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上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科研财政政策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
    陈晓红, 陈安琪, 谢志远
    2025, 46(10): 1-8.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1
    摘要 ( 112 )  
       科研财政政策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政策提质增效对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科研财政政策的实践逻辑和优化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有:(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支撑,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费优惠政策协调创新要素配置、释放科技创新动能;(2)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策实践呈现出支出政策引导性增强、税费优惠作用凸显、两类政策多措并举的特征,分别反映政府主要职能调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演进逻辑;(3)针对现阶段存在政策依赖制约科技创新效能、政策举措协同效应缺乏系统评估、人才保障激励不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尚不完善的问题,需继续调整职能定位和政策导向驱动企业创新升级、依托平台建设和人才支持突破基础研究困境、加强制度保障和服务配套促进多元主体合作。以上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双轮驱动的数字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一个多案例研究
    汪旭晖, 谢寻
    2025, 46(10): 9-2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2
    摘要 ( 101 )  
        数字产业集群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以数字原生企业及在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集聚现象。由于不同企业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具有差异,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的问题,集群企业面临的数字鸿沟从“接入鸿沟”转向“能力鸿沟”。本研究基于“数据要素-数字技术”交互视角,通过对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和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开展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探究了数字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过程。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交互程度的加深和交互效率的提升,推动集群在网络空间加快集聚,对集群发展模式和集群竞争力的打造产生影响;(2)“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的双轮驱动作用能够改变集群企业间的数字连接方式,促进集群网络关系呈现出“模仿式网络嵌入—渐进式网络嵌入—突破式网络嵌入”的转换;(3)数字产业集群在演化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所达到的集聚水平和面临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促进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延伸。研究结论为我国高效合理配置数字资源、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要素价值化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陈晔婷, 何思源
    2025, 46(10): 21-30.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3
    摘要 ( 71 )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其要素化重构了传统生产力范式,是推动生产力跃迁的重要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数据要素价值化如何提升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实现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提高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大数据交易中心试点城市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2—2022年中国287个地级市数据,结合多期DID模型评估了数据要素价值化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数字新质生产力;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和数字鸿沟较大的样本组。数据价值化能够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对新质生产力产生促进作用,其中传统要素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还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据价值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权重下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建立对邻近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而在经济空间权重下,本地数据价值化水平的提升会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本研究结论即为相关部门布局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提供新的经验证据,也为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交易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
    程中华, 韩乐乐, 李廉水
    2025, 46(10): 31-3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4
    摘要 ( 76 )  
    数字创新对强化企业竞争力、驱动价值链升级极为关键,数据交易则在加速数据高价值转化、助力数字创新突破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使用爬虫技术、文本分析以及人工识别等方法识别数据交易企业,并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分析数据交易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数据交易影响数字创新的微观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据交易对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强的企业中更强。机制分析显示数据交易通过知识溢出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促进了企业数字创新。此外,供应方数据交易、数据服务交易以及直接数据交易方式促进企业数字创新更明显,且数据交易能够提高企业数字创新的质量。本研究对激励企业参与数据交易、做大做强数据要素市场、利用数据市场化推动企业数字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
    杜善重, 连立帅
    2025, 46(10): 40-4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5
    摘要 ( 47 )  
