工业绿色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市场制度环境中,教育扶持、非国有化水平对工业绿色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科技扶持和金融支持对工业绿色创新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对工业绿色创新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法律制度环境对工业绿色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为考察不同地理区位条件下制度环境对工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进一步将全国分为一带一路地区和非一带一路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非线性异质影响研究
    王昱 邱涌钦 索仕鹏
    2021, 42(12): 116-124. 
    摘要 ( 179 )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创新投资,本文使用2009—2017年企业微观数据,基于B-样条展开的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探究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非线性异质影响,发现:(1)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存在“倒U型”非线性特征,存在适度金融化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最大化;(2)金融化在不同分位点存在显著异质效应,表明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不同影响模式;(3)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在高分位点对金融化的敏感程度更高,随分位点提高最优金融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低分位点的企业更多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缺乏创新投入的企业利用金融资产进行套利的动机更为强烈。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金融化程度,应与自身创新能力相适应,为通过选择合理的金融化水平达到提升创新投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创新开放度的中介作用
    王雅洁 马树强
    2021, 42(12): 125-134. 
    摘要 ( 142 )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涉外诉讼影响企业专利申请的规模异质性研究
    李黎明
    2021, 42(12): 135-144. 
    摘要 ( 118 )  
        加强专利司法保护就是激励创新,专利诉讼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专利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00—2018年我国涉外发明专利民事案件为样本,构建动态效应模型,重点考察涉诉后不同规模被告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差异。研究发现:(1)涉外专利诉讼会提升我国被告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而且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的改进效果更明显;(2)与专利申请质量变化不同,涉外专利诉讼发起后,小微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而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基本不受影响;(3)考虑创新能力异质性,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倒U型增长关系。创新基础薄弱的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更活跃,但受限于经济效率影响,从诉讼后第五年开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不再正向增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收益分配与高校专利运营——基于美国高校样本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赫英淇 唐恒 张笑天 陈世林
    2021, 42(12): 144-158. 
    摘要 ( 175 )  
        高校专利运营是一个包括发明创造、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三个主要环节的复杂动态过程。以美国高校为样本,基于动态系统视角分析发明人专利收益分配比例对高校专利运营不同环节的影响,并针对发明人专利收入与科研经费支出对高校专利运营的影响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近70%的样本高校中发明人专利收入与发明披露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在发明人专利收入与发明披露量显著相关的高校中,发明人专利收益比例对高校专利运营的发明创造环节作用明显,对价值增值环节作用因样本而异,但对价值实现环节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当专利收益分配基数与科研经费支出之间相差悬殊时,与通过提高发明人收益比例增加发明人专利收入相比,同比增加科研经费支出对专利运营各环节的影响更大。一刀切式地提高发明人收益比例对高校专利运营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据此提出,高校应细化发明人收益分配方案,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发挥政策协同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能促进绿色创新吗?——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肖小虹 田庆宏 王站杰
    2021, 42(12): 158-166. 
    摘要 ( 256 )  
       资源型企业因其高污染、高能耗特征而面临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绿色创新则是资源型企业响应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从源头上助力企业节能减排,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良方。研究利用423家资源型企业调研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法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对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有积极影响,组织环境文化在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绿色组织认同正向调节组织环境文化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正向调节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通过组织环境文化影响绿色创新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也为推进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效率收敛吗?
    韩先锋 董明放 李勃昕
    2021, 42(12): 167-174. 
    摘要 ( 109 )  
        基于中国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趋同理论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及三大地区创新效率均存在着显著σ收敛、随机性收敛和β收敛的典型化事实;(2)“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考虑“互联网+”驱动后,创新效率较低地区赶上创新效率较高地区所需要的时间相对缩短了5年多,收敛速度相对提升了0.26个百分点;(3)若能充分注重“互联网+”与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等因素综合效应的发挥,则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效应;(4)“互联网+”对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效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创新溢出红利的“后发优势”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互联网+”为重新审视如何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现实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结论能为新时代下我国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网络密度、地理分散性与产品创新能力——基于商业集团内部整体知识网络的实证研究
    郑小勇
    2021, 42(12): 175-184. 
    摘要 ( 149 )  
       本文基于整体网络密度模型和层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集团内部知识网络密度、地理分散性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集团内部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均与集团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呈正向关系,地理分散性对两者与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意味着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较高的商业集团会具有相对更高的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当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散性较大时,两者对集团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2)商业集团内部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均与集团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但地理分散性只对后者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前者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意味着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过高的商业集团反而会导致其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出现下降。特别是当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散性较大时,集团内部市场知识网络密度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会更加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稻北麦、群体信任与协作创新
    裴瑱 彭飞 杨国豪
    2021, 42(12): 185-194. 
    摘要 ( 133 )  
       种植历史影响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不同影响了群体信任进而影响协作创新。文章基于 “南稻北麦”理论解释文化差异,使用 2007—2014年间16 795个中国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文化差异对企业协作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水稻文化形成的群体信任对企业创新有很大帮助,但是相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这种正面效应更主要体现在外形设计专利上,尤其是对长期的累积有效专利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小麦文化形成的一般性信任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更有促进作用,并且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有更强的累积效应;各省份政府R&D资助对于发明专利的贡献要依次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于国有企业创新的贡献要高于民营企业。各种检验均表明本文结论具有稳健性。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积极传承文化,鼓励协作创新,重视文化因素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坚持加大对创新、对R&D的投入,完善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关系国家创新能力的发明创造方面,还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重点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增强国企及其经营者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品有机肥补贴标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王晛 徐汉虹 张新明
    2021, 42(12): 195-203. 
    摘要 ( 129 )  
         补贴标准是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设计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首先,在界定种植技术机会成本的基础上,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建立了微观经济学商品有机肥动态补贴标准理论模型,揭示了提高补贴效益的核心思路和关键环节。其次,以满足政府和农户共同关切和客观实际为出发点,规避了理论模型中存在的不可预测因素、不可计量成分和难以精确计算的复杂因素,建立了具备操作性和执行性的补贴标准计算模型。然后,以有机无机配施肥稻麦轮作试验为实例,诠释了理论和计算模型应用,并在农产品产量稳定条件下,得出了一系列深入认识提高商品有机肥补贴关键环节的重要数据。最后,提出了增加补贴效益和社会参与补贴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