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2-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晓红, 张少鹏, 李宣廷
    2022, 43(8): 1-9. 
    摘要 ( 350 )  
         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有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使用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测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此外,文章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并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整体偏低,并且绿色发展绩效均值在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同时会对周边城市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其稳健性得到检验;(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多重中介效应,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比例更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政策协调对京津冀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汪涛 张志远 王新
    2022, 43(8): 10-20. 
    摘要 ( 162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带动了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要素流动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京津冀区域的创新政策出发,对区域创新政策协调、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澄清。基于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下辖的42个地级市/区级面板数据,通过对观察期内共1670条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处理,分别运用固定效应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创新政策协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验证了要素流动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为改进政策协调进而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提供了实证支持。结果表明:创新政策协调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要素流动在创新政策协调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颠覆性创新合法性动态演化研究——“滴滴出行”案例
    刘沐洋, 郁培丽, 杨淼
    2022, 43(8): 21-31. 
    摘要 ( 245 )  
        颠覆性创新与既有技术范式、制度逻辑、社会规范等产生冲突,其创新有关群体价值判断分歧严重,产生颠覆性创新利益相关者价值冲突,影响颠覆性创新合法性。目前相关文献对其缺乏解释。本研究基于滴滴出行平台2012—2019年颠覆性创新发展历程,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时期颠覆性创新利益相关者价值冲突、合法性要求以及合法性获取策略,并构建了颠覆性创新合法性动态演化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合法性呈现为一个复杂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冲突动态演化过程,不同时期各价值冲突凸显程度不同。在市场进入、市场颠覆、市场扩张期主要经历了利益相关者精神价值、物质利益、道德规范冲突的动态演化。相应的,颠覆性创新合法性要求主要经历了认知合法性、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要求动态演化,创新者采取选择、控制和依从环境策略,以获得合法性。此外,揭示利益相关者价值冲突是颠覆性创新合法性动态演化的驱动、市场选择与扩散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库视角下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吴静, 张凤
    2022, 43(8): 32-39. 
    摘要 ( 200 )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进入全面爆发与竞争博弈期。密切关注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成为我国保持数字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智库研究和服务国家宏观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当前智库开展数字经济趋势研究中存在的规范化方法和政策证据使用不足问题,本文以智库双螺旋法为指导,从数字经济技术与基建、经济与社会、规则与治理三个维度认识数字经济内涵本质,并结合数字化发展在国家内部、国家之间、全球治理三个尺度的侧重点差异,提出了数字经济三大维度×三个尺度的发展趋势二维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聚焦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机构和智库,收集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报告等文本资料,结合关键词分析揭示了当前全球层面以及美国、欧盟的数字经济发展热点,进而在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二维分析框架下,研判形成了国外数字经济发展的9大趋势。最终,文章审视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服务业集聚提升了工业效率吗?
    王猛 习敏
    2022, 43(8): 40-47. 
    摘要 ( 128 )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工业效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构造理论模型,说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经济关联、知识关联机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工业效率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工业效率。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是线性的,并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邻近省份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相互抑制。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本研究为从科技服务业集聚角度提升工业效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贸易开放、研发投入结构错配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梁会君
    2022, 43(8): 48-54. 
    摘要 ( 131 )  
       本文研究了服务贸易开放影响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阻滞和疏通机制。结果显示:在工业全行业层面,研发投入的技术促进传导机制存在阻滞,提升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的匹配度可以疏通这种阻滞的机制。分行业层面,在清洁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的技术促进传导机制存在阻滞,可以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匹配度来疏通阻滞的机制。但是在高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匹配度带来的疏通作用不大。在高度污染行业,这种传导机制并没有受阻,相对比较通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ISM的新型研发机构影响因素分析
    毛义华 曹家栋 方燕翎
    2022, 43(8): 55-62. 
