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erroux. F.,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 64(1): 89-104.
[2] 缪尔达尔·冈纳. 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
[3] 赫希曼·艾. 经济发展战略[M]. 现代经济发展研究丛书, 1991.
[4] Boudeville. J.R.,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Edinburgh, 1996.
[5]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1996.
[6] 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商务印书馆, 1997.
[7] 保罗·克鲁格曼. 地理与贸易[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8]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华夏出版社, 2002.
[9] Saxi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 Malecki. E.J., Nijkamp. P.,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ome thoughts on polic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 1988 (6): 383-399.
[11] 国务院研究院. 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改革和建议 . 人民日报, 1992.11.25.
[12] 吴敬琏. 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制度重于技术[M].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13] 吴林海. 论我国高新区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关系[J]. 瞭望, 1997(5): 34-36.
[14] 谢永琴. 区域创新网络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 2005(4):1-4.
[15] 张鸿. 我国高新区的政策环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 17-19.
[16] 范伯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研究[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145-162.
[17] 韩伯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现状及二次创业研究[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8] 寇作鹏. 关于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中国科技产业, 1992(2): 15-17.
[19] 邢飞, 徐永香. 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9): 1-2.
[20] 牟宝柱.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理论与实践[M].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9:45-46.
[21] 安士伟, 贾学峰.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7): 144-145.
[22] 闫国庆, 孙琪, 陈超, 仲鸿生, 任建雄.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8(4): 140-148.
[23] 孙万松. 高新区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4] 刘军, 姚佐文. 我国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 2009(3):1-4.
[25] 张克俊. 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