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
    李显君,熊昱,冯堃
    2020, 41(10): 1-10. 
    摘要 ( 398 )  
    缺乏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软肋”和“瓶颈”。 主流创新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专门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演化机理的文献十分匮乏,国内创新研究领域对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还缺乏系统总结和高质量研究文献。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是后发国家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典范。与汽车等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同,中国高铁产业不仅里程数绝对领先世界,而且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或赶超。但目前学术界对我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突破路径及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通过我国高铁三个企业的三项核心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逆向学习和正向学习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匹配不同学习模式。本研究揭示中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路径与机制,充实了技术演化的微观机理研究,深化了中国情境下的技术追赶研究,丰富了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及政府认识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规律、优化核心技术对策与机制、以及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部审计质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许建伟 陈彦斌 刘琨
    2020, 41(10): 11-20. 
    摘要 ( 329 )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7年相关样本数据,本文从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与信息传递功能出发,构建实证回归模型,研究了外部审计质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高质量外部审计有助于营造企业创新氛围,推动企业创新活动;并且,外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可分别通过缓解企业内部代理冲突和降低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两条作用机制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该结论不仅丰富现阶段资本市场审计有关外部治理及信号传递的理论,并且对监管部门、审计师事务所、企业治理层、金融部门以及社会投资者在推动创新实践方面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国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合法性获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案例研究
    张化尧 高美兰 许佳荧
    2020, 41(10): 21-29. 
    摘要 ( 189 )  
    本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中26个成功联盟案例进行逐步聚焦分析,探讨跨国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认知合法性获取关系,揭示获取机制。研究显示,联盟对外围关键利益相关人产生示范作用;联盟中的组织学习对联盟伙伴和外围关键利益相关人产生同构效应;技术学习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联盟伙伴的认知。本研究将推动对跨国联盟中的认知合法性获取机制认识,对我国企业通过联盟克服国际化中的认知障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惯例复制对越轨创新的影响:网络闭合与知识基础的调节
    魏龙 党兴华
    2020, 41(10): 30-39. 
    摘要 ( 249 )  
    为了破解技术创新网络的越轨创新机制,基于悖论整合的权变视角分析了常规惯例复制、柔性惯例复制对越轨创新的影响,探究网络闭合、知识基础的单独与协同调节作用。结合研发密集型行业的合作网络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惯例复制、网络闭合与知识基础的多维匹配是实现越轨创新的最小功能集;常规惯例复制、柔性惯例复制的解构维度对越轨创新存在正向影响;高网络闭合的封闭式网络强化了常规惯例复制对越轨创新的促进作用,未能弱化柔性惯例复制的作用效能;高知识基础的多样化知识抑制了常规惯例复制对越轨创新的促进作用,无法提升柔性惯例复制的促进作用;网络闭合与知识基础的协同组合存在差异化的调节作用,削弱了柔性惯例复制对越轨创新的影响,而在常规惯例复制与越轨创新间不存在显著调节。研究结论对厘清越轨创新的形成边界、构建适度宽松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税收激励对R&D投资的影响机理及效应——时间趋势、效力边界与创新产出
    刘井建 赵革新 李惠竹
    2020, 41(10): 40-53. 
    摘要 ( 227 )  
    通过构建企业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代理模型发现,企业税收激励降低了R&D投资的必要收益率或融资成本,有助于提高R&D投资和创新产出,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具有价值引导和共同激励的双重效应。针对在2007~2015年披露研发信息的上市公司数据,面板回归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呈现下降趋势,R&D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企业税收激励对R&D投资的作用是有效力边界的,在低税率和高研发强度的区域激励效应显著,在高税率或低研发强度的区域影响效应较弱;企业税收激励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实现的。研究结论对厘清政策机制效应、促进企业R&D投资以及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资约束下的研发与长期财务风险
    郝清民
    2020, 41(10): 54-62. 
    摘要 ( 200 )  
    基于融资约束视角,公司投入多大研发才不至于显著增加长期财务风险?采用面板分组回归方法研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料显示:在不考虑融资约束限制时,研发密度和研发投入增加均会显著减低长期财务风险,研发密度和研发投入与风险呈U型关系,当研发密度超5.75%才会显著增加财务风险。融资约束显著加剧了研发带来的财务风险,研发与风险近似扁平J型关系,当研发强度在3%左右时,对应长期财务风险较低。管理者可参考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研发比例,为创新投资决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技术创新失败、失败复原与连续创新行为——团队创新激情的调节作用
    谢雅萍 陈睿君
    2020, 41(10): 63-71. 
