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王刚, 李显君, 章博文, 孟东晖, 高歌
    2015, 36(4): 1-10. 
    摘要 ( 1147 )   PDF(1KB) ( 797 )  
    鉴于主流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产业规模大但创新能力低的现象,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创新政策与机制缺乏整合研究的缺陷,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以建立理论为目标的案例研究方法,辅助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理论框架;选择中国汽车、家电、航天和计算机为案例研究产业,进行大样本数据调研,对所提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对创新有正向作用,其中政府采购政策的正向作用最大;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有正向作用,对激励机制的作用比对运行机制的作用更为显著;创新机制对创新有正向作用,且激励机制的作用大于运行机制,而物质激励大于非物质激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创新管理中内、外部R&D投入的互补性研究—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分析
    刘克寅, 宣勇, 池仁勇
    2015, 36(4): 11-21. 
    摘要 ( 1197 )   PDF(1KB) ( 794 )  
    尽管许多管理顾问建议企业可以将部分技术开发活动进行外包,但是对于企业内部R&D与外部技术获取之间的作用性质及其条件却知之甚少。本文构建了一个超越对数创新产出函数,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检验了企业内部R&D投入、外部R&D投入以及外部技术引进(直接技术利用)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吸收能力、较大的经济规模和具备以往技术转让经验时,内部R&D与外部R&D之间的互补性较强;而企业的R&D投入(技术开发)与外部技术引进(直接技术利用)之间一般呈现出替代性。可见企业在不同的技术活动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活动形式时,外部技术的替代性与互补性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互补性资产视角的研发与设计关系研究
    郭雯, 张宏云
    2015, 36(4): 22-29. 
    摘要 ( 880 )   PDF(1KB) ( 621 )  
    设计已成为全球各国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获取产业竞争力,赢得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焦点。设计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为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创新过程中研发活动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基于互补性资产理论,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试图探究研发与设计的互补性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研发与设计的互补性资产关系总体上并不明显,但因行业差异、创新的新颖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研发与设计的采用并不具备对称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演化博弈的集群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于斌斌, 余雷
    2015, 36(4): 30-38. 
    摘要 ( 1109 )   PDF(1KB) ( 725 )  
    集群企业是集群创新的微观基础,而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是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内在动态决策机理,并以绍兴市5个全国百强产业集群的201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需要在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正确考量自主性创新和合作性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决策;(2)新产品更新率、与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合作程度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3)企业竞争程度、企业自主品牌和企业规模可以显著促进选择自主性创新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4)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本地物流效率与选择合作性创新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相互套牢的创业企业控制权最优配置研究
    党兴华, 韩瑾, 陈敏灵
    2015, 36(4): 39-47. 
    摘要 ( 967 )   PDF(1KB) ( 653 )  
    本文以不完全契约为基础,在金融契约和控制权配置理论的框架内,从缓解企业家与投资家相互套牢问题的角度,在扩展企业家风险偏好、假设企业状态变量不可证实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企业家事前努力水平、企业家与投资家讨价还价能力、企业中期绩效信号、投资家投资额、管理监督成本、项目清算价值等变量,建立了创业企业控制权动态配置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控制权配置方式下的双方收益与企业价值,确定控制权最优配置,研究表明:相机控制与投资家控制交替实现控制权最优配置;当企业家讨价还价能力较强时,或较弱时,如果绩效信号较低,投资家控制最优,企业价值不会随之变化;当企业家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并低于临界值,如果绩效信号较高,相机控制最优,反之投资家控制最优,企业价值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集中度、经理人激励与技术创新选择
    杨慧军, 杨建君
    2015, 36(4): 48-55. 
    摘要 ( 1083 )   PDF(1KB) ( 658 )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及技术创新理论,探讨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以182家制造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经理人激励在股权集中度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2)股权集中度和经理人短期薪酬激励呈负相关,和经理人长期薪酬激励呈正相关;(3)短期薪酬激励不利于突变创新,长期薪酬激励有利于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关联、制度环境与企业研发支出
    李诗田, 邱伟年
    2015, 36(4): 56-64. 
    摘要 ( 1170 )   PDF(1KB) ( 769 )  
    研发支出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09-2010年披露了研发支出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政治关联、制度环境的角度对中国企业研发支出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和回归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的研发支出水平更低;企业所在省份的制度环境越好,其研发支出水平越高。研究结论对解释中国企业研发支出水平较低的原因,思考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激励机制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多样化结构二元平衡、企业内聚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
    林明, 任浩, 董必荣
    2015, 36(4): 65-72. 
    摘要 ( 924 )   PDF(1KB) ( 692 )  
    探索式创新有助于企业通过改变技术轨道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对83家中国上市电子企业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负二项式模型,分析企业技术多样化结构二元平衡、企业内聚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相关技术多样化与探索式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即技术多样化结构二元平衡时探索式创新绩效最大;(2)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电子行业竞争激烈且行业技术动态较大,企业内聚性会降低对已有技术利用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对不相关技术的探索,导致企业内聚性并不会正向调节相对相关技术多样化与探索式创新绩效间关系。因此,企业为了增强探索式创新绩效,需要维持技术多样化结构二元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
    张志彤, 李天柱, 银路, 马佳
    2015, 36(4): 73-81. 
