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重审风险投资与初创企业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来自微观层面的最新证据
    张帅 王雪青 侯鑫彧
    2020, 41(8): 1-12. 
    摘要 ( 220 )  
    因准确测度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处理效应存在较大技术难度,风险投资是否有助于改善初创企业的生存环境这一问题尚未形成足够共识。借助大量P2P网贷平台倒闭这一难得的准实验机会,首次系统评估风险投资对P2P平台生存状况的处理效应,为客观认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提供了来自中国微观层面的最新证据。实证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获取风险投资有助于改善被投企业的生存状况。具体地,倾向得分匹配法显示,平均来看,获得风险投资的P2P平台死亡率比未获得风险投资的P2P平台低14%,而存续期长913个月。这种差异在剔除内生性偏误、选择性偏差后依然存在,且在不同的匹配方法下均是稳健的。广义倾向得分法进一步揭示,风险投资额对企业生存状态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即通常1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额才能有效延长P2P平台的生存时间,且风险投资额越高,对P2P平台的生存状况的改善越明显。影响机理模型显示,风险投资会通过提供社会资本、提供声誉、提供资金三种途径改善被投企业的生存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因为筛选效应的存在,风险投资更多地发挥着“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效应,不可盲目夸大风险投资的作用。本文初步揭示了风险投资在初创P2P平台存活和行业演进中的作用,为客观认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开源设计演化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综述
    李英姿 张硕 张晓冬
    2020, 41(8): 13-22. 
    摘要 ( 159 )  
    开源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设计与创新模式,它在产品的创意转化、技术转化、市场导向、创新程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低成本和高客户满意度的优势。寻找关键影响因素对提高开源设计的效率和成功率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首先,运用扎根理论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整理;其次,基于Crowston的开源软件进化过程模型,本文从输入要素和过程要素两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开源设计成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员动机与行为、产品模块化的特点、项目许可的约束程度、社区规模与结构、知识共享的机制以及企业支持等。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总结了开源设计演化过程中的两阶段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两个持续”的目标对应两个阶段:在Pre-阶段成员的持续加入和在Post-阶段成员的持续创新,是开源设计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部创新知识搜寻、资源拼凑与双向开放式创新的关系
    周飞,钟泓琳,林一帆
    2020, 41(8): 23-30. 
    摘要 ( 247 )  
    从资源拼凑和外部创新搜寻的交互视角,本研究认为企业在技术市场需要通过复合的途径为知识或技术找到最佳的“工作”,即推动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寻找均衡点,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双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来自珠三角的176份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外部创新知识搜寻对双选开放式创新,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的影响。(2)企业资源拼凑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也均起到了正向影响。(3)企业资源拼凑与外部创新知识搜寻的交互作用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过程
    张培 杨迎
    2020, 41(8): 31-38. 
    摘要 ( 212 )  
    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探索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过程,以软件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实施过程展开案例分析。研究表明:行动主体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服务生态系统结构和知识共创具有差异性。先导阶段为核心行动主体型结构,以内向型知识共创为主;发生阶段主为多元网络型结构,以内向型与外向型知识共创混合为特征;输出阶段为多元网络型或复杂系统型结构,以外向型知识共创为主。案例揭示了服务创新过程中行动主体参与度、知识共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关系,为探究多主体服务创新内在机理提供了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
    张珍 喻金田 何伟 梅艳兰
    2020, 41(8): 39-48. 
    摘要 ( 238 )  
    当前有关路径依赖与锁定的研究中存在文献信息繁多、领域学科交叉复杂、发展脉络不清晰等问题。基于科学计量的可视化技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探析国外人文社科领域有关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国外对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归结为:①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政策制度—案例分析—锁定或改革—路径创造;②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路径锁定、公司变迁、政治制度;③研究发展的三个趋势:研究层面由宏观趋向微观,研究思路从解释现象的基础研究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开发研究,研究方法由案例分析过渡到锁定模型构建。该研究系统的展示了国外路径依赖与锁定研究的全景图谱,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轨迹和选择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技术和区域创新效率
    张斌 沈能
    2020, 41(8): 49-59. 
