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智慧城市政策体系演化研究
    李霞 陈琦 贾宏曼
    2022, 43(7): 1-10. 
    摘要 ( 406 )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并嵌入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智慧表现。本文构建基于“资源效用-技术结构-应用领域”的智慧城市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进行演进脉络、政策网络关系、阶段性共现主题词和政策工具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经历了感知基础架构与顶层设计、智慧产业培育与创新驱动、智慧应用领域异构化发展三个演进阶段;(2)第一阶段政策主题涵盖政策目标、基础技术、政策特征和组织体系四个主题词群,第二阶段政策主题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环境构建、技术标准化与评价,第三个阶段政策主题是数据深度融合、异构领域应用和政策作用效应;(3)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存在结构性非均衡,相较于演进初期衡稳使用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导向政策工具稳步增加,需求导向政策工具动态匹配;(4)相较于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导的云计算支撑产业层,物联感知平台政策倾向于供给型与环境型组合效用,并深化推动与环境型政策工具适配耦合的智慧应用领域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
    陈邑早 黄诗华 王圣媛
    2022, 43(7): 11-19. 
    摘要 ( 247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以点带面”效应研究
    晏艳阳 王娟 卢彦瑾
    2022, 43(7): 20-28. 
    摘要 ( 155 )  
    本文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视角检验“以点带面”这一中国特色改革举措产生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以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邻近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对邻近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提升了其创新水平;“示范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最大;“示范效应”具有动态波动性,随时间变迁起伏变化。②“示范效应”具有城市异质性,在不同邻近距离、不同等级城市间均表现不同。③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制定的邻里效应和促进试点邻近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共同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为政策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测度与优化研究
    吴卫红 冯兴奎 张爱美 唐方成
    2022, 43(7): 29-36. 
    摘要 ( 130 )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城融合能促进区域创新吗?——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刘诗源 向海凌 吴非
    2022, 43(7): 37-44. 
    摘要 ( 196 )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手工搜集各地级市每年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质量,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原理计算产城融合度,实证分析了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城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其创新效应会随产城融合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呈显著边际递减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城融合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和“路径”两方面的异质性:产城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相较于“先产后城”的城镇化路径,“先城后产”路径下的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间机制发现,产城融合能从“人本导向”、“产业变迁”及“功能匹配”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本文对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内卷的测度:方法研究与案例分析
    张米尔 任腾飞 刘喜美
    2022, 43(7): 45-52. 
    摘要 ( 248 )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技术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是专利、论文等的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趋向于局部改进和渐进创新,少见原创性的技术创新,这实质上是技术领域的内卷化。面对技术内卷的涌现蔓延,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科学测度。为科学测度技术内卷,避免专利数量的过快增长干扰研究,从专利类别分析入手开展研究;将发明专利划分为基本专利和同族专利,同族专利是围绕基本专利衍生形成的,反映领域技术的细微改进和渐进创新;选择同族专利为突破口,研究构建测度内卷的技术内卷指数。然后,以化学电池技术为研究样本,针对长周期的技术发展过程,运用研究构建的技术内卷指数,定量测度和划分技术内卷的演进阶段,分析得出技术内卷的阶段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案例研究
    李国强, 胡文安, 孙遇春
    2022, 43(7): 53-60. 
    摘要 ( 137 )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法,以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企业间合作网络以及创新生态的视角来阐释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建构基础以及运行机制,指出信息时代科技园区内组织间关系发生重要变革。传统的契约关系正逐渐向使能、共生关系演进,并由此提出一套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基本理论。通过质化研究以及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嵌入式联盟网络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协同演化的使能型创新生态模型。通过对宏观产业层面,中观园区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的多层次分析,揭示科技园区构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战略意义,为科技园区在非线性、复杂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提供理论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应商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研发创新还是非研发创新?——社会资本视角
    祝明伟 李随成
    2022, 43(7): 61-68. 
    摘要 ( 150 )  
    已有研究侧重于探索供应商如何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但忽视了非研发创新的内在价值。事实上,非研发创新同样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鲜有研究探明供应链情境下非研发创新的结构与前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破解如何提升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并探明供应商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研发创新还是非研发创新。选取538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各维度均正向影响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2)相对于研发创新,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而相对于非研发创新,关系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研发创新;(3)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各维度(产品或工艺改进、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与市场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制造企业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不同维度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提供理论解释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错配与企业创新——基于政策扭曲与金融摩擦研究
    同小歌 冉茂盛 李万利
    2022, 43(7): 69-76. 
