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及其效果:2006—2018
    李冬琴
    2022, 43(3): 1-8. 
    摘要 ( 461 )  
    2006年以来伴随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推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目前尚缺乏全面完整地针对2006年来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演变及其效果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政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2006—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为对象,对筛选出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特征,并应用岭回归分析研究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度自2006年始呈上升之势,总效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政策特征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越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引越能促进应用型重大成果的产生,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有助于促进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而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则需相关创新政策在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三方面的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科技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
    郑威, 陆远权
    2022, 43(3): 9-16. 
    摘要 ( 259 )  
       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财政科技政策则是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利用2009—2016年中国行业层面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科技政策促进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提升,但是该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财政科技政策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经济转化效率,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升科技研发效率来实现;在财政科技政策的不同门槛值区间,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规律;不同类型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未来兼顾行业协调性并基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两阶段差异,精准发挥财政科技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助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对于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企业绩效:异质性与时滞性视角
    刘满芝, 杜明伟, 刘贤贤
    2022, 43(3): 17-26. 
    摘要 ( 315 )  
       政府补贴是国家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6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时滞性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企业产权异质以及地域特征对上述关系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vs.非东部沿海地区)和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且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而传递。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为新能源企业合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情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文献计量分析
    代欣玲, 彭小兵, 王京雷
    2022, 43(3): 27-36. 
    摘要 ( 220 )  
        在国际技术掣肘加剧和国内创新人才供需失衡的现实背景下,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中国情境,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梳理了中国1996—2019年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政策方向。研究发现: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政策力度逐年加大,并经历了“统包统揽-高度集中-主导”三个阶段的政策演变,呈现出线性沉降、区域分化、融合推进、初形集成的形式特征,以及集中于创新价值链中后端、多元不饱和、统分联动却高度自由裁量、开放的形式化的内容特征,在前瞻性、协同性、引导性、规范性、功能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培养对象的识别不准与结构失衡、政策工具效率损失、组织保障逆向失配及考评结果二维异化等问题。对此,未来政策的优化,需转变重术轻学的观念,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供给型政策的供应,并辅之以规范和约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保护性或兜底性需求型政策;推动政府职能由主导向引导转变。本文补充了现有相关研究对全局定量分析、中国情境考察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好”“坏”不确定性与企业R&D投入强度
    刘凤根, 郅守洋, 张敏, 颜建军
    2022, 43(3): 37-45. 
    摘要 ( 197 )  
    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已实现波动率、已实现波动率的正半方差和负半方差分别度量经济不确定性、“好”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坏”的经济不确定性,选取2009—2019年中国1126家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实证考察“好”“坏”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及异质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好”的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坏”的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这种效应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二产业的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该研究结论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是谁驱动了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庄玉梅, 王莉
    2022, 43(3): 46-54. 
    摘要 ( 259 )  
       为探索驱动科技企业高质量技术创新的路径,本文基于三维战略观阐释了企业在行业、制度、资源等因素联动影响下的创新战略和研发投入行为,依据组态逻辑建构企业技术创新与其前因要素的研究框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对289家中小板科技制造企业的检验表明:(1)行业竞争和技术、政府财税支持和企业研发投入以差异组态方式驱动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2)资源视角的驱动路径包括企业资源主导型、政企资源协同型和政府资源主导型;(3)相比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对技术创新更具激励作用;相比于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价值对技术创新更有吸引力。本文验证了驱动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等效组态路径和多元资源主体,明确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前因要素存在的差异激励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分析
    甘宇慧 侯胜超 邹立君
    2022, 43(3): 55-62. 
    摘要 ( 271 )  
       本文基于Howlett和Ramesh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发展阶段研究构建X-Y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2006年以来我国的13个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收集、筛选、编码和量化统计,分别从X维度、Y维度及两维度结合等三方面分析政策工具演进及组合使用情况,最终为优化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策工具使用量呈阶段递增趋势。结论建议增强政策工具使用平衡性,持续推行分类评价政策,同时加大“四唯”现象清理力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杰出学者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海林, 廖杨月, 李军伟, 林春培
    2022, 43(3): 63-71. 
