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晓华, 郑辉. 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研究脉络[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 32(10):20-26. [2] 杨永福, 何泽华等. 产业技术结构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0(3): 106-109. [3] 远德玉. 产业技术界说[J].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2(1):22-25. [4] 丁云龙. 产业技术是什么?[J]. 科学与辩证法, 2002, 19(4):35-39. [5] 刘希宋, 王辉坡.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06(12): 27-29. [6] 野中郁次郎, 竹内弘高. 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7] 王迎军, 禹智潭. 企业技术管理 . 天津: 南开大学, 2010. [8] 金碚. 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9] 江小娟, 李蕊. 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7): 5-16. [10] 陈佳贵, 黄群慧等. 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1] 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典型经验[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2] 胥和平, 王元. 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及其政策思考[J]. 航天工业管理, 2001(9): 2-7. [13] 周密, 邓向荣. 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路径选择——层次结构框架下的共性技术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1): 62-67. [14] 孙福全, 王伟光, 陈宝明等.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15] 操龙灿, 杨善林.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5(11): 77-82. [16] 武云亮. 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 2008(1): 51-54. [17] 丁明磊, 庞瑞芝, 刘秉镰. 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问题解析与机制构建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2): 82-88. [18] 马艳秋. 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 长春: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9.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9)[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