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大型企业数字创新驱动的创业:实践创新与理论挑战
    张玉利 冯潇 田莉
    2022, 43(5): 1-10. 
    摘要 ( 479 )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创业发展所展现出的骨干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通过支持和推动多元创业活动来识别新的发展机遇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有关大型企业组织僵化、结构臃肿等方面的陈旧负面印象被打破。然而,目前还鲜少有研究将大型企业的创业实践与数字创新相结合,探讨数字经济下由创新驱动的大型企业创业活动,导致对大型企业是如何在数字技术创新的支撑下驾驭企业创业活动的理解仍然有限。对此,本文首先梳理提炼了大型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和优势,然后对既有研究中对大型企业创业的关注与探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次,以前述梳理工作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有可能挑战管理主流理论观点的研究课题,即公司关联创业、大型企业机会识别与定义以及对管理模式的冲击。最后,本文总结了本次专栏的工作,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司创业情境下孵化企业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基于资源编排理论
    陈寒松 田震
    2022, 43(5): 11-22. 
    摘要 ( 222 )  
    大型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公司创业情境下,孵化企业如何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服务生态系统还缺乏研究。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选取浪潮集团孵化的数字化企业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究公司创业情境下孵化企业服务生态系统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1)孵化企业服务生态系统呈现企业—客户双向互动、企业—直接利益相关者多线联动、企业—广泛社会参与者系统协同的动态演进特征。(2)母体企业逐步发挥强资源扶持、平衡式资源支持和弱资源辅助作用,孵化企业依据发展阶段和所处情境进行资源编排的有效组合,促进服务生态系统的快速构建与发展演化。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公司创业理论,对公司创业活动下的生态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VC驱动同业创新:溢出效应的机制检验
    张娆 张玥
    2022, 43(5): 23-33. 
    摘要 ( 216 )  
    公司创业投资(CVC)是当前创投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优化资本市场资金配置,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以2008—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与验证CVC对同业企业的溢出效应,以期确认CVC的外部创新激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CVC与同业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溢出效果存在;(2)探究其影响机制,投资公司创新是溢出效应产生的可能路径和关键节点;(3)进一步研究发现,CVC驱动同业创新的效应存在明显的场域特征,主要发生于行业经营风险低、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境下。文章将CVC与溢出效应相结合,不仅拓展了CVC的理论框架,为CVC的功能呈现创造了新思路,为CVC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为优化国家投融资政策、赋能行业协同创新提供经验证据,对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亦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创业创新”系列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政策组合效应的视角
    汤临佳 梅子 郭元源
    2022, 43(5): 34-43. 
    摘要 ( 250 )  
    以“双创”政策为代表的系列政策是围绕特定主题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政策体系,本文提出政策组合效应是影响系列政策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2009-2018年我国“双创”政策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有效性的政策组合构型可归纳为环境平衡型、供给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且这三种政策组合分别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效果匹配。对于政策组合效应的主要启示包括:(1)政策工具组合通过叠加方式更能提升政策效果;(2)政策区位组合的有效构型差异较大,政策制定要做到差异化供给;(3)政策时序组合方面则体现出政策连续性和政策创新性的不同适用性,需结合不同政策工具和适用地区具体施策。本研究为系列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破解“社会保障之谜”:基于创业视角的研究
    蒋小仙
    2022, 43(5): 44-50. 
    摘要 ( 153 )  
    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打开社会保障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黑箱”,破解“社会保障之谜”。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社会保障、创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2009—2016年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失业保障对生存型创业具有负向影响,但对机会型创业具有正向影响;养老保障对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都具有正向影响;(2)生存型创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而机会型创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3)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在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且在技术和资本禀赋由低及高的区域中,社会保障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本文为解开“社会保障之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政府营造有利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的社会保障制度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资源共生演化机理
    惠祥 李秉祥 李明敏
    2022, 43(5): 51-58. 
    摘要 ( 143 )  
    创业平台和技术创业型企业是原创技术孵化的关键主体,其共生关系的形成对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聚焦于创业平台对技术创业型企业的单向资源供给,或内部资源整合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资源共生对提高孵化效率、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作用。鉴于此,选取Y Combinator、创新工场、概念证明中心进行案例研究,剖析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的共生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表现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螺旋上升的共生演化过程;(2)多元化资源收益驱动创业平台与技术创业型企业共生关系的形成,其中技术资源收益促使创业平台打破局限于经济收益的互惠共生,步入技术资源拼凑的偏利共生;(3)构建横向创业链和纵向创业链是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形成寄生、偏利共生、基于经济收益互惠共生关系的实现路径;创业平台拼凑共生资源、协奏形成资源结构化,并嵌入横、纵创业链集成创业网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获取的互惠共生。研究结论明确了共生资源收益和创业链构建、资源整合对驱动和实现共生演化的关键作用,为形成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的互惠共生,促进创业平台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化,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
    张秀娥 王超 李帅
    2022, 43(5): 59-66. 
