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4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方法研究
    穆荣平, 任中保, 袁思达, 乔岩
    2006, 27(1): 1-7. 
    摘要 ( 1564 )   PDF(1076KB) ( 2649 )  
    技术预见在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制定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德尔菲调查是技术预见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德尔菲调查问卷设计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需要的德尔菲调查问卷问题设计、技术课题产生和德尔菲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未来德尔菲调查方法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材料技术预见及其政策含义
    朱效民, 任中保
    2006, 27(1): 8-16. 
    摘要 ( 1523 )   PDF(1139KB) ( 2764 )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材料技术预见的背景和方法,随后对德尔菲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材料技术预见的政策含义,并提出了若干应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
    戴国庆
    2006, 27(1): 17-22. 
    摘要 ( 1418 )   PDF(967KB) ( 2606 )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监管方式、方法,及其成功的经验,以期为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技术监测的对象
    朱东华, 袁军鹏, 雷静, 胡望斌, 汪雪峰, 刘志强, 潘祺, 候婷, 荆雷
    2006, 27(1): 23-28. 
    摘要 ( 1369 )   PDF(996KB) ( 2244 )  
    通过对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传统科技管理手段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将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技术监测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技术监测的对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技术监测的对象包括科技管理需求层次(科技发展战略与计划、科技发展环境与需求、特定技术领域、技术项目)和监测基础层次(科技文献、技术专利、研发主体)。并对每个对象的监测内容、目的、方法和监测的案例结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技术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和发展趋势分析
    张坚
    2006, 27(1): 29-34. 
    摘要 ( 1414 )   PDF(949KB) ( 2787 )  
    对于企业技术联盟而言,其绩效的测度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争论。大量研究活动表明,企业技术联盟的绩效评价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本文比较和评述了现有的企业技术联盟绩效评价体系,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包括:投入和产出的无形化;评价指标的非财务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及其性质研究
    和矛, 李飞
    2006, 27(1): 35-39,84. 
    摘要 ( 1519 )   PDF(1678KB) ( 2486 )  
    根据技术创新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发展的事实,多西第一个提出了技术轨道的概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技术轨道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并对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同时引入逻辑曲线对技术轨道的刚性和突破进行了说明。本文还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行业技术轨道的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
    赵晓庆, 许庆瑞
    2006, 27(1): 40-46. 
    摘要 ( 1361 )   PDF(1012KB) ( 2389 )  
    本文首先从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和技术能力积累的机制出发,研究内部途径和外源途径在技术能力演化中的互补作用。然后提出了技术能力形成的内外途径交替的螺旋运动模式,即在技术能力演化的每个阶段中,技术能力积累途径都经历了从外部技术源到内部学习的转换过程,这样就构成了技术知识外源与内部技术学习的三次循环。最后研究杭州制氧机厂在半个世纪中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演变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演变及中方学习机制的构建
    苏晓华, 张书军
    2006, 27(1): 47-54. 
    摘要 ( 1413 )   PDF(980KB) ( 2087 )  
    本文从控制角度来考察中外合资企业股权向外方集中的现象与过程,主要围绕中外合资企业中控制机制的现状、特征及演变方式,揭示这种转变的内在机理,并强调了学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还从挖掘IJV作为学习平台的战略选择权入手,对中方如何通过有效学习机制的构建以避免被动及达到合资目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动因的两视角分析
    党兴华, 刘兰剑
    2006, 27(1): 55-61. 
    摘要 ( 1324 )   PDF(1398KB) ( 2380 )  
    本文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跨组织技术创新影响动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在解释跨组织技术创新动因方面的不足,阐明组织资源的合作创造功能,以及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的促动作用,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与企业资源两个视角,探索跨组织技术创新合作的动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结构模型分析——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例
    宝贡敏, 杨志蓉, 谢章澍
    2006, 27(1): 62-69. 
    摘要 ( 1454 )   PDF(1049KB) ( 2672 )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日渐突出。但技术创新活动因其风险大而且整个创新过程充满着陷阱,使得企业,特别是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经常面临创新的两难困境,因此,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势在必行。本文以浙江中小企业为例,通过大规模访谈获取翔实数据,并运用结构模型分析法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初探
    魏江, 沈璞
    2006, 27(1): 70-74. 
    摘要 ( 1481 )   PDF(946KB) ( 2789 )  
    经济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发了服务知识化时代的降临, 出现了新兴的服务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引起了创新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当我们回顾目前的创新理论时,发现它基本以传统制造业作为创新范式研究的基础,而缺乏对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范式的研究。如果单纯地把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创新范式移植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来,就会因忽视两者间的差异而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本文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范式与制造业的创新范式作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提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范式的若干基本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氛围对企业创新实施影响研究
    叶许红, 张彩江, 廖振鹏
    2006, 27(1): 75-79. 
    摘要 ( 1515 )   PDF(946KB) ( 2530 )  
    创新实施是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重要阶段,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创新实施情境中分析组织氛围含义,从氛围作用和氛围强度两个维度提出了组织氛围的四种类型:积极-强氛围、消极-强氛围、积极-弱氛围和消极-弱氛围。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氛围对企业创新实施的不同影响作用,指出建立和培育积极和强大的组织氛围是企业创新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以浙江为例
    虞锡君
    2006, 27(1): 80-84. 
    摘要 ( 1467 )   PDF(951KB) ( 2047 )  
    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不仅是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抓手,也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总结浙江的新鲜经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研发机构是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三个创新载体。"三链分析法"、三结合选择法和市场化选择法是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三种选择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邓汉慧, 张子刚
    2006, 27(1): 85-90. 
