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科技规划的演化规律——基于政策间断-平衡框架的分析视角
    蔺洁, 王婷
    2022, 43(6): 1-8. 
    摘要 ( 260 )  
    科技规划是政府分配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主要方式,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科技规划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重大历史事件,对历次科技规划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政策过程理论中的间断-平衡框架,结合科技规划制定的中国情境,提出以科技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科技规划演化规律分析框架。其次,基于该框架总结历次科技规划的平衡、间断演化规律,并着重分析影响科技规划平衡期的政策图景、政策场域的变化。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规划的演化呈现出明显的平衡期与间断期交替的特征,既存在重大事件下的政策间断,也存在政策的渐进性调试和垄断。一是科技发展价值观是影响科技规划演化重要的政策图景,是决定科技规划是否长期处于政策平衡状态的关键。二是政策图景的变化与科技规划的间断平衡演化过程基本吻合,科技规划的发展目标、知识分子政策和科技发展理念在不同时期构成了科技规划的政策图景。三是政策场域在科技规划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参与主体多元化、决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同时,本文进一步提出从政策过程视角开展科技规划研究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生态系统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影响机理研究
    解学梅 余佳惠 唐海燕
    2022, 43(6): 9-21. 
    摘要 ( 201 )  
       本研究基于种群生态学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种群丰富度影响创新生态效应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315家电子信息企业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得出以下结论: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创新生态环境在其中发挥调节效应;价值共创模式和过程在种群丰富度与创新生态效应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创新生态机制正向调节价值共创模式和过程在种群丰富度和创新生态效应间的中介效应;创新生态位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过程在种群丰富度和创新生态效应间的中介效应及价值共创模式在种群丰富度与同化效应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从价值共创视角构建了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转化内在机制,为企业构建多种群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链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效应与机制研究
    刘家树 石洪波 齐昕
    2022, 43(6): 22-31. 
    摘要 ( 246 )  
        基于创新链视角,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多重路径,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在其过程中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且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进一步,从信号机制、杠杆机制和触发机制三方面,揭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在创新投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信号机制激励外源融资进入创新链,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在成果产出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出;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否能触发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认定质量是关键情境变量。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网络嵌入、制度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
    熊焰 杨博旭
    2022, 43(6): 32-42. 
    摘要 ( 203 )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网络嵌入、制度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探索了国际网络嵌入和本地网络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国际网络嵌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而本地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本地网络嵌入和国际网络嵌入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共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国际网络嵌入表现出对本地嵌入的替代性。市场化水平增强了国际网络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同时削弱了本地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倒U型关系;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多重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交易机制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三重差分模型
    姚星 陈灵杉 张永忠
    2022, 43(6): 43-52. 
    摘要 ( 359 )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共演理论的企业战略转型——以万达集团为例
    王志涛 王孟姣
    2022, 43(6): 53-62. 
    摘要 ( 231 )  
    企业是如何选择与自身属性具有较强匹配性的组织战略的?其战略的成功选择和实施需要企业拥有何种能力?战略转型在实业界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但关于企业战略转型的共演进程及机理的研究较匮乏。本文以万达集团1988至2017年的战略转型历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纵向单案例研究及扎根理论数据编码的程序与方法深入剖析所选案例企业,发掘出组织知识及动态能力两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并由此构建了万达集团战略转型共演模型。我们发现,企业战略转型并非组织纯粹经济行为,它还受到商业生态系统、组织自身特性和高层管理者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共演模型也表明:共演是组织基于大环境背景下组织各个要素之间的前向共同演化和相互共同演化的过程,这种演化与组织战略转型的分析、选择和实施的成功几率存在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渐进式还是突破式——老字号企业的跨界创新
    王德胜 李婷婷 赵丽
    2022, 43(6): 63-73. 
    摘要 ( 171 )  
    近年来,消费者“支持国货”热情日益高涨,跨界创新成为老字号企业重新焕发品牌活力的重要策略。本文基于认知一致性理论,通过三个心理学实验探究了跨界创新方式匹配企业类型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老字号企业实施跨界创新能够获得积极的消费者品牌态度,且单一品牌型企业进行渐进式创新、多元品牌型企业进行突破式创新更能激发消费者感知企业创新性,进而使消费者品牌态度更为积极。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品牌熟悉度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厘清和完善了跨界创新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关键路径,也为老字号企业实现营销升级、获得新一代消费者青睐提供了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和忘却、组织韧性与企业数字化能力获取研究
    李宇 王竣鹤
    2022, 43(6): 74-83. 
    摘要 ( 347 )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组织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企业普遍沉浸在缺乏“数字化能力”的焦虑中。本研究在组织印记理论基础上拓展了印记反弹效应,以数字时代开启的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反弹契机为背景,探索了促进企业数字化能力获取的组织特征与过程机制。采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的259家中国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与组织忘与数字化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组织韧性在其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企业网络数字氛围正向调节了组织学习、组织忘却与组织韧性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虽然在初创时期没有丰富的外部资源支持,但可以在后续发展中通过组织学习与忘却强化组织韧性等内部组织特征,并在良好的数字氛围等组织外部环境中实现更为迫切的获取数字化能力的反弹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破解环境政策执行“运动式”困境?——基于组态的研究
    孙岩 张备
    2022, 43(6): 84-93. 