        随着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成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任务,企业如何借助公共数据开放的现实背景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数据开放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机理检验发现,公共数据开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风险、加速信息跨主体流动以及降低创新交易成本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信任环境、较高的政府治理效率和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强化公共数据开放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公共数据特征的拓展性研究发现,当公共数据的地理区位级别较低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时,公共数据开放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赋能效应更显著;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的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还能带来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效应与溢出效应;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最终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本文从微观企业技术创新的视角探讨公共数据开放的赋能效果,为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学科研究的中国模式——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王晓玲, 果佳慧, 魏嘉蒙
    2025, 46(10): 50-59.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6
    摘要 ( 24 )  
       超学科研究是我国应对西方科技封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深入剖析超学科研究的中国模式,有利于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超学科研究贡献中国智慧、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以“863计划”“973计划”“2011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的政策文本,以及十万空分压缩机项目、大型全断面掘进装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装备三个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一手访谈资料,约40万字的文本资料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扎根分析和类型构建方法,揭示了超学科研究的三类中国模式:政府主导的跟踪发展模式,以跟踪国际前沿为目标,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研究为路径,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方式;探索需求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以解决重大需求的自主创新为目标,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为路径,以集成创新为主要创新方式;多主体协商对话的协同创新模式,以科技、人才全面创新为目标,以多主体协商对话的协同创新为路径,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要创新方式。基于超学科研究三种模式的特征与价值,提出建立分类管理体系,发挥各类模式的优势,并围绕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杨磊, 刘海兵, 施景星, 朱赛林, 蒋春燕
    2025, 46(10): 60-7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7
    摘要 ( 67 )  
        领军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回应。本研究聚焦炭素行业领军企业方大炭素在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突破过程中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具体事实,归纳出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演化的动态过程机制。研究发现:(1)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形成经历了阶段性目标生成、匹配性意义给赋两个环节。企业生成适应不同情境的阶段性目标后据此展开匹配性意义给赋,塑造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必需的认知基础。(2)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跃迁依赖于意义建构模式的动态转换。其中,意义建构模式经历了“权威性-启发性-扩张性”的阶段性演进,相应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经历了“功能性-性能性-架构性”的阶段性跃迁。(3)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演化的动力来自企业的使命认知。研究结论为提高中国整体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水平、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驱动企业创新的生命周期异质性研究
    余江, 李婉晴, 陈凤, 卢燃
    2025, 46(10): 72-81.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8
    摘要 ( 141 )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深化企业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应用也日益嵌入企业创新实践,对创新效率产生深刻影响。为了系统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选取2016至2021年间1103家中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数据,综合运用决策树和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多数机器学习模型对企业创新绩效(专利授权数)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体现了机器学习在揭示变量间非线性关系方面的优势;(2)人工智能能力和专利申请数量的提升显著促进了成熟期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创新影响相对有限;(3)决策树分析表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创新更依赖于人工智能专利布局,而衰退期企业创新则更多依赖员工数量和技术人员规模。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总体上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种关系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也为有关企业针对性地制定阶段性人工智能战略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保护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刘思明, 张新宇, 王文静, 张艺馨
    2025, 46(10): 82-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09
    摘要 ( 36 )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是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以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制度安排。然而,针对人工智能创新的典型特征,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以及如何发挥创新促进效应尚不明晰。本文基于WIPO的标准识别人工智能专利,构建2010—2021年中国273个城市包含33万余件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对人工智能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通过科技与数字人才集聚、公共支出创新偏向性强化和风险投资引入机制,对城市人工智能创新产生显著促进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效应在人工智能合作研发专利、底层实现技术专利和发明专利产出中更加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增加了城市人工智能创新数量,还有利于提升创新质量。本研究增添了知识产权保护影响人工智能创新翔实的经验证据,对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激励效应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驱动海洋牧场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研究
