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源起、整合框架与发展前瞻
    曲冠楠 陈凯华 陈劲
    2023, 44(9): 1-9. 
    摘要 ( 514 )  
    新时代,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大国竞争与企业创新战略引发重要关注,系统性探究“颠覆性技术创新”(Disruptive Technovation, DT)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内涵与整合框架对于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现有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框架缺乏整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首先以技术导向下的创新理论范式演化为视角,系统回顾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源起与边界,构建分析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而,基于文献归纳与理论推演,研究提出涵盖技术新颖性(Technological Novelty)、技术优越性(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与技术外部性(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的颠覆性技术概念内涵体系,并以之为核心梳理涉及颠覆性技术获得(涌现与搜索)、识别、采纳与扩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议题整合框架;最后,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机遇、约束与挑战,展望在复杂国际环境与新发展格局下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与研究发展的未来大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韦东明 徐扬 顾乃华
    2023, 44(9): 10-19. 
    摘要 ( 527 )  
    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2—2018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考察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评估问题。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推动智能化发展、促进区域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驱动,集中于中西部城市、三四五线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且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呈现“波动上行”特征。研究结果为深化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经验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据向善、数字创新能力与价值创造
    王天东 林晓玥 刘天森
    2023, 44(9): 20-28. 
    摘要 ( 181 )  
    企业数据向善和数字创新能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理论研究对数据向善的动因、数据向善与数字创新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价值创造的影响等关键问题尚未予以清晰的回答。本研究以丁香园和百度地图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尝试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发现:数据向善的动因包括来自市场、法律、多主体的外部压力性和激励性因素,以及战略、精神、互补资产方面的内部主客观性因素;数据向善和数字创新能力协同影响价值创造的机制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数据向善创造价值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基于外部压力性和激励性因素,企业负责任的使用数据,并在与数字敏捷能力的互动提升过程中实现企业价值,二是基于内部主客观性因素,企业进行数据慈善,并在与重构创新能力的互动提升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同时,本研究构建了数据向善与数字创新能力协同创造价值的“动因-行为/能力-产出”机理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数字经济规模测算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苏屹, 支鹏飞, 郭秀芳
    2023, 44(9): 29-38. 
    摘要 ( 239 )  
       近年来,数字经济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的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界定了区域数字经济的核算范围和相关产业,从数字化赋权基础设施、数字化媒体、数字化交易、数字经济交易产品四个维度系统测算了中国31个省份2007—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数字经济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均衡;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驱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呈现先边际效应递减后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规律。最后,本文从优化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实施区域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战略、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高质量投入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于我国区域层面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测算的缺乏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首次从数字经济规模的视角探究了数字经济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和影响规律,丰富了相关创新理论的研究,也对了解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动因及过程
    杨书燕 宋铁波 吴小节
    2023, 44(9): 39-46. 
    摘要 ( 278 )  
    研究以制度理论和组织认知为视角,针对企业制造过程数字化和商业模式数字化两种数字化转型响应,讨论其制度动因及过程。基于“制度环境—组织认知—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路径,以287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制度压力(规制、认知和规范)、组织认知(紧迫性认知和可管理性认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不同的制度压力对两类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制造过程数字化更多的是针对规范压力响应,商业模式数字化更多的是针对认知压力响应,而源于政府的规制制度并未作为首要制度压力得到两种数字化转型方式的响应,说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多的基于市场合法性要求,而不是响应政府制度诉求。第二,制造过程数字化和商业模式数字化过程中,组织认知在制度压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响应的过程机制研究,为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
    李佳霖 董嘉昌
    2023, 44(9): 47-59. 
    摘要 ( 198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深入研究地方政府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有限注意力视角出发,基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取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和渠道。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能够驱动企业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质量。此外,地方政府注意力提升对企业策略性创新和实质性创新均具有正面效应,但促进利用式创新的同时会抑制探索式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较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限;税收优惠是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驱动企业创新的显著渠道,而政府补贴并非主要渠道。本文为分析企业创新活动的驱动因素、探讨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的经济效应给予理论与实证支持,对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和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资持股对OFDI国有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
    吴崇, 岳梦瑶, 陈美花
    2023, 44(9): 60-70. 
    摘要 ( 243 )  
    在绿色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的背景下,通过治理结构变革和OFDI技术寻求战略的协同创新赋能已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选用沪深两市工业企业中混改后“走出去”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创新性地从“分散制衡”和“深入治理”两个角度出发,考察外资持股融合性和深入度对OFDI国企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比外资持股融合性,外资持股深入度对OFDI国企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异质性分析方面,外资持股对OFDI国企绿色创新的积极影响主要作用在投资强环境规制东道国的国企、高污染行业的国企以及非控股型的国企。作用机制方面,相比外资持股融合性,东道国创新水平在外资持股深入度和OFDI国企绿色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增加;相比命令型环境规制,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外资持股和OFDI国企绿色创新两者关系的正向调节显著增强。本研究从逆向技术溢出视角探讨了外资持股促进国企绿色创新的实现路径,揭示了构建“融”“深”新型外资股东合作关系及优势互补对激发国企绿色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国企的绿色创新战略决策和国家激励政策的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赶超型创新政策组合与配称研究
    耿红军, 王昶, 张翠虹, 姚海琳
    2023, 44(9): 71-79. 
