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路径、理论框架与逻辑探析
    李振东 陈劲 王伟楠
    2023, 44(7): 1-10. 
    摘要 ( 311 )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显著弱化了传统的国家优势,重构着世界竞争格局,促使各国纷纷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以抢占科创高地、形成数字竞争优势。本文基于美国、英国、德国与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演进规律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梳理,建构并分析了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的逻辑关系与理论框架。研究发现:(1)各国数字化发展源起与目的可能不同,但其内容聚焦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发展三方面;(2)各国数字化发展路径可能存在不同,主要包括“技术-制度”驱动、“政府-政策”牵引、工业升级推动、社会建设拉动等模式,但其发展重心最终均转向数字经济发展;(3)数字化发展战略应以数字经济为主体、以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为两翼,三者互为支撑、彼此渗透与交融,互推共进。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数字化发展路径、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路径:内部转型到外部赋能
    陈玲, 王晓飞, 关婷, 薛冰
    2023, 44(7): 11-20. 
    摘要 ( 252 )  
        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正在深刻影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核心,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中国、德国、巴西三国共977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据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观,从效率视角、能力视角出发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中由内部数字化到外部数字化的动力,依据资源依赖观从权利视角探究内部数字化推动外部数字化的异质性特征。本文发现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数字化利于推动外部数字化,依靠企业的内生动力可以实现由内部数字化集成到外部数字化联动的自发演化,且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的企业内部数字化对外部数字化的正向影响程度越大。此外,推动效应存在国别差异,巴西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数字化对外部数字化的推动效应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协同演变及其有效性研究
    张越, 余江, 刘宇, 陈凤
    2023, 44(7): 21-31. 
    摘要 ( 164 )  
        政策工具的有效协同对于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我国国家层面颁布集成电路相关政策,构建政策力度量化标准和政策工具评分标准搭建政策工具协同度模型,系统解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主要政策工具间协同度演变及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出台的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节点性政策具有使命导向特征,对我国集成电路政策力度的整体提升影响显著。“金融支持与引导措施协同”“金融支持与研发创新协同”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鼓励集成电路高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等引导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政策的政策效力。“税收优惠与知识产权措施协同”并未有效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当前发展阶段亟须鼓励企业进行集成电路高质量专利布局,最大限度降低税收优惠引发的产能扩张对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的挤出效应,推动税收优惠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协同联动。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与税收优惠的精准支持,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的组织与监管机制,谨防产能无序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户驱动的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
    徐晓丹 柳卸林 黄斌 王倩
    2023, 44(7): 32-40. 
    摘要 ( 98 )  
         重大工程创新已成为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一般分析框架,以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为案例,考察了用户企业以创新生态系统的方式,主导共同愿景下的相关主体参与并协作实现重大工程创新的过程。本文的结论是,在用户驱动的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中,用户的经验积累和参与能力使其能够以编排者、主导者、协同者和互补者的角色推进价值创造活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重大工程创新中,终端用户企业特有的应用场景和过程需求有助于重大工程设计、论证、组织和实施。而且,用户企业承载的双重使命,包括政府的公共使命和用户的市场利益,可以更好地融合愿景与价值创造。本文对于重大工程创新组织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融合的组态路径研究
    成琼文, 赵艺璇
    2023, 44(7): 41-49. 
    摘要 ( 96 )  
        知识融合是实现复杂创新的关键资源,创新生态系统是促进跨领域知识融合的重要组织载体。由于核心企业提出的不同价值主张,导致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目标不同,进而知识融合路径也具有显著差异,然而以往文献鲜少探究。本文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遵循“主体—网络—环境”的共生理论框架,采用fsQCA方法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两种价值主张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知识融合的具体路径。结果显示:技术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融合路径有2条,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融合路径有3条;其中存在通用型路径,也存在各自专用型路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产生高程度知识融合的核心条件不同,各条件之间的匹配与替代关系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从异质性价值主张视角丰富并强化了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融合前因条件的相关研究,为政府与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策略,深化跨组织、跨领域间知识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进步与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研究
    杨文珂 马钱挺 何建敏 苏屹 赵一成
    2023, 44(7): 50-59. 
