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昕, 彭勇, 丁黎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 48(5):112-120[2]赵林, 张宇硕, 焦新颖, 吴迪, 吴殿廷.基于和生产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 2016, 03(38):461-475[3]冯志军, 陈伟, 杨朝均.环境规制差异、创新驱动与中国经济绿色增长[J].技术经济, 2017, 36(8):61-69[4]陈艳丽, 王波, 王峥, 胡未名, 于梦璇.在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 01(33):21-26[5]丁黎黎, 朱琳, 何广顺.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2):72-78.[J].中国科技论坛, 2015, (2):72-78[6]赵昕, 赵锐, 陈镐.基于-模型的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 2018, 02(37):175-181[7]Kildow T, Mcllgor A.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es[J].Marine Policy, 2010, 12(34):367-374[8]盖美, 周荔.海洋环境约束下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9):72-77.[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9):72-77[9]秦怀煜, 唐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关系的EKC模型检验[J]. 当代经济, 2009, (17):158-159.[J].当代经济, 2009, (17):158-159[10]孙才志, 李欣.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阻尼效应测度及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 2012, 33(12):169-176[11]Hoagland P, Jin D.Accounting for Marin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Large Marine Ecosystems[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8, 51(3):246-258[12]Costanza R, Agr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 Ecosystem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 1997, 3(387):253-260[13]王腾.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可持续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 2013.[14]陈金良.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 (1):18-23.[15]罗奕君, 陈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 33(08):51-54[16]Robert M 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3):312-320[17]Baumol William J, Wallace E Oates.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J]. Prentice Ha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18]肖兴志, 李少林.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动态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33(6):102-112[19]Oh D H.A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10, 34(3):183-197[20]李斌, 彭星, 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3, 4(4):56-68[21]Fung M K, C K Chow, H Y Van.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Airports in China with the DEA and Endogenous-weight TFP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2008, (1):45-73.[22]王杰, 刘斌.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3(3):44-56[23]周肖肖, 丰超, 胡莹, 魏晓平.环境规制与化石能源消耗—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12(25):35-44[24]张华, 魏晓平.绿色悖论抑或倒逼减排—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9(24):21-29[25]周肖肖, 丰超, 魏晓平.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匹配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 5(36):13-21[26]蒋伏心, 王竹君, 白俊红.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应—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7):44-55.[27]景维民, 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 经济研究, 2014, 9:34-47.[28]张政.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个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面板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30):16-22[29]于明远, 范爱军.结构软化、行业差异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 06:38-51.[30]谢荣辉.环境规制、引致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生产率提升[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 2017, 2(87):38-48[31]潘勤华, 李樱, 胡靖.环境规制方式及其强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研究[J]. 企业经济, 2016, 12:1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