    摘要 ( 105 )  
    赶超型创新政策是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在后发国家的情境化应用,能够为我国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提供新型政策方案,但现有文献尚未对赶超型创新政策组合与配称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基于系统失灵理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风电产业赶超型创新政策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赶超型创新政策组合是由政策意图、政策行动与政策保障组成的有机整体。政策意图指引政策行动的方向;政策行动是实现政策意图的主要举措,包括主体培育、载体建设、能力建设与市场创建等政策工具,政策保障为政策行动提供条件支撑,包括制度保障、要素保障与组织保障等政策工具。政策配称一方面是“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等赶超政策意图与政策行动、政策保障形成相互配称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政策工具组合与进入期、追赶期与跨越期等赶超阶段形成配称,发挥政策激励机制、倒逼机制与竞争机制,赋能企业技术能力跃迁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与企业创新
    周冬华 彭剑飞
    2023, 44(9): 80-90. 
    摘要 ( 107 )  
       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首台套的应用推广成为我国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本文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首台套重大装备技术保险(以下简称“首台套保险”)的购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首台套保险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企业集团内购买首台套保险的产品越多,企业创新水平越高。首台套保险主要通过破除首台套产品市场推广难题以及提升参保公司风险承担水平来促进企业创新水平提升。进一步地,首台套保险对东部地区以及市场竞争更激烈的企业创新水平影响更显著。论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我国实施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代工对我国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影响研究
    叶堂林 王雪莹 梁新若
    2023, 44(9): 91-98. 
    摘要 ( 81 )  
    本文从产业转出地的“推力”“拉力”和产业移入地的“引力”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制造业转移的动因,认为机器代工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转出地“拉力”会减缓甚至抑制我国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运用2008—2019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代工改变了制造业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各区域生产要素的匹配效率,缓解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成本压力,提升了行业竞争优势,增强了产业转出地“拉力”,表现为地区专门化率的提升,进而抑制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2)当劳动力价格达到一定水平后,机器代工使得制造业部门生产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高于起初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比,有效地增强了产业转出地“黏性”,抑制了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央-地协同与偏向视角下产业支持政策创新效应研究
    周小梅 黄鑫
    2023, 44(9): 99-109. 
    摘要 ( 140 )  
       创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如何通过产业支持政策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2012—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匹配中央与地方“五年规划”文本,实证分析央-地分权制度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有效边界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地方产业政策能较好地发挥辖区比较优势并促进企业创新,产权性质和专利属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央地政策效果存在明显偏差;(2)央-地政策协同能够实现中央政策前瞻性甄别优势和地方资源效率化整合优势的内嵌互补进而激励企业创新,偏离中央顶层设计或地方禀赋优势的央-地政策偏向不利于企业创新;(3)央-地政策协同既能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方式直接推动企业创新,也能通过弱化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间接促进企业创新。本研究丰富了政府产业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并为释放央-地政策的协同效应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迁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唐锦玥, 罗守贵
    2023, 44(9): 110-119. 
    摘要 ( 156 )  
    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2011—2018年上海市科技企业微观数据,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城市内部企业迁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并验证了这种效应的企业行业、规模、所有制、区位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城市内部企业迁移行为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表现为企业迁移后知识产权申请数较迁移前平均增长6.4%。分样本研究表明,迁移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程度不同,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迁移效应分别强于制造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将样本划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后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迁移的技术创新效应越强;迁移对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强,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无明显提高;此外,向郊区迁移、向开发区迁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强。更换估计方法为倾向评分匹配模型和精确断点回归模型后,结果依然稳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影响研究
    张楠 江旭 王楚凡
    2023, 44(9): 120-130. 
    摘要 ( 185 )  
    尽管许多企业已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股权激励是否有助于企业实现社会性目标仍未达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合法性和效率的双重视角,探究股权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披露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旨在辨明股权激励这一经济手段如何影响企业追求CSR目标。选取2009—2019年披露CSR报告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有助于企业积极披露CSR报告,但股权激励对CSR报告披露质量存在倒U型影响,即适当比例的高管持股对CSR报告披露质量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过高或过低的持股比例都不能有效提高CSR报告的披露质量,因而股权激励并不总是企业披露CSR报告的“助推剂”。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增强了股权激励与CSR报告披露速度之间的正向关系,但削弱了股权激励与CSR报告披露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整合了合法性视角和效率视角,为审视CSR报告披露速度缓慢及象征性披露等典型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同时还在实践层面为企业科学设计股权激励计划带来积极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升级背景下国外技术轨道锁定的识别及破解研究
    范书琴 刘国新 张鹏飞
    2023, 44(9): 131-140. 