    欧春尧, 赵申伟, 曹阳春
    2025, 46(10): 93-10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0
    摘要 ( 18 )  
       加快数智驱动的海洋牧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发展,对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恒兴集团为例,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数智技术如何重构海洋牧场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进而探讨数智技术驱动海洋牧场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过程与特征。研究发现:在探索时期企业重点构筑数智创新优势,通过技术跃迁及战略布局,加强数智情境下价值感知;联动时期企业聚焦数智价值重构,加快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价值链优化,促进创新联合体构建;转型时期企业通过全链条精细化运营管理和开放式创新合作,实现生态协同与价值共生。研究揭示了数智技术对于海洋牧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的重要价值,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冷启动悖论”的可拓行动框架
    谌飞龙, 占思奇, 范公广
    2025, 46(10): 103-11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1
    摘要 ( 19 )  
       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是“补链强链”的重要议题。国产关键零配件市场采用率不足使其难以通过供需循环实现工艺技术迭代优化,造成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当前主机企业在推动国产零配件迭代优化方面存在协作缺位,亟待探究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供需良性循环。本文运用可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构建“情景识别-障碍分析-策略生成”行动框架,探析悖论破解路径。研究发现:(1)关键零配件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破解逻辑与复杂产品系统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市场牵引下的技术性能优化,后者是顶层设计驱动的原始创新。(2)遵循“情境适配-障碍解耦-靶向干预”的可拓逻辑,破解悖论需动态识别不同情境。基于主配合作演化阶段和知识权力状态两个维度可识别三种典型情境:“卡位入链-被动服从”“配套跟随-主动博弈”和“创新协同-对等协商”。(3)针对上述情境,企业需克服试用意愿激活、复用决策确认和常用惯例维持三重障碍。其中,围绕感知价值不足、组织满意未达和收益分配失衡三个核心问题构建可拓模型,实施拓展分析与可拓变换,实现对三重障碍的靶向突破。本研究为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国产替代“冷启动悖论”提供兼具理论系统性与实践操作性的普适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兼论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
    熊正德, 朱佳磊, 姚柱
    2025, 46(10): 115-12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2
    摘要 ( 50 )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无疑是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究竟怎样影响企业创新以及数字化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之间表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升高促进了企业策略性创新的上升,但导致企业实质性创新下降。将数字化纳入分析框架后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剧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冲击,二者的U型关系减弱且拐点发生右移,接近于L型。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的负面效果在高融资约束及低行业竞争程度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研究为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促进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下的组织韧性构建研究
    刘锡禄, 陈志军, 王琳
    2025, 46(10): 125-13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3
    摘要 ( 19 )  
       组织韧性构建愈加成为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应对复杂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研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组织韧性构建机制缺乏探索。本文以圣泉数字化实践为基础进行探索式单案例研究,基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从知识动态交互行为着手解构其组织韧性构建的过程机制,并提炼构建机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下的组织韧性是应对动荡环境的一种特殊动态能力,是基于交互记忆系统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企业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连接、响应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机制构建组织韧性;创生逻辑是数字化转型下组织韧性构建机制的核心逻辑。本文创新性地将交互记忆系统视角引入组织韧性构建研究,研究结论为数字化转型下企业的组织韧性认知和构建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影响研究
    郑伟伟, 连燕玲, 王耶恩
    2025, 46(10): 134-14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4
    摘要 ( 40 )  
        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是提升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尽管过往研究广泛探讨了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内外部既定要素,但鲜有文献关注到企业扮演的战略主导者角色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基于企业行为理论,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检验假设,实证发现:当面临创新绩效期望落差,企业将提高创新开放度,旨在重塑竞争优势。较高的同行创新意愿和证券分析师关注会促进创新压力感知,从而强化上述正向作用效果;高管研发背景和数字化转型能够赋能问题导向搜索,增强企业的战略响应能力,由此强化创新绩效期望落差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和非高科技行业中,创新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创新开放度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文理论框架将创新绩效期望落差下的响应决策及其背后的创新压力感知、问题导向搜索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和拓展了企业行为理论与创新开放度的理论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期韧性-存续价值”导向下企业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共演机理研究