    摘要 ( 206 )  
    如何破解运动式治理的弊端是环境政策执行领域关注的重点。立足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选取了40个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环保督察下典型失败和优秀案例,构建了契合环保督察实际的环境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运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地方政府突破“运动式”的弊端,实现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运动式治理特征明显的专项行动、市级领导重视、专项小组是环保督察下政策有效执行的入场券,文章肯定了运动式治理对环境政策执行的重要意义;其次,研究发现了政策有效执行的三条路径:“内部驱动型”、“协作驱动型”和“监督驱动型”,并进一步指出内部监督应成为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工具,并且在环境治理中制度设计的作用要大于治理资金的投入;第三,环境问题属性不同会引发领导重视和公众关注之间的替代关系;第四,总结了环保督察下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发生逻辑:被动开启——问题识别与策略匹配——持续跟进。文章进一步指出,对于当前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而言,要从问题出发合理搭配政策执行工具,逐渐摆脱政策执行中的控制思维,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社会与公众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产业集聚与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研究
    苏屹 李丹
    2022, 43(6): 94-103. 
    摘要 ( 131 )  
    基于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2009-2017年面板数据,在计算Moran I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际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能源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源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多样化集聚对于绿色创新绩效全局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从增强区域间绿色创新活动联动、优化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完善监管和激励机制三方面,提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的减排效应研究
    王亚飞 廖甍 王亚菲
    2022, 43(6): 104-112. 
    摘要 ( 231 )  
        本文将IFDI与OFDI作为一个系统,测度其耦合协调水平,作为双向FDI协调发展的指标。在Copeland - Taylor的分析框架下创新性地引入双向FDI协调发展,分析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基于2004—2016年中国碳排放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视角,揭示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空间上的显著关联和时间上的路径依赖,区域协同、长期治理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传导机制检验表明: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规模效应为正,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主导地位是双向FDI协调发展表现出减排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张爽 陈晨
    2022, 43(6): 113-120. 
    摘要 ( 254 )  
      随着工业5.0来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我国技术型企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严峻的现实挑战。知识吸收能力反映了企业识别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组织目标的过程,能提高组织创新性与灵活性,也使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推导,提出创新氛围、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技术型企业中收集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研究结论:创新氛围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在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研究成果为技术型企业提升员工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上市与企业创新——以A+H上市公司为例
    佟岩, 孙毓, 王茜
    2022, 43(6): 121-131. 
    摘要 ( 167 )  
       本文以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交叉上市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中介效应的多元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其影响机理,通过Amos、Heckman检验等进一步验证了主要结论。结果表明:交叉上市缩减了企业研发投入,但并没有因此减少创新产出,企业的创新效率反而有所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公司治理层面,成熟资本市场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信息披露环境的完善以及投资者的监督促使企业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在资本成本层面,融资约束的缓解也提高了企业追求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平台构建过程机理——基于扎根理论
    张培 李楠
    2022, 43(6): 132-141. 
    摘要 ( 148 )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探索核心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平台构建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对四组案例展开质性研究,建构开放式服务创新平台形成的前因-过程-结果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开放式服务创新平台关键要素,揭示资源整合情境引发差异性影响。研究表明:内向型资源整合情境下,核心企业整合上位资源更注重功能契合和资源多样性,易促进渐进式创新绩效提升;外向型资源整合情境下,核心企业整合下位资源更注重感知契合和资产专用性,易促进突破式创新绩效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创新倾向对跨界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王宛秋 张潇天
    2022, 43(6): 142-151. 
    摘要 ( 98 )  
    跨界技术并购已渐成潮流,然而,企业能否真的从中获益,往往取决于并购后的技术吸收和整合。论文以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跨界技术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创新倾向、既有技术资源和并购后内外部创新投资对跨界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与探索式创新倾向相比,企业的利用式创新倾向更能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时,企业的技术资产专用性会弱化利用式创新倾向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但若并购后企业加强内部创新投入或对外创新合作则能减轻技术资产专用性的负面效应。论文拓展和深化了吸收能力、资产专用性等相关理论,同时,为企业跨界技术并购的相关决策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容服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以“罗辑思维”为例
    马晓苗 赵楠 尹鹏飞 何金念
    2022, 43(6): 152-159. 
    摘要 ( 130 )  
        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内容服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内容服务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现象。与此形成强烈反差,有关内容服务商业模式的研究却相当匮乏。本文围绕“内容服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这一核心问题,选取“罗辑思维”为典型案例,结合扎根理论方法,基于其“魅力人格体”“内容电商”“付费内容聚合”三个发展阶段,系统分析了它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对其成功要素进行了概括总结。研究发现:“用户中心”“内容打磨”“知识平台”“自我迭代”是罗辑思维商业模式创新的4个主范畴,4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催化,共同促进了创新的持续发生和演化。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从系统和动态的视角构建起一个模型框架,在深入解释内容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现象的同时,也为内容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思路启示和实践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知识吸收和扩散演化规律及影响研究
    张雪 张志强
    2022, 43(6): 160-169. 