    摘要 ( 237 )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确立综合竞争力、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产业集聚为研究视角,首先以2009—2013年30个省(市)的创新活动为研究样本,使用超效率共同边界函数测算了我国各省(市)的创新效率,然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重点考察了三种集聚外部性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集聚外部性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但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集聚外部性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显现出差异化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同时受益于马歇尔外部性、雅各布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但中西部地区仅从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中获益。(2)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空间外溢效应对于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各组群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更为相似,所以,组群内部的省(市)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模式演化研究
    李拓宇,魏江,华中生,童祖龙
    2020, 41(8): 60-71. 
    摘要 ( 209 )  
    集群情境下,创新企业之间出现创新挤出,削弱了集群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知识资产治理的战略行动来填补制度的失效或缺位。本研究以桐庐制笔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案例研究,探讨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模式的形成及其演化逻辑,研究发现:第一,集群情境所特有的邻近性(包括地理、制度、认知等),使得基于独占性视角的产权制度治理知识资产过程中存在失效或缺位现象,整个集群陷入“近墨者黑”的恶性循环;第二,集群内创新企业通过“连横”“合纵”等制度创业策略,能动性选择、调整或重构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的制度场域边界,推动基于合法性视角的本土化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模式的形成与演化;第三,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模式可分为基于专利法律的独占自治模式、基于社群规范的社群自律模式和基于多元制度的多元共治模式,从动态角度看,知识资产治理模式的形成与演化并非总是沿着同一路径,能动性、本土化成为模式演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与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岭
    2020, 41(8): 95-104. 
    摘要 ( 521 )  
    科技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创新风险,良好的融资体系可以通过容忍并承担技术试错和商业探索的风险较好地支持技术创新。本文比较了股票市场股权融资与银行信贷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风险容忍度的差异,基于52个国家或地区跨国样本,采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股权和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融资具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能提升企业家风险偏好,因而股权融资比债权融资更有利于支持技术创新;发达国家成熟股票市场比发展中国家新兴股票市场更能促进技术创新;股权融资无论经济上行期还是下行期都能更好的支持技术创新。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提高融资体系风险容忍度、降低股权融资约束、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融资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破坏事件的双元惯例治理选择研究
    肖瑶,郭京京,李全升
    2020, 41(8): 105-113. 
    摘要 ( 160 )  
     破坏事件作为组织负效应的研究分支被组织创新领域学者广泛关注,近期基于创新理论与非契约治理中的组织惯例研究意识到,组织内外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不同类型破坏事件有可能对组织惯例的非契约治理结果存在不同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双元创新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以组织适应性作为因变量,探究不同阶段破坏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双元惯例的治理选择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在一阶破坏水平高而二阶破坏水平低的情况下利用式惯例与探索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同样有效;在一阶破坏水平低而二阶破坏水平高的情况下探索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利用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存在负向抑制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破坏事件通过惯例促进组织适应性与组织绩效原因,并为企业如何利用组织双元惯例在组织变革中存活与提升组织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领域技术融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王媛,曾德明,文金艳
    2020, 41(8): 114-122. 
    摘要 ( 226 )  
    技术融合是指原本相互独立的技术跨越其边界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催生出新兴技术的现象,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其被认为是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及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所有企业在2005至2017关于新产品的面板数据,通过专利IPC号的耦合结构与替代关系分别对互补性和替代性技术融合进行测度,并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聚焦于特定领域采取替代性技术融合时,替代性技术融合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而当企业跨越多个领域采取互补性技术融合时,一开始有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但后期将不利于企业新产品数量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贡献度分解
    王博 张永忠 陈灵杉 姚星
    2020, 41(8): 123-134. 
