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康生, 谢识予. 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文汇, 2017 (2): 87-104. [2]郑威, 陆远权. 金融分权、地方官员激励与企业创新投入[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 30(5): 49-58. [3]潘越, 潘健平, 戴亦一. 公司诉讼风险、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与企业创新[J]. 经济研究, 2015 (3): 131-145. [4]程刚, 李倩. 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3):101-105.[5]谈志琴. 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策略与路径[J]. 经济视野, 2014(9):126-126.[6]郑春美, 余媛.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制度环境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24):71-76. [7]游达明, 孙理. 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选择[J]. 统计与决策, 2017(7):178-181.[8]李永周, 袁波.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区域创新驱动效率测度[J]. 统计与决策, 2018(8):95-99.[9]吴卫红, 李娜娜, 张爱美, 等. 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5):63-69.[10]王智新, 梁翠. 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效率评价及激励政策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8, 224(3):50-53.[11] Wallsten S. J.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Industry R&D Programs on Private R&D: The Case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31(1): 82-100. [12] Patanakul P., Pinto J. K. Examin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Policy 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4, 25(2): 97-107.[13]曹艳杰, 陈明森, 苏国灿. 财税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吗?[J]. 东南学术, 2018(2):96-104.[14]白俊红, 李婧. 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11 (6): 181-193. [15]李晨光, 张永安. 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4, 35(9):25-35.[16] Greco M., Locatelli G., Lisi S. Open Innovation in the Power & Energy Sector: Bringing Together Government Policies, Companies’ Interests, and Academic Essence[J]. Energy Policy, 2017(104): 316-324.[17]张玉, 陈凯华, 乔为国. 中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效率测度与财政激励政策影响[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 (5): 38-54. [18]洪银兴. 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5): 5-12. [19]Aghion P., Dechezleprêtre A., Hémous D., et al. Carbon Taxes, Path Dependency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the Auto Industr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124(1): 1-51.[20]孙晓华, 王昀, 徐冉.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与企业研发投资[J]. 科研管理, 2015, 36(5): 47-54. [21]邱斌, 杨帅, 辛培江等. 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世界经济, 2008, 31(8): 20-31. [22]程惠芳, 陆嘉俊. 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14 (5): 174-187. [23]陈修德, 梁彤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SFPF模型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 (8): 1198-1205. [24]熊维勤. 税收和补贴政策对R&D效率和规模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 29(5): 698-706. [25]王利.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增长的测度与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11) : 90-104. [26]王海宁, 陈媛媛. 产业集聚效应与地区工资差异研究[J]. 经济评论, 2010 (5): 72-81. [27]余伟, 陈强, 陈华.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基于37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 2017 (2): 18-25. [28]肖文, 林高榜. 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14( 4): 71-80. [29]康志勇. 金融错配阻碍了中国本土企业创新吗?[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 (5): 63-72. [30]Driscoll J. C., Kraay A. C.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1998, 80(4): 549-560.[31]陶锋, 胡军, 李诗田等. 金融地理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兼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经济研究, 2017 (9): 55-71. [32]Qian Y., Xu C. Innovation and Bureaucracy Under Soft an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0, 65(1): 151-164.[33]吴延兵. 中国哪种所有制类型企业最具创新性?[J]. 世界经济, 2012 (6): 3-29. [34]毛艳华, 李敬子. 中国服务业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 2015 (8): 98-113.[35]戴魁早, 刘友金. 要素市场扭曲与创新效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J]. 经济研究, 2016 (7): 72-86. [36]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2): 345-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