    摘要 ( 221 )  
        利用机器学习发现影响学者知识创新绩效的复杂非线性特征组合,能提升学者绩效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140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学者获得项目前在web of science 刊载的14 819篇论文构建学者科研合著网络(个体网) 927个。考虑知识创新绩效的滞后性,采用学者获得项目后发表的20 824篇论文及其91 968篇被引论文,结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期刊分区表等多源异构数据,使用K-Means聚类将学者进行群组划分,得到特征均衡型、环境驱动型和合作创造型三类学者群组,运用决策树CART算法挖掘不同类型学者知识创新绩效的潜在决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1) 知识创造具有普适性,它是促使不同类型杰出学者达成高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2) 杰出学者应根据内外部综合条件配置科研合作关系资源,尽量避免封闭式发展路径与合著者过多导致的“规模不经济”;(3) 在不同类型学者群组中,存在影响知识创新绩效的不同特征组合,为杰出学者达成高绩效目标提供个性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抢人”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张岩 吴芳
    2022, 43(3): 72-78. 
    摘要 ( 185 )  
       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对人才的激烈争夺。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国14个城市出台的“抢人”政策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抢人”政策有助于提升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上述效应在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和城市宜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均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上看,“抢人”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提升是通过人才红利而非人口红利机制实现的。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政府人才政策与当地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地方政府制定或优化人才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人员省际流动网络分析及演化过程研究
    王寅秋, 罗晖, 杨光
    2022, 43(3): 79-88. 
    摘要 ( 179 )  
       本文基于“科学家在线”平台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按照年份分别构建2010—2017年间全国34个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的复杂性网络整体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1)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呈现整体较为明显的“无标度”特性,即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科技发达地区不仅流入科研人员的规模较大,流出科研人员的规模也不小,但是全国大部分省份流动科研人员规模较为有限;(2)除了小部分省份之外其余省份的人员流入流出相对较为均衡,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省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国或本区域科研人员流动的中心节点;(3)从发展态势来看,8年间全国省级科技人员流动态势相对平稳,但是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规模差距越来越明显,经济科技发达省份与其他省份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相比差距越来越大;(4)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流动人员规模显著增加,人员流动更加便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与多元化战略选择研究
    曾萍 汪金爱 吕迪伟
    2022, 43(3): 89-98. 
    摘要 ( 240 )  
        企业经营范围的确定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性问题,民营企业通常选择研发与政治关联两种核心能力来发展多元化战略。基于2007—2014年的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研发和政治关联两种核心能力对于区域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存在不同的直接效应,研发能力促进了跨区域和较为聚焦的产品。政治关联能力负向调节研发能力对于多元化的影响,两种多元化战略中政治关联效应明显。然而制度环境的改善扭转了政治关联的负向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多元化战略中的研发能力效应再次显现。可见在制度环境不够完善的区域,如果追求本地为王和产品多元化需要娴熟的政治关联能力;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如果追求全国发展和较为聚焦的产品市场,研发能力则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如何走出“整合”还是“自治”的困境?
    裴旭东 王伯英 黄聿舟 李娜 李随成
    2022, 43(3): 99-107. 
    摘要 ( 130 )  
       企业如何走出技术收购后“整合”还是“自治”的困境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缺乏深入探究的问题。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收购前技术甄选、资源重叠以及收购后战略模式选择三者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所提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界内技术甄选对整合型战略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自治型战略选择的影响不显著;跨界技术甄选对自治型战略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整合型战略选择的影响不显著。技术重叠正向调节界内技术甄选与整合型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而负向调节跨界技术甄选与自治型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关系重叠负向调节界内技术甄选与整合型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而正向调节跨界技术甄选与自治型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从整体价值创造层面揭示了技术收购后收购方企业如何进行战略模式选择的内在机制,为我国企业有效解决技术收购后“整合”还是“自治”战略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逻辑视角下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社会防御机制研究
    黄昊 王国红
    2022, 43(3): 108-116. 