    摘要 ( 94 )  
    本文旨在通过网络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模型及引力模型探索技术进步与高端制造业中间、最终产品出口贸易网络间的内在机制,利用2005—2014年43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高维固定效应泊松拟极大似然估计(PPML-HDFE),实证研究发现:首先,全球高端制造业贸易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幂律尾部”特征。其次,全球高端制造业中间、最终产品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德国、中国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中间、最终产品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排名位于前三。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对高端制造业中间、最终产品出口贸易相对地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二者间的关系会受到军事力量的中介作用。此外,技术进步、军事力量对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的影响存在贸易协定签署异质性与经济发展异质性特征。一方面,签订贸易协定下,技术进步对高端制造业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相对地位的抑制作用虽会显著增强,军事力量对高端制造业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相对地位的负向影响将明显减弱。另一方面,签订贸易协定下,技术进步对高端制造业最终产品出口贸易相对地位的负向影响明显减弱。此外,签订贸易协定对最终产品出口贸易相对地位的影响亦存在显著组间差异。本研究对技术进步与高端制造业贸易关系进行延伸,为促进全球高端制造业出口贸易,优化全球高端制造产业结构与布局,探究其出口贸易相对地位的影响因素方面提供新的观点与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生产的动态空间计量
    石风光 周明 许彬
    2023, 44(7): 60-72. 
    摘要 ( 62 )  
    为揭示中国工业协同创新投入对绿色化协同创新产出的空间影响效应,本文在采用动态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市场化水平为门限变量,进行动态空间门限回归。结果表明,协同创新资本对绿色化协同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倒“U”型效应,但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其倒“U”型效应会逐渐减弱;在市场化处于较低水平时,协同创新人员对绿色化协同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倒“U”型效应,但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其倒“U”型效应会转变为“U”型效应,并且“U”型效应也会随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呈现弱化趋势;协同创新资本和协同创新人员这两种创新投入要素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化协同创新产出不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协同创新投入对绿色化协同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地区绿色化协同创新能力和绩效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了吗?
    朱东波, 张相伟
    2023, 44(7): 73-82. 
    摘要 ( 169 )  
         作为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数字金融有助于破除传统金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排斥,降低企业借贷成本,分散研发风险,从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不可避免会影响产业发展。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基础上,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技术创新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种促进效应体现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及使用深度等影响方面;数字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即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中介效应检验证实:中国及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通过激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东部地区并未表现出促进效应。本研究为加快技术创新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金融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吗?
    康艳玲 王满 陈克兢
    2023, 44(7): 83-96. 
    摘要 ( 133 )  
        本文以2011年和2016年分批实施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外生冲击,基于创新视角探讨了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融资约束渠道的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通过引导银行加大科技信贷支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融资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渠道的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创新相关税收优惠和创新补助来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对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通过创新来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证实了科技金融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科技和金融结合政策的全面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绿色信贷研究综述
    田利辉, 聂艳明
    2023, 44(7): 97-104. 
    摘要 ( 233 )  
        中国经济需要绿色可持续发展,而绿色信贷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金融手段。那么,我国绿色信贷研究现状如何?前景何在?以CNKI中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2007年至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绿色信贷研究概况,借助关键词综述评析绿色信贷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趋势。研究发现:(1)前期研究聚焦在绿色信贷的概念、发展必要性以及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绿色信贷政策发布实施后,则从微观层面探究绿色信贷实施效果;(2)绿色信贷从定性研究为主发展到定量研究为主,但数据可得性限制了微观实证研究的进展;(3)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估性的研究较少,难以判断政策有效性。目前,需要从多角度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和统计体系,从多层面丰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定量研究,从多方位拓展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政策研究,进而推动中国绿色信贷的学术研究、政策优化和业界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赋能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
    方梓旭 徐莉
    2023, 44(7): 105-113. 
