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士元.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 2009, 30(6):16-24.
[2] 何德旭,姚战琪.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5):46-56.
[3]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 管理世界, 2008(2):35-43.
[4] 王群伟,周德群.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 2008, 26(7):74-80.
[5]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 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2):76-86.
[6] 史丹,张金隆.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8):30-32.
[7]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4, 23(11):1-6.
[8] 吴巧生,成金华.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 2006, 32(6):75-85.
[9] 周勇,李廉水.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06(4):68-74.
[10] 史丹.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0):49-58.
[11] 徐刚,王维国,潘祺志.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各产业能源需求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09, 30(6):107-112.
[12] 刘畅,崔艳红.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4):34-43.
[13] 周建.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兼论"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合理性[J]. 财经研究, 2007, 33(7):82-91.
[14] 李金凤,陆建明. 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09(8):29-33.
[15] 赵进文,范继涛.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8):31-42.
[16] 屈小娥,袁晓玲.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学家, 2009(9):68-74.
[17] Ang B.W., Zhang F.Q.. A survey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J]. Energy, 2000, 25(12):1149-1176.
[18] Zhang Z X.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J].Energy Economics, 2003, 25(06):625-638.
[19] Chunbo Ma, David I Stern. 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Z]. Working Papers,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2006.
[20] 李国璋,王双.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 财经研究, 2008, 34(8):52-62.
[21] Ulrike. W., Richard. W, Manfred L, et 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use in Brazil from 1970 to 1996[J]. Applied Energy, 2009, 86(04):578-587.
[22] Sun J W. Energy demand in the fiftee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by A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approach[J]. Energy, 2001, 26(06):549-560.
[23] 杨洪焦,孙林岩. 中国制造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分析及其趋势预测[J]. 科研管理, 2009, 30(5):6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