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研究:以NEVI为例
    汪涛 赵国栋 王婧
    2016, 37(6): 1-9. 
    摘要 ( 1168 )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味着对传统技术轨道的替代,其创新过程会遭遇“失灵”问题,在完全市场机制下,替代无法自动实现,需要政策干预。本文基于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失灵机理和表现不同,政策干预的目标和工具选择也应动态调整;产业创新政策研究和制定应遵循“发展阶段-失灵机理-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理论框架;NEVI产业的阶段性政策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包括政策激励的着力点偏差、政策对象不全面和政策工具出台不及时等。本研究具有开拓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张亚军 肖小虹
    2016, 37(6): 10-18. 
    摘要 ( 1200 )  
    以压力二维结构为基础,探讨了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上下级关系的调节作用。选择企业员工及其直接上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级回归等方法分析336套配对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而阻碍性压力负向影响员工创造力;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负向调节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正向调节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的节能减排效果研究
    黄清煌 高明
    2016, 37(6): 19-27. 
    摘要 ( 1060 )  
    从环境规制工具对节能减排效率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DF模型测算出30个省2001-2012年节能减排效率,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利用系统GMM考察环境规制工具差异引致的节能减排异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结构;而市场激励型表现类似于正U型结构,证实了波特关于合理环境规制强度的假说。本文进一步分阶段检验环境规制工具节能减排效果的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第一阶段发挥主要作用,而在第二阶段却成为阻碍节能减排效率提升的因素;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并未在第一阶段表现出促进节能减排效率的效果,但其作用在第二阶段开始呈现,并成为这一阶段节能减排效率改善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分环境规制工具在不同时期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潜能、城镇化与集聚效应——基于空间计量分析
    董春 梁银鹤
    2016, 37(6): 28-36. 
    摘要 ( 750 )  
    本文运用双固定效应SDM模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方法,在构建关于集聚效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市场潜能、城镇化与集聚效应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对地区集聚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邻近区域存在竞争的特点。通过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可以看出,三种城镇化因素对集聚效应的发展有正向影响,但是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只通过直接效应对本地区集聚效应产生正向作用,而土地城镇化通过三种效应对本地区和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李强
    2016, 37(6): 37-44. 
    摘要 ( 737 )  
    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的青年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希望,通过科技领域最高价值体现的国家科技奖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公众和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对2009-2013年获国家科技奖项目完成人年龄结构的分析,从获奖者群体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年龄结构差异、成果的检验期、及成果奖的缺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现有国家科技奖项难以有效激励青年人才的原因,并结合获诺贝尔奖及获自然科学奖项目第一完成人最佳成果产出年龄分布的对比,就增设国家级青年科技奖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鼓励还是拒绝员工创新:企业的创新政策选择
    吴兴海 马俊 罗国锋 张敬伟
    2016, 37(6): 45-56. 
    摘要 ( 738 )  
    将既有企业的创新政策划分为两类:“鼓励员工创新”政策和“拒绝员工创新”政策,是否采取“鼓励员工创新”政策成为既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通过构筑既有企业与员工的多期博弈模型,剖析了既有企业创新政策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机会转化为商业化发明的概率越大、可商业化的发明产生的收益越大,则既有企业越倾向于采取“鼓励员工创新”政策;在企业内部开发机会时员工分享的收益越大、给定项目的产出越大、有风险类型项目的风险越小、员工发现机会的概率越大,则既有企业越倾向于采取“拒绝员工创新”政策。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管理启示与研究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提供、知识共创与服务创新绩效
    蒋楠 赵嵩正 吴楠
    2016, 37(6): 57-64. 
    摘要 ( 1135 )  
    引入知识共创变量,对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提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服务提供对服务创新绩效的主效应以及知识共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来自300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面向客户的服务提供和面向产品的服务提供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服务提供对知识共创有正向影响;(3)知识共创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知识共创在服务提供和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流与技术能力:探索和利用性学习的中介作用
    林筠 郭敏
    2016, 37(6): 65-73. 
    摘要 ( 992 )  
    知识流反映了知识的动态性,通常采用人才交流、无形资产、研发联盟来测量。以262家企业数据为样本,探讨知识流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引入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作为知识转化的中介,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中介效应、验证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流中“研发联盟”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最强,其次是“人才交流”,“无形资产”的影响不显著;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在知识流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研发联盟”与“人才交流”通过探索性学习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该研究有助于企业结合实际选择知识流,在重视研发联盟与人才交流的同时谨慎购买专利与技术,并保持探索性学习的持续性,使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提高技术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R&D联盟知识转移决策模型
    王智生,李慧颖
    2016, 37(6): 74-83. 
    摘要 ( 848 )  
    R&D联盟合作知识创新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中联盟企业的知识转移决策对联盟合作创新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借鉴知识生产函数将R&D联盟合作创新的动态演进过程抽象为一个两阶段的知识转移决策Stackelberg博弈模型,从是否考虑前期知识投入对R&D联盟知识转移决策进行博弈分析,得到盟主企业愿意将知识转移到联盟中的比率与其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正相关,与合作伙伴知识边际收益负相关,一定条件下盟主企业知识转移意愿、前期知识投入与知识边际收益三者正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媒体传播对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与顾客购买意向影响研究
    梁磊 赖红波
    2016, 37(6): 84-91. 