    摘要 ( 335 )  
    明晰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并识别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6年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识别地级市层面的绿色专利数量,通过回归分解识别影响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贡献度。本文发现:(1)我国的绿色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整体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不同城市的绿色创新产出呈现两极分化。(2)不同地区影响绿色创新产出的因素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创新投入要素对绿色创新产出的边际影响更为明显,中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受到经济发展指标、创新投入要素和政府行为的联合影响,西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呈现出政府行为主导的特征。(3)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专利,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各类专利产出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而创新投入的要素作为影响创新产出的直接因素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创新增量效应及作用机制
    徐军玲 刘莉
    2020, 41(8): 135-141. 
    摘要 ( 185 )  
    以湖北2015—2017年新三板年报披露的463家公司数据,从信号传递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角度,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评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创新增量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发现: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能有效激励产出增量,策略性创新激励效应大于实质性创新激励效应;②信号传递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金融支撑体系对认定政策的投入增量和产出增量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流通性对认定政策的产出增量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③股权集中度对认定政策的产出增量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从投入与产出增量视角丰富了创新激励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并为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政策完善提供了实证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低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创新与企业绩效
    杨超 贺俊 黄群慧
    2020, 41(8): 142-147. 
    摘要 ( 163 )  
    中低技术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部门,与高技术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范式与发展路径。本文构建一个以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以木材加工业作为中低技术产业代表,运用该产业下4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创新对中低技术制造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创新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与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有关,只有终端产品厂商的创新活动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中间产品厂商的创新活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有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企性质、高管特征和投资效率
    闫伟宸,肖星,王一倩
    2020, 41(8): 148-159. 
    摘要 ( 229 )  
    本文以2003—2013年发生高管变更的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国企性质和高管特征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若国企由市场性变为行政性、高管由非行政背景变为行政背景后,企业投资效率降低;若高管由非专业背景变为专业背景,企业投资效率提升。进一步发现:在行政性国企中,行政背景高管对投资效率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影响,而在市场性国企中,专业背景高管对投资效率影响更大;此外,相对于高管特征而言,企业性质对投资效率起到了更加主导的影响。本文对深入理解国企投资行为,国企性质和高管特征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和国企高管的选拔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益相关者网络视角的企业社会创新过程——案例研究
    盛亚 蒋旭弘
    2020, 41(8): 160-170. 
    摘要 ( 207 )  
    企业作为社会创新三大主体(政府、社会、企业)之一,日益受到关注。但企业社会创新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关系却被研究者忽略,也造成了实际工作的举步维艰。本文首先阐明了基于权利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网络概念,进而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网络视角的企业社会创新过程理论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密度、节点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对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公司的垃圾回收社会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社会创新过程中,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权利诉求,由此形成的权利关系决定的网络密度、节点度、中心性也因不同阶段而演化,其中高管、政府和社区是主要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客户、合作者、供应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社会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中因不同的权利关系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会窗口驱动下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合法化机制研究
    张强,孙宁,张璐,王建国,郝晓燕
    2020, 41(8): 171-180. 
    摘要 ( 131 )  
     本土情境下互联网创业企业如何获取组织合法性逐渐成为创业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动态演化视角构建了一个机会窗口、动态能力与合法化战略之间关系演变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本土情境下互联网创业企业如何响应机会窗口进而建构组织合法性的问题。研究发现:(1)组织合法性建构路径包括“触发-响应-行动”三个环节:机会窗口触发企业利用认知层面动态能力完成战略聚焦,同时适配行为层面动态能力选择合法化战略以响应机会窗口,获取组织合法性。(2)伴随着组织合法化过程,动态能力组合由低阶向中阶再向高阶不断跃迁。同时,这一过程中企业战略行动也呈现出由被动到主动的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组织能力系统涌现性的度量模型及实证研究
    可星 张琳玲 彭靖里
    2020, 41(8): 181-192. 