    摘要 ( 122 )  
        创新型中小企业与外界合作不免陷入“鲨鱼困境”,其社会防御的内涵与机制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聚焦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结合扎根技术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以制度逻辑为分析视角,细致解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社会防御的内涵与机制。研究发现:社会防御是企业利用所嵌入制度环境的规则与规范以实现对关键成员、企业控制权与知识财产的防护与保护的系列措施,社会防御机制由社会防御情境、社会防御措施与社会防御标的构成,蕴含多层次故事线与多重闭环逻辑,统一于规则与规范的制度逻辑框架中,关键成员防护是社会防御机制的核心措施,所有措施共同作用才能全方位实现社会防御效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资依赖、IPO与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投资
    胡永平
    2022, 43(3): 117-124. 
    摘要 ( 138 )  
       以2009—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前后3年数据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IPO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和不同融资依赖企业IPO创新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实证结果表明:IPO后企业创新投资显著下降,且外部融资依赖企业IPO后创新投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内部融资依赖企业,因为外部融资依赖企业风险投资参与比例和持股比例较高,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负影响显著,体现了IPO后企业高管和投资者在市场短期盈利压力的“短视”行为。这为科创板市场弱化短期盈利的监管以强化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口活动、吸收能力、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
    李凡, 代永玮, 张迪
    2022, 43(3): 125-133. 
    摘要 ( 191 )  
        创新绩效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本构建了内部知识创造系统、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框架,但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并没有包含企业出口要素。本文尝试以中国20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外部知识获取系统中纳入出口要素,拓展构建了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发现吸收能力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还在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出口活动与吸收能力之间同时存在“自我选择”与“出口学习”效应;研发合作、吸收能力与出口活动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信息传播与认知临近性
    党兴华 裴筱捷 王雷
    2022, 43(3): 134-141. 
    摘要 ( 114 )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影响信息传播。遵循社群结构在认知临近性的影响下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思路,提出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的三个维度和信息传播的两种类型,采用实证分析法分别检验。研究发现:社群凝聚性对两种信息传播都是负向影响,地位差异和协调性对两种信息传播都是正向影响。凝聚性比地位差异影响项目信息传播更显著,地位差异比协调性影响项目信息传播更显著。凝聚性与地位差异对经验信息传播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地位差异比协调性对经验信息传播影响更显著。认知临近性会正向影响社群凝聚性与两种信息传播的关系,会负向影响社群地位差异与两种信息传播的关系,会负向影响协调性与两种信息传播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与创新的知识宽度
    尹斯斯, 高云舒, 黄寰
    2022, 43(3): 142-151. 
    摘要 ( 163 )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础上,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创新知识宽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问题。研究表明:总体上讲,贸易自由化会促进企业创新知识宽度的拓展;资本品、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创新知识宽度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显著地高于对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企业的多产品生产、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以及加工贸易份额高低是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创新知识宽度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关的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中国情境下组织双元研究的知识演进与比较
    金杨华, 郭宁宁
    2022, 43(3): 152-163. 
    摘要 ( 199 )  
        组织双元是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也是国际学界探究新兴经济国家管理问题的重要视阈。以CSSC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469篇中国情境组织双元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借助Citespace软件,揭示该领域国内外的主要学术群体、标志性文献和知识演化趋势。研究发现:国内研究者可归为双元创新、合作网络、双元领导等学术群体,国外研究者可归为复杂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资本等学术群体,国内研究侧重技术创新、知识管理和国际化、信息化、高层管理实践等,国外研究突出转型经济、新兴经济的特殊情境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焦豪、王凤彬、魏江、Cao Q、Wang CL、Lin HE、Atuahene-GimaK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标志性文献;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不尽相同,国外关注人力资源实践、社会资本、并购与整合等,国内关注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知识网络、开放式创新等,当前国内外研究均进入新一轮的探索期,但国内研究表现出更强的发展潜力。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学者从世界管理理论创新的视角,深入思考中国双元问题的独特性,为服务中国企业的双元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室验证对技术转移影响研究:双元学习视角
    吴鹏飞, 林筠
    2022, 43(3): 164-172. 
