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支持全面创新基础制度的理论实践与逻辑框架
    乔黎黎, 刘中全, 任志鹏
    2024, 45(3): 1-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1
    摘要 ( 274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国博弈的关键是创新制度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国际来看,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端创新要素往往对制度环境更为敏感,而发达国家则持续挤压发展中经济体支持创新的制度空间。国内来看,当前我国创新系统的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基础性制度安排来解决。本文从理论基础、改革实践两个视角,提出了全面创新的内涵,系统研究了形成支持全面创新基础制度的机制。建立了支持全面创新基础制度的五维逻辑框架,包括市场制度、要素制度、组织制度、激励制度和开放制度等。通过五维分析框架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应突出支持创新市场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激发创新组织和创新人才活力,夯实支持全面创新的社会制度基础,更加重视创新的制度层次,通过全面创新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演进。
    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创新的科学知识特征对中国技术追赶的影响
    李梦柯 王芳
    2024, 45(3): 10-1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2
    摘要 ( 224 )  
       理解科学知识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的影响对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政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知识基础理论和技术体制理论,提出科学技术特征属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从知识异质性视角分析产业创新的科学知识特征因素对中国技术追赶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美国专利及商标局1995—2019年的全球授予专利及其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发现中国难以在科学关联度较高的领域、科学知识复杂多样化的领域和私有部门科学知识贡献度较高的技术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追赶;中国的技术追赶更依赖较为近期的科学知识,优势产业发展更依赖国外的科学知识来源;中国技术创新的本土科学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公共部门的成果,私有部门产出科学对创新的作用不突出。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优势技术领域发展的科学知识特征,为中国技术追赶提供了实证证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陈金勇, 汪小池, 长昊东, 田洁
    2024, 45(3): 20-3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3
    摘要 ( 315 )  
       企业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增强链补短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但创新具有经济正外部性的特征,加之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创新积极性不高,为此,国家出台“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其灵魂就是赋能中小企业创新。本文基于2015-2021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探究该政策作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但激励效应的持续性不强;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能够通过“资源倾斜”效应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且存在“资质升级”和“区域差异”的异质性效应,相比于省、市级资质认定政策而言,国家级“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强,验证了政策梯度培育的科学性,但也反映出省、市级资质认定可能存在资格审查不严、持续创新动力激励不足等问题;相比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政治资源丰富地区的政策吸收效果较弱,因此政策应当因地制宜,规避区域性政策饱和风险。本文不仅拓展了“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且为优化政策以持续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需求分析
    孙琴 刘戒骄 胡贝贝
    2024, 45(3): 31-4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4
    摘要 ( 127 )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的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科技攻关体系,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军事领域CBP思想构建了以协同融通集聚能力—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创新资源保障能力为核心维度的“三力”模型,探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建设需求及“三力”间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投影矩阵模型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2009—2020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需求建设状况进行测算,实证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政府、产业、企业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效率以及产业集聚、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诸多子能力是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需求建设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是IC产业能力建设的主要影响者,在2019和2020年呈上升趋势,协同融通集聚能力和创新资源保障能力相对偏弱,仍须加强。本文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能力建设需求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复杂组态分析
    王瑞, 綦良群, 王莉静
    2024, 45(3): 42-5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5
    摘要 ( 182 )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繁多且作用效果复杂,现有经济重要性衡量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各因素的重要性。运用fsQCA方法设计两种研究方案,对1457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复杂组态分析,探讨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组态视角下的重要性排序,研究发现:(1)地区高技术创新环境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地方应该尤其重视当地的金融发展和对于产权的保护;(2)地区低技术创新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对内部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创新投入以及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大规模企业在技术创新数量上具有优势,而企业对于资本的利用效率则是技术创新质量的保障;(3)单一条件很难支撑企业高技术创新的需要,各创新影响因素通过组态表现出不同的重要程度。研究结论强调了创新投入、经济增长等重要因素在企业高技术创新组态中的核心地位,提出的复杂QCA分析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组态重要性和作用机制的理解,以及类似的复杂组态问题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
    田红云 李永友 李忠正
    2024, 45(3): 53-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6
    摘要 ( 141 )  
       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文献较为缺乏,且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创新绩效划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构建企业创业导向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运用门限回归法探究不同创业导向区间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受惠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受惠强度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导向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调节作用,且创业导向的调节作用存在门限效应;当创业导向处于较低区间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惠强度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创新质量;当创业导向处于较高区间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惠强度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激励效果最优;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存在行业异质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并与鼓励创业导向的政策配套实施;根据不同的创业导向水平和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的优惠政策。本文从企业内在因素这一新视角探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揭示了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原因,并为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政府创新补助对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荣奎桢, 陆奇斌
