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城市案例 讲好中国故事 ——一座城市的创新实战案例
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都在关心平台创新生态系统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最早弗里曼(Freeman)1987年提出国家创新系统(NIS),强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构成的网络系统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库克(Cooke)1994年将其拓展为区域创新系统(RIS),突出地理边界内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突破传统系统论框架,强调要素互动与动态演化。但就一座城市来探究城市创新生态系统(CIS)的研究却不多。
中国城市飞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新世纪以来(2000-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经历了快速提升与质量优化的变革。2000年城镇化率为36.22%,2010年突破50%大关,年均增长约1.39个百分点;2020年达63.89%,年均增速降至1.2个百分点;联合国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城镇人口超10亿。这么重要的经济现象,却很少有专门的著作来进行典型案例研究。
该书选择新世纪以来发展很快的合肥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创新发展视角,从历史维、空间维、城市维、产业维、科技维、资本维、人才维、民生维、生态维、政策维等十个维度分别进行案例描述、案例分析点评和总结,提炼出一座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和内涵建设经验或做法,也许可称为是“合肥模式”。
从时间维度描绘了合肥从小县城一路走来的历史画面。合肥的历史,并不辉煌;城市的历史底蕴,并不深厚;城市的经济基础,也并不强大。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合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可谓合肥人创造了新的历史。
从空间维度陈述了合肥区位优势形成的历程。合肥的发展,破解了“区位困局”。合肥人抓住了高速和高铁时代到来的机遇,坚持不懈和全力以赴地支持高速和高铁发展,现已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成为全国通高铁班次最多的省会城市。从一个“小旮旯”省会,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从城市维度分析了城市演化过程和未来愿景。合肥成为省会之初,城市规模之小,实在难以想象。仅有五平方公里算是城区,城墙外都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现如今已经成为人口过千万“新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特别是21世纪以来,合肥的经济发展速度堪比深圳,引起了全国关注,甚至引起海外媒体的褒奖性报道。
从产业维度讲述了“海派援肥”、名牌崛起、名企聚集和新兴产业集聚的跌宕起伏历程。进入21世纪,合肥坚定地推行“工业立市”的战略,创立“以投带引”模式大力布局战新产业,按照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从新型显示到新能源汽车,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一系列战新产业在合肥蓬勃发展,形成了科技含量很高的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
从科技维度讲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创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大硅谷”平台过程中塑造的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2004年国务院批准合肥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合肥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从资本维度分析了合肥在“围绕着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过程中借助资本力量“移大树”和“育新苗”的精彩故事。近些年,网上对合肥最有冲击力的提法是合肥是座“赌城”。其实,合肥是一座科创型城市,有大量的具有投资价值的科技型企业。合肥,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引来了大型新型产业项目,移来了“产业大树”,带动了全市产业发展;合肥,通过培育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的“企业幼苗”,吸引了国内外各层次投资基金涌入,加快了创新驱动发展。
从人才维度讲述了合肥聚才、育才和成就人才的故事。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合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总书记对科技人员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在一项由外国人投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选出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合肥连续两年在该榜单上获得第三名,超过了一线城市深圳和广州。
从民生维度阐述了合肥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故事。合肥,给外界印象深刻的好像就是“拿财政资金去‘赌’产业”,这种认识是相当局限的,一些自媒体的报道,也失之偏颇。合肥这些年的发展,在推进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民生工程方面,做了大量的投资建设,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从生态维度讲述了生态修复与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巢湖区划调整、巢湖综合治理和“引江济淮”的故事。合肥“一湖一岭一带多片多廊”绿色生态城市初长成。合肥拥抱巢湖为“一湖”,地处江淮分水岭为“一岭”。“一带”正在建设的“引江济淮工程”沿岸生态带。合肥打造了全球最大中央公园,比建国初期的老城区大一倍半,是纽约中央公园的四倍,成为合肥“城区之肺”。
从政策维度上解读了合肥市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矩阵“组合拳”。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在深入透彻领会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各种政策工具的特征,制定了先进政策工具箱,将政策从文件形式真正转化为执行手段或工具,切切实实落地到具体的政策作用对象上,取得了真正的政策激励实效。
全书最后总结提炼出合肥市“多链融合创新生态”构建的发展经验,探索性提出“合肥模式”,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制度环境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形成的创新发展生态模式,提出了许多概念框架和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从科技创新“赋能”既有产业实现升级解释“围绕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践,从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角度解释“围绕着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践,从“研发链+狭义创新链”角度提出广义创新链概念,从科学-技术-产业的逻辑提出了“模糊地带”“魔鬼河”“死亡谷”“达尔文之海”“衰退鸿沟”等科技创新五大难点,从政府公共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和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私募基金、IPO等资本融为一体角度提出“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思路。基于以上“三链”集聚人才形成人才链。统筹上述“四链”构建政策链,从而概括为“多链融合创新生态”模式。
合肥人,不仅在“五链”融合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独创的道路,而且在其他五个方面也持续做出了新文章。历史维度看,合肥历史基础不好,但合肥人创造了新历史;空间维度看,合肥长期受交通擎制之痛,但发展交通合肥人拓展了新空间;城市维度看,合肥城市不大,但合肥人建设了新都市;民生维度看,合肥以人民为中心,合肥人谱写新生活;生态维度看,大量投入巢湖治理,合肥人营造了新生态。
最后,该书为合肥,也为所有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三大发展方向,即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转变,从经济发展到全面发展转变,从大都市走向大都市圈转变。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穆荣平理事长给予评价:“《合肥有模式吗!》一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是我所见到的有关城市发展研究类书籍中可读性很强的一本,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宋志平会长给予评价“合肥模式的总结,对其他城市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该书为合肥提出的城市转型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对同等规模的城市来说也具有参考价值。”
(供稿:刘志迎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