    陈力田, 王书瑶
    2025, 46(10): 143-154.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5
    摘要 ( 28 )  
        突发事件冲击下数字化转型情境中,企业创新能力结构跃迁的本质是由价值冲突引发的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结构新增、移除、保持和增强而累积的战略变革支点形成环节,表征着能力结构从量变到质变。本文基于探索式双案例研究法,选取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两个案例样本,基于战略变革支点形成视角分析突发事件冲击下“短期韧性-存续价值”导向下企业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共演机理。研究发现:第一,突发事件冲击下企业发生混合式价值认知转变,从“经济”型转为“经济-社会”型,从“市场”型转为“市场-服务”型,促进企业从侧重生存构建、冲击应对和危机修复的短期韧性目标转向侧重可持续发展、长期导向和持续调整的存续价值目标,驱动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共演;第二,“短期韧性-存续价值”导向下企业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伴随混合式价值认知转变引发的战略变革支点新增、移除、保持和增强进行重构,短期韧性导向的能力被新增和移除,存续价值导向的能力被新增、保持和增强;第三,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短期韧性导向下存在“兼顾→交替→耦合”式能力共演机理,在存续价值导向下存在“替代→并进→螺旋”式能力共演机理。研究贡献在于识别了“短期韧性-存续价值”导向中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共演机理的差异性,深化了突发事件下企业能力共演和战略变革支点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效信贷政策对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影响
    韩先锋, 郑酌基, 李雪琴, 石大千
    2025, 46(10): 155-16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6
    摘要 ( 36 )  
       既有文献多关注绿色金融对绿色创新的整体影响,却普遍忽视了能效信贷这一“升级版”绿色金融工具能否有效激发高质量的实质性绿色创新。本文以《能效信贷指引》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能效信贷政策对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显示:能效信贷政策实施切实激发了高质量的实质性绿色创新,却未诱发低水平的策略性绿色创新,为“波特假说”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机制检验表明,能效信贷政策可通过诱发绿色投资者进入、绿化高管注意力与降低代理成本,进而对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产生积极冲击。能效信贷政策的积极影响依赖于差异化战略、内部控制与媒体关注等内外部条件的正向调节作用,且在金融监管更严格、博彩文化更浓郁与数字经济发展、社会责任水平更高的地区,能效信贷政策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组合与企业绿色创新的组态研究
    胡应得, 易甜甜, 韩洪云
    2025, 46(10): 164-17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7
    摘要 ( 19 )  
       资源组合是解决企业绿色创新资源约束问题的有效方式,但现有文献对此却鲜有关注。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社会网络理论,选取浙江嘉兴市139家排污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企业外部的社会网络(组织型网络、商务型网络、行政型网络)和内部冗余资源(人力冗余、财务冗余和技术冗余)两个层面六类资源因素对企业绿色创新的组合效应。研究发现:组织型网络、商务型网络、行政型网络、人力冗余、财务冗余和技术冗余均不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有3种资源组合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包括内部挖潜为主的人力资源驱动型、内部挖潜与组织型网络并行驱动型和外部借力为主的行政型网络驱动型。但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偏好不同类型的资源组合模式。大型企业以借力为主,更偏好于组织与商务型网络驱动模式;中小型企业以内部挖潜为主,偏好于内部提升式资源组合。高新技术企业和一般企业均偏好于内部挖潜。本文为解释企业绿色创新的权变关系提供了新视角,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在绿色创新决策中的多元化资源组合路径,为公共事务部门设计更精准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税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与“挤出”效应研究
    曹裕, 张文静, 万光羽
    2025, 46(10): 174-183.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8
    摘要 ( 50 )  
       《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是中国税收政策绿色化发展的标志事件,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典型代表,其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是学术界和应用部门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税制征收视角入手,以2018-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环境税对中国上市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环境税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尤其南部地区、数字化程度高和成立年限较短的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其次,容错度在环境税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即容错度越高越能强化环境税和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再次,环境税诱发的企业绿色创新是因为抢占了其他项目的财务资源、技术资源,进而产生对其他项目的“挤出效应”;最后,本文发现随着环境税支出不断增加,企业更愿意投资开展实质性而非策略性绿色创新项目。文章拓展了国家环境政策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文献,为评估环境税以及绿色创新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景基于价值主导逻辑演变赋能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创新机制研究
    王华, 长昊东, 苏敬勤
    2025, 46(10): 184-192.  DO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5.10.019
    摘要 ( 20 )  
        场景要素的渐进丰富刺激着短视频平台价值主导逻辑演变,激发着商业模式创新,但其赋能机制尚未明晰。对此,本文以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为例,基于价值主导逻辑,研究场景要素赋能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机制。结果表明:(1)短视频平台基于产品、服务和情感3类价值主导逻辑演变,借助于供应链逆向重构、价值链跨界连接和场景链交叉混搭,形成电商经济、社群经济和兴趣经济,进而赋能商业模式创新。(2)短视频平台以供应链为载体,以价值链为引导,以场景链为调节,通过“商业场景—消费期望—商业情境”的选择性配置,链式匹配“平台供给现实”与“用户消费期望”。(3)短视频平台基于“发现”连接内容,依据“朋友”加持社交,利用“关注”聚焦兴趣,通过场景故事线、关系认知域和兴趣调和场实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场以趣建”的情感动态匹配,借助场景解构、改性和重构赋能商业模式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