    摘要 ( 275 )  
    如何促进创业是近年来学术和实践领域广泛关注的议题。基于制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本文研究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在该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利用来自28个国家跨越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分层广义线性模型。结果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意愿,制度环境中支持创业法规、金融资本可得性、教育资本可得性和腐败控制正向调节二者关系,社会文化价值观负向调节二者关系。论文从跨层视角探索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制度环境对创业意愿的交互作用,拓展了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最后,本文从创业者和政府层面提出管理启示,以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众创空间设计、服务与企业创新绩效
    韩莹 陈国宏
    2022, 43(5): 67-75. 
    摘要 ( 108 )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众创空间在中国本土短时期内得到迅速兴起。本文基于众创空间的管理实践,结合动态能力理论,考察众创空间的设计与服务,以及创业者吸收能力和外部动态环境对其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通过分层次回归方法构建实证模型,研究发现:众创空间的空间设计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受到众创空间的影响更大,并且,多变的外部环境能够激发企业更好地运用空间设计和空间服务提高自身创新绩效。研究从实践角度剖析了不同层次下众创空间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与相互间作用机制,所得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建设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有着一定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归劣势、持续创新能力与新创科技企业生存:基于企业事件史的分析
    李德辉 潘丽君
    2022, 43(5): 76-85. 
    摘要 ( 177 )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其中归国创业已成为海归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海归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其在管理技能和专业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见解,在创新创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事业根植于具体的情境当中,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不容小觑。与以往诸多认为海归创业者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优势的文献不同,本文基于海归面临的再嵌入困境,发现海归创业者并不必然为企业提供更长的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海归的海外替代性商业机会、本土市场壁垒、团队文化冲突等效应均可能损害海归的优势,进而从企业持续经营时间的角度来看并不占优于本土成长的企业。本文基于科技园企业的历史档案数据,通过一项跨期十余年的纵向事件史研究验证了上述机制的存在,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发现,企业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其固有的海归特征而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塑造和维持更高水平的持续创新能力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创新行为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心理所有权和道德认同的作用
    秦许宁, 张志鑫, 闫世玲
    2022, 43(5): 86-93. 
    摘要 ( 316 )  
    以往研究忽视了员工创新行为的负面效应。本研究基于自我拓展理论,并对来自3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创新行为对其心理所有权具有正向影响,心理所有权对反生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心理所有权在员工创新行为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道德认同负向调节心理所有权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削弱心理所有权在创新行为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本研究发现了员工创新行为的负面效应,探明了其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丰富了心理所有权和道德认同的理论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费规模与科研产出——基于NSFC资助政策“净效应”的分析
    段培新, 王凯凯, 孟溦, 郑毅
    2022, 43(5): 94-103. 
    摘要 ( 195 )  
    科学研究离不开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配置对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成效尤为重要。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对NSFC面上项目2011年资助政策变化进行分析,检验了剔除项目不相关产出后经费增加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从而验证经费变化的政策“净效应”。研究发现:科学基金经费增加显著提升了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而剔除不相关产出考虑政策“净效应”后,经费增加对项目产出质量提升更显著。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经费规模增加对科研产出影响的政策“净效应”存在着“强者恒强”的作用,且中等规模团队在经费增加政策中受益更多。为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配置成效,可适当增加经费规模,引导科研人员“重质而非冲量”学术发表行为;科学基金针对不同人群实行精细化、差异化资助,提高资助政策精准化程度;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成果管理,应更加关注项目的实际产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确定环境下组织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研究
    阮鸿鹏 池仁勇 张军
    2022, 43(5): 104-112. 
    摘要 ( 216 )  
    管理者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管理好组织间信任模式,继而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战略决策视角分析不确定环境下组织间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组织间计算信任与关系信任对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组织间计算信任能显著提升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组织间关系信任与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间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且关系信任的合作创新激励效应强于计算信任。进一步,市场不确定正向调节关系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负向调节计算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行为不确定负向调节关系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正向调节计算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本文丰富了供应链网络下组织间信任与企业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管理合作信任模式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
    司增绰, 曹露玉
    2022, 43(5): 113-120. 
    摘要 ( 177 )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视角下高水平外循环与企业技术创新
    朱兢 肖婧文 付晓蓉
    2022, 43(5): 121-130. 
    摘要 ( 157 )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高水平外循环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倡议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合理化国际分工方面与高水平外循环相辅相成,并能够从总体数量与研发质量两个维度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化解一段时间以来本土企业“量与质不可兼得”的创新困境;第二,高水平外循环帮助企业对抗来自高技术中间品供给端与国际市场需求端的双重挤压,通过外部市场迁移、创新要素集成、生存风险规避三大机制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建议,政府应引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畅通型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外循环来赋能本土企业,同时,要构筑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的“蓄水池”,疏通要素流动渠道的堵点,驱动创新要素内向集成,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导向提升原始性创新的机制研究
    韩晨 高山行
    2022, 43(5): 131-140. 
    摘要 ( 142 )  
    本研究构建了以战略柔性和战略创新为中介机制的员工导向提升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企业特征的调节作用。采用取自303家我国企业的双份调研问卷对文中所提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员工导向通过三条并行路径促进原始性创新:第一,员工导向增强战略柔性进而促进原始性创新;第二,员工导向以战略创新为中介机制提升原始性创新;第三,员工导向通过战略柔性促进战略创新,进而提升原始性创新。此外,链式多重中介效应随着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岳振明 赵树宽
    2022, 43(5): 141-153. 
