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数字化——双元创新的视角
    阳镇 李纪珍 凌鸿程
    2022, 43(4): 1-10. 
    摘要 ( 672 )  
    本文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以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企业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转型中国家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数字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创新链数字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双元创新行为(探索式与利用式)在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数字化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且边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非正规竞争与企业寻租会抑制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数字化的正向关系。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强化创新数字化最终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本研究为转型中国家审视创新数字化的驱动机理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为企业以及政府推动创新数字化提供管理与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余菲菲 王丽婷
    2022, 43(4): 11-19. 
    摘要 ( 683 )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何洋 宋林
    2022, 43(4): 20-28. 
    摘要 ( 292 )  
       本文根据信息化投入类型的不同,对中国各工业行业不同类型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信息化软件水平提升对工业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较信息化基础设备投入的影响更显著,信息化基础设备水平上升仅促进了高市场化行业的创新效率提升,但对低市场化行业影响不显著。信息化软件服务水平越高,则非政府部门研发的创新效率越高,而信息化基础设备水平提升对非政府部门研发的创新效率无显著影响。研究从市场化程度和非政府部门研发角度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中“索洛悖论”产生的原因,建议对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更多进行信息化软件服务投入,提升信息化对创新的促进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互联网+”水平时空分异及收敛机制
    韩先锋, 刘娟, 李勃昕
    2022, 43(4): 29-36. 
    摘要 ( 157 )  
        “互联网+”发展直接关乎新时代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科学理解“互联网+”综合水平的时空分异及演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互联网+”综合水平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互联网+”综合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进行测度,并对其演进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互联网+”综合水平均呈现逐年的稳步上升态势,且具有典型的“东高西低、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互联网+”综合水平的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的作用次之,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解决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地区“互联网+”综合水平的地区间差距是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国及三大地区“互联网+”综合水平并没有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也仅出现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这预示着缩小“互联网+”的空间差距单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不可行的,尤为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研究框架和结果为更加精确和理性地解决“互联网+”差距问题、统筹实施“互联网+”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理
    孟凡生 宋鹏
    2022, 43(4): 37-45. 
    摘要 ( 259 )  
       为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基于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制造合作网络,研究了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理。提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路径关系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行为特性及演化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智造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间开放感知以及智造联盟的形成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完善;合作网络动态性增强、生态系统复杂性提高、智造化标准逐渐形成等形式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显著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在未来智能化转型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发展、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
    王欣亮 杜壮壮 刘飞
    2022, 43(4): 46-55. 
    摘要 ( 235 )  
        探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大数据发展下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机制分析,以2008—2017年我国地级市及722家民营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使用SYS-GMM估计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出:(1)优化营商环境虽在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但在不同城市存在异质性,呈现出“非省会强、省会弱”的不均衡特征。(2)大数据发展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契合是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尤其是在省会城市,其作用更强,但囿于技术学习能力,却在非省会城市作用不确定。(3)营商环境优化作用的不均衡区域特征源于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存在城市差异,在省会城市,大数据发展能激发出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间接作用,扭转“非省会强、省会弱”的区域不均衡特征,全面激发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绩效提升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路径
    蒋军锋 尚晏莹
    2022, 43(4): 56-65. 
    摘要 ( 283 )  
       一方面,大数据使整合更大范围内的互补资源成为可能,制造业服务供给能力日益集中;另一方面,大数据也提供了满足服务需要的更多实现形式与获取途径,制造业服务需求日益异质;如何响应数据赋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两者匹配的三重冲击决定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成败。基于“供给-需求”匹配视角,本文利用美的单案例扎根探究,采用商业模式创新框架分析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数据赋能分别通过战略导向、数据特征利用与多主体实时交互,继之以资源利用为共通媒介,然后影响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捕获三个维度来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2)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数据赋能-工业数字化能力、产品数据利用能力、客户价值互动能力的提升-工业服务化、客户服务化与价值服务化的组合影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引入了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侧,扩展了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了以“供给-需求”匹配为核心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温湖炜 王圣云
    2022, 43(4): 66-74. 
    摘要 ( 532 )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嵌入到产品与服务中。本文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新情境,利用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系统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创新;“机器联物换人”融合模式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而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增加,智能制造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有较长的周期性;“群体信息交互”协同模式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都显著为正,数字技术推动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繁荣。此外,国有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具有数字资源的优势,数字技术应用创新的表现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前因及实现路径探析:组织忘却学习视角
    崔淼 周晓雪
    2022, 43(4): 75-82. 