    摘要 ( 152 )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近年来各省份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然而绝大多数还处于建设发展的摸索阶段,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资源整合能力弱等多方面问题,成效未达预期。本文综合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梳理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英文简写为ISM)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使之条理化和层次化,提出发展基础、机制支撑、辅助保障、直接依赖四个层次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以场地、设备、人才、知识产权为直接依赖,以建设定位、区域环境、资源整合、政府资金、组织体制、成果成熟度为发展基础,以风险控制机制、项目孵化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市场收益分配机制为机制支撑,以政策支持、产业基金、知识协同、平台建设为辅助保障。本文丰富和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机构建设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企关系与民营企业创新决策研究
    江旭, 靳瑞杰, 沈明眉
    2022, 43(8): 63-72. 
    摘要 ( 204 )  
       为什么我国多数企业醉心于创新数量的累积而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本文基于政治嵌入视角,考察民营企业如何在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间进行选择决策。采用2008—2017年中国上市民营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拥有直接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策略性创新而排斥高质量的实质性创新,表明与政府“过度亲密”(亲而不清)的政企关系是企业创新的“诅咒”;拥有间接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对两类创新都有偏好,但更倾向于选择实质性创新,表明与政府“适度亲密”(即亲又清)的政企关系是企业创新的“福音”。民营企业的上述选择决策会受到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发展水平、企业与中央的行政层级距离的影响。本文从政企关系视角阐释了我国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不匹配问题,揭示了构建“亲”“清”新型政企关系对激发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指导民营企业进行正确的创新战略选择决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重构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动态能力束的观点
    胡保亮 田茂利 刘广
    2022, 43(8): 73-80. 
    摘要 ( 156 )  
       基于动态能力束观点,本文研究了资源重构能力通过顾客整合与供应商整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来自154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这些研究假设。研究发现:资源重构能力的两个维度——资源重组能力与资源重置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不仅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具有间接影响;资源重组能力可与顾客整合组合形成动态能力束进而能够通过顾客整合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资源重置能力可分别与顾客整合、供应商整合组合形成动态能力束进而能够分别通过它们影响商业模式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创新视角下政产学协同创新测度研究
    雷怀英 张文杰 贾晓磊
    2022, 43(8): 81-89. 
    摘要 ( 122 )  
       政产学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提升政产学协同创新效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保障协同创新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构建了可转移的三螺旋博弈收益关系模型,选择博弈分析中核、夏普利值和核仁作为度量指标。对2006年以来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各主体在联盟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协同创新体系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好;大学是引导和创造协同作用的主要力量、其次是政府、最后是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协同作用在逐渐减弱,而企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政府是引导和促进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所在,政府通过让利于大学和企业,以刺激大学、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与美国相比较,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作用大于美国,其变化趋势也比美国较为明显,政府在协同创新联盟中的引导和稳固作用要大于美国,但我国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较小且远远小于美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企业社会责任共创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张洁梅 王昊
    2022, 43(8): 90-99. 
    摘要 ( 148 )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社交媒体吸引顾客参与企业社会责任,虚拟企业社会责任共创已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以顾客心理授权(选择权、知情权、影响力)为中介变量,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利益感知、情感感知、期望一致性)对参与意愿的作用机理,并由实证分析得出利益感知通过选择权、知情权、影响力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情感感知通过选择权、知情权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期望一致性通过选择权、知情权、影响力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声誉在利益感知与选择权、知情权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企业声誉仅在情感感知与选择权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企业声誉在期望一致性与选择权、知情权、影响力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本研究拓展了顾客心理授权理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探索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到参与意愿的“黑箱”,并为虚拟企业社会责任共创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的演化、知识体系与方法工具——兼论第四科研范式的影响
    黄欣卓 米加宁 章昌平 巩宜萱
    2022, 43(8): 100-108. 
    摘要 ( 166 )  
    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了学术界对于其公共学术价值的认识和利用,大数据、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环境信息化使得科学研究向第四研究范式转型,科学数据复用为新的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科学数据复用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在近20年来日益丰富,但该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采集来源,运用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梳理了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的发展态势、演进过程及研究结构,研究发现: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2006年前)、发展阶段(2007—2014年)和爆发阶段(2015年至今),主要包括基本内涵、共享与复用关系、数据复用影响因素、学科领域研究以及数据复用伦理等五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基于此,本研究从保障平台、理论基础、研究分支和方法工具四个层面构建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的知识体系,并提出科学数据公共学术价值、科学数据复用行为及机制、科学数据复用评价及影响力、科学数据复用政策和领域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等几个亟须深入开展的研究主题。本研究为今后开展科学数据复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HT5”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刘娥平 钟君煜 赵伟捷
    2022, 43(8): 109-118. 