    摘要 ( 296 )  
        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创新网络研究对指导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现状与趋势这一主题,以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通过样本文献回顾梳理并运用知识图谱分析、突现词分析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文量趋势、核心作者等研究现状,创新网络类型、理论基础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创新网络研究起步早、成果丰硕,发文量逐年增加,形成了实力较强的核心研究团队;(2)技术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网络等七种创新网络是国内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而协同合作创新、创新网络演化、网络知识资源等则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主题;从学术取向上看,国内学者多以网络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结构洞理论等为基础进行应用型研究,而理论创新成果少;(3)通过突现词分析发现,近年来出现的知识权力、协同创新研究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的新特征,是该领域新的研究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主体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2022, 43(5): 154-163. 
    摘要 ( 155 )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UO-AHRP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转移与社会资本的作用
    陈耘 赵富强 周槿晗
    2022, 43(5): 164-171. 
    摘要 ( 115 )  
    在行业边界日渐模糊和跨界竞争日趋激烈的移动互联时代,内部开发与跨界拓展并重的双元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因而激发外部资源获取、内部资源利用与内外资源融合以实现双元创新的人力资源实践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依赖及拼凑理论,界定AUO-AHRP内涵构成,并探究其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和边界条件。425名企业高层的实证研究发现:(1)AUO-AHRP对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知识转移中介AUO-AHRP与组织创新绩效间关系;(3)社会资本负向调节AUO-AHRP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及其通过知识转移对组织创新绩效的间接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购溢价与创新实现渠道:选择抑或协同渠道
    章琳 汤湘希 许诺
    2022, 43(5): 172-181. 
    摘要 ( 155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自主创新往往风险较高,且周期较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以实现快速创新。并购促使企业创新实现的方式主要包括选择高创新能力标的企业和与标的企业实现协同创新两种模式,亦即选择渠道与协同渠道。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予以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并购前主并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言,并购溢价越高,并购后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地提升越强,选择渠道成立;而相较于并购前并购双方的创新能力而言,并购溢价与并购后通过协同产生的增量创新之间未能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协同渠道不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当被并购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时,并购溢价更高;过高的并购溢价可能会降低主并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再次证实和证伪了选择渠道和协同渠道。本文揭示了上市公司在并购创新渠道选择上的倾向性,建议企业在并购时及并购后应更多的考虑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而非仅关注标的企业的创新能力,监管机构则需加强对高溢价并购的监管,以防范其对上市公司自身运营可能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TERGM的风险投资网络演化动力研究
    党兴华 张晨
    2022, 43(5): 182-190. 
    摘要 ( 219 )  
    风险投资网络演化与网络形成和网络解散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CVSource数据库构建风险投资网络,从机构属性、二元关系、网络结构等多维度提出影响风险投资网络形成和网络解散的假设变量,采用分离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STERGM),探索我国风险投资网络的演化动力。研究发现,网络形成和网络解散的基础和演化驱动因子存在差异,网络形成是基于发现潜在伙伴的价值和匹配属性,而网络解散是基于对关系质量和未来价值的预期。具体而言,声誉、地理邻近性、结构嵌入和位置嵌入有利于网络关系的形成,且声誉和结构嵌入有利于网络关系持续;认知临近性和位置嵌入对网络关系解散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风险投资网络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控制权”分配与行动逻辑
    陈那波 陈永宏 谭茼丹
    2022, 43(5): 191-199. 
    摘要 ( 141 )  
    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质是以绩效合同为中心的设计、实施、验收和激励的整体流程。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中,各方主体所持有的剩余控制权直接影响各方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而内化成各具特征的制度运行模式。为回答“如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以及“如何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结果”的问题,本研究以A市机关工委、B区组织部、C县地税局的绩效管理工作为例,借助“控制权”理论视角,基于“控制权”在绩效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三个维度,即目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激励分配权,探讨权力配置与行动逻辑之间的影响关系,形成绩效管理“高度互动型”、“主导支配型”、“系统直控型”三种不同的制度运行模式。并且,权力配置会随着制度运行而发生转变,在影响各参与主体行动逻辑的同时,组织行为也在影响剩余控制权的再次组合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型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
    孙瀛, 张士强, 廖显春
    2022, 43(5): 200-208. 
    摘要 ( 177 )  
    目前国内有关避税经济后果研究较少,对非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少并且说法不一。由于2010年的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资源型企业税负加重,资源型企业避税是为企业节省累积现金流因而“积少成多”,还是企业因避税引发更多的代理问题“因小失大”?本文构建了“企业避税—代理成本—非效率投资”的中介效应模型,运用2010-2017年资源型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源型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型企业避税会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并增加第一类代理成本和第二类代理成本;第一类代理成本在企业避税与非效率投资之间有遮掩效应,第二类代理成本在企业避税与非效率投资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避税影响非效率投资的调节变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越大,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正向作用越大。内部控制缺陷越小,企业避税对非效率投资的正向作用越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