    摘要 ( 304 )  
       近年来,传统企业纷纷抓住数字技术机遇,致力于进行数字导向的战略更新活动。然而,现有文献对于传统企业数字导向战略更新前因变量的探讨还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IS战略化和战略实践观,提出了“战略化活动-忘却学习-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研究框架,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创业导向活动、自下而上的组织即兴活动,通过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理论模型。本文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前因及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和组织即兴均有利于传统企业的数字导向战略更新;忘却学习分别在创业导向与数字化探索创新、组织即兴与数字化探索创新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细致刻画了传统企业如何通过忘却学习进行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与机制探索性研究
    卢宝周 尹振涛 张妍
    2022, 43(4): 83-93. 
    摘要 ( 465 )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然而,已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借助科技给予与意义建构理论视角,通过对典型企业——双星集团的案例研究,文章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文章发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含转型发起、形成共识与转型实现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由行为主体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二元结构是数字化转型给予形成(即阶段性转型认知)的社会基础。文章进一步揭示了支撑企业转型的四种数字转型给予,包括:数字化战略给予、共享的数字化战略给予、数字化业务战略给予与数字化业务战略实现。意义建构是促进转型给予形成的主要机制;意义解构和意义给赋是高层次主体影响低层主体意义建构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过程转换的主要机制。文章打开了数字化转型过程黑箱,对IT驱动的组织转型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为我国传统企业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卡脖子”问题的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核心挑战、理论构建与现实路径
    王璐瑶 曲冠楠 Juan Rogers
    2022, 43(4): 94-102. 
    摘要 ( 484 )  
      新形势下,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挑战,系统提升我国科技研究的整体水平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现有知识创新生态研究的基本思路仍是以“大学、企业、政府”构成的“三螺旋”框架,无法体现新时代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路径、多种创新模式的平行共存与协同演化特征,致使研究者破题“卡脖子”难题时缺乏整合性视角与适用性框架的支撑。本研究基于知识创新范式转型背景下影响我国以系统工具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挑战,深入探究新时代“模式3”知识创新“多重螺旋”(N-tuple helices)生态系统的主体特征与拓扑结构。以之为基础,讨论系统性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应对“卡脖子”挑战的可行路径与具体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领军企业如何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
    张树满 原长弘
    2022, 43(4): 103-110. 
    摘要 ( 201 )  
       本文以特变电工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持续的自主创新投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通过持续重组和并购整合行业关键技术和创新资源、汇聚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并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持续引进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拓展了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以及持续创新等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工具、区域差异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系统GMM和动态门槛的中国省级数据分析
    陈宇科 刘蓝天 董景荣
    2022, 43(4): 111-118. 
    摘要 ( 230 )  
    本文利用2007-2016中国工业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和动态门槛模型,验证了直接管制型、经济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等环境规制工具对不同地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地区,各种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东部地区而言,经济激励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和双门槛效应,直接管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地区而言,直接管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和单门槛效应,经济激励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而言,直接管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一阶滞后效应和双门槛效应,经济激励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不显著。同时,公众参与对各地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均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图谱和DSM的研发项目多领域集成管理
    杨青 常明星 王沁茹 姚韬
    2022, 43(4): 119-128. 
    摘要 ( 273 )  
       研发项目是涉及顾客需求、产品功能和部件、团队等多知识领域的复杂系统,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知识图谱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示、分析不同领域间的关联,为此,本文提出新产品开发(NPD)知识图谱,并将其与依赖结构矩阵(DSM)等方法相结合,以识别研发项目中多领域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首先,本文建立依据NPD知识图谱测度顾客需求优先序的模型,并采用DSM和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建立由“需求-功能”QFD关联推导功能间依赖关系强度的模型。然后,采用“功能-产品”多领域矩阵(MDM)推导部件间的依赖关系强度。最后,对DSM进行聚类,为提高聚类算法的稳定性,采用改进的信息熵,建立了改进的基于信息熵的两阶段DSM聚类模型,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明显降低类间的协调复杂性并提高算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金融、环境技术进步偏向与产业结构清洁化
    张宇, 钱水土
    2022, 43(4): 129-138. 
    摘要 ( 250 )  
       本文将绿色金融纳入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框架,考察绿色金融影响环境技术进步偏向及产业结构清洁化的内在机理,并通过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技术进步偏向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绿色金融通过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手段影响两类研发厂商的相对利润、研发行为选择及环境技术进步偏向,进而通过直接生产率效应、间接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产业结构清洁化。只有当清洁研发部门融资规模占比或享受利率补贴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绿色金融才能成功诱导清洁型技术进步的发生,促进产业结构清洁化;而当清洁研发部门融资规模占比或享受利率补贴低于一定临界值时,绿色金融对清洁型产业产值的提升效应则被污染型技术进步效应所抵消,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清洁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李瑞雪 彭灿 吕潮林
    2022, 43(4): 139-148. 
