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凯明. 人工智能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J]. 管理世界, 2019, 35(7):60-77.[2] 黄亮雄, 林子月, 王贤彬, 肖霞.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45(2): 41-69.[3] ACEMOGLU D, RESTREPO P.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6): 1488-1542.[4] 洪银兴. 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2): 7-9.[5] 石建勋, 徐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 3-12.[6] 刘志彪, 凌永辉, 孙瑞东. 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11): 59-66.[7]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8]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77-85.[9] 鲁品越. 智能时代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11): 10-16.[10] 熊亮. 数字媒介时代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创新认知[J]. 江苏社会科学, 2022(4): 94-103.[11] 戴小河, 胡喆, 吴慧珺.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N].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9-19(001).[12] 陈炜伟, 周圆. 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能[N].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9-20(001).[13] 王珏, 王荣基.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1): 31-47.[14]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1): 51-58.[15] 盛朝迅. “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J]. 改革, 2020(2): 5-19.[16] 王云鹏.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4): 122-131.[17] AGHION P, JONES B F, JONES C 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R]. NBER Working Papers, 2017, No.23928.[18] KROMANN L, MALCHOW-MOLLER N, SKAKSEN J R, SORENSEN A. Automation and productivity-a cross-country, cross-industry comparis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20, 29(2): 265-287.[19] BRYNJOLFSSON E, ROCK D, SYVERSON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 A clash of expectations and statistics[R]. NBER Working Papers, 2017, No.24001.[20] GRAETZ G, MICHAELS G. Robots at work[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8, 100(5): 753-768.[21] 刘骏, 刘涛雄, 谢康. 机器人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吗[J]. 财贸经济, 2021, 42(8): 145-160.[22] 周杰琦, 陈达, 夏南新. 人工智能、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3, 43(4): 96-113.[23] 陈彦斌, 林晨, 陈小亮. 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19, 54(7): 47-63.[24] 杜传忠, 疏爽. 人工智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成效与政策取向[J]. 社会科学战线, 2023(12): 78-87.[25] 孙早, 陈玉洁. 机器人角色、生产分割与生产方式转换[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4): 5-23.[26] 林晨, 陈小亮, 陈伟泽, 陈彦斌. 人工智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改善:资本结构优化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2): 61-83.[27] 黄亮雄, 林子月, 王贤彬.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基于出口产品议价能力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2): 74-92.[28] 刘斌, 潘彤.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影响效应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10): 24-44.[29] CHENG H, JIA R, LI D, LI H. The rise of robots in 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9, 33(2): 71-88.[30] 唐晓华, 迟子茗. 工业智能化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家, 2022(2): 43-52.[31] 陈芳, 刘松涛. 人工智能技术能否成为引领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引擎[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2(3): 78-86.[32] 宋旭光, 左马华青. 工业机器人投入、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J]. 改革, 2019(9): 45-54.[33] 张治河, 高中一.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 科研管理, 2023, 44(10):10-21.[34] 王水兴, 刘勇. 智能生产力:一种新质生产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1): 36-45.[35] 杨思莹, 王冰冰. 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J]. 经济经纬, 2023, 40(1): 78-87.[36] 张倩肖, 段义学. 数字赋能、产业链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J]. 经济管理, 2023, 45(4): 5-21.[37] 杨祎, 刘嫣然, 李垣. 替代或互补: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对创新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21, 42(4):46-54.[38] 陈晓红, 张静辉, 汪阳洁, 何竺虔, 肖鸿翔.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 科研管理, 2024, 45(1): 13-20.[39] 韩峰, 阳立高.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一个集聚经济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综合框架[J]. 管理世界, 2020, 36(2): 72-94.[40] 施炳展, 李建桐. 互联网是否促进了分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 36(4): 130-149.[41] 张任之. 数字技术与供应链效率: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 43(5): 60-76.[42] 顿妍妍, 杨晓艳. 供应链外部整合与运营绩效的关系——信息质量的中介作用[J]. 企业经济, 2017, 36(4): 112-117.[4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张其仔.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2): 80-97.[44] 王珏. 新质生产力:一个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35-44.[45] 杨旭东, 沈彦杰, 彭晨宸. 环保投资会影响企业实际税负吗?——来自重污染行业的证据[J]. 会计研究, 2020(5): 134-146.[46] 何帆, 刘红霞. 数字经济视角下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评估[J]. 改革, 2019(4): 137-148.[47] 李建伟, 段彩虹. 金融科技何以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有为政府和有志企业协同的视角[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22(1): 66-81.[48] 邓翔, 黄志.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J]. 软科学, 2019, 33(11): 1-5.[49] 何德旭, 张斌彬. 居民杠杆与企业债务风险[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2): 155-173.[50]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 2005(2): 268-274.[51] 王军, 朱杰, 罗茜.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38(7): 26-42.[52] 郭芸, 范柏乃, 龙剑. 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10): 118-132.[53] 睢博, 雷宏振. 工业智能化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0(3):130-140.[54] 王泽宇. 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强度与内部劳动力结构转化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20(11): 67-83.[55] 黎文靖, 郑曼妮.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6, 51(4): 60-73.[56] 袁淳, 肖土盛, 耿春晓, 盛誉.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9): 137-155.[57] 张树山, 张佩雯, 谷城.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效率[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18): 169-173.[58] 黄东兵, 王灵均, 周承绪, 刘骏. 制造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8): 110-120.[59] 王佰川, 杜创.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扩散的特征、影响因素及政府作用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3): 142-158.[60] 陈楠, 蔡跃洲. 人工智能、承接能力与中国经济增长——新“索洛悖论”和基于AI专利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22(11):39-57.[61] 韩峰, 庄宗武. 国内大市场、人工智能应用与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J]. 世界经济研究, 2022(5):33-47.[62] 任英华, 刘宇钊, 李海彤.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经济管理, 2023, 45(9):50-67.[63] 吴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N].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2023-11-01.[64] JUDE C. 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FDI. Evidence on the intensity of different spillover channels[J]. The World Economy, 2016, 39(12): 1947-1973.[65] 陈再齐, 李德情. 数字化转型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81-95.[66] KOOMSON I, ORKOH E, AHMAD S. Non-farm entrepreneurship, caste, and energy poverty in rural India[J]. Energy Economics, 2023(127), 107118.[67] ACEMOGLU D, GRIFFITH R, AGHION P, ZILIBOTTI 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0, 8(5): 989-1033.[68] KE B, LIU N, TANG S. Does anti-corruption regulatio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controlled firms? Evidence from China[R]. SSRN Working Papers, 2022, No.2963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