    摘要 ( 241 )  
    技术创新失败是普遍的,又是有特殊价值的,但鲜有研究探讨经历失败的创新团队如何才能继续启动创新行为,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构建了团队技术创新失败、失败复原与连续创新行为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团队创新激情的调节作用,以62个团队共346位曾遭遇技术创新失败的团队成员为研究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失败的次数和程度与连续创新行为呈倒U型关系;创新失败复原分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两个维度,在技术创新失败与连续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失败复原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失败者能否重启创新、取得创新成功;团队创新激情调节了创新失败复原与连续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创新团队组建与治理、创新失败管理、团队情绪管理、政策配套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遭遇失败的创新团队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败视角下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卢艳秋 庞立君 王向阳
    2020, 41(10): 72-80. 
    摘要 ( 220 )  
    基于失败视角,本文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探究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及团队失败共享信念和员工归属感在其中的作用,对60个团队中302对领导—员工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跨层次正向影响,且对团队失败共享信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失败共享信念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起到跨层次中介作用;员工归属感在团队失败共享信念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2020, 41(10): 81-88. 
    摘要 ( 412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错配、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产出
    冉茂盛 同小歌
    2020, 41(10): 89-97. 
    摘要 ( 236 )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错配现象为现实依据,利用2003-201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在测算金融错配指数和外部融资依赖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方法,从政治关联的视角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错配显著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对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探讨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活动的调节机制发现,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金融错配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对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多元时空演化
    李永奎 常诚 李彪
    2020, 41(10): 98-104. 
    摘要 ( 226 )  
    重大工程建设具有极高的挑战性,需要开展跨组织科技创新,但目前针对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詹天佑奖为背景,采用动态多元网络分析方法,建立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并分析其时空动态演化规律,识别其中关键节点。研究发现,该网络为低密度的小世界网络;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少数关键企业逐渐成为网络的关键节点,国有企业成为创新网络的主体,地方性企业则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在空间特征方面,总部在东中部地区大城市的企业在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性。衡量参建企业所在地和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性一致性指标稳定在0.5左右,即总体而言本地和外地企业具有均等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博弈论的创新联合体动力机制研究
    白京羽 刘中全 王颖婕
    2020, 41(10): 105-113. 
    摘要 ( 353 )  
    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具有实体性质的创新联合体,有利于打破我国单一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提高企业等主体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投资风险,为重构我国松散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基础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基于博弈论构建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创新联合体的动力机制,得出预期合作效益与合作次数,对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是否愿意采取联合创新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且创新联合体参与主体在合作研发中的对等投入有利于合作关系的稳定,为提高创新联合体组建水平和稳定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提供了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导基金联合参股的杠杆效应研究
    杨敏利,焦飞飞,董建卫,姚和浪
    2020, 41(10): 114-124. 
    摘要 ( 215 )  
    摘要:本文通过清科旗下私募通数据库搜集数据并利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样本的匹配构造,实证检验了引导基金联合参股投资杠杆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引导金联合参股低声誉创投机构形成的杠杆效应显著高于联合参股高声誉创投机构,该结论支持认证效应假说。二是引导基金联合参股国有背景创投机构形成的杠杆效应显著高于联合参股非国有背景创投机构,该结论不支持政治关联假说。三是引导基金联合参股创投发展落后区域创投机构形成的杠杆效应显著高于联合参股成熟区域创投机构,该结论支持良性循环假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影响因素分析
    赵晋平 单谷 刘绮霞
    2020, 41(10): 125-133. 
    摘要 ( 189 )  
    在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为世界有目共睹的同时,如何培养世界级学者成为困扰我国科学界的重要课题。世界级学者的培养和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邻国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政府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向,并聚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所资助的战略型基础研究的案例,得出了有助于世界级学者脱颖而出的科研经费制度、伯乐型评审专家和具有鉴别人才和技术能力的专业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存在、跟踪式服务等因素对于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结论。本文提出,今后我国除了制定明确的世界级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之外,需要加大设置战略型基础研究项目的力度,尝试导入伯乐型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对基础研究项目实施弹性化、跟踪式管理,打造能挖掘高潜力人才和技术的专业化科研管理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创新
    易兰 赵万里 杨历
    2020, 41(10): 134-144. 
