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框架、演化与增值效应
    康瑾, 陈凯华
    2021, 42(4): 1-10. 
    摘要 ( 671 )  
    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到创新发展经济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要素构成和主体关系,急需健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从“围绕数字自身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济体系(Ⅰ型)”和“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数字化(Ⅱ型)”两个相互融合增值的体系出发,来界定和理解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突破、知识生产方式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关系不断增强、创新主体边界不断扩大、制度和条件不断完善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演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最后,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经济理论,指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通过投入创新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工艺创新数字化、市场创新数字化、组织创新数字化等五类渠道实现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
    闫俊周, 姬婉莹, 熊壮
    2021, 42(4): 11-20. 
    摘要 ( 607 )  
    数字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20年来文献的查阅和梳理,构建了数字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数字创新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数字产品创新、数字服务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五种类型。提出数字创新具有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组织绩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功能。认为数字创新由数字创新者、数字创新公民、数字技术、数字创新平台和数字创新文化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提出数字创新组织与管理包括数字创新战略制定、数字创新组织准备和数字创新运行管理等内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数字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研究:演化和未来展望
    严子淳 李欣 王伟楠
    2021, 42(4): 21-34. 
    摘要 ( 1544 )  
    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研究议题已经逐渐融入创新、创业等诸多领域,并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针对目前该领域缺乏系统性回顾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对数字化转型领域经济和管理类文献的系统梳理,聚焦数字化转型研究发展和应用场景演变的整个过程,围绕数字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基于重要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数字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从三个阶段解析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演化过程,系统性归纳了数字化转型研究发展的过程及主要应用场景,探索性地提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研究不断演进的三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数字技术应用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促使产业层面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转型,推动学术界持续聚焦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情景方向上研究的不断深化;(2)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通过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重构产业的商业模式及战略,推动与数字化转型活动相关的价值获取及创造方式等研究议题的持续展开;(3)数字创新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创业成为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及数字创新价值创造的重要实践,推动学术界对以“数字”为基础研究的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对数字化转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解析。研究内容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和产业实践创新提供了知识增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
    韩璐, 陈松, 梁玲玲
    2021, 42(4): 35-45. 
    摘要 ( 739 )  
    为了从城市层面定量验证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基于2011—2016年286个主要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在剔除特殊城市样本,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更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越明显,从而导致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扩大;创新环境(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创新能力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即在人才集聚程度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更为明显。政府应以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为抓手,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此外,应重视数字经济会扩大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这一现象,在促进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加强城市间帮扶与合作,避免发展不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替代或互补: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对创新的影响
    杨祎 刘嫣然 李垣
    2021, 42(4): 46-54. 
    摘要 ( 557 )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入地影响着企业管理变革、业务边界的扩展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结合互补资产的观点和组织学习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AI应用能力和AI管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强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两种能力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协同对企业效率和创新成本的影响。本文提出,企业必须具备管理AI的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大数据、数字技术、AI的不断革新及技术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风险;企业AI应用与管理能力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控制AI应用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增强企业在人工人力、协调沟通、和数据搜寻方面的效率,同时降低AI应用带来的数字基建、道德情感、数据安全、组织结构变革方面的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组织学习、对内外部数字技术使能资源的获取和管理以及互补资产的形成,对企业创新绩效发挥正向作用。最后,本文为企业的数字化创新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质化竞争情境下企业价值增值效率评价研究——以我国上市港口企业为例
    韩兵 刘芳名 匡海波
    2021, 42(4): 55-64. 
    摘要 ( 272 )  
    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最为显著的商业竞争难题,企业间由于结构趋同、业务区分度低、投入相似等原因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黑洞”,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基于同质化竞争背景,将企业价值链分析与我国港口企业实际情境紧密结合,构建企业价值增值效率的多阶段网络DEA评价模型和面板Tobit测度模型,并利用我国上市港口企业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同质化竞争是导致企业价值增值效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阶段效率评价时显示同质化竞争仅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某个阶段产生显著影响,如我国港口企业数据显示同质化竞争显著影响企业生产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最终的价值创造能力。进一步提炼同质化竞争情境下价值增值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提升价值增值效率的针对性策略,为同质化竞争情境下的企业重构价值链、提升价值增值能力等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治理:源起、前沿研究与理论框架
    于淼 朱方伟 张杰 孙昭
    2021, 42(4): 65-72. 
    摘要 ( 479 )  
    知识治理是指从组织战略出发、运用一系列治理手段作用于知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安排,其强调提升知识过程的组织能力。知识治理超越了知识管理的范畴,为组织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当前知识治理仍处于研究初期,急需对知识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架构形成一致认识,以搭建知识治理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知识治理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知识治理的源起、理论基础以及内容要素方面的前沿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知识目标、知识治理手段、原则、对象与绩效的知识治理研究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知识治理研究的深入探讨提供导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引导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郑烨, 刘遥
    2021, 42(4): 73-81. 
