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全军.“为人才而竞争”:理解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个新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 2021, 0(4):40-45[2]李静, 楠玉, 刘霞辉.中国经济稳增长难题:人力资本错配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 2017, 52(3):18-31[3]申广军, 姚洋, 钟宁桦.民营企业融资难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J].管理世界, 2020, 36(2):41-58[4]NELSON R R, PHELPS E S.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12):69-75[5]马新啸, 汤泰劼, 郑国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基于高层次人才配置的视角[J].财贸经济, 2020, 41(12):101-116[6]涂国前, 刘峰.制衡股东性质与制衡效果——来自中国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10, 0(11):132-142[7]陈建林.家族控制、非控股国有股权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J].经济科学, 2015, 0(4):95-106[8]郝阳, 龚六堂.国有、民营混合参股与公司绩效改进[J].经济研究, 2017, 52(3):122-135[9]辛清泉, 郑国坚, 杨德明.企业集团、政府控制与投资效率[J].金融研究, 2007, 0(10):123-142[10]孙亮, 刘春.民营企业因何引入国有股东?——来自向下调整盈余的证据[J].财经研究, 2021, 47(8):109-122[11]曹春方, 许楠, 逯东, 唐松莲.金字塔层级、长期贷款配置与长期贷款使用效率——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5, 18(2):115-125[12]宋增基, 冯莉茗, 谭兴民.国有股权、民营企业家参政与企业融资便利性——来自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 2014, 0(12):133-147[13]罗宏, 秦际栋.国有股权参股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19, 0(7):174-192[14]周颖刚, 蒙莉娜, 卢琪.高房价挤出了谁?——基于中国流动人口的微观视角[J].经济研究, 2019, 54(9):106-122[15]罗勇根, 杨金玉, 陈世强.空气污染、人力资本流动与创新活力——基于个体专利发明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19, 0(10):99-117[16]宁光杰, 林子亮.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组织变革与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J].经济研究, 2014, 49(8):79-92[17]杨薇, 孔东民.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与人力资本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 2019, 0(6):150-168[18]葛晶, 李勇.行政垄断视角下人力资本错配的成因及其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 0(5):43-52[19]步丹璐, 刘静.政策性负担与民营企业行为——基于三一重工变更注册地的案例研究[J].财经研究, 2017, 43(5):65-75[20]张斌, 李宏兵, 陈岩.所有制混合能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委托代理冲突与股东间冲突的整合视角[J].管理评论, 2019, 31(4):42-57[21]苏冬蔚, 熊家财.大股东掏空与CEO薪酬契约[J].金融研究, 2013, 0(12):167-180[22]PFEFFER J, LANGTON N.The Effect of Wage Dispersion on Satisfaction,Productivity,and Working Collaboratively: Evidence fro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3, 38(3):382-407[23]张望军, 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 2001, 0(6):90-96[24]李文贵, 余明桂.产权保护与民营企业国有化[J].经济学季刊, 2017, 16(4):1341-1366[25]姚梅洁, 宋增基, 张宗益.制度负外部性与市场主体的应对——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19, 35(11):158-173[26]邵建平, 闫娇, 任华亮.薪酬分配外部公平性对高学历员工的影响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8, 0(2):78-80[27]李志, 张华.民营企业高学历员工需要特征与激励研究[J].科研管理, 2005, 0(6):70-74[28]祁怀锦, 于瑶, 刘艳霞.混改股权制衡与“脱实向虚”:抑制还是促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 41(2):13-27[29]温忠麟, 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5):731-745[30]耿云江, 马影.非国有大股东对国企超额雇员的影响:成本效应还是激励效应[J].会计研究,, 2020, 0(2):154-165[31]GREENWOOD R, DIAZ A M, LI S X, LORENTE J C.The Multiplicity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2):521-539[32]鲁桐, 党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J].经济研究, 2014, 49(6):115-128[33]权小锋, 刘佳伟, 孙雅倩.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20, 390(9):175-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