    摘要 ( 66 )  
         众创空间作为重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支撑力量。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如何应用于创新创业领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众创空间运营管理,构建数字赋能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包括众创空间的要素构成、内在逻辑和运作方式。数字赋能众创空间的要素构成包括创业主体、创业服务生态圈和创业外围生态圈;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层层递进的需求共识、协同共生、价值共创;数字赋能众创空间运作方式则包括创业需求精准化识别(包括精准化感知、挖掘和辨析)、精准化对接、精准化监督。创新性地将数字技术融入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中,丰富了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交易政策、研发创新与污染性企业碳绩效
    马茜 任晓松 张红兵 赵国浩
    2023, 44(7): 114-123. 
    摘要 ( 154 )  
        文章以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采用三重差分法,总体评估碳交易政策对污染性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然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研发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行企业规模异质性下中介效应的差异分析;最后利用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挖掘信息披露对研发创新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考量遵循成本压力和研发创新动力对污染性企业碳绩效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能够提升污染性企业碳绩效,研发创新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相对于大规模企业,研发创新的中介效应能够在小规模企业完整显现,且碳绩效提升效果更优。进一步机制讨论发现,信息披露能够正向调节研发创新的中介作用,强化碳绩效提升水平;成本压力对研发创新中介效应存在负向遮掩,其综合作用弱化了碳绩效的提升效果,意味着碳交易政策“波特假说”尚处于“遵循成本”阶段。这些发现对助力全球低碳转型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是否影响了双向FDI的产业升级效应
    韩先锋 宋文飞 朱承亮
    2023, 44(7): 124-133. 
    摘要 ( 82 )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下,研究双向FDI的产业升级效应问题已无法规避环境规制策略的动态调节机制。采用中国2004-2019年30省份面板数据及门槛计量技术,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能否有效倒逼和动态纠偏双向FDI的产业升级效应。结果发现:OFDI对产业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而IFDI则妨碍了产业升级进程,并未显现国际资本助力中国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现象;双向FDI的动态产业升级效应存在明显差异,OFDI和IFDI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分别具有“U”型和负向“U”型演化特征;环境规制能彻底扭转双向FDI对产业升级的潜在不利冲击,可完全成为国际资本有效驱动产业升级的双向“调控器”,但相比“走出去”,须在“引进来”过程中实施更为严厉的环境规制策略;现阶段的环境规制强度最有利于倒逼OFDI的逆向产业升级,但对IFDI驱动产业升级的纠偏效果总体是消极的;环境规制对双向FDI驱动产业升级的动态调节效果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要实现最优调节效果需实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现阶段的环境规制虽对各地区OFDI的逆向产业升级效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调节效果,但并未能有效倒逼东、西部地区实现IFDI与产业升级的协调发展。本文研究表明,双向FDI驱动产业升级存在明显的渠道差异,应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设计更加细分、灵活的环境规制策略,以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OFDI和IFDI驱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双向“调控器”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双重嵌入与数字创新搜寻战略匹配研究
    肖艳红 张刚 庞立君 马晶梅
    2023, 44(7): 134-143. 
    摘要 ( 69 )  
    网络双重嵌入与数字创新搜寻战略如何二维匹配及二维匹配效应是数字创新领域亟需解决的前沿问题。基于匹配理论,本研究探索网络双重嵌入与数字创新搜寻战略二维匹配的多种模式,分析各二维匹配模式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网络双重嵌入与数字创新搜寻战略形成四种二维匹配模式。具体而言,R1S1(强关系,高结构)与T1E1(高利用,高探索)二维匹配,R2S2(弱关系,高结构)与T2E2(低利用,高探索)二维匹配,R3S3(强关系,低结构)与T3E3(高利用,低探索)二维匹配,R4S4(弱关系,低结构)与T4E4(低利用,低探索)二维匹配;两者二维匹配有利于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本文将网络嵌入与创新搜寻研究拓展到二维匹配层面,为管理者选择恰当的数字创新搜寻战略开辟了新思路,为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界搜寻与突破式创新:知识惯性与知识协奏能力的作用
    曾经纬
    2023, 44(7): 144-152. 