    摘要 ( 302 )  
    当前尽管学界围绕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间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缺乏揭示二者间影响过程的相关研究,且少有研究关注不同类型政策引导方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基于现有理论和文献,以国内4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引导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直接性政策引导和间接性政策引导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且直接性政策引导的促进作用更强;(2)直接性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创新能力还在政策引导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在间接性政策引导与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出的中介作用更强;(3)企业规模正向调节间接性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4)研发补贴、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最能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三种政策引导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补贴对企业技术并购后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研究
    王宛秋 邢悦
    2021, 42(4): 82-91. 
    摘要 ( 277 )  
    技术并购后,企业需要通过研发活动促进技术的吸收和整合,但研发资金却常常受到由于并购导致的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的制约。这时,创新补贴可能成为企业弥补资金不足的必要补充。论文以主并企业为A股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创新补贴对并购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并购后的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直接激励效应;财政补贴则是通过降低金融错配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间接地发挥激励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吸收能力理论,为政府的创新补贴制度安排以及企业的技术并购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敛还是发散:企业创新的规模“陷阱”
    孙文浩 张杰
    2021, 42(4): 92-102. 
    摘要 ( 230 )  
    研究科技人才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优化高级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推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运用修改后的静态面板门限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①企业科技人才规模的创新绩效存在一个约为341人的“规模阈值”,超过“规模阈值”则不利于企业创新;②相对于国有、外资产权的企业,民营企业与“NN”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规模阈值”特征更加突出;③国家级高新区或者政府减税均有利于缓解科技人才“规模阈值”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建议“抢人大战”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具有小规模科技人才的“LL”企业流动,并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进程,以避免企业过度集聚科技人才引发系统性的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主-控制视角下远程工作的悖论效应研究
    胡玮玮, 金杨华, 王晓倩, 肖迪
    2021, 42(4): 103-112. 
    摘要 ( 558 )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远程工作成为现代工作的新范式。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及自主-控制悖论,建立了远程工作强度变化对任务绩效和情绪耗竭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江浙沪627位远程工作员工的调查数据检验了理论模型,结果显示:(1)远程工作强度与任务绩效呈倒U型关系,与情绪耗竭呈U型关系;(2)远程工作强度与自主性呈倒U型关系,与工作强化呈正向线性关系;(3)自主性中介了远程工作强度与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工作强化中介了远程工作强度与任务绩效和情绪耗竭之间的关系;(4)年龄、远程工作规范和远程工作支持在模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明晰了远程工作悖论效应的非线性影响机制,深化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帮助组织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更有效地管理远程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边界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类体系研究
    许可, 肖冰
    2021, 42(4): 113-122. 
    摘要 ( 198 )  
    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推动跨边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有效载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类体系,有利于发现并改进共性问题,促进机构高效运转。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类的研究数量众多,但分类方式过于分散、且分类方式的理论支撑不足。边界组织是一种作用于跨边界活动的优秀组织范式,可以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服务于科学与市场界域之间的边界组织。在边界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分类体系,按象限划分方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为科学边界模式、市场边界模式、边界间模式,并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社会贡献、交互、专业化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利用多案例分析的方式,丰富分类体系的内涵,总结了不同模式的优劣,针对性地提出了每种模式的改进策略,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理论延伸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引证的专利丛林识别——以高铁制动技术为例
    冯灵, 袁晓东
    2021, 42(4): 123-130. 
    摘要 ( 230 )  
    专利丛林是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必须关注的技术陷阱之一。专利越分散、专利权的交叉和重叠现象越严重,专利丛林越多。对专利丛林进行识别和分析可以有助于相关企业预测及规避本技术领域潜在的专利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术创新中的障碍。本文拟以高铁制动技术为例,以小见大,对高铁技术领域的专利丛林问题展开研究。利用专利引证三元组计算法对高铁制动技术领域的专利丛林进行测量和识别。随后,基于有效专利时间序列的系统聚类分析,分析高铁制动技术领域对专利丛林演变进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高铁技术领域存在专利丛林问题,在经历了专利丛林的萌芽期、成长期及成熟期后,现阶段正处于专利丛林的衰退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技术产业专业集聚、人力资本错配与创新绩效——以医药制造业为例
    李拓晨 梁蕾 李韫畅
    2021, 42(4): 131-137. 