    摘要 ( 199 )  
    本文在Matsuyama与 G-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错配等变量,系统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予以模型刻画,进而提出核心命题。利用2003—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在测算金融错配指数的基础上,从政策扭曲与金融摩擦双重视角对上述核心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错配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尤其是对企业“创新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揭示,金融错配会通过政策扭曲和金融摩擦这两条路径影响企业创新。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不仅从微观层面揭示金融错配抑制创新的内在逻辑,同时从双视角进一步剖析金融错配的影响渠道,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创新补贴绩效监管之博弈困局与破解机制
    王杏芬
    2022, 43(7): 77-84. 
    摘要 ( 101 )  
    技术创新补贴绩效是世界多数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博弈关系分析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补贴效果不佳的诱因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持续监管机制缺失导致企业管理层与政府官员的重复合作博弈均衡。通过构建分析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政策机制,提出最佳的监管治理策略是:静态层面,如果市场上技术创新效率较低类补贴企业的概率上升,政府对其采用奖励机制更有优势。如果政府审计补贴企业的成本下降但最优奖励额减少时,实施审计监管策略更具优势。动态层面,由于审计人员存在不察或与企业合谋的动机和机会,企业会成功骗补导致政府遭受损失。这就需要变合作博弈为非合作博弈、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补贴绩效的动态评价机制和动态协同监管治理机制,为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发挥最大、最持续作用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创新网络构建、演化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2022, 43(7): 85-95. 
    摘要 ( 273 )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创新合作网络的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SCI论文合作为例
    赵康杰, 吴亚君, 刘星晨
    2022, 43(7): 96-105. 
    摘要 ( 175 )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融入创新合作网络是中国各省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际之间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发表的论文合作数,构建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描绘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均衡化,省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在网络中重要节点省份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多维邻近性检验显示网络邻近性、产业邻近性是影响创新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较小,网络邻近性可以通过调节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创新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创新互噬过程研究
    王雪冬
    2022, 43(7): 106-114. 
    摘要 ( 123 )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对CSR与商业模式创新共毁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了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噬过程,揭示了CSR与商业模式创新彼此交互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企业家在此过程中的独特桥梁作用。研究表明,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噬过程由攀附期、互吸期和共毁期三个阶段构成,CSR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双刃剑效应体现为其对商业模式创新步伐的加速效应和对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放大效应;商业模式创新对CSR的双刃剑效应体现在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但失控的商业模式创新也能造成巨大的CSR灾难;企业家在CSR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企业家规模情结触发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吸,企业家失控造成CSR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共毁。本研究解释了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已有文献对CSR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韩军, 孔令丞
    2022, 43(7): 115-123. 
    摘要 ( 129 )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基于该背景下,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与调整质量的双重视角下检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并阐述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绩效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不仅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影响对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提升前期存在具有累积效果“S”型特征,只有产业结构存量达到存量跨过门槛值,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区域软环境与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
    张樨樨 董瑶 易涛
    2022, 43(7): 124-134. 
    摘要 ( 188 )  
    数字经济通过压缩信息传递时空距离,增强了区域间技术转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利用专利转让数据构建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结合模体分析揭示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的局部结构特征,并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究数字经济、区域软环境对技术转移网络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呈现出强互惠性、弱传递性的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技术转移向纵深发展,但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导致技术转移网络中存在“富人俱乐部”特性与“技术孤岛”困境,将进一步加深区域间技术鸿沟;区域软环境因素中,法制环境、技术环境、政府治理环境、金融环境均对技术转移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市场环境正向调节数字经济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据此为推动区域技术转移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技术、互补资产与后发企业的超越追赶
    彭新敏 吴晓波 吴东
    2022, 43(7): 135-143. 
    摘要 ( 168 )  
    核心技术与互补资产是后发追赶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主导策略,后发企业往往面临两种策略如何选择与平衡的难题。本文通过海天塑机集团2001~2017年在全电动注塑机技术领域追赶的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由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动态过程中,主导追赶策略经历了从核心技术到互补资产再到二者并重的演化;从组织双元视角看,在该过程中,企业经历了从探索与利用序列交替的间断型平衡模式向探索与利用共时进行的双元型平衡模式的转变。本文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后发企业从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机制,同时深化了我们对后发追赶动态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设计理论下技术市场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俞立平, 王冰
    2022, 43(7): 144-153. 