    摘要 ( 893 )  
    在转型升级和互联网浪潮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本土新奢侈品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新媒体传播为调节变量的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模型。同时,针对300多位消费者搜集了24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传播在本土新奢侈品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中发挥调节效应,即新媒体传播能增强本土奢侈品产品感知和品牌感知和传统广告对购买意向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主导逻辑——以大连机车为例
    苏敬勤 单国栋
    2016, 37(6): 92-102. 
    摘要 ( 923 )  
    本文基于认知视角,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和分析动态视角下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技术发展的主导逻辑。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中存在一种一以贯之的“技术归因”逻辑,其内涵体现为外部驱动、任务定义、任务实现和任务保障四个方面;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技术归因”逻辑具有“任务导向”和“技术聚焦”的特点,使企业聚焦于技术获取和产品研发任务,从而获得长期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归因”认知逻辑的惯性特征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组织阶层逻辑差异、与行业逻辑匹配性等问题,及其对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伊晟 薛求知
    2016, 37(6): 103-110. 
    摘要 ( 1012 )  
    通过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投资回收和消费者协作五类,将绿色创新分为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以中国210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内部环境管理、生态设计和企业与消费者的协作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流程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收能力、知识产权风险与产品创新绩效
    周文光 李尧远
    2016, 37(6): 111-119. 
    摘要 ( 1149 )  
    本文引入知识产权风险作为调节变量,对吸收能力四个维度(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与开发能力)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来自228个样本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该理论分析框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与开发能力)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被知识产权风险所调节。该结论解释了现有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也为企业提升产品创新绩效、国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联网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政策制定研究
    王鑫 宋伟 罗泽胜
    2016, 37(6): 120-126. 
    摘要 ( 830 )  
    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中涉及的专利问题需要有相应的专利政策予以规定和约束。本文基于国际物联网技术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实践,主要运用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归纳并分析了物联网技术标准专利政策制定中应重点关注的相关内容的合理性、效力的协调性和模式的合法性三大难点问题。研究提出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国物联网技术标准专利政策,需要建立健全物联网产业标准化配套服务机制,拟定指导性物联网技术标准专利政策模板和推动尽快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关于专利权滥用行为规制内容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诉讼的网络分析及主体类型研究
    张米尔 国伟 李海鹏
    2016, 37(6): 127-133. 
    摘要 ( 917 )  
    近年来,专利诉讼的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深刻影响着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的格局。选取专利诉讼频发的智能手机产业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构建专利诉讼网络,以揭示诉讼主体间复杂的诉讼关系,比较分析诉讼主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诉讼主体的关键特征,并对诉讼主体进行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诉讼主体在起诉频度、被诉频度和网络位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将诉讼主体分为四种类型,在行业领先企业和追赶企业以外,还存在两类被忽视的诉讼主体,主要为从事专利运营的专业机构,已成为专利诉讼的重要发起者;中国企业对此必须高度警惕,以避免陷入专利诉讼和高额索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聚集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刘军 程中华 李廉水
    2016, 37(6): 134-140. 
    摘要 ( 919 )  
    本文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表明当前中国产业聚集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大于环境正外部性;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最后,提出聚集区改善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关分析-粗糙集在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郭玲玲 卢小丽 武春友 曲英
    2016, 37(6): 141-150. 
    摘要 ( 909 )  
    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双重压力下,绿色增长作为一种追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OECD绿色增长评价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自然资产、生活质量与政策支持5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绿色增长影响因素指标集。针对主观筛选法的缺点,利用相关分析(CA)与变精度粗糙集(VPRS)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客观筛选,删掉同一准则层内信息重复性大且对评价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的指标。基于CA-VPRS方法的实证分析,既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又为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文化吸收能力对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分析
    孟凡臣 肖盼 刘博文
    2016, 37(6): 151-158. 
    摘要 ( 1005 )  
    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能力、应对复杂经济环境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但由于文化差异、技术知识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能否有效地进行技术知识的转移成为技术导向型跨国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采用单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结合跨国并购的阶段理论,探讨了跨文化吸收能力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跨文化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识别能力、消化能力、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在并购的不同阶段体现各异,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跨国并购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效率作用机理研究
    王斌
    2016, 37(6): 159-167. 
    摘要 ( 796 )  
    在对知识转移理论、知识存量理论等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提出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效率问题。引入博弈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对郑州铝工业知识联盟的案例分析,构建知识转移效率作用机理模型。结果表明,知识存量与知识转移效率呈倒U型关系;知识反哺活动的加强,会促使联盟内知识存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同时,知识反哺在知识存量与知识转移效率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探讨知识转移效率的形成机理,增强对知识联盟运行内在规律的理解,有利于指导企业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知识转移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发展与海归回流的知识溢出效应关系实证
    陈怡安
    2016, 37(6): 168-176. 
    摘要 ( 1072 )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归回流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归回流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联系显著依赖于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之后,海归回流才会对回流国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正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均为正,且东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加速、跃升”正效应,但西部地区海归回流对该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受金融发展水平门槛限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省份还不能为释放更多的海归知识溢出效应提供必要的金融环境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