    摘要 ( 264 )  
       文章从竞争优势获取的角度,辨识并检验双元创新协同性不同维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维度的作用机制,并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基于226份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双元创新协同性通过长期竞争优势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双元创新协同性两个维度(平衡性和互补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并不相同,分别通过竞争优势不同的中介作用方式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且双元创新互补性的总效应要大于双元创新平衡性。文章在丰富双元创新理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同时,也为企业有效开展双元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要素流动、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黄明凤 姚栋梅
    2022, 43(4): 149-157. 
    摘要 ( 198 )  
        创新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研究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和研发要素流动量,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不同研发要素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效率整体在不断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创新效率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R&D人员流入会直接促进本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流出会减弱区域创新效率,R&D人员流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创新效率效果显著;R&D资本流入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其流出会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综合削弱区域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企业专业化经营
    李玉刚, 叶凯月, 吴朋
    2022, 43(4): 158-164. 
    摘要 ( 194 )  
        研发投入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专业化经营?相关研究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结论,且没有深入考虑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文章采用我国2008—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资源和制度视角探讨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市场化程度对研发投入和企业专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践价值在于考虑到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与发达国家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处于技术水平较低阶段,作为追赶型企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不适合把技术转移到其他行业,应该专注于在本行业发展;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重视研发的企业为了应对同行业竞争压力,更应该固守主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导逻辑:内涵、研究议题及未来展望
    张璐, 韩玉琪, 严子淳, 崔敏杰, 张强, 吴玉杰
    2022, 43(4): 165-176. 
    摘要 ( 242 )  
    主导逻辑作为企业内部主导的一般管理逻辑,是指导企业制定相关战略决策、采取行动以快速响应外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的先导模块,对组织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及战略执行具有指导作用而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以1986-2020年间与研究主题相关的211篇中外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整理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出主导逻辑的发展进程、概念内涵、形成机制、特性及类型划分等内容,并从与主导逻辑相关的企业竞争优势、价值创造及服务创新等热点议题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主导逻辑理论知识框架。本文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主导逻辑理论现有研究,同时期望能够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进一步探寻组织内部多元主导逻辑共存的内在机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补充服务主导逻辑对消费者影响的相关研究,丰富多类型主导逻辑的认知及作用机理;期望学界产出更多以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管理实践现象为研究土壤的高质量研究,从而为实践界在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构建主导逻辑提升组织竞争能力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任不对称与网络嵌入对团队创新机制的影响
    曲刚 路鑫 王琦
    2022, 43(4): 177-184. 
    摘要 ( 161 )  
    创新团队中,成员的交互记忆系统反映了团队成员基于对彼此掌握的知识的认知而形成的分工协作机制,对于团队的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而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与网络嵌入特征则是构成了影响交互记忆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探讨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团队绩效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任不对称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了以团队及成员的网络嵌入特征表现出的在其中的边界效应。本文选择某高校学生组成的移动应用软件项目设计团队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首先,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团队创造力提升、任务效率改善提高和成员满意度改善三条路径;其次,信任不对称不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信任不对称会触发团队成员的知识隐藏行为,不利于对彼此知识的识别、检索和协调,阻碍交互记忆系统的有效运行;再者,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具有显著的边界效应。网络中心性能够显著削弱信任不对称对交互记忆系统的抑制作用,但同时降低了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绩效的积极贡献。本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拓展了创新团队绩效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还有利于从网络嵌入视角揭示了交互记忆系统驱动创新团队绩效的边界条件,对于提升团队和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投资、国际化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
    郝晨 张卫国 李梦雅
    2022, 43(4): 185-191. 
    摘要 ( 214 )  
        运用2010—2016年在我国深市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将国际化战略进行深度与广度的二维细分,实证考察了风险投资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能否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介入对企业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均具有积极作用。(2)企业实施国际化深度发展战略能够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而国际化广度发展战略却未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风险投资介入增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增值作用,提高了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3)风险投资对国际化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会由于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机构是否继续持有股份以及风险投资机构背景特征和投资契约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李秀玉, 史亚雅, 郝雯雯
    2022, 43(4): 192-200. 
    摘要 ( 191 )  
    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下,“减税降费”已成为增强企业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于其他税费政策改革,社会保险降费政策会通过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影响企业发展。然而,该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晰。基于此,本文以各地级市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险降费政策作为外生事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视角,考察社会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保险降费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保险降费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优化人员结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但两条路径的影响存在差异:其通过研发投入可以同时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其通过人员结构仅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最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而言,上述影响在国有企业及所处监管环境较好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既为“劳动经济学与微观企业行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增量证据,也为“减税降费”等营商环境优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创新
    周冬华 罗晟哲 赵玉洁
    2022, 43(4): 201-208. 
    摘要 ( 234 )  
    企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提升实体经济的企业创新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系统地考察了董责险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购买董责险能够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从而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非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市场化程度高地区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本文还发现,当企业面临的外部诉讼环境风险程度较低时,也更容易通过购买董责险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检验董责险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对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