    摘要 ( 141 )  
    针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特点,基于知识基础观和资源协奏理论,探讨跨界搜寻与企业突破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且引入知识惯性作为中介变量和知识协奏能力作为调节变量。通过269家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跨界搜寻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跨界搜寻对知识惯性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知识惯性负向作用于突破式创新,知识惯性在跨界搜寻和突破式创新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知识协奏能力调节知识惯性与突破式创新间的关系,并且调节了知识惯性的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跨界搜寻与突破式创新之间关系的认识,打开了二者内在影响机制的黑箱并完善了边界条件,为企业提升突破式创新绩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企业创新投入
    冯苑 聂长飞
    2023, 44(7): 153-161. 
    摘要 ( 100 )  
    为逐步扭转中国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局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中国政府自2012年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并不断扩大示范范围。本文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显著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经过平行趋势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估计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增加企业创新投入的渠道在于:在宏观层面强化了地方政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和行政保护力度,在微观层面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非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依赖程度高的企业以及高技术行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会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红凤, 黄璐, 张新颖
    2023, 44(7): 162-172. 
    摘要 ( 75 )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有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制度设计,而其实施成效如何亟待验证。基于我国261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其对城市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规模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上述结论;(2)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投资结构改善和创新激励效应推动技术进步,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于技术效率,而行业竞争效应和企业间的进入替代效应是影响规模效率的主要路径;(3)知识产权保护和制度环境改善能够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且该作用在东部地区和行政等级较低城市更强。本研究对我国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进一步推广,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藏品的规范困境:成因、动机与风险研究
    唐小飞, 田丹, 龚永志, 张恩忠
    2023, 44(7): 173-182. 
    摘要 ( 126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藏品,因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然而,“尝新”的社会俗成和“模糊”的政策规范形成了社会公众的政策风险感知困境。本研究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视角揭示了社会公众政策风险感知困境的形成原因。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尝新”的社会俗成降低了公众的政策风险感知,而“模糊”的政策规范增强了公众的政策风险感知;第二,公众不同政策风险感知困境的形成,源于“尝新”的社会俗成和“模糊”的政策规范对公众参与数字藏品投资的自主性动机的影响。即,公众参与数字藏品投资的自主性动机在“尝新”的社会俗成(“模糊”的政策规范)和政策风险感知之间起中介作用;第三,公众对创新产品体验的主观理解在“尝新”的社会俗成(“模糊”的政策规范)和参与数字藏品投资的自主性动机之间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即兴视角下的企业危机修复机理研究
    郭小超, 贺紫薇, 张强, 张生太, 文宗川
    2023, 44(7): 183-192. 
    摘要 ( 75 )  
    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导致危机事件频发,企业如何快速响应突变情境解决危机修复问题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伊利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面临新冠疫情危机和三聚氰胺危机时的行为特征,基于组织即兴视角探究危机情境下企业如何开展组织即兴活动,揭示企业危机修复的实现机理。研究发现:(1)危机压力是刺激企业采取组织即兴行为并实现危机修复的关键诱因,其诱发企业通过立即反应与意图创造的协同推动危机修复的实现。立即反应与意图创造反映了企业的组织即兴过程,是即兴行为开展的具体体现;(2)立即反应过程是企业实现危机修复的微观机制,这一过程体现了组织对情境理解并内化的实现机理,是企业开展行动的逻辑基础;(3)在管理者认知驱动下采取的意图创造活动是企业危机修复的关键环节,其通过创造活动构建新的资源架构以适应情境变化实现企业危机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