    摘要 ( 216 )  
       厘清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承担和企业创新投资决策间的关系,对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家、风险投资与银行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基于2007至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情景转换回归”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假说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风险投资能够促进企业风险承担;高持股比例、联合投资、高声誉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减轻企业融资约束是风险投资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重要渠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将刺激企业研发和技术并购,企业风险承担在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投资决策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衰落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冗余资源与CEO任期的调节效应#br#
    刘力钢 姜莉莉
    2022, 43(8): 119-128. 
    摘要 ( 132 )  
    衰落是创新之母还是刚性之母?仍旧是未解决的重要学术问题。本研究在进一步界定企业衰落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前景理论、“威胁-刚性”假说的观点,分析了企业衰落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冗余资源与CEO任期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采用2012年—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企业衰落与创新行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衰落程度的加深,企业创新行为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在控制内生性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冗余资源在企业衰落与创新行为之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企业拥有冗余资源越多,越能转化为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的财富,降低衰落对企业的冲击,强化衰落困境下的创新行为能力;(3)CEO任期在企业衰落与创新行为之间起到的正向调节作用与衰落程度存在紧密关系,随着衰落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正向调节作用逐渐被削弱。进一步检验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表明:国有性质产权在企业衰落和创新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拓展了衰落企业创新与刚性悖论关系的文献研究,为衰落困境中的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现实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化医学的科研组织模式研究——以德国为例
    李玲 葛春雷
    2022, 43(8): 129-139. 
    摘要 ( 153 )  
       转化医学致力于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间的双向转化,促进医学的整体发展,提升人民生命健康水平,在国际医学研究中已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发展转化医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适宜转化医学的组织模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明确转化医学概念以及转化医学在医学创新链上位置的基础上,以德国健康研究中心、柏林健康研究所两类代表性转化医学机构为例,从组织管理架构、科研活动模式、经费资助模式、评价模式四个维度,深入分析联盟和单体机构两种模式的特征与优势。研究表明德国的两类转化医学机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也具有一些共性:内部治理结构完整有效;科研活动遵循促成不同人员、不同转化环节协作的原则;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助,私人基金为重要补充;建立了突出转化医学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借鉴德国经验,本文从国家分类统筹、管理架构、人员合作、基础设施经费支持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转化医学机构建设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企业组织惰性、竞合行为与创新绩效
    张佳敏 薛晋洁
    2022, 43(8): 140-147. 
    摘要 ( 213 )  
       随着经济全球化,愈来愈多的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建立竞合关系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然而,仍有企业不愿改变组织内部原有的行为模式,导致创新绩效降低。为此,本文采用竞合视角以103家国际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回归分析着重探讨竞合行为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及其对组织惰性与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国际企业的组织惰性(洞察力、行为、心理惰性)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其中心理惰性的影响最大。(2)竞合行为负向调节组织惰性、洞察力惰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3)国际企业的竞合行为对创新绩效(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有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外研发中心促进母公司创新绩效了吗?
    李静怡 刘瑶 孙潇菲
    2022, 43(8): 148-156. 
    摘要 ( 123 )  
       本文围绕“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关系展开理论研究,认为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中追赶发达国家企业的重要方式,并对于母公司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汽车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证明:海外研发中心能够更好地将获取的国际资源转化为专利数量为代表的母公司创新绩效,但对专利质量为代表的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国有控股企业因国内政策支持反而会受到东道国的某些限制,从而抑制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当企业自身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时,企业可以采用并购海外技术先进型企业并在并购企业所在地建立研发中心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我国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事长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民合作社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李后建, 扈益, 张玲玲
    2022, 43(8): 157-164. 
    摘要 ( 72 )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民合作社创新,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四川省种植业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数据,检验了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合作社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和异质性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应用互联网的农民合作社而言,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对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影响更加强烈。以上研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厘清了理事长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合作社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关系网络在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悖论式领导对绩效的影响
    尹奎 支前闯 代向阳 李培凯 钱婧
    2022, 43(8): 165-173. 