    摘要 ( 198 )  
        分析中国医药领域专利知识吸收和扩散演化规律及知识吸收对知识扩散影响,有助于快速选择并吸收相关资源,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提供数据支撑,为科技资源整合策略提供支持。本文以2000—2014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录的中国医药领域2326件专利及其引用的43 822篇专利文献、35 573篇论文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专利知识吸收及知识扩散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专利知识吸收逐年增加,但知识扩散并未形成稳定趋势;不同时间段内知识吸收及扩散各测度指标显著不同;专利文献知识吸收数量、质量及论文文献知识吸收质量均对专利知识扩散产生负向影响;吸收论文知识构件对专利知识扩散产生正向影响;吸收论文数量与知识扩散广度、强度负相关;吸收专利知识构件与知识扩散广度正相关,但与知识扩散强度与速度均无相关关系;专利及论文文献知识吸收新颖性对知识扩散广度、强度及速度均无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投资中的媒体角色:基于央企EVA考核的研究
    杨洁 邓芬逸 詹文杰
    2022, 43(6): 170-177. 
    摘要 ( 117 )  
    新闻媒体报道对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存在压力效应和声誉效应两种机制。然而,现有关于媒体报道与研发投资关系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主要通过压力效应减少研发投资。本文以2010年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即经济增加值考核)为自然实验,采用差分法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不受此项制度影响的非央企,央企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后,由于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减少,媒体报道的声誉效应开始凸显,媒体报道对研发投资的影响由考核前的显著负相关变为考核后的显著正相关;央企EVA考核带来的媒体声誉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更明显。这一结果一方面有助于从激励机制的视角深入媒体报道影响公司治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媒体这一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丰富高管激励经济后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官员调整、政绩竞赛与技术创新
    杜博士 吕健
    2022, 43(6): 178-185. 
    摘要 ( 135 )  
    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样本,选取地方官员调整这一独特视角,利用2007-2016年间各城市市长数据,结合各城市三种类型专利申请受理数,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地考察了官员调整对辖区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官员调整有助于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够使辖区内的专利申请数增加0.231个百分点,且这种影响具有超前效应。当新任市长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或为非本地籍贯时,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当新任市长未临近退休时,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当离任市长为长期任职时,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集中换届期;进入经济结构性减速时期之后,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表现出地域差异,即这种促进作用在普通地级市中表现得较弱。本文对于从地方官员调整视角和微观层面理解技术创新及地方政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型企业家促进了企业创新吗?
    李亚飞 王凤荣 李安然
    2022, 43(6): 186-193. 
    摘要 ( 137 )  
    作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机制问题备受关注,既有文献多从政策和企业财务等角度展开研究,鲜有文献分析技术型企业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本文创新性地将董事长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经历作为技术型企业家的表征,基于我国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技术型企业家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型企业家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补贴强度和R&D投入强度促进了创新产出。进一步考察所有制因素,发现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型企业家不能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也无益于增加创新补贴,但提高了R&D投入强度;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型企业家通过提高创新补贴和R&D投入强度进而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本文拓展了高阶理论和企业家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企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开创性探索了制度因素作用于企业家个人特征对创新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影响机理。这些发现对完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和发挥技术型企业家创新引领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际视角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自证预言
    李姜锦 刘春林 李珏兴
    2022, 43(6): 194-201. 
    摘要 ( 300 )  
    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期望是否会真的影响员工创造力?通过对112个工作团队分三阶段开展的问卷调研,发现工作场所中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期望能提高员工的心理授权进而提升员工创造性绩效,本研究运用自证预言理论对上述“期望效应”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还表明,员工对上级创造力期望的反应呈现出代际差异,领导表现出的这种期望效应会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群体产生更大影响;对非新生代群体而言,期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贡献在于,从创造力角度发现自证预言在工作情景中的直接证据,并指出这种效应并非普遍存在于不同代际群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力休闲与休闲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
    刘容志, 范雅欣, 杨钰洁
    2022, 43(6): 202-208. 
    摘要 ( 235 )  
        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工作投入的心理条件理论,探究员工在闲暇时间从事省力休闲和休闲重塑对工作投入影响的差异,及个体职业发展压力对这一基于休闲的恢复路径的调节机制。通过对我国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地区企业的232名员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参与休闲有益于促进员工工作投入,且休闲重塑比省力休闲的正向作用更强;第二,休闲活动以恢复体验为中介机制,影响员工工作投入的恢复效果;第三,职业发展压力正向调节恢复体验对休闲与工作投入的关系。本研究重点区分两类休闲方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强调休闲对工作的积极意义,提出企业科学看待休闲,有效帮助员工学会休闲,以提升其工作投入;此外,建议企业消除“加班文化”,科学安排工作时间,使员工工作与生活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