    摘要 ( 358 )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同为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环境问题,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在治理机制上,过去一直由环保部门和发改部门分而治之。随着相关治理工作的推进,分而治之的机制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政策重叠乃至互为掣肘的弊端,相应的治理机制创新也因此形成了重大需求。2018年,中国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被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随即明确了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战略目标。建立怎样的机制才能切实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政界、学界、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项需求,本文基于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和危害形式差异较大,但却“同根同源”的特性分析,阐述了两者协同治理的科学基础,提出了协同治理的机制模型,为我国有效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积极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打开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石化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成长性影响研究
    朱志红,高洁,徐平,邱书香
    2020, 41(10): 145-155. 
    摘要 ( 164 )  
    以中国沪深两市112家石油石化上市公司2012-2016年数据为样本,就企业研发投入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金投入对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成长性存在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其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期为三年且影响程度在滞后二期达到最大值;研发人员投入对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成长性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等亦对公司成长性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研发管理、增加长期持续性研发投入和完善创新人才体系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服务组织类型与支撑能力组合研究
    孟庆涛 徐雨森 李海波
    2020, 41(10): 156-163. 
    摘要 ( 164 )  
    基于科技服务组织在“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中的介入程度,通过多案例研究归纳了四种组织类型并总结了相对应的支撑能力组合。得出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基于科技服务组织与创新链上不同主体共生程度的差异的分类视角,把科技服务组织分为前向共生型、后向共生型、双向共生型及平台搭建型组织;二是总结了不同类型科技服务组织所需的主导和辅助支撑能力组合,其中主导支撑能力分别为“知识协同能力”、“产业共生能力”、“全面协同能力”以及“信息聚合能力”;三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所有类型的科技服务组织都需要高度重视“国际联接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动力的实证研究
    赵益维 罗建强 冯庆华
    2020, 41(10): 164-173. 
    摘要 ( 220 )  
    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服务创新的重要性,但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依然模糊。梳理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相关理论,解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三种驱动力---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不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基础三者均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并且外界触发和企业内部创新基础还通过创新意识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起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循环修正的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孟斌,李菲,杨月
    2020, 41(10): 174-184. 
    摘要 ( 193 )  
    本文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G4标准和《交通运输业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权威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文献为基础,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剔除涵盖重复信息的指标,建立包含了责任治理、社区发展和经济贡献等7个准则层,以及设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研发投入等51个指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循环修正理论构建交通运输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本文特色与创新:一是通过均值法、Boarda法和Com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单一评价方法进行循环修正,最终得到三种组合方法统一的排名,克服了单一方法所固有的片面性和说服力相对较弱的缺陷,合理考量了交通运输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践状况。二是通过数据处理前的kendall检验对单一评价方法进行一致性判断,通过数据处理后的spearman检验对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二次检验,保证了组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解决了单一评价之后直接组合数据导致数据无说服力的问题。同时与其他评价结果进行外部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循环修正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外部一致性。三是通过分准则层和分子行业综合地分析了交通运输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有助于交通运输企业客观定位自身发展状况,采取差异化措施提高监管质量水平。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央企国资控股企业与航空运输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值得行业其他企业学习借鉴。企业在不断提高人权绩效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职合一、大股东控制与投资效率
    王成方,叶若慧,鲍宗客
    2020, 41(10): 185-192. 
    摘要 ( 408 )  
    本文研究了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合一、大股东控制及其交互作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职合一公司的投资效率显著低于两职分离公司;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没有显著影响投资效率;相对于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来说,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两职合一更能降低公司的投资效率;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两职合一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此外,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公司中,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投资效率越高;相对于两职分离公司来说,两职合一公司的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更能造成非效率投资;两职合一公司的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本文既拓展了已有大股东控制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深化了两职合一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始条件与新创科技企业生存
    杨淳 肖广岭 杜劭君
    2020, 41(10): 193-201. 