    摘要 ( 412 )  
       组织发展面临的张力越来越普遍,双元领导、悖论式领导日益引起理论界关注。然而双元领导、悖论式领导与创新绩效、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两种领导行为对两种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两种领导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受到领导者层级的影响?上述问题亟待解答。对50项研究共13 232个样本进行元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双元领导、悖论式领导分别对创新绩效、任务绩效有正向影响;双元领导、悖论式领导对创新绩效、任务绩效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双元领导、悖论式领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受领导者层级的调节作用。研究证实了两种相近领导行为影响不存在差异,为未来研究中的变量选择提供了依据,对实践中不同层级领导力开发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时性双元领导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
    葛元骎, 李树文, 罗瑾琏
    2022, 43(8): 174-182. 
    摘要 ( 162 )  
       当前突破性创新在组织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但其触发要素尚未明晰,而共时性双元领导为增进突破性创新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基于资源转化视角,收集制造企业503对配对样本,采用层次回归、Bootstrapping等方法,建构了共时性双元领导影响突破性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共时性双元领导能够显著增进突破性创新,而容错动态性与决策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连续中介效应;意义建构与报酬增长在共时性双元领导与突破性创新间起正向联合调节作用,且高意义建构-高报酬增长组合更能促进突破性创新。研究证据揭示了空间维度下领导行为的情境转换更能增进组织资源转化进程,取得创新突破,且领导赋予员工工作意义比增加报酬更能带来创新突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传导与个体非理性行为——基于行为公共政策的分析
    章熙春 朱绍棠 李胜会
    2022, 43(8): 183-191. 
    摘要 ( 145 )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包容性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繁荣和共享型领导的作用
    赵富强 陈耘 向蝴蝶
    2022, 43(8): 192-200. 
    摘要 ( 335 )  
       多元化劳动力异质性知识激发创新的同时,也为组织带来诸多管理挑战,因而求同用异的人力资源实践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界定了多元包容性人力资源实践(DI-HRP)的内涵构成,揭示了其通过工作繁荣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考察了共享型领导在其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37家企业461个有效样本的多时点追踪与分层回归分析发现:(1)DI-HRP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2)工作繁荣在DI-HRP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3)共享型领导正向调节DI-HRP对工作繁荣和员工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通过工作繁荣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航天项目研制过程中项目经费风险管控研究
    范志芳 匡杨弘义
    2022, 43(8): 201-208. 
    摘要 ( 140 )  
       航天研制项目通常是复杂系统工程,具有研制周期长、参研单位性质多样、不确定因素多、经费预算调整难度大、研制和经费管控的不可预测性高等特点,本文针对国内外航天研制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研究的缺陷,以航天研制项目过程中经费风险监控与处置问题为对象,研究建立全过程经费风险评估模型与风险评估体系,以及经费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评估方法和管控措施。首先,在分析航天研制项目特点和风险管控内容的基础上,识别和详尽分析了航天研制项目包含的技术设计、研制生产、管理决策、人力资源和研制环境等五项经费风险因素,建立了航天研制项目全过程经费风险评估体系。然后,基于经费管控过程分析法,提出由风险设计、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措施以及风险监控等模块组成的风险管控模型,这五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随后,以确保航天项目成功研制条件下的经费风险控制成本最低为目标,研究提出并详细说明了航天项目研制过程中基于模型的经费风险规避、转移、缓解、利用等管控方法,详尽探讨了系统化管控、标准化管控、防御策划、人力激发和预警系统等具体经费风险管控措施,详细分析了风险因素、风险识别、处置方法和管控措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这些措施与风险模型中的风险识别模块关联性最强。最后,结合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项目的经费管控案例,介绍了项目特点、主要管控措施和管控成效,验证了本文所提经费风险管控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结论认为,风险设计是实现经费风险管控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在精准地实现了风险识别的前提下,管控措施才能得以顺利运行。本文研究成果在具体项目中实践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航天项目经费管控要置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要前移;二是在体系化的管理中,要重视风险设计的迭代、循环分析。本文研究成果及其在实践中的使用验证,充分表明了本文研究对未来项目特别是航天项目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