    摘要 ( 1736 )   PDF(957KB) ( 2636 )  
    企业中众多利益相关者不是同质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绝对不可或缺的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构成是核心股东、管理者、员工三类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结构特征是核心股东、管理者和员工是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三者共同拥有企业控制权并分享企业剩余。在利益分配方式上,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寄生关系和偏利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互惠共生性质的利益相关关系。由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内在联系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生,因此引入共生度和共生系数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进行定量描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的服务增强研究:起源、现状与发展
    蔺雷, 吴贵生
    2006, 27(1): 91-99. 
    摘要 ( 1580 )   PDF(982KB) ( 2693 )  
    "服务"已成为各国制造业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展开竞争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学者)掀起了针对"制造业服务增强"的研究热潮,国内学者也开始跟进,试图从多种角度探讨"服务增强"对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具有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制造业服务增强"研究的起源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走向、研究重点及中外研究的差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期望该综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增强研究在中国的深入开展,为中国制造业应对国际分工转移和寻求自身竞争优势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研究——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
    江积海
    2006, 27(1): 100-106. 
    摘要 ( 1554 )   PDF(1050KB) ( 1927 )  
    后发企业的动态能力指吸收、转移和整合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本研究探讨了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企业成长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因,知识传导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体现为企业边界、企业行为、企业结构和企业绩效的成长。最后通过中兴通讯公司的案例研究佐证相关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
    张勇刚
    2006, 27(1): 107-113. 
    摘要 ( 1419 )   PDF(955KB) ( 2344 )  
    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与题研究入手,提出三维立体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质量指数、能力指数指标体系,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突破了以往企业信息化测度只重水平而忽视信息化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为"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贯彻执行、信息化水平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信息化结构的深入诊断和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指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网络理论发展脉络与研究内容综述
    许小虎, 项保华
    2006, 27(1): 114-120,126. 
    摘要 ( 1626 )   PDF(1660KB) ( 2886 )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网络的形式参与竞争,其竞争优势也源于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理论研究的出现最初只是对传统的企业理论提出置疑,随着战略学者、社会学者的加入,开始在融合多学科的基础上以经济学、战略理论、社会学为主要维度融合发展。网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网络构建、网络治理、网络绩效等方面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
    郭斌
    2006, 27(1): 121-126. 
    摘要 ( 1783 )   PDF(956KB) ( 1996 )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度我国软件开发企业统计资料和我们所收集的杭州软件企业数据基础上,对中国软件产业是否存在着可观测的规模效应、中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R&D)活动对绩效是否存在着一致性的正向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就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言,企业规模对于产出率存在着一致性的正向影响,但对于利润率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在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我们发现研发强度对利润率存在着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产出率也存在着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这些发现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性组织环境研究的新进展
    张剑, 徐金梧, 王维才
    2006, 27(1): 127-132. 
    摘要 ( 1374 )   PDF(949KB) ( 2589 )  
    探讨组织环境因素对员工创造性成绩的影响是工作激励研究领域中的新动向。本文综述了组织环境中关于创造性概念的认识、创造性研究的方法、创造性因素的研究、创造性环境因素特征的研究与创造性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结论认为创造性组织环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构建更为有效的理论框架,对创造性环境因素的心理意义予以揭示与整合将成为该领域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重组成本对战略转移的影响研究
    李随成, 张永钢
    2006, 27(1): 133-137. 
    摘要 ( 1319 )   PDF(959KB) ( 2359 )  
    研究了组织资源对战略转移可能性的影响,通过资源重组成本表示战略转移的惯性因素,以战略转移预期收益表示战略转移的柔性因素,利用常态法得出组织资源对战略转移可能性影响的四方图。结论显示本研究对于解释前人研究结论中存在的分歧有一定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项目集成的SIPOC模式及其组织支持
    李蔚, 蔡淑琴
    2006, 27(1): 138-144,137. 
    摘要 ( 1785 )   PDF(1808KB) ( 2375 )  
    从传统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出发,简单分析了由于人为划分导致的各种弊端。借鉴集成管理的基本思想,提出建设项目集成的SIPOC(供应商-输入-处理-输出-客户)模式,并就如何在建设项目内部进行SIPOC集成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项目实施阶段的不同, 构建由不同参与方组成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动态联合组织。由联合组织对参与方活动和项目团队工作进行整合和优化,并通过动态调整的方式支持建设项目不同流程之间的无缝连接。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动态联合组织的核心领导小组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深圳某大厦的开发实际,对该模式的应用及其效益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陈晓红, 佘坚, 邹湘娟
    2006, 27(1): 145-151. 
    摘要 ( 1617 )   PDF(1022KB) ( 2563 )  
    中小上市公司由于较小的股本规模始终是证券市场关注的对象,研究其成长性是资本运作和股票投资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建立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简称GRA)和突变级数法进行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得出两种方法的优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链的价值剖析及其解构
    尹美群
    2006, 27(1): 152-155,46. 
    摘要 ( 1440 )   PDF(1618KB) ( 1912 )  
    对价值链概念首创者-迈克尔·波特的"价值"概念进行剖析,解释了其用价格分析取代价值分析的理论背景,并得出价值链价值实现的出发点为顾客价值的结论;通过对价值链进一步分析,说明解构传统的"纵向一体化"价值链成为必然,而分散的链环将导致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分离,使得价值链的价值实现的成败反映在企业对资金、信息与实物的驾驭能力上;而管理的工作将是对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运作、跟踪、监控、预测与决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一级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
    朱允卫, 易开刚
    2006, 27(1): 156-159,90. 
    摘要 ( 1450 )   PDF(924KB) ( 2203 )  
    从现有材料看,国内至今已有3家单位和个人共发表了4个不同的有关一级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实践探索。从评估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