    摘要 ( 121 )  
        实验室验证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被忽视。结合双元学习理论,基于对企业实验室和高校实验室调研获得的248份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探究实验室验证的研究(R)绩效与开发(D)绩效在双元学习的作用下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并分析政府科技支持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双元学习对技术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验室研究(R)绩效在探索性学习与技术转移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实验室开发(D)绩效在利用性学习与技术转移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政府科技支持正向调节实验室验证对技术转移的支持强度;并分析企业与高校在实验室验证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为推进企业和高校实验室技术转移实现机制中各要素的协同提供数据证据,有助于实验室技术转移的过程、系统和结构进一步明朗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
    李柏洲 王雪 薛璐绮 苏屹
    2022, 43(3): 173-182. 
    摘要 ( 214 )  
       本文基于刺激-反应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知识流动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Agent建模仿真方法,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政府及环境之间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回归结果表明:当主体间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受到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信息刺激强度以及知识发出方知识权力的显著正向影响;当主体与政府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还受到政府支持力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刺激强度在政府支持力度与知识创新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交互式创新主体数量始终多于知识集成式创新,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知识权力较大的主体更倾向于选择知识交互式创新;相比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下的创新网络知识集成式创新主体数量未出现下降趋势,且退出者比例更小,说明政府调控能够有效引导主体知识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义特征的潜在标准必要专利识别研究
    翟东升 金苑苑 徐硕 何喜军 胡涵清 甄柳林
    2022, 43(3): 183-191. 
    摘要 ( 211 )  
       潜在标准必要专利在未来市场中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企业如何抢先识别这些专利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企业专利布局、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行业地位、规避专利挟持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自动化识别潜在标准必要专利的研究尚少。本文从提取标准必要专利语义特征的视角下,提出利用Bert-CNN网络模型结合上下文对已知标准必要专利的隐性全局语义特征和高维层次语义特征双重提取,依据特征提取结果识别潜在标准必要专利,并通过计算Bert向量相似度预测潜在标准必要专利可能对应的标准。实证部分以ETSI欧洲标准化协会发布的标准必要专利构建数据验证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模型在大规模专利数据实验中的精准率、召回率、F1值优于已有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价值转化时滞效应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宋砚秋, 胡军, 齐永欣
    2022, 43(3): 192-200. 
    摘要 ( 149 )  
        针对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多阶段性及各阶段价值转化时滞效应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利用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与价值转化系统时滞效应关系来计算滞后期的方法。将创新价值链转化分为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证明了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时间序列向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子系统的时间序列网络,进而采用余弦相似定理计算网络相似度,并求解最优映射关系以确定滞后效应及滞后期,利用中国1998—2016年省域创新价值转化数据,对创新价值链时滞效应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价值转化系统的滞后效应与投入产出向量的时间序列网络结构有关,时间序列网络相似度能够反映价值转化参数向量的映射关系,其最大相似度反映了滞后效应,且对应的时间反映了滞后期;知识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的平均滞后期分别为3~4年、2~3年和3~4年,专利驱动、论文驱动的价值转化期分别约为8.66年、9.66年;其中 11个省份为双路径驱动、9个省份论文驱动创新速度较快、2个省份专利驱动速度较快;同时知识开发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滞后期存在互补,知识开发较长的地区产业化速度较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者特征、R&D投入与企业绩效
    朱涛, 李君山, 朱林染
    2022, 43(3): 201-208. 
    摘要 ( 288 )  
        本文以2016年年底上市满三年的沪深A股科技型企业为对象,从年龄、教育、任期与职称四个维度,分析管理者特征、R&D投入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研究R&D投入在其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认为:(1)管理者人力资本特征中的教育程度、职称、任期以及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显著;(2)管理者的教育程度、任期、职称、与任期异质性、年龄异质性与R&D投入之间影响显著;(3)企业R&D投入是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间的中介变量,管理者的任期、教育程度、职称、任期异质性、年龄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通过R&D投入传导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