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2008(2):101-105.
[2] 陈晓田,杨列勋.技术创新研究十年总结[J].中国软科学,1998(8):37-39.
[3] 王方瑞,陈劲.技术变革与创新:一个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文献述[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0(1):48-83.
[4] 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1):48-52.
[5] 杨德林,周亮,吴贵生.技术创新研究在中国[J].技术经济,2009(1):1-10.
[6] 雷家骕.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18年评述(上)[J].中国青年科技,2007(7):51-58.
[7] 朱宝红.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03(1):36-38.
[8] 许治,吴辉凡.国家科学基金资源配置的协调—以对"三农"问题资助为例的讨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4):50-53.
[9] 郑刚,朱凌,陈悦.中国创新地图—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力量分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442-448.
[10] 陈劲.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2013(6):1-9.
[11] 邱海平,秦海.技术创新研究新进展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9):77-80.
[12] 张治河,周国华,胡锐,谢忠泉.创新学:一个驱动21世纪发展的新兴学科[J].科研管理,2011(12):143-156.
[13] 许振亮.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与学术群体可视化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2010.
[14] 许振亮,郭晓川.50年来国际技术创新研究文献分布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4):85-91.
[15] 许振亮,郭晓川.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8):49-53.
[16] 许振亮.50年来国际技术创新研究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视角[J].科研管理,2011(5):17-28.
[17] 许振亮,郭晓川.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作者共被引网络与聚类分析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11):1626-1637.
[18] 刘权,朱蔚彤,陈钟.国外科学基金组织项目申请代码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07(12):190-192.
[19] 肖小溪,杨国梁,李晓轩.美国科技政策方法学(SoSP)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1(7):961-964.
[20] 张正严,李侠."基于证据"—科技政策制定的新趋势[J].科学管理研究,2013(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