    摘要 ( 215 )  
    组织能力是企业、产业、区域、以及一个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研究组织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研究企业组织能力问题,根据系统涌现原理建构了企业组织能力系统涌现的概念模型,并且基于信息熵理论构建了企业组织能力系统涌现性度量模型和指标体系,用以测度企业组织能力系统的涌现强度。此外,以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根据云内动力的具体情况确定了22个度量指标,通过访谈法、问卷法、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了2008-2012年期间的指标数据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基于信息熵的企业组织能力系统涌现性度量模型可用于测度企业组织能力生成的强弱,尤其适用于动态复杂、超强竞争、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户赋能和服务创新对APP绩效的影响研究
    苏婉 李阳春 王天东 郝森森
    2020, 41(8): 193-201. 
    摘要 ( 255 )  
    移动应用程序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渠道。尽管APP市场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也出现了不少绩效较低的现象:互联网创业夭折、成交转化率低下、APP卸载率较高等等。研究APP的绩效问题有助于发现影响APP绩效的关键因素,帮助企业找到提高APP绩效的新方法。本文从服务主导逻辑出发,识别出了影响APP绩效的两大关键策略——用户赋能和服务创新,论述了这两大策略对APP收入绩效的影响机理。本文使用自然观察法跟踪和分析中国(N=200)和美国(N=206)两个样本中的APP个体,发现两个样本产生出来的结果较为一致:APP若选择赋予用户更多的权力,让用户主导平台的价值创造活动,那么它的收入绩效往往比较好;企业如果较为注重服务创新,持续地为APP开发出新特征或新服务,APP的收入绩效一般较好。本研究也可以给APP企业带来实践上的启示:首先,企业应分析APP的定位和作用;其次,企业应重视用户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意识到用户不仅仅是APP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还是生产者和价值创造者;再次,企业应按照APP的定位,再决定是否将价值创造的主导权赋予广大用户;最后,企业应当重视APP的服务创新,持续地推出新功能和新特征,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易用的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动态能力的旅游企业双元创新演化路径研究——以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吴荻 刘慧 王恩旭
    2020, 41(8): 202-210. 
    摘要 ( 236 )  
    本研究认为动态能力对旅游企业双元创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识别出乌镇旅游发展的改造、重塑、优化和拓展四个阶段以及动态能力与双元创新的关键因子,据此将乌镇旅游的创新发展认定为动态能力推动下的双元创新,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梳理出不同阶段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再配置能力作用下的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演化路径,深入剖析了差异性战略和战略领导力作为关键性因素对动态能力作用下的乌镇旅游双元创新演化的影响,从而获取了跨时空下动态能力对旅游企业双元创新演化的作用机制,为旅游企业明确动态能力与双元创新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基于巡视监督的准自然实验
    陈克兢 万清清 康艳玲
    2020, 41(8): 211-219. 
    摘要 ( 204 )  
    本文以2010—2017年中国沪深A股18107个公司年度观测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巡视监督的准自然实验考察国家治理体系影响国有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巡视监督促使国有企业创新投资决策更为稳健,在促进创新投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创新产出,进而提升创新效率。平均而言,巡视监督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将提高国有企业45368%的创新效率;巡视监督通过减少管理层短视行为和寻租行为来实现国有企业创新效率治理效应;巡视监督可以显著提高创新对国有企业业绩和价值增长的边际贡献。本文从创新效率的角度评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非预期效果,为加强国有企业巡视监督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组合理论的技术机会发现
    张振刚 罗泰晔
    2020, 41(8): 220-228. 
    摘要 ( 307 )  
    本文以2011—2015年间纳米能源领域的8184个专利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组合理论的技术机会发现新方法。知识组合理论认为,创新源于知识元素的组合,具体包括对已有知识元素组合的再利用和探索新的知识元素组合两种方式。一方面,本文应用关联规则对专利数据进行挖掘,用信息熵对所提取的关联规则进行筛选,从而得出具有较大再利用价值的知识元素组合;另一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个评估知识元素间新组合的可能性的公式,进而得出具有较大组合潜力的新知识元素组合。基于两种方式所得到的知识元素组合,我们分析出了纳米能源领域三个重要的研发方向,并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的专利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大城市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风险防治研究
    戴建兵 王磊
    2020, 41(8): 229-239. 
