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思光,刘玉强,徐芳.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以促进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政策为例[J].科研管理,2018,39(S1):67-75.[2] 鲁云鹏.科技社团治理:内涵、问题与实现[J].中国科技论坛,2019(11):1-9.[3] 游玎怡,王海燕.科技社团参与科技类公共服务的现状与策略[J].科学学研究,2020,38(05):787-796.[4] 孟凡蓉,李思涵,陈子韬.夯实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助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J].科技导报,2019,37(12):14-19.[5] 刘春平.回眸百年再启程:中国科技社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主要贡献[J].科技导报,2019,37(09):38-44.[6] 王春法.关于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研究,2012,30(10):1445-1448.[7] 周大亚.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04):69-84.[8] 张豪,张向前.我国科技类协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06):35-44.[9] 陈建国.政社关系与科技社团承接职能转移的差异——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05):38-43.[10] 潘建红,武宏齐.论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选择[J].求实,2016(09):46-53.[11] 潘建红,张怀艺.基于结构-功能分析的科技社团推进国家治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8(12):9-15.[12] 杨书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社团理论研究发展文献综述[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9,23(01):268-288.[13] 邱璇.系统综述——一种更科学和客观的综述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0(01):15-19.[14] 李子彪,张静,李林琼.科学共同体的演化与发展—面向“矩阵式”科技评估体系的分析[J].科研管理,2016,37(S1):11-18.[15] 李研,李哲.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1):124-130.[16] 张良,唐安.领导人身份特征、资源获取与能力建设:基于上海市科技学会的实证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2):63-71.[17] 杨红梅.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模型及实现初探[J].科学学研究,2012,30(05):654-659.[18] 赵立新.科技社团绩效评价四维框架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2):151-156.[19] 徐顽强,史晟洁,张红方.供给侧改革下科技社团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1):118-124.[20] 孟凡蓉,陈光,袁梦,马天喜,陈子韬.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37-1943.[21] 孟凡蓉.科技社会组织应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J].科学学研究,2020,38(03):398-399.[22] 李敏,刘雨梦,徐雨森.科学学会的组织资本与知识活动绩效的关系——以学科成长性为调节变量[J].技术经济,2019,38(01):38-4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