    2024, 45(3): 64-7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7
    摘要 ( 107 )  
       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探究政府如何更好地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取得技术创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中国沪深A股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双元理论,实证检验了2010-2020年间,政府创新补助对装备制造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政府创新补助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企业双元创新绩效;(2)政府创新补助对装备制造企业独立和合作创新都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3)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对装备制造企业双元创新绩效都具有正向影响,但独立创新模式对装备制造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强于合作创新模式;(4)独立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在政府创新补助促进双元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本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入理解政府创新补助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机制;在管理实践上,为我国政府制定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资本对负责任创新的影响研究
    曹霞, 吕丹, 付向梅
    2024, 45(3): 74-8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8
    摘要 ( 104 )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中的资源,也是触发负责任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以适应性治理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社会资本-资源重构-负责任创新”的影响关系模型,探究社会资本对负责任创新的影响机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469份问卷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社会资本既能够直接正向影响负责任创新,也能够通过资源重构间接正向影响负责任创新,且适应性治理正向调节了社会资本与负责任创新之间的关系。(2)高结构资本和高关系资本联合触发负责任创新实现路径的解释力要大于其他两类模式。(3)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对负责任创新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较高的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均能够促进负责任创新的实施。而认知资本的缺乏是触发负责任创新的前因条件。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资本影响负责任创新的内在机理,丰富了负责任创新的定量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服务模式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胡东滨, 周普, 陈晓红
    2024, 45(3): 83-9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09
    摘要 ( 112 )  
        双碳背景下,节能环保业成为保障我国绿色发展、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力量。节能环保企业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基于需求基础观和互补性观点,以2010—2019年237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环境服务模式创新的经济效果,并探究了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共同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产品主导和客户主导的服务模式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且后者为企业创造的边际收益更高;整体解决方案模式会降低企业绩效表现;异质性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对服务化水平较低的模式更敏感,而非国有企业对服务化水平较高的模式更敏感;此外,产品主导的服务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可协同创造较大的互补性经济收益;整体解决方案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合部署带来的高成本会降低企业绩效。本研究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服务模式创新文献的研究体系与研究内容,而且有利于帮助企业认识部署服务模式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为企业根植自身情境制定相关经营策略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项目价值导向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
    王伟, 刘海王, 王洪伟, 郭丽环
    2024, 45(3): 94-10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0
    摘要 ( 81 )  
        合理的科研项目价值导向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科研产出、提升公民素养和改善科研投资绩效。基于扎根理论,将公众科学项目的研究价值文本描述划分为问题导向型、认知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采用文本挖掘方法,依据扩展后的关键词列表对公众科学项目的研究价值描述文本进行价值导向分类。采用来自Experiment平台上1456个公众科学项目作为研究语料,分别构建以融资金额和参与人数为因变量的两个计量模型,探究价值导向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并比较了发起人身份、学科类别和融资目标对价值导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约46%的公众科学项目采用目标导向;而约30%的项目采用认知导向;其余项目则采用问题导向。采用认知导向的项目的公众参与意愿显著高于另外两类价值导向,表明公众科学应致力于普及公众科学知识。同时,本文发现大学教授倾向于问题导向;研究生更多使用目标导向;业余研究者习惯使用认知导向。在这三类社会角色中,价值导向的影响具有一致性:认知导向影响最大,且显著优于另外两类价值导向。对自然科学类项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的差异分析发现,认知导向的优势主要来自自然科学类项目。对融资目标的稳健性检测发现,融资目标对三类价值导向均具有正面调节效用,但是认知导向受到融资目标的影响最小;而问题导向受融资目标的影响最大。通过探索科研项目价值导向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本文丰富了对科研项目价值导向的理论理解,弥补了价值导向在说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为公众科学项目发起人撰写有吸引力的项目描述、管理者改善平台绩效以及科普机构提升公民素质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战略变革影响组织韧性的效果与边界
    周炜 海伦贝尔·李 宗佳妮
    2024, 45(3): 105-11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1
    摘要 ( 168 )  
        战略变革和组织韧性对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抵御外部冲击具有重要作用,但两者关系如何,已有研究鲜少关注。基于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本文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企业战略变革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并分析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对两者关系的作用。结果显示:企业战略变革会显著降低组织韧性,具体表现为企业遭受外部冲击时的损失程度增加、恢复时间延长;随着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提升,战略变革对组织韧性的负面影响会被加剧;经营绩效良好时的战略变革不会对组织韧性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在经营绩效较差时,战略变革才会加剧损失程度,延长恢复时间。本文通过对战略变革与组织韧性关系的分析,不仅拓展了战略变革后果和组织韧性前因的研究文献,还为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时机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徐丹, 于渤
    2024, 45(3): 113-12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2
    摘要 ( 86 )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邻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梁爽
    2024, 45(3): 122-13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3