    摘要 ( 1224 )   PDF(1KB) ( 742 )  
    针对当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的薄弱,提出依据新兴技术向产业演进的规律为其配置载体。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研究的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分为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对载体的需求构建载体配置模型,从软载体和硬载体之间的协同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配置规律。结合生物制药产业具有的“接力创新”、“科学商业”等特性,运用论文的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的载体配置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杨治, 闫泽斌, 余林徽, 徐骏辉
    2015, 36(4): 82-90. 
    摘要 ( 1370 )   PDF(1KB) ( 748 )  
    本文使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地区行业内产业集聚和竞争状况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研究发现:(1)随着地区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的升高,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减少,即,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2)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会显著加强;(3)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则会显著减弱。本文为政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战略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技术许可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三种邻近性的调节作用
    刘凤朝, 邬德林, 马荣康
    2015, 36(4): 91-100. 
    摘要 ( 1014 )   PDF(1KB) ( 712 )  
    本文采用2000-2010年中国企业的专利技术许可和专利申请数据,研究专利技术许可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并考察三种邻近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专利技术许可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关系受到不同邻近性的调节。其中,技术邻近负向调节专利技术许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组织邻近正向调节专利技术许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地理邻近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抗风险能力研究—基于网络关系的视角
    王发明, 于志伟
    2015, 36(4): 101-108. 
    摘要 ( 1181 )   PDF(1KB) ( 741 )  
    在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网络结构及网络关系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将网络关系划分为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两种,提出从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关系两个方面衡量抗风险能力指标;接着给出了网络关系及其测度变量对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影响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正式网络关系对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式网络关系对企业变革能力的正作用不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的实证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徐晔, 陶长琪, 丁晖
    2015, 36(4): 109-117. 
    摘要 ( 1001 )   PDF(1KB) ( 715 )  
    本文借助物理学上的耦合定义,对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的构成和耦合内容开展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模型,并对我国珠三角地区2003年-2011年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耦合度做出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之间存在着要素、组织结构和制度上的耦合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但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的调整上升状态,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研发、产学合作与创新绩效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吴玉鸣
    2015, 36(4): 118-127. 
    摘要 ( 1132 )   PDF(1KB) ( 648 )  
    利用中国省域工业面板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研发资本存量,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省域企业、大学研发及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工业创新绩效的贡献。结果表明,没有考虑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的经典OLS方法获得的估计结果有偏,而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修正了经典估计结果;省域工业专利和新产品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依赖性,专利创新存在空间邻近局域集群效应而新产品创新存在空间邻近局域溢出效应,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投入对工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显著,但大学研发的影响不明显,产学合作和人力资本的贡献显著,该结论对提升区域工业协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外包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姚星, 李彪, 吴钢
    2015, 36(4): 128-135. 
    摘要 ( 1130 )   PDF(1KB) ( 657 )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和2005-2010年服务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我国四种服务外包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离岸发包与在岸接包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在岸发包与离岸接包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2)离岸发包与在岸接包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来源于对服务业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显著负向影响。(3)在岸发包与离岸接包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显著正向影响服务业纯技术进步实现。研究认为,中国未来应努力提高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推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合作时间的应用服务外包激励机制
    唐国锋, 但斌
    2015, 36(4): 136-144. 
    摘要 ( 922 )   PDF(1KB) ( 673 )  
    激励机制设计是解决应用服务外包中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方法,外包合作时间对激励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合作时间如何影响应用服务外包激励机制设计的问题,以客户企业期望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在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所拥有的服务能力及努力水平不可观测下,建立两阶段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分析了外包合作时间与合同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外包合作时间较长时,合同激励效果与收入共享比例正相关;外包合作时间较短时,合同激励效果与收入共享比例负相关;对客户企业而言,在寻优中随着合作时间的增加,收入共享比例反而会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临颠覆威胁的在位者商业模式重塑策略
    李永发, 李东
    2015, 36(4): 145-153. 
    摘要 ( 1035 )   PDF(1KB) ( 645 )  
    本文聚焦在位者面临进入者颠覆性威胁时,怎样重塑商业模式。为此设计一个由价值主张和价值主张的实现系统两个要素构成的商业模式“齿轮”表达模型,并结合Casadesus-Masanel 和 Ricart两阶段博弈模型,开发一个商业模式建构的通用框架,包括情境、价值主张、价值主张的实现系统、战略和战术五个构件。利用该通用框架,在独占市场和双寡头市场两种情境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演在位者建构商业模式以及与进入者博弈的过程,发现商业模式的确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当在位者产品质量低于对手时,必须创新价值主张或价值主张的实现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VAR模型的绿色增长模式与企业成长互动关系研究
    陈兴红, 武春友, 匡海波
    2015, 36(4): 154-160. 
    摘要 ( 959 )   PDF(1KB) ( 666 )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绿色增长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绿色增长的实施对于企业成长作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走势。因此识别绿色增长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可以为企业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选取1998-2012年间绿色增长与企业成长相关指标,建立绿色增长与企业成长的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绿色增长与企业成长的内在联系、互动机制与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增长与企业成长在短期内处于波动状态,但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短期内绿色增长的实施会使企业成长减缓,但长期来看,企业成长将在绿色增长的作用下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同时,企业的成长也会促进绿色增长的有效实施,最后二者进入良性互动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