    摘要 ( 119 )  
       在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根源在于发达国家实行的技术锁定战略,技术轨道锁定是其形式之一。如何尽早识别国外技术轨道锁定的战略布局,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破解策略,对于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进程和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专利引证网络,采用主路径方法的SPC算法提取技术轨道并进行图谱分析。研究发现,作为技术来源国,中国还没有嵌入锂电池隔膜技术全球专利引证网络的主路径。进一步测度专利碎片化指数,发现近十年来中国的专利碎片化指数持续走高,远远高于技术轨道上的美国、日本和韩国,这表明目前中国的大量专利资源处于极度碎片化的境地,由此提出专利集中战略视角下国外技术轨道锁定的组织方式突破策略。这对制造业升级进程中的“卡脖子”技术研究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保护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研究
    张慧颖, 刘祎康, 刘大勇
    2023, 44(9): 141-151. 
    摘要 ( 101 )  
    本文基于折衷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四种动机类型,研究O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地区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产生的重要调节作用。本文使用2006—2019年OFDI与贸易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OFDI具有出口创造效应,同时当地区之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增大,OFDI的出口创造效应会减弱。根据分类后回归的结果,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OFDI均具有出口创造效应,与发达经济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可能负向调节OFDI与出口的关系,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对OFDI与出口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本文为探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投资影响机制及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药企专利无效对他人后续创新的影响研究
    李艳 朱雪忠
    2023, 44(9): 152-161. 
    摘要 ( 91 )  
       “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使医药创新尤为依赖专利保护。我国药品发明专利 “授权难、无效易”,是否与专利制度激励创新的目标相匹配?以我国市场上创新药企为研究单元,以其被提过无效请求的药品发明专利为样本,使用2SLS工具变量法回归分析专利无效对其他主体后续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市场上创新药企的药品发明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的比例之和高达86%,表明专利无效宣告制度发挥了剔除错误授权的作用。但与基于美欧研究结论非常不同的是,在本土主体创新能力受限的新兴市场环境中,创新药企的药品发明专利权能够发挥“鲶鱼效应”,激发行业内其他主体的后续创新;而被宣告为无效降低了对行业内其他主体后续创新的激励作用,给搭便车进行低水平重复仿制留下了空间。在理论层面上,揭示了专利制度激励创新目标的实现,亦会受原始创新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创新能力距离的影响;在实践层面上,启示政策制定者不仅应从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控制专利质量的初衷,亦应结合专利制度激励创新目标及原理的视角,综合全面认识专利无效对创新的影响,为优化促进药品创新和仿制药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如“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提供来自我国现实国情的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创业者激情到员工创造力:激情传递的双路径视角
    黎常, 朱太球, 沈一超
    2023, 44(9): 162-170. 
    摘要 ( 116 )  
       创业者的激情如何激发员工创造力是当前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情绪传染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激情传递的认知与情感双路径视角,分析创业者激情如何跨层次影响员工创造力,并利用多水平、多来源的配对数据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创业者激情促进了员工创造力的发挥,这种激情传递效应是通过团队激情氛围和组织认同的双路径实现;创业者的自我推销能力不仅调节了创业激情与团队激情氛围、组织认同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创业者激情通过团队激情氛围、组织认同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效应。本文揭示了创业者激情通过认知和情感的双路径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创企业员工创新自驱力生成与迭代机制研究
    罗瑾琏, 张志菲, 李树文
    2023, 44(9): 171-181. 
    摘要 ( 127 )  
       科创企业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员工创新自驱力是科创企业可持续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科创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创新自驱力以实现创新可持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容智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目标设定-释放信号-解释信号-激活”的理论框架,从动态过程视角建构了科创企业员工创新自驱力生成与迭代过程机理模型。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具有不同的目标,在不同目标下,组织结合内外部环境形成人力资源利用认知,实现“目标设定”;组织通过意义给赋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利用认知向员工的跨层传递,实现“释放信号”;员工通过对组织意义给赋行为的“感应-注意-选择”的注意力配置过程实现对组织“解释信号”,进而影响员工创新自驱力由去创新自驱力、创意采用自驱力、创意生成自驱力到创意传播自驱力的“激活”与迭代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T-TVP-VAR模型的中美贸易战对航运市场的时变影响研究
    孟斌, 李寅洁, 包玉
    2023, 44(9): 182-192. 
    摘要 ( 147 )  
        航运是全球经济贸易的生命线,研究中美贸易战对航运市场的时变影响,对于全球经济走势的研判、航运市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时变和结构性突变的视角,构建中美贸易冲突对航运市场影响的LT-TVP-VAR模型,对中美贸易战下的航运市场动态时变反应机制进行分析,从脉冲响应幅度与响应持续期这两个维度刻画政策贸易变化对航运市场的时变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航运市场对美方净出口额的响应强度大于中方净进口额,对中方外商直接投资的响应强度大于美方外商直接投资,二手船价格指数、集装箱吞吐量和全球运价指数的响应强度均大于新造船价格指数和全球海运贸易。(2)中美双边进出口额和中美外商直接投资对航运市场变量的影响均在3年以上,滞后3年的脉冲响应强度最大,中美双边关税对航运市场的影响更多体现为短期。(3)美方外商直接投资、中美双边关税对新造船价格指数影响具有周期性特征,中美双边进出口额、中美外商直接投资和中美双边关税对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