    摘要 ( 92 )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其效率如何提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邻近性与创新研究框架下,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2006—2017年高校与城市数据,采用Bootstrap-DEA模型估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生产和产业转化两阶段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的地理邻近度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阶段效率影响。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高校的知识生产和产业转化效率均偏低,其中知识生产阶段表现略好,产业转化阶段更为薄弱;考虑互联网因素后,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两阶段效率均表现出显著正效应,线上联通不能完全替代地理邻近;其他影响因素中,高级职称人员与“双一流”建设显著提高知识产出效率却不利于产业转化,知识生产阶段企事业单位经费促进效率提升,政府经费反而带来效率损失,产业转化阶段两者均具有正效应。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建设、打造创新空间,以及引导知识产出阶段多元化经费投入、对接产业,探索产业转化阶段全方位政策支持、跨主体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及区域协同效应
    贺正楚 蔡湘杰 潘为华
    2024, 45(3): 133-1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4
    摘要 ( 98 )  
        数字经济为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科技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与科技服务业(简称“二者”)的协同发展现状及协同效应如何?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的演化及二者协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者协同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12—2019年,30个省份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东北地区;二者协同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位于失调落后区间的省份为22个,2019年减少至10个;二者协同状况呈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二者协同发展正向影响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纯技术效率和GDP增长率,而对区域投资效率带来负向影响。本研究对我国评估区域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现状,优化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治理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框架
    谷丽 杨馨慈 贺敬辉
    2024, 45(3): 143-15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5
    摘要 ( 74 )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步入新阶段,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治理行为的形成和持续是关键所在。因此,本研究在对知识产权治理行为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框架,构建知识产权治理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量化各因素对知识产权治理行为的影响强度及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信念、结果期望、规范信念、自我效能和能控性变量对治理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控性对治理行为具有直接显著正向影响;(2)治理意愿在认知行为控制与治理行为的形成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且“自我效能→治理意愿→治理行为”和“能控性→治理意愿→治理行为”的理论路径均被验证。研究结论对知识产权治理行为的形成机理做出了更加准确、深入的解释,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
    陈伟, 邓堯, 李玉山, 张铄
    2024, 45(3): 151-16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6
    摘要 ( 172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基于2012—2019年我国2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构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互联网发展影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 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2) 非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存在一个由不显著到显著促进且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更契合互联网的“齐普夫法则”;(3) 门槛效应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的单门槛效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跨过门槛值,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4) 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弱。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互联网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在实践层面为区域创新主体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差异视角下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服务贸易的影响机制研究
    欧忠辉 姜南 马艺闻
    2024, 45(3): 161-17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7
    摘要 ( 101 )  
        数字贸易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本文以45个主要贸易参与国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19年各国数字服务双边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数据为样本,构建改进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数字服务贸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口国与出口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差异对数字服务贸易起到抑制作用,单方国家主要是出口国的创新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影响数字服务贸易的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考查国别差异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数字服务贸易机制的作用后发现:双方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国家治理能力的相对差异则会削弱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本文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于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作用机制在实证研究方面的阙如,对于推动我国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构投资者抱团对年报语调操纵的影响研究
    黄小勇, 成忠厚, 凌智铭, 陈菁
    2024, 45(3): 171-18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8
    摘要 ( 86 )  
       机构投资者理性化抱团行为和企业规范化年报信息披露是影响资本市场整体稳定的关键因素,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13—2020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抱团对上市公司年报语调操纵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抱团对年报语调操纵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会显著加剧年报语调操纵程度,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2)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当管理层迎合动机较强和机构投资者团体“用脚投票”时,机构投资者抱团会进一步加剧年报语调操纵程度;(3)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监管相对较弱的企业,管理层更有可能为了迎合机构投资者团体而进行年报语调操纵;(4)影响效应检验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情况下,年报语调操纵行为会显著提高股价崩盘风险,从而阻碍了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研究结果从理论层面为分析年报语调操纵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多元化视角,从实践层面为规范机构投资者抱团行为、提升企业信息披露水平以及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杨刚 王健权
    2024, 45(3): 183-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4.03.019
    摘要 ( 131 )  
       突破性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超越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关注突破性创新中的群体关联度问题,尤其在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探索。因此,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通过探究领导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经分析路径回归系数对假设做逐项检验,其实证结果显示:领导文化距离通过知识隐藏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而任务互依则在领导文化距离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中发挥调节效应,任务互依削弱了知识隐藏与突破性创新绩效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从新的创新能力视角为深入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了反向思路,并有效指导突破性创新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