    摘要 ( 204 )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各方对城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关注。在突发性风险视域下,特大城市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风险主要源于公共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当特大城市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风险时,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BSC),构建突发性风险视域下整体性治理模式框架,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整体性治理模式框架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仿真模式”、“考核模式”、“共享模式”对特大城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整体性治理具有一定影响,而“政策模式”与“定位模式”所产生的影响不够明显。因此,当面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时,应综合五大模式,采取以下防范与治理手段:构建风险治理网络化防线,精准定位公共卫生风险区域;设立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城市卫生部门问责体系;国际视野下强化特大城市总体风险治理思路,制定公共疫情中后期生产生活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信息贡献率的评价指标筛选与赋权方法
    陈洪海 王慧 隋新
    2020, 41(8): 240-247. 
    摘要 ( 387 )  
    针对现有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两种方法在指标筛选与赋权方面有待完善之处,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贡献率的评价指标筛选与赋权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载荷构建评价指标的信息贡献率,以此反映该指标解释原始指标集全部信息的比例,然后在现有相关分析法中引入病态指数测度指标集的信息重叠水平,进而实现评价指标的系统筛选与赋权。本研究认为评价指标的信息贡献率越大,其解释原始指标集信息的比例越大,因此该指标越应予以保留,其权重亦应越大。此外,研究亦发现因子分析法易误删信息解释能力强的指标,相关分析法筛选指标易不充分,而本文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UWN的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测度
    苏加福 杨涛 胡森森
    2020, 41(8): 248-257. 
    摘要 ( 196 )  
    知识流动效率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协同创新领域更是如此。为有效测度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网络(Undirected Weighted Network, UWN)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间关系特性,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UWN模型;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新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型在成员管理中的延伸应用;最后,通过某智能手机开发企业的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扩招”对大学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省级层面的双重差分的分析
    吴昌南,张云
    2020, 41(8): 258-267. 
    摘要 ( 198 )  
    “大学扩招”会使人才培养投入增加而挤占大学对科研的投入,进而抑制大学的科研创新效率吗?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大学扩招”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大学扩招”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同时引起了师资队伍规模的壮大和师资质量的提升,并使国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了创新效率。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大学招生规模的均衡增长,以扩招壮大教师队伍规模和提升教师质量,同时继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情绪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影响:创造力效能感与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
    周文莉 顾远东 唐天真
    2020, 41(8): 268-276. 
    摘要 ( 255 )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将创造力效能感与工作卷入引入到积极情绪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分析框架内,构建了积极情绪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并以研发人员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1)在中国企业背景下,积极情绪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0.092);2)积极情绪通过创造力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该路径的解释力是最强的(0.406);3)积极情绪通过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该路径的解释力相对较弱(0.114);理论模型中“积极情绪→创造力效能感→工作卷入→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路径作用也显著,但解释力相对较弱(0.058)。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厘清积极情绪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为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背景下企业EBMI与ETI的适配模式研究
    张美丽,冯志山,樊养俭
    2020, 41(8): 277-288. 
    摘要 ( 223 )  
    本文以山西省传统资源型制造企业为研究载体,从创新生态化视角,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生态化(EBMI)与技术创新生态化(ETI)的匹配模式研究假设。运用匹配测度模型与GE矩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39家企业为样本数据,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和讨论,结果显示:初创期或蜕变期,企业表现出新颖型EBMI与探索型ETI的最佳匹配模式;成长期表现出效率型EBMI与利用型ETI的最佳匹配模式;成熟期表现出系统型EBMI与双元型ETI的最佳匹配模式。该研究为企业在不同时期开展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创造的创新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创新生态化匹配模式,促进企业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