    摘要 ( 208 )  
    新创科技企业的生存与成长是创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学界认识到科技企业初创条件对其生存的重要作用,但对这一作用的过程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从企业资源观和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以中关村新创办的科技企业为例,运用Complementary log-log模型,研究了企业创立时的资源与条件——即研发投入、内部金融资本、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对其生存风险的影响及其时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初创时较高的内部金融资本和产业集中度将增加企业的生存风险,而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企业规模将提升科技企业的生存概率。同时,这些初创资源与条件对企业生存的影响显示出不同的时效性。这些经验证据将有助于揭示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生存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张瑞 周万坤 陈倩竹
    2020, 41(10): 210-217. 
    摘要 ( 214 )  
    知识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提高知识的价值,企业需要促进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以增加其竞争优势。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依此分析影响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探究组织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数量、知识贡献系数、共享奖励系数和共享惩罚系数与知识共享行为正相关而共享风险系数和成本系数与知识共享行为反相关,情感信任促进知识获取而认知信任促进知识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授权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机制
    张正堂 赵李晶 丁明智
    2020, 41(10): 218-226. 
    摘要 ( 288 )  
    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变革行为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和鼓励,以领导行为促进员工主动行为是管理实践的一种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领导的授权行为是否以及如何促进员工的主动变革,提出了授权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主效应假说,以及内在动机、任务重要性对两者关系起到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基于现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说。论文讨论了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创企业专利对于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
    漆苏 刘立春
    2020, 41(10): 227-237. 
    摘要 ( 275 )  
    探寻新创企业专利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即专利能否成为风险投资机构评估新创企业价值的有效信号体系。运用创业板中427家企业的数据,检验新创企业专利与风险投资估值的关联度。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新创企业的专利对企业吸引风险投资时的价值评估具有提升效应,且上述提升效应在早期投资轮和实力强大的风险投资机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与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之间无显著相关。研究为引导风险投资机构更有效的利用专利信号机制、优化其投资决策,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有效发展,为我国新一轮的创业热潮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行为证据推理的企业研发人员绩效测量方法研究
    郑毅 徐芳 牛华勇
    2020, 41(10): 238-247. 
    摘要 ( 202 )  
    由于研发人员工作内容的复杂和产出的不确定,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和管理一直以来困扰着研发管理者。较之于社会标签、工作结果等表层绩效信息,对研发人员日常工作行为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深层次绩效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证据推理的研发人员绩效测量方法。这一方法首先确定与研发人员绩效相关的行为证据,进而采集行为数据并利用证据推理规则构建起研发人员“行为-绩效”间的推理关系,进而根据推理结果对研发人员绩效表现进行预测和管理。通过实证研究,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判断个体研发人员的绩效水平,并帮助研发管理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绩效反馈、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权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社会交换和社会学习视角
    蒋瑞 林新奇
    2020, 41(10): 248-257. 
    摘要 ( 222 )  
    威权领导是华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领导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对华人组织有重要的意义;员工非伦理行为也广泛存在与社会各类各级组织,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涉及。本文从社会交换和社会学习视角研究威权领导和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以及领导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和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通过406对领导—员工配对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呈正相关关系;(2)领导成员交换在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伦理氛围负向调节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非伦理氛围的关系;(4)伦理氛围负向调节领导成员交换对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界合作网络与专利产出的性别差异:基于中科院科研人员调查的实证研究
    秦佩恒 洪志生 赵兰香
    2020, 41(10): 258-267. 
    摘要 ( 196 )  
    本文以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科研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从跨界合作网络的视角出发,分析专利产出性别差异的社会网络机制。研究主要有3个发现:1.女性科研人员跨界合作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欠缺;2.与企业界、其他学科领域合作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强度上的欠缺是影响专利产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网络关系强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网络规模的影响;3.性别对于跨界合作网络与专利产出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即在拥有相同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强度的情况下,女性从与各类合作网络关系中获得专利产出回报的可能性与男性并无显著区别。与男性同事相比,女性的专利产出会更多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职业早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单位组织的知识产权培训等。最后,在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在学术成果商业化新趋势下减少科技领域性别差异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能源市场分割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方建春 张宇燕 吴宛珊
    2020, 41(10): 268-277. 
    摘要 ( 231 )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