    摘要 ( 181 )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在运用变系数模型(LSDV)测度各地区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本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力资本错配为门限的产业集聚驱动创新绩效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研究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门限特征及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专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限于人力资本错配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研究将28个地区划分为人力资本高度错配地区、人力资本中度错配地区和人力资本低错配地区三种类型;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显著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外资依存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
    郑万腾, 赵红岩, 范宏
    2021, 42(4): 138-146. 
    摘要 ( 499 )  
    强化数字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效应,是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坚持创新赋能业态变革,助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为此,立足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8年面板统计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等方法,实证考察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及其分解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都能正向激励区域创新,但激励效果存有差异,其中使用深度最为显著,其次是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在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具有一定的创新主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在空间特征方面,某区域数字金融发展不仅直接激励本土创新,而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间接激励其他区域创新,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率十分有限;在非线性特征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在劳动者素质、政府支持和产业升级单一门槛的约束下,表现边际递增的态势,而在对外开放单一门槛的约束下,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在传导路径方面,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条路径间接激励区域创新,其中内部因素是主要的传导路径,研发强度在内部因素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外部因素中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重新审视
    史学智 阳镇
    2021, 42(4): 147-157. 
    摘要 ( 463 )  
    规避与扭转微观企业的“脱实向虚”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背后动机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重点基于产业政策视角审视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主要动机是“投机套利”,且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在区分四类金融资产后该结果依然成立;且企业在融资约束程度较弱的情境下挤出效应更为明显;(2)产业政策则可以显著弱化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体现为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挤出的“拦路虎”效应,并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和行政管制两种路径发挥作用,且央地产业政策协同下在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政策显著改善了金融化背景下非国有产权与高新技术行业下的企业创新活动。本文的研究为实体企业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以及政府基于产业政策等激励制度安排引导企业“脱虚向实”优化企业的创新环境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金融错配缓解与企业创新
    赵晓鸽 钟世虎 郭晓欣
    2021, 42(4): 158-169. 
    摘要 ( 1216 )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与盈余管理
    史亚雅 杨德明
    2021, 42(4): 170-179. 
    摘要 ( 624 )  
    本文探究了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否以及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了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这主要与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关。同时,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对不同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差异:定位创新、盈利模式创新和现金流结构创新会显著影响应计盈余管理;而业务系统创新则会显著影响真实盈余管理。从治理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而言,商业模式创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分析师跟踪少和媒体关注度低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商业模式创新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内在机制,从信息披露治理角度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价值主张与动态能力互动的企业资源配置案例研究
    崔丽, 雷婧, 张璐, 崔敏杰, 闫红月
    2021, 42(4): 180-190. 
    摘要 ( 336 )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价值主张精确地传达产品的价值优势并指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促使企业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获取竞争地位。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透过企业资源配置现象的典型案例构建理论框架,剖析价值主张与动态能力的互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理及其演进过程。研究表明:(1)在不同情境因素的诱发下,价值主张与动态能力快速互动调整达到相适配,进而保证价值主张的有效性并促使能力发挥到极致以完成预期目标;(2)企业依据价值主张提炼出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并由与价值主张相匹配的动态能力作为支柱性要素对资源进行改造利用,使资源配置在价值主张与动态能力的作用下表现为“简单拼凑式-探索开发式-协奏共享式”的演进过程。本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如何通过清晰的价值主张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以获取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冠疫情下政府差异化复工复产路径研究
    赵云辉, 王蕾, 冯泰文, 张雪
    2021, 42(4): 191-200. 
    摘要 ( 226 )  
    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是降低新冠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文献对复工复产背后多重因素间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基于TOE框架,探究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地方政府复工复产的联动匹配效应。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我国29个省级政府为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组织和环境条件“多重并发”,形成驱动复工复产的五种组态,即复工复产的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2)相对其他条件而言,数字化基础设施对政府复工复产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3)在一定情形下,技术、组织与环境条件之间具有替代关系;(4)数字化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和财政资源支持等条件的缺失是造成政府非高水平复工复产率的主要原因。研究丰富了复工复产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政府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受疫情影响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复工复产路径,制定精准的复工复产政策,从而避免政策覆盖面广、“一刀切”等问题,找到政策落实的“共赢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在线商人社区的营销人员赋能机制研究
    张音, 张千惠, 郑海东
    2021, 42(4): 201-208. 
    摘要 ( 204 )  
    本文借助网络志及扎根理论方法,考察营销人员如何借助在线商人社区对其电商营销活动进行赋能。研究发现,营销人员加入在线商人社区有助于其在电商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状态以及对外影响力等方面获得提升,即实现赋能,而赋能对于社区成员获取在线交易机会有直接促进作用。社区信息特征、社交环境特征以及社区激励是影响赋能实现的前因,而上述因素通过影响社区成员对于社区和其他社区成员的融入水平,最终作用于赋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