    摘要 ( 138 )  
    协同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和企业意义重大,基于Roth提出的市场设计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市场流畅度和市场厚度对宏观视角产业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市场流畅度和市场厚度的提高促使市场交易者的数量和交易的成果更加丰富、市场交易更加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协同创新。因此,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在分析技术市场流畅度、厚度对协同创新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市场流畅度、厚度与企业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市场厚度不利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市场流畅度能够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厚度对企业协同创新具有长期效果;技术市场流畅度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短期效应显著;协同创新对市场流畅度的反馈效果大于市场厚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的力量:联盟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杨张博, 王钦
    2022, 43(7): 154-162. 
    摘要 ( 141 )  
    组织合作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两类相反的作用机制:网络闭合和网络开放。论文认为,哪种机制起作用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创新任务以及知识来源在网络中的位置。基于汤森路透、USPTO和Compustat三个数据库,论文构建1990-2001年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追踪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战略联盟网络密度增加和结构洞指标增加会负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数量,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网络结构调节着直接联盟关系和间接联盟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系网络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张梦桃 张生太
    2022, 43(7): 163-170. 
    摘要 ( 278 )  
    在市场环境以VUCA特征为未来发展“新常态”下,“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频发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型态,能否在不利事件的冲击下形成韧性并逆势成长,成为企业存活并转危为机的关键。现有研究对于组织韧性的形成机制缺乏关注,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理论,探讨了关系网络(组织内关系网络和组织间关系网络)与组织韧性的关系,验证了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关系网络和组织间关系网络与组织韧性呈正向关系;组织内关系网络正向影响利用性创新,组织间关系网络正向影响探索性创新;利用性创新在组织内关系网络和组织韧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探索性创新在组织间关系网络和组织韧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从重视构建组织关系网络、激发员工创新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创意众筹平台的项目融资绩效研究
    张洪, 宋达娥, 王鑫鑫
    2022, 43(7): 171-180. 
    摘要 ( 137 )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机遇期以来,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给初创企业及个人创业者提供了全新的营销方式和筹资渠道。众筹融资绩效不仅是创新项目发起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众筹平台兴衰的决定因素。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对众筹项目特征进行理论抽象,构建创新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实证分析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可观察性创新特征对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影响,并探讨项目状态和发起人信息披露在此影响机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众筹项目的相对优势和兼容性特征均正向影响众筹项目融资绩效;项目状态和发起人信息披露均正向调节相对优势与项目融资绩效的关系,而负向调节可观察性与项目融资绩效的关系;仅发起人信息披露负向调节兼容性与项目融资绩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师乐观偏差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利益冲突和信息透明度的实证研究
    董竹 张欣
    2022, 43(7): 181-188. 
    摘要 ( 197 )  
    本文使用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分析师乐观偏差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和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1)分析师乐观偏差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分析师的乐观偏差会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企业存在再融资行为,分析师乐观偏差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负向关系就越为显著,说明“利益冲突”会加剧两者的关系;(3)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分析师乐观偏差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分析师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信息中介角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及实证
    杨阳 刘文飞 丁堃
    2022, 43(7): 189-199. 
    摘要 ( 182 )  
    基于我国高校已转移的发明专利,筛选出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17500条数据,这些发明专利作为高校技术转移活动中专利技术的载体,是分析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产出的直接数据来源。以知识转移理论为基础,从转移方、接收方、技术知识特性及技术转移路径四个层面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弥补了现有指标中收益指标过多,评价指标不易获取且分散,实证操作困难等不足。同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38所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位于第一梯队,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位于第二梯队,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位于第三梯队,属于同一梯队的高校,虽综合得分相近,但其绩效表现形式并不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对高科技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
    白洁
    2022, 43(7): 200-208. 
    摘要 ( 167 )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评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效应和动态效应,并从投资特征视角分析了OFDI生产率效应的差异性。结论表明:(1)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促进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绿地投资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而跨国并购对当期和多期TFP均产生积极作用;(3)技术寻求型OFDI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当地生产型OFDI的生产率效应具有滞后性,而商贸服务OFDI的生产率效应并不显著;(4)在高收入水平国家(地区)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低收入国家(地区)投资对企业TFP的作用并不